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是如何處理疫情的?

舊時樓臺月


漢代處理疫情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隔離。隔離是在古代瘟疫發生後做的第一要務,地方官一般都會先安排隔離“孤立”疫情發生地,再向中央彙報。

2.組織醫生。地方官彙報完後,或等中央排遣醫生到疫情發生地行醫治病,比如張仲景、華佗之類的都是因為“疫情”而成為天下聞名的神醫。

3.開倉放糧。疫情發生後很多時候不管地方還是中央都會感覺無能為力,只有這件事能幫上忙,那就是開倉放糧,比如後漢書有描寫:遇時疾疫,谷貴人飢”現象,“尚開倉稟給,營救疾者”。

4.免瑤賦。這個和開倉放糧一樣的,很多時候還是一起執行的中央政策。比如漢書有記載漢宣帝元康二年夏五月,詔曰:“今天下頗被疾疫之災,朕甚愍之。其令郡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

基本上就是這些措施,那個時候對“農業”的重視,人口的流動比較小,所以一個地方有疫情很少會變成全國性的疫情的。



看影說史


一哥“俗人讀史”之——

        王莽防“瘟疫”的進步

如果說秦朝的“癘遷所”用於防止傳染病的做法太過血腥,把“病人”當成了“犯人”去等死的話,那麼,西漢末年的王莽防疫可謂人性化的多了,從書面上看也是較為有效的。

《漢書-平帝紀》載“民疾疫者,舍空邸第(1),為置醫藥(2)。賜死者一家六屍以上葬錢五千,四屍以上三千,二屍以上二千(3)。罷安定呼池苑,以為安民縣(5)。起官寺市裡,募徙貧民(6),縣次給食(7)。至徙所,賜田宅什器,假與犁、牛、種、食(8)。又起五里於長安城中,宅二百區,以居貧民(9)。”文中的標識為筆者標記的,其中:(1)是說因蝗災引發瘟疫以後,首先採取了隔離辦法,讓病人住在空房子裡;(2)是說國家負責治療的,而不是不管不問讓病人等死;(3)是安撫死者家屬的;(4)到(9)是用於安民的,一是廢掉一處國家級養馬場建立了一個縣用於安置流民;二是在官府、寺院、市場建立相應的臨時救助機構安置貧民;三是流民遷徙過程中,沿途各縣要給予供應食物;四是到了遷徙地後,政府以賜或借的形式提供必要的生產生活資料;五是在長安城裡又成立了五個“辦事處”,建成了200個“移民小區”用於安置流民。

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達到了什麼樣真實的成效,或許還有統治者粉飾太平的嫌疑,但不得不說,對於防疫,歷史是進了一步的。





一哥於一


疾病一直都是生死大事,在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平均壽命只有四十歲,很多人二三十歲就因為生病而亡。相比起現在的醫療技術的發展,古代的人們顯然還沒有認識到病毒細菌等物質,醫術的匱乏使得很多英傑不幸死去。

在古代,除了戰爭使得人口減少之外,最經常遇到的也是最不可控的就是瘟疫的蔓延,在瘟疫的蔓延下,百姓沒有好的救治方法,只能在疾病中痛苦地死去。有時候,一個嚴重的瘟疫甚至能夠動搖這個王朝的統治,於是為了能夠緩解瘟疫所帶來的恐懼以及不良影響,統治者總要做一些行動來緩解瘟疫。而在漢朝時期,一旦發生瘟疫,統治者又是怎樣的來抵抗疫情的呢?

一、 精神支持: 下令自責,並給予疫區一些福利,安撫民心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一句話揭露了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的關係,自古以來,每個有作為的皇帝都會注意安撫百姓,來獲得百姓得愛戴。而獲得百姓得擁戴收復民心各個皇帝得所作所為也不同。

而漢朝皇帝最出名的就是罪己詔。在漢朝時期幾次比較大的瘟疫發生過程中,當時的朝堂統治者都選擇下令來責罰自己,自己身為國家領袖,對於瘟疫的發生有著不可逃脫的責任,希望這場瘟疫儘快結束,有什麼錯誤自己一力承擔,不要加到自己的子民身上,讓他們承受痛苦。

