70、80後的你,在農村做過最多農活是什麼?

草根創業彪哥


我是一個80後,小時候窮,不過那時還小,一切都有父母,每天基本都是看著他們每天的勞動,自己像個寶,慢慢長大些了,就學著割豬草,別的重活也很少幹,每天放學回家就揹著個揹簍邀約幾個朋友一起去山上,田地裡割豬草回來餵豬,有時下著濛濛細雨,有時豔陽高照,割多割少到沒怎麼在意,父母也沒多說什麼,重在是和小夥伴一起開心,剛開始學割豬草的時候倒是揹著一揹簍回來了,父母看著雖然直搖頭,但還是滿了的笑容,後來才知道自己揹回來的有很多是豬不能吃的。

隨著慢慢長大,開始學著給莊稼除草,上山去拾柴,每次回來都非常的有成就感,感覺自己像大人一樣,感覺大人能做的事我也可以做,不過沒有小夥伴的陪伴,總是心不在焉的,希望早點幹完回家和其他小夥伴玩耍,主要是吹牛自己今天又幹了些什麼活。

現在回想想,自己幹得最多的無非就是割豬草,因為那時還小,幹不了別的,想著趕快把豬喂大了就有肉吃了,有動力吧!現在長大了,我們這一代的人基本都出外地打工了,家裡的農活也都快忘記了,像我出門漂泊十幾年,現在回家發展幹農活,還很不習慣,不過很踏實,很喜歡。





農村邱哥


我是70後,農村的農活太多了,城裡的孩子很難體會到我們農村孩子的艱苦與無奈。我給大家說說我乾的最多的農話。

擔水,普通話挑水,那時農村沒有自來水,每天的生活用水就是去水井旁擔水,(村裡那時每幾家就有一個水井,離家不遠)。我那時十二、三歲了,每天至少給家擔,七、八擔水,每天擔。剛開始擔,壓的肩膀疼,都出血了,擔一段時間,也就不疼了,擔的時間長了,雙手不用扶扁擔,很輕鬆就擔走了,到現在我的左肩膀上,有一塊高起來的肌肉,很硬。

上化肥,這也是每年都乾的活(因為我爸是工人,所以我跟著我娘,每年去地裡上化肥)。那也是八幾年了,土地都承包了。我們那裡都是種玉米,所以每到玉米有一米高左右,就要上追肥。那時就用那個手推車,把化肥運到地邊,那時天氣太熱了,我第一次上化肥就中署了,暈倒在地起不來,把我娘急壞了。再以後鍛煉出來了,就沒事了。現在在太陽下幹活,不管溫度多高都能頂住。

我們農村孩子乾的活太多了,農村生活也磨鍊了我們吃苦耐勞的精神,這種精神讓我在以後的日子裡受益非淺。




上黨老魏


回想以前,放假常常幫家裡幹農活,時隔現在,好久沒做過那些事兒了,小時候還覺得挺苦挺累的,但是現在還是挺懷念那段時光的!農村的娃們,不知道你們看了有沒有種親切感呢,回想小時候幹農活居然會那麼的快樂!

1

摘花生

摘花生幾乎是每個農村孩子的絕活,花生大家都愛吃,生吃,煮著吃,炒著吃,花生米,等等~

2

挖番薯

小時候力氣比較小,拿不動大鋤頭,就用小鋤頭從旁邊慢慢的鬆土,甚至有時候就用兄弟姐妹幾個用木棍扒拉,然後拉著藤蔓把地瓜拔起來。將地瓜放進灶裡烤著吃,那叫一個香啊!

3

插秧

以前到了要插秧的時候,總是全家出動。家裡的兄弟姐妹們又多,把它當成玩遊戲一樣,也並不覺得這是特別辛苦的事情。不過這活兒真的很考驗腰功啊~

4

割禾

暑假原本是學生放假的時候,在農村長大的娃,暑假割稻子是必不可少的功課,這個城裡的孩子是體會不到的暑假生活。

5

踩禾

記得那時候的打穀機有坐上去踩動的,也有單腳踩踏的。一臺打穀機,一家人,在烈日下,就這麼風風火火忙開了,一般到日落西山才能忙完。那時已是又累又餓。

6

曬穀

當打完稻穀後,就要用專門的耙將其鋪開,並翻來覆去的曬。很多人家會放在自家房頂曬,光著腳丫踩在稻穀上,勝似做一次足底按摩。那個時候曬得一身黝黑。

7

搖風谷車

小時候平常你肯定沒事就會搖風車玩,但是真正讓你幹活的時候,搖風車分離稻穀和空稻穀的時候,你的手痠麻木了!

