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中國象棋名手---(十九)“江漢三龍”之一吳淞亭

在晚清至民國早期頗為走紅的象棋名手吳淞亭,從江陵棋壇崛起後,走南闖北,挾技漫遊全國,曾產生過較大影響。

吳淞亭,湖北省江陵縣人,圓型臉龐,身高約1米65。根據他比謝俠遜大8歲推算,吳湘亭當出生於清光緒六年(1880年)。據吳生前在上海向棋友透露和在杭州向尚春和先生所述,吳出生於小商販之家,其父以販賣荊州上特產金漆盆、桶等工藝品為業。 吳少年時曾在蒙館讀過約三年書,對《百家姓》《三字經》《幼學瓊林》等書大體都能背出。由於多年私塾生活,吳還寫得一手頗為工整的好字。 少年時吳淞亭除讀書、習字外,更喜歡弈象棋。因天資聰明,進步很快,10多歲時就成了街道的“棋王”。由於江陵是湖北省長江沿岸南北交通的要衝之地,晚清時常有一些江湖棋手在那裡擺殘局謀生,這對少年吳淞亭產生了兩種影響:一是吸引他常去棋攤邊看棋,不知不覺提高了棋藝水平;二是觸發了他成年後浪跡江湖、以棋為生的意識,並終於走上了這條道路。

吳在當地成為“棋王”後,常挾技去武漢的棋茶館找人鬥棋,在棋藝的不斷交流中得到進一步提高,並戰勝過沈氏老人等武漢名手,嚴然是湖北棋壇的一個名將。其時,正屆辛亥革命之後,長江中下流的大中城市上海、南京等地的棋藝活動比較活躍,並常通過報紙傳來一些弈棋的信息。當時吳已30多歲,正當壯年,棋藝也已成熟,於是挾技遠行,去上海弈遊。到上海後,他和當時的名手勵志英大戰十餘局,勝負相當,在上海茶館立住了腳跟。

作為華中的名棋手,吳淞亭在江南征戰的二三十年中,足跡遍及上海、南京、揚州、杭州、廣州等地,棋藝風格以運子細密、落子緩慢著稱。他弈棋常常採取步步為營的策略,不敢冒風險,這主要與長期的江湖棋人生活,要賴弈棋的彩金維持生活有關。因為他是全國的大名手,為此青壯年時,人們稱為“慢國手”。吳在征戰各地時,成績比較突出,和平陽謝俠遜的對局亦不少。  在揚州時,他多次去張宅攻象棋擂臺。一次,吳在攻擂中,連勝先鋒楊萬源和朱錦堂,取得和主將張錦榮對弈的資格。張錦榮在師傅王浩然收山後,則在擁有楊萬源、朱錦堂、沈文瑩、竇國柱等高手在內的“江都十二名手大賽”上稱雄。所以接下來張毓英宅第內,由張錦榮擺設擂臺,迎戰天下英豪。其間,善戰有萬啟有,雄放如羅天揚等諸多高才,均未能動搖張錦榮的“金牌王座”。棋界評說:“張錦榮於棋枰角鬥多年,經驗豐富。他棋路陰沉、細膩詭秘、步步設防,且多陷阱,誘敵之著,對艱難局勢,尤為擅長,往往能轉危為安、反敗為勝。”,張是揚州棋壇的一號人物。但張錦榮下棋也是慢,人們就譽張為“慢國手”“絲綿老虎”, 張錦榮除了慢,更會磨,在棋勢不利時,明明是應下的官著,他不立即走子,而是弄弄棋子,擺擺菸捲,或到外面去溜一圈,進行無形的戰鬥。吳淞亭在和張錦榮對弈時,就有這個情況。吳是江湖棋人,以此為生,行棋特別謹慎,顯得較慢,但逢上應將之著,比較爽脆,不像張有意還有泡。這局棋起初吳形勢大好,後來發生逆轉,從下午至昏黑尚未終局,但吳已陷入危境,局面已發發可危,幸虧天已昏黑,吳約定明日續弈,張認為吳已在劫難逃,就同意明早續弈。晚上,吳淞亭向剛到揚州的羅天揚虛心討教,羅慨然答應幫吳共同尋求解救之法,直到次日天明,才找到可和的辦法,保住了再攻擂的機會。

吳也曾多次到杭州弈遊,經濟好的時候,就去喜雨臺,經濟差時,找到茶資低廉的小茶店,所以二三十年代吳淞亭在杭州棋界頗有名聲。但因吳時運不佳及年老力衰,1934年來杭時,身穿一件破棉襖,腰圍一根稻草繩,使一些有身份的人不願和他弈棋。