要知道,在古代,君權神授,老百姓對於皇帝是非常信服的,認為是上天之子,是上天的代言者,他的話一定是有用的。而皇帝的這一個命令不僅安撫百姓,收穫到了民心,還會讓得了瘟疫的百姓冷靜下來。當時人們的醫療技術還很落後,一旦爆發瘟疫,則很難進行有效的治療,死亡率及其高。這些災民有很大的一部分可能會死去,在死亡面前,很大一部分人會變得暴躁,如果在有心人的刻意挑動之下,甚至很可能會造成這些災民進行暴動——在漢朝晚期,有名的黃巾道中的大賢良師張角就是靠著瘟疫治病救人,才得到了這些百姓的擁戴,最終造反的時候天下百姓相跟隨。

皇帝親自下旨自責,並且還減輕當地災民的賦稅,押送物資,擺出了與災民同在,國家沒有忘記他們的樣子,這樣就給了這些災民很大的精神安慰,讓他們知道國家沒有忘了他們,這樣就迅速的安定下了他們害怕的心。

這是漢朝時期發生瘟疫時候統治者們的常用措施,給災民精神安慰,讓他們對朝廷抱有希望,不僅有利於身體康復,也能避免在有心人的挑撥下發生暴亂。

二、極度重視瘟疫:先採取手段阻止瘟疫蔓延,接著著手治理瘟疫,力求損失最小化。

中國古代瘟疫頻發,經常造成十分慘烈的結局,甚至可能一個村莊一個城市都在瘟疫之下滅絕。不管是哪個朝代,在醫療技術匱乏的情況下,對於這種動輒就是上百人感染的瘟疫都是如臨大敵,格外的重視。

1、如何阻止瘟疫

同樣的,漢朝也是如此。一旦一個地方一個村莊連續出現多個病人,當地村莊的村長等管理村莊的人則一刻也不耽擱,迅速的報告給當地政府,當地政府緊急上報之後,則迅速的加派人手組織進行隔離,對這些病人進行隔離。同時進行石灰水消毒,早在漢朝的時候,人們就已經知道了石灰水有著阻止瘟疫傳播的作用,所以人們會把石灰水灑在瘟疫病發曲以及死去的人的屍體上,然後進行掩埋。

在史書中有記載,漢朝經常的發生瘟疫,為了阻止這種瘟疫的蔓延,當地政府就開始組織人手對這些感染上的進行隔離,就是專門的劃分一個地方,建造住的地方來收留這些病人,同時也是為了避免他們四處奔走,將瘟疫再傳染到正常人身上。古代人們的交流範圍比較小,不像現代一樣交通發達,所以瘟疫不容易蔓延出去,古代瘟疫爆發經常是一個村子一個村子的發生瘟疫,傳播的非常慢,也為官方阻止疏散進行隔離提供了充足的時間。官方隔離了災區之後,就能夠有效的阻止瘟疫的蔓延了,接下來就是治療瘟疫了。

2、如何治理瘟疫

在古代人們沒有有效的治療瘟疫的措施,所以最常見的就是朝廷組織收取大量的藥物熬成湯藥,來讓災民們飲用,使災民們的免疫力得到提升,這樣子則可以儘量的挽救更多的人。災民在藥物的幫助以及醫生的幫助下,有的則僥倖存活。

不僅如此,朝廷為災民們發放物資,為這些災民們免費的發藥的同時,還派遣有能力的醫生來到災區,為這些病人盡力救治,並且儘快找到解除這種瘟疫的方法。然而,瘟疫肯定會造成一部分人的死亡,而對於這些屍體的處理也有著要求。對於這些因為瘟疫而死的百姓,儘管他們死去,但是屍體仍然能夠傳播瘟疫,於是為了避免傳染,自古以來封建王朝通常採用的方法都是將他們的屍體進行焚燒或者將他們深埋地底,防止瘟疫再次進行擴散。

這些措施是朝廷在瘟疫爆發後的重要措施,正是靠著這些措施,百姓們才能在一個又一個的瘟疫中存活下來。

三、民間的自發組織: 漢朝的志願者

無論哪個時代,都有悲天憫人的善人。在如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經常有志願者參加公益活動為社會為國家做貢獻。但是其實,志願者並不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才有的,早在漢朝時期,就有了志願者的存在了。

