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倒逼中小企業智能化、線上化 但困難遠不止於此

中小企業體量小,深受這次疫情的影響。企業流動資金不足、復工率不高等一系列問題,都拖累著疫後企業發展,因此各地政府紛紛出臺政策支持企業發展。當然,每位企業主也都有著各自的智慧,智見的兩位合作企業負責人,一位經營著汽車後服務門牌連鎖品牌,一位經營著傳統制造企業,他們的企業是如何應對這次疫情,遇到了什麼困難,疫情又給他們企業發展帶來了什麼?


疫情讓年後線上運營戰略提前實施 並極大加速


疫情倒逼中小企業智能化、線上化 但困難遠不止於此


張總,在福州運營著「蜂行者」,一個擁有二十多家線下門店,400 多員工的汽車後服務直營連鎖品牌,也就是我們平時說的汽車維修、汽車美容、汽車清洗等服務的門店。對於這種需要顧客進店才能接受服務的行業,這次疫情對他們的影響很大,他說,大家這段時間能不出門都儘量不出門,因此用車量小了,汽車相關的服務需求也隨之減少。


疫情讓線下門店復工進度慢


截止 2 月 16 日,「蜂行者」20 多家門店中只有 3 家門店恢復了值班制運營,張總說,一方面門店要向政府相關部門提交復工申請,做好相關防疫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由於各地防控疫情,很多員工都無法返回上班,即使返回也要響應政府的要求,在家隔離 14 天,員工到崗率只有 40% 左右。


他坦言,目前沒有裁員,加上 20 多個店面的租金、員工宿舍的開銷,還有新增的門店量體溫、每日消毒等等防疫開銷,還是帶來了不小的經營壓力。


收入沒有,但幾方面的支出,員工薪酬主要是底薪加績效,相對於日常正常運營而言,這段時間支出會相對低一些。而店租的費用,如果是租用國有房產,因為政府有政策,他們都在積極申請「免一個月 減半兩個月」的政策中。如果是個人所有的產權,公司也在積極和產權所有人溝通,但是最樂觀的,也僅是對方象徵性的降一點。


疫情倒逼中小企業智能化、線上化 但困難遠不止於此


大年三十預感年後客流將下滑 推出引流促活措施


張總說,在疫情爆發後,大年三十他就預感到年後復工後,用戶數量將會減少。如今現實也印證了他的預測,因此他迅速從品牌線上運營拉新和老用戶促活兩方面出手,為門店還未復工時增加儲備用戶流量。


他說,疫情之下,大家都對於汽車內室消毒的需求在提升,因此公司迅速推出「汽車內室紫外線和高溫雙重消毒」,但這個活動針對兩類人群是免費的。一是他迅速與團市委合作,向醫務工作者免費提供,打造良好的企業口碑。二是通過企業大數據,篩選出存量的優質用戶,客戶經理主動聯繫用戶,告知他們可以用消費積分免費兌換消毒服務。通過這樣,30% 以上的優資用戶再度激活。

年後增強線上運營戰略提速一步到位


張總說,作為車後服務公司,原來主要是依靠在線下店完成產銷,基本上是守株待兔式的方式,而今年公司原計劃逐步改變這種蹲守式的營銷。年初公司就制訂下 2020 年線上線下融合深耕的發展戰略,要在春節開假後,全面提升公司線上營銷的能力,希望今年更多的產銷能在線上運營中完成,並且進一步拓展客戶和業績。


疫情倒逼中小企業智能化、線上化 但困難遠不止於此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公司這一戰略直接被迫加速,而且是一步到位了。張總找到線上營銷專家,從大年初十開始,公司全員都在家中通過網絡學習,線上運營的理論、案例、如何實操等等。張總說,原來公司員工對於線上運營都比較懵懂,大家從認知到知識體系都不完備,通過幾天的居家學習,首先讓大家在知識儲備上快速增加了。


僅僅學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公司迅速通過以往的供應鏈,聯繫到了相關供應商,提供消毒酒精。公司將如何通過網絡,通過私域流量進行消毒酒精銷售,當成了第一次線上營銷的實踐。


張總說,酒精是 11 號開始預售,20 號才到貨,而且需要用戶到店自取,並沒有包郵,這就增加了不少的銷售難度。但是三天運作下來,還是取得了近 1000 用戶購買 3000 瓶的業績。在張總看來,首戰成效不錯。更重要的是藉助這次全員線上銷售案例的運作,公司也迅速建立了線上運營中臺,每天通過排行、數據分析、經驗交流等方式,快速提升了公司員工對於線上營銷的能力。


疫情倒逼,讓原先準備用 3 個月推進的線上運營培訓、營銷實踐、中臺建設等工作,壓縮到了十天。張總說「這也算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吧。

面對疫情帶來的困難 2020年將是深耕之年


張總說,疫情的突襲,2 月份基本上已經算失去的一個月,用戶流量又總體下滑,必然會讓一部分企業倒閉。那麼誰能活過這個非常時期,同時練好內功,誰就有機會承接倒閉企業的原有用戶。


他說,疫情對公司運營的影響是必然的,但是疫情一方面讓公司在高速前行中,能有機會審視一下自己的不足,也讓公司能夠藉助危機,加速自己的轉型升級,真正做到線下線上融合的深耕。


提前智能化改造、儲備現金流 讓製造業更好的應對疫情


中國東南沿海省份聚集了大量的中小型製造業企業,但是今年的疫情,讓本就在中美貿易戰中受到衝擊的企業更為艱難。


傅總是一家中型裝飾類傢俱製造企業主,企業主要生產裝飾性的邊幾、床頭櫃等傢俱,以外銷為主。他說本來企業復工要到20號左右,但是美國買家說店內已經無貨可賣了,向他追加了訂單,希望趕快發貨,這本是件好事。