8

擔杆

擔稈是多麼痛苦的事情,但稻草可以當柴火,多苦多累都必須擔回家!

9

割草、砍柴

以前都是燒柴火,所以需要常常去山上砍柴,也會去山坡上的弄一些枯樹枝回去當柴燒。雖然常被樹枝刮傷,但想著家裡又有柴火煮飯了,頓時覺得也不疼了。

10

喂牲口

很多農家都會養點豬,養些雞鴨,少不了有時候父母忙的時候要幫忙餵豬餵雞鴨的。餵過的人都知道,豬圈那叫一個臭啊,豬吃得多拉的也多,豬shi常常滿地都是!如今養豬的越來越少了。

11

擔水

以前喝的水都是從井裡打上來的。那時候不像現在都是用自來水了。每天都要往家裡的水缸擔滿,年紀小,身板子也小擔個水其實還是很累的,背都是駝著挑回來的。這個水缸能裝好多水啊

12

燒火做飯

以前煮飯大多是燒柴火的,飯每天三頓,頓頓都要燒火,所以以前燒柴火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如今也都用煤氣爐和電磁爐了。

每分鐘都有人關注我們,你也來吧!


遠源流暢


所有農村人做過的農,我都做過,採松脂,燒炭,種水稻等等……由其是燒炭。1995年那時我十六歲,當時家裡生活貧苦,飯也沒吃飽,二個大男孩大冬天,燒了二個月的炭,把收入用於資助鄰居孤兒寡母。老婆就是衝著我的人品找上門的,那一年她18歲,我以零彩禮抱得美人歸。婚後我們女兒很聰明,也很健康,我們努力共同經營著我們幸福的小家!



俺笑樂lzq


我是69年人,記事從72年以後慢慢的開始,只記得那個時候,生活條件很苦,人們乾的都是生產隊裡的農活,吃的都是大鍋飯。我們小孩子放學後,幫助父母幹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放個羊,喂個豬,拾個柴火,燒個鍋等等。我在童年時代沒幹過農活,只是跟著哥哥瞎樂呵。80年後國家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每當我放學回到家的時候,主要乾的是地裡的農活,乾的最多的農活是鋤地。

記得每年的七、八月份,正值溫度最高的時候,每天37度以上,酷暑難耐,也正是放暑假的時候,我們農村的孩子也是最累的時候,想找個理由休息都很難找到。

有一年7月25號,暑假的一天,上午去鋤玉米,由於地塊大,麥茬地又比較結實,我幹了不到10點的時候,心裡非常難受,不一會兒就熱暈到地裡了。我父親把我抱到樹下休息了一會兒,喂點水,後來才明白是中暑了。

通過那次中暑的發生,使我懂得好多人生哲理,認為幹莊稼農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苦、特別累。後來就發奮努力學習,直到學校畢業走向工作崗位。至今想起鋤玉米地中暑那件事,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難以忘懷,給我上了一次生動的人生課。所以說我乾的最多的農活是鋤地。


平安618


提起這個問題讓我回憶起小時候太多太多東西了,在這就寫幾個比較深刻的吧!

1、記得我5歲開始就學會煲粥了,因為家裡窮父母要幹農活,我們那一天要吃4頓,下午必須要煮一鍋粥式雜糧,因為幹農活回來餓,白天農活多到八九點鐘才吃晚飯是家常。

2、上山砍柴是必不可少的,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必須要燒柴火,那時都窮燒不起煤氣,導致山上的樹木基本都砍光了,要去很遠的山頭才有得砍,一大早去山上砍柴都是走路的,從這個山走到那個山,可以想像是多麼的累,砍一天柴回來小手真的很痛!