漢朝時期,由於沒有有效的治療瘟疫的手段,所以往往造成大規模的傷亡,而因為瘟疫的突發性使得朝廷不能快速的進行反應,還需要組織時間來運送藥物,派遣醫生。於是就有了由官方出面,組織民間的志願者提前趕往災區。他們攜帶著藥物以及醫生或者他們本身就是醫生,來到災區為這些災民們分發免費的藥物以及免費的治病。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不僅是現在,就算是古代,同樣也是這樣的情況。他們沒有回報,純粹的自願,其中更多的是醫生,抱著治病救人,醫者仁心的心態毅然的奔赴災區,就像我們現代的醫生們一樣,瘟疫面前,我們在後退,而他們在逆行而上。


夏目歷史君


首先,官員下鄉,問診施藥。根據《後漢書》的記載,漢和帝詞條時期的洛陽瘟疫,朝廷就諭遣城門校尉(帝都的門衛隊長,職責極其重要)曹褒“巡行病徒,為致醫藥”;桓帝元嘉時期的瘟疫,朝廷派了光祿大夫將“醫藥案行”開設藥棚,給百姓提供藥方藥品;靈帝建寧時期的大瘟疫,朝廷派了“中謁者巡行致醫藥”等等。

其次,賑濟災民、安撫民心、安葬死者。前文所說,瘟疫常發生在自然災害之後,餓的不行了,百姓為了活命只能造反。帝國政府為了防止百姓鋌而走險,所以往往會免費給災區提供基本生活用品。如《後漢書》中,桓帝時期“民有不能自賑及流移者,稟谷如科”;漢獻帝時期對瘟疫之後的鰥寡孤獨者,政府可以給他“廩食終身”的特權。

最後,減免災區百姓賦稅。永建時期瘟疫,朝廷就決定“疫癘水潦,令人半輸今年田租”;延熹時期遇上大瘟疫,朝廷依舊令“大司農減租調”


小凌哥


瘟疫與戰爭、災荒一樣,從來都與人類社會發展歷程密不可分。對於戰爭和災荒,記載者數不勝數,但有關於對人類健康威脅甚大的疫病,史書的輯錄卻往往隻言片語。疫病的發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是它的流行與傳變卻一直與人類的各種生活、社會活動息息相關。儘管如今己難以描述曾經疫病對人類心理和身體造成的傷害,不過其在歷史上的重大影響卻在各種文史資料及醫學書籍中都留有許多觸人心絃的記載。而疫病,這個古老的幽靈,並不因科學昌明而隱退,它同樣與時俱進,徘徊在現代社會,伺機而動,影響現代人的生活甚至吞噬人類的生命。正因為疫病是中國古代對人民的健康與生命摧殘最甚的一類疾病,因此我們今日對人類歷史上疫病流行概況做一些較為系統的瞭解,對當時影響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做一些較為客觀全面的分析,不僅可以從中獲得某些規律性的揭示,對我們今天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如何預防、治療疫病也可提供一些有用的參考借鑑。

陝西位於中國內陸的腹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相對於流通發達的南方地區,陝西古代的瘟疫不甚嚴重,但若系統梳理,其中仍有許多未被髮掘的信息和可供現代醫療借鑑之處。古代人民在幾千年的生活、生產中,不僅總結、發明出了許多對抗、預防瘟疫的辦法,更是竭盡所能將瘟疫流行時的各種情況以寶貴的文獻資料形式留給後人,雖然歷經戰火、動亂、遷徙的各種變遷,很多資料已不復存在,但我們仍然可以從現存的文獻中對古代瘟疫流行、治療情況做一大概的梳理和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醫學技術一再提升,人們已經能治療、預防許多曾經被視為不治之症的疫病,但是,與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相伴隨的是人類生活環境的改變,生活節奏的加快以及生存壓力的增加,SARS、禽流感等各種疫病仍時有發生。如何在新的環境下正確認識和對待新的疫病,如何在疫病治療中發揮傳統醫療的優勢,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愛歷史歷史的話事人