  在長期江湖飄泊中,吳淞亭一般寄宿在單身漢的棋友家,有時新到一個碼頭,尚無熟悉的棋友,便住五等旅舍。當時宿費雖然低,但客居異鄉也有難耐的寂寞。頗有文化的吳淞亭閒時抄錄對局,既作為提高棋藝的手段,又消遣旅途的寂寞。尤其在過大年前的幾天,人們大都忙於辦年貨,去茶館的棋客顯著少了,吳就在旅舍取出棋子,演繹平日所下的著法,研究新的棋路。每當孤燈相伴,悄然獨處,擺弄棋局,演到新變化時,他就作一評語。吳淞亭的個性比較沉靜,頗能安於這種靜弈生活,為此他自號靜弈山人。  和其他職業棋手相比,吳下子較慢,大半天難下完一局棋,似乎欠缺了一點。但吳利用自己手抄對局且十分工整的優勢,當和棋友下過棋後,晚上將對局復出後抄清,次回贈給那位棋友,還夾些評註,使棋友既得益又得到一個驚喜。實踐證明此法頗有效。如1933年時,吳常在上海老西門方浜路的華園茶樓候教,他與周德裕、羅天揚是茶樓的“三鼎甲”。一天上海名手徐大慶因賽前練兵,找周德裕弈棋。周因嫌徐下子慢,介紹與吳淞亭弈。這盤棋雙方各自展開太極功夫,經過六個小時的角逐,吳終因棋高一著以車雙兵勝了徐的車卒士雙象。次日吳將對局錄出送給徐大慶,徐很是感謝,稱讚吳的棋藝風格和這個好辦法,以後還常找吳弈棋。  由於這樣的對局日積月累,數量不少,他將這些評譜集中起來,訂成一本棋譜,又精選二十局,取名為《靜弈山人雅譜》,以此分贈友人,希望傳之後世。

1936年前後,飄泊江湖已三十多年的吳淞亭,回首自己五十餘年的弈棋經歷,深感在江湖以棋為生的艱辛。某時吳精力日益衰退,謀生已困難,尤其每臨病痛,難耐折磨。倦鳥思歸,打算回故鄉江陵投親靠友,擺個小攤頭,以度晚年。可是闖蕩江湖三十多年,雖然省吃儉用,卻一點積蓄也沒有。他想求助於較富裕的棋友,可是揚州張毓英已多次幫助過自己,再難出口。吳想到了在香港的曾展鴻。曾雖在香港,但常去廣州,且是個富商。還比較慷慨。主意定後,吳就尋機來到廣州。  在廣州,吳除了弈讓子棋外,不敢再找一流高手黃松軒。盧輝、馮敬如等對弈,這和他年輕初出闖蕩時已完全不同。  一次,廣州棋界名流何衍璩教授要給兒子做滿月,為了熱鬧一下,何邀集當地棋界名人到家做客,因為吳是湖北名手,也在被邀之列。吳生活十分持據,為了體面,向棋友借了長衫出客。在何家談起棋事,總要有人弈一盤助興,因吳是生客,且和馮敬如的風格十分接近,於是人們提議吳、馮對局。馮敬如是廣東“四大天王”之一, 1930年,在東南大戰中,馮的比賽成績雖不突出,但弈出了水平,弈出了名局。馮敬如先勝林弈仙的一局棋,馮以當頭炮開局,林以順炮應手,之後林有躁進之著,致為馮所乘;一時間名聲大振,並與黃松軒、李慶全、盧輝稱為“四大天王”;馮敬如還曾指點過“棋仙”鍾珍,使鍾珍受益匪淺,可見馮敬如的棋藝了得。吳淞亭與馮敬如的對弈,吳猜得先行,以“三步虎”,後補中炮對馮的反宮馬,吳用足了功力,至中局已 佔盡上風。但由於連日考慮見曾之事,睡眠不好,精神不繼,連打呵欠,出現了好幾次應殺而未殺。弈至圖形勢,一旁觀戰的石光瑛教授笑著對馮說:澤叔認輸好了。但吳因精神不繼,仍未能看出殺著,反而在逃車上尋思“良策”,而走了車六退一,於是馮立即馬三進五兌去中炮解了重圍。其實吳只要炮三進一擋炮,則左邊的車馬加上中跑,可立即構成殺勢。從這裡可看出江湖棋手由於經濟而影響到棋藝的發揮,是多麼辛酸的處境。不過,吳終於在何家見上曾展鴻,並得到他的幫助,終於回到了故鄉。  吳得到曾的資助後來到漢口,仍感度日不易。據《吳淞亭軼事》載,1938年武漢淪陷後,吳因貧病交迫,不幸餓死於街頭,連屍體也無人收殮。一代棋人落得如此下場,實令人可悲。

二十世紀中國象棋名手---(十九)“江漢三龍”之一吳淞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