3、種水稻這個更累,傳說中的面朝黃土背朝天,早早就起床去農田幹農活了,做到中午十二點多鐘才回來吃午飯,我們那是南方必須種兩季水稻才夠吃,管理不好種兩季水稻也不夠吃,那就要去城裡買,有錢買米就沒什麼,沒錢買米就要吃雜糧比如紅薯、玉米粉、芋頭等!說起都是淚…………

4、還有種岸地,比如種玉米、紅薯,花生,芋頭,各種各樣的蔬菜等就是岸地種的,從小就跟在父母的後面做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太陽又曬肚子又餓,這種感受可想而知,哎!經歷太多太多了我就不一一寫了,最後我想說的是:生活不容易我們要好好珍惜所有,疼愛自己的父母,給他們過上好日子,創造更好的生活!加油!






雪兒飛7019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好朋友連輝。我是標準的農村人,從小就是在農村長大的對農村有著濃厚的感情。下面我們來簡單的介紹一下自己。

1988出生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人,今年三十一歲。從業於餐飲十年,目前在工廠上班,兼職副業太保保險業務。沒有太大的可取之處。

記得在上小學的時候由於家庭條件不好,放學之後不能跟同學一起玩,只能跟著家長下地幹農活,比如玉米地拔草、拾棉花、白天種上的大蒜晚上跟著父母去踩蒜等等。那時候很不想做,現在想想這也是一種間接對家庭的付出。

後來上了初中,平時就幫家裡乾點力所能及的活。放假的時候就會邀上幾個同學去接棉花,一個寒假能夠掙到伍佰左右的錢基本上夠交學費的。也算是幫家裡減輕一點負擔。

我是上完初中以後就下學了,去到濟南學的廚師行業,一做就是十年的時間,自此之後就很少能夠幫家裡人幹農活了。

現在已經是家裡的頂樑柱已經不容自己多想了。

但是自從得知農村進行土地流轉的消息後我的一顆心彷彿回到了小時候。一心想著回農村包點地再次體會當初的感覺。

如今農村的土地流轉進行的如火如荼,真的是羨慕不已。

感謝大家的閱讀,關注我給彼此一個交流學習的機會。





有家有幸福


我家已經不種農田有好幾年了,我也沒有幹農活好幾年了,算起來,將近十年了吧?但是我時常會想起小時候家裡種農田,幹農活的日子。

高中的時候,有一堂地理課,老師說起農村裡面的“雙搶”,問有沒有同學知道這是啥意思的,我當時就脫口而出,“搶水”和“搶時間”,當時班上同學都笑起來,我不明白他們為什麼笑,我覺得我說的是對的。

雙搶一般是暑假那會,七月份吧,我一直不喜歡那個時候,俗話說“不插八一秧”,那會要收早稻,要趕著耕地,要曬穀子,要灌溉水,等等等等…..家裡人忙的要死,每天都是早出晚歸。當時還小,想著偷懶,不想出去幫忙,總會捱打捱罵。如果不出去幫忙,也需要負責家裡面的家務事,就是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更重要是燒好水,晾好,偶爾需要給地裡送去。當時我和我姐兩人在家分工做這些家務事,有時候看電視忘了做飯或者怎麼著,免不了又是一頓罵。天熱加上大人忙,總擔心各種火氣撒在我們身上,擔心受怕的,那個時節基本在家也是“不敢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家長罵了去”。所以現在基本對雙搶的印象不怎麼好。

上面是說的家長比較忙,我們擔心受怕不敢惹家長生氣,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搶水”,記憶中基本上每年這個季節,都會有人吵架,抽水不從某某家田裡面經過,或者說經過的還沒有灌溉滿,將溝渠堵著不讓水過的情況等等。《平凡的世界》裡面有一個章節是專門說雙水村為了搶水挖了上游村子的堤壩的,這是真的存在的,只是我們村裡面沒有堤壩,都是大隊裡面抽水,然後用水溝流到各家的田裡面。當時我家的田比較靠後,總是需要讓其他家的田灌溉滿了之後我家才能灌溉到水。如果水充足的時候還好,不充足的話,像莫言在《平凡的世界》裡面說的,農民的自私,見識短淺的性格就在這裡完全體現了。當然我並不是說農民怎麼樣,只要是個人,處於那個境地下,都會為了自家的利益爭奪的。我們那有一條河,基本都是從那個裡面抽水出來灌溉,但是那個河不是我們一個村的,所以缺水的時候,會派一個人整晚的人去蹲守,免得其他村的人過來關了抽水泵。這個任務一般是我家大伯去做,有一年也是缺水,大伯在那裡守著,我當時和爸媽在地裡頭做事,有人跑過來對我媽說,你家大哥被人“殺”(傷)了。原因不必說,河對面村子裡面為了搶水,和我們村打起來了,別人用叉子把大伯的屁股給戳了。可見雙搶“搶水”時的激烈程度。