歷史上的漢朝黃巾之亂,自然是百姓無法存活所以才造反,那麼百姓無法存活的原因是什麼?其實和瘟疫也脫不了關係。歷史上中國不乏瘟疫、旱災,但是隻要政府處理得當,不化天災為人禍,百姓基本還是安穩的。

一、兩漢瘟疫的重災區

漢代中國剛進入大一統國家沒多久,生產力雖然低下,但是有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無獨有偶,能力大了,麻煩也多。根據史書記載,兩漢僅中原地區就爆發瘟疫20次,兩漢從公元前202年劉邦滅項羽統一中國算,到漢獻帝220年(庚子年)曹丕代漢,漢朝共經歷422年,平均下來,每22年中原就爆發一次瘟疫,頻率之高,可見一斑。

雖為兩漢,但記載中,西漢時期中原僅爆發了1次瘟疫,而其餘19次均爆發在東漢。雖為兩漢瘟疫,但實際僅在東漢時期,中原地區瘟疫才高發。

二、東漢瘟疫的特點

首先,東漢中原地區瘟疫爆發往往受其他自然災害引導。瘟疫大多發生在天災之後,如漢順帝永建四年蝗災之後,瘟疫肆虐;漢桓帝建和三年, “八月京師大水”“九月京師地震”(《後漢書》),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場大瘟疫。

其次,季節性特徵明顯。東漢瘟疫多發生在春季,即有準確時間記載的瘟疫共15次,這其中春季就發生了11次,夏季1次、秋季1次、冬季2次。

最後,帝都洛陽為重災區。以帝都洛陽為中心,受災程度逐漸減輕。即明確記載在史料上的東漢洛陽瘟疫就有16次之多。

三、東漢中原地區瘟疫原因

首先,環境失衡。西漢時期中原地區極為富有 “有過大面積的森林……到處都是鬱鬱蔥蔥,綠蔭冉冉”,但是到了東漢中後期朝廷上下極盡奢華, “殫極土木,互相誇競”(《後漢書》)可謂五步一樓,十步一閣,這樣的樓室就需要砍伐大量木材,生變環境因此被改變,由此細菌滋生,最終成為瘟疫。

大興土木破壞了關中平原的環境

其次,寒暑不均。據史書可知兩漢時期寒暑經常不均、氣候異常。漢武帝時期就發生過夏季降霜雪的情況。東漢更是 “盛夏多寒”、而寒暑不均產生的結果就是瘟疫與時氣、溫熱等病爆發

再次,瘟疫多發生於天災之後。東漢時期,雖然中國大一統後經濟、民眾生活極大提高,但奈何受制於時代生產力發展,抵禦天災能力有限,疫病頻發不足為奇。自然災害之後,糧食歉收、饑民甚至會易子而食,那樹皮草根更不在話下,這樣極易染上病菌。

除了在自然災害中遇難的,災難之後,因亂食食物而中毒的人亦不在少數,這些人染病去世之後,屍體無人安置,屍體腐爛,散發氣味或汙染水源,造成二次傳染,疫病遂起。蛇蟲鼠蟻橫行無阻,啃食屍體成為病菌攜帶者,它們再去攻擊活人,這樣造成了新一輪疫病傳染。

四、東漢政府的應對

東漢帝國帝都所在地發生瘟疫,事涉皇帝和百官,帝國政府自然要小心謹慎的對待,所以東漢時期,洛陽的瘟疫在平時能得到妥善處置。史書中常見的應對瘟疫的措施有這麼幾種:

首先,官員下鄉,問診施藥。其次,賑濟災民、安撫民心、安葬死者。前文所說,瘟疫常發生在自然災害之後,餓的不行了,百姓為了活命只能造反。帝國政府為了防止百姓鋌而走險,所以往往會免費給災區提供基本生活用品。漢獻帝時期對瘟疫之後的鰥寡孤獨者,政府可以給他 “廩食終身”的特權 。

最後,減免災區百姓賦稅。朝廷決定 “疫癘水潦,令人半輸今年田租”。即便官員貪腐嚴重、拖沓。可疫病涉及皇帝,事關重大,沒人敢再無作為,所以疾病一般能得到妥善處置。




影像浮萍


閉城不出,隔離是在古代瘟疫發生後做的第一要務,地方官一般都會先安排隔離“孤立”疫情發生地,再向中央彙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