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发现处于宜居带的类地行星

NASA发现处于宜居带的类地行星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勘测卫星(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Satellite,TESS)第一次在一颗恒星系统的宜居带(一颗恒星周围的一定距离范围,在这一范围内水可以以液态形式存在)发现了一颗地球大小的行星。科学家们利用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远镜(Spitzer Space Telescope)确认了这一名为TOI 700d的行星,并模拟了这颗行星的潜在环境,以助于未来的观测。

到目前为止,TOI 700d是在一颗恒星的宜居带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地球大小的行星之一。其他的还包括TRAPPIST-1恒星系统中的几颗行星以及NASA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发现的其他行星。

TEES是NASA当前最新的系外行星搜寻项目,2018年4月搭乘SpaceX公司的猎鹰9号火箭成功发射升空,被认为是NASA此前发射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继承者。TESS每次对大片天空进行为期27天的监控,这些区域被称为扇区。从人类的视角看去,这种长时间的观察使卫星能够跟踪由一颗绕轨道运行的行星在其恒星前方过境时所引起的恒星亮度的变化,这一事件被称为凌日。

TOI 700是一颗小而冷的M矮星,位于南半球上空100光年之外的剑鱼座。它的质量和大小大约是太阳的40%,表面温度大约是太阳的一半。在TESS执行任务的第一年,这颗恒星出现在观测到的13个扇区中的第11个,科学家们发现了多次由它的三个行星产生的凌日现象。

TOI 700最内层的行星被称为TOI 700b,大小几乎和地球一样,可能由岩石构成的,公转周期为10个地球日。中间的行星被称为TOI 700c,比地球大2.6倍,大小介于地球和海王星之间,公转周期为16个地球日,很可能是一个气态行星。TOI 700d是星系最外层的行星,也是唯一一颗位于宜居带的行星,体积比地球大20%,公转周期为37个地球日,从它的恒星接收到的能量是地球接收到太阳能量的86%。

转载本文请注明来源及作者: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地球科学动态监测快报》2020年第02期,赵纪东 编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