農村裡面嘛,每年最忙的就是那麼幾個月了,其他的記憶不是那麼的深刻。據家裡面的大人說,我的農活生涯開始的還是蠻早的,大概在四五歲的時候,就隨大人去田地裡面了,當然我不幹活,只是在田地梗上老實坐著,或者去田地旁邊的溝渠釣龍蝦,自己玩自己的。

後來大一點就開始做農活了,最初的記憶就是“撿棉花”,當時我媽買了一個符合我和我姐身高的一個揹簍,我當時還挺高興,有了自己專屬的揹簍,有事沒事還揹著玩,直到後來開始下地了,才知道並不好玩,棉花一般是3-5天去地裡撿一次,每次需要撿的時候,早上五點鐘就需要起床,趁著清晨不熱,趕緊做完,快的話,九點鐘就能回來。這個時候家裡煮的粥也冷了,就著鹹菜咕嚕咕嚕往肚子裡面灌,直到現在,我也喜歡著這種喝粥的方法。深夜寫到這兒,還他媽有點餓。當然農活肯定是不喜歡的,耽誤了太多玩耍的時間,有一回電視裡面在放《水滸傳》,正放到武松打虎一段,武松被老虎按在了地上,欲知後事如何的時候,我媽把電視關了,要出去“撿棉花”,於是極度鬱悶的出去了,直到現在,我也沒有完整的看一次武松打虎。

自認為我有一個優點,就是“既來之,則安之”,哪怕不是我喜歡做的事情,我也不會說出來,也要做好。當時農活在我範圍內的大概就是種棉花(方言有一個專門的詞,不好打出來),撿棉花,抱谷(將谷弄到一堆,捆好後挑到稻場去)等一些不那麼需要技術含量的活,我甚至還體驗過耕地,扶著犁,在田裡面走了一圈。這些農活我都不含糊,賣力的做,當然一般做好了,家長會給幾塊錢的零花錢獎勵。

後來我從初中開始,家裡面就沒有種田地了,我也逐漸遠離了農活,現在想想還真是有點懷念啊,當然僅僅是懷念,現在讓我去做,八成也不怎麼願意。沒有想到一下子寫了這麼多,最近在重讀《平凡的世界》,想起來了小時候的一點東西,寫一下,免得後來逐漸淡忘了。





荊州農人濤哥


小時在農村,家境也不是很好。經常做農活,雖然很苦,但很快樂。做的最多的砍柴,都是燒柴火,所以常常耍去山上砍柴,常常被樹枝刮傷。二是割豬草,自己家每年都會喂兩頭豬,年底殺了做成臘肉,一年都有肉吃。三是挑水,以前沒有自來水,都是挑水。每天都耍往家裡的水缸擔滿,感覺好累,水缸好大,總是裝不滿。最後是燒火做飯,以前煮飯都是燒柴火,頓頓都耍燒火,一邊煮飯一邊燒柴還一邊烤洋芋





百變臘肉姐


我是80後,北方人,小時候做的最多的農活,夏天看瓜地,家的地基本上都種的:黃瓜、脆瓜 、西瓜、還有茄子豆角等等,呵呵全活吧!晚上靜悄悄的,四周只有蛐蛐青蛙的叫聲,參雜在一起,記得菜園離家很遠,附近也沒有住戶,心裡很是膽怯,好不容易熬到老爸來換我了,天黑黑的,農村沒有路燈,我飛快的騎上自行車頭也不回得往家竄,後面響來了老爸的特有的大嗓門:有啥可怕的,摸黑到家,印象最深的是奶奶在門口等著我,聽到聲音,說回來了,現在想想那是最好聽的聲音,溫暖了我的對小時最深記憶,農村人的孩子,蒸饅頭,燉大鍋菜,打蒜薹,掰玉米,割小麥等等,太多了,說不完[呲牙][呲牙][呲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