疫情倒逼中小企業智能化、線上化 但困難遠不止於此


疫情後復工困難重重、危機重重


於是,傅總的工廠15號就提前復工,但是第一個困難就出現了,全廠200多號人,能夠返廠復工的只有工廠所在地的不足40人。因為防控疫情,很多工人即使就住在隔壁縣城也無法返廠,全廠復工率不足20%。雖然部份員工返廠,第二個困難又出現了,每個崗位的復工率不同,他只能安排原先不是這個崗位的工人,臨時調崗學習,因此工廠出產率只能達到平時的10%〜20%。


他說如果完不成訂單,海外買家除了要追責之外,更嚴重的是會繼續把給他的訂單轉移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國家的供應商。而且隨著中國貿易戰而導致的關稅波動,之前就常使美國客戶不敢下訂單。今年又遇到疫情後復工不利,產能不足的情況,最壞的可能就是:企業被美國客戶移出供應鏈,而最終轉向東南亞國家。

應對東南亞的產業挑戰 必須智能化高科技化


傅總說,他們這個行業的產業鏈轉移在兩三年前就開始了。他常年跑海外市場,看著美國市場上裝飾性傢俱產品來自東南亞的,從10%的佔有率逐漸增加到現在的70%。


那麼為什麼東南亞國家的傢俱業發展如此之快呢?


疫情倒逼中小企業智能化、線上化 但困難遠不止於此


除了大家所知道的勞動力成本低之外,首先東南亞的實木等原材料成本低。其次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這幾年我們國家對企業環保要求提升了,而東南亞國家的環保要求沒那麼高,因此傢俱所用的電渡工藝,在東南亞國家環保門檻低,而在我們國家每個省有資質的電渡企業一般僅有兩三家。


為了應對挑戰,傅總說,首先提升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做一些東南亞國家技術相對薄弱的產品,比如他們使用了更多的複合材料,將油性漆改成更環保的水性漆,但這會增加產品的成本。因此,他的企業在兩三年前就開始通過智能化改造來降成本。


“改造生產流水線,用機器人替代人”,這是傅總做出的第二個應對措施。他說,企業從兩三年前就開始逐步機器人取代人的產業升級,每個機器人造價在幾十萬,目前已經投入了五六百萬進行技術升級。他算了一筆經濟帳:企業原來一年兩億產值要3000人完成,現在只要300人就能完成,生產效率是之前的十倍。同時,如果在有訂單的情況下,改造的成本一般半年內就能收回。

應對疫後復工現金流不足 我一年前就開始準備


用高科技改造生產線,是傅總應對這次疫情復工不足的有利條件之一,當問到復工中最讓企業頭痛的現金流時,他說:“我的現金流足夠支撐半年時間,我從去年三月份就開始準備了。”他說,去年三月份中美磨擦已經開始了,但是他所在的行業各家訂單都還不錯,大家還沒有想太多。


他說:“我喜歡到處看到處聽”。聽了很多課,找各種機會和很多大佬、專家交流學習,因此讓他早早就感受到了危機。去年,他就開始著手這幾天不少復工企業才開始做的事:企業內機構合併和裁員。


從去年三四月開始,他就著手對公司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對部門進行合併,同時所有的部門都進行了人員優化,整體的裁員比例在15%左右,這樣提高效率的同時,也保證了企業現金流更加充足。


疫情倒逼中小企業智能化、線上化 但困難遠不止於此

疫後復工:招聘人員、產業方向……都急待解決


傅總說,疫後企業復工還面臨著好幾個挑戰,其實這些困難一直存在,只不過疫情讓問題更加突出了。

1、企業技術人材太難招 面臨斷代


傅總說:“現在這波人幹完就很難招到技術工人了”。他說,他的企業現在主力技術員工都在50歲左右,80後已經沒有人願意來幹了,就更不用提90後了。為了招聘他專門做過調研:“現在年輕人,寧可拿3000的工資坐在寫字樓,也不願拿8000的工資來工廠學技術”。


他感慨到,國家一直提倡要發揮匠人精神,但是教育機構對於技術人員的教育力量還是遠遠不足,而且年輕人對於到企業就業的認可度也比較低,所以現在社會上才有“寧願當快遞小哥,也不願進企業當技術工人”的情況。

2、國內消費者消費習慣不好 渠道成本太高


當說到國家也正在積極提升國內消費,是否將產品轉內銷時。他說,首先國內外消費者對於產品的認知不一樣,例如對一個櫃子的感覺就天差地別;第二就是國內消費者的消費信譽還有待提升,國內銷售有20%-30%,甚至更高的退貨投訴率,這方面的成本太高;三是渠道成本也太高。這幾天疫情讓線上電商又火了一把,但是在他看來,現在線上電商的渠道成本、流量成本都太高。

疫情過後 努力將企業轉型到產業鏈前端


疫情過後,傅總希望帶領企業走向產業鏈的前端,向產品設計和客戶服務轉型,將中間的生產環節外包出去。這樣可以大大提升企業產品的付加值。

“當老闆責任太大了,企業養著這麼多人,當老闆比打工的還苦。沒訂單,愁;沒原材料,愁;沒人材,愁;沒市場,愁……”,面對疫情後的復工,採訪最後傅總道出了企業家的苦。但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與不斷加速的產業發展,多聽多學也許真是很好的應對之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