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巴馬疫情期間創新扶貧思路——土地“轉”起來 務工“穩穩的”

疫情防控期間,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創新思路,流轉閒置田地荒山給當地龍頭企業和種植養殖大戶,開展多種種植養殖活動,讓廣大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增加收入,並解決貧困戶務工問題,幫助貧困群眾增收。

“大家在務工的時候,每4個人一組,人與人距離保持2米以上,一定要戴好口罩,身體有不舒服馬上報告,工錢晚上通過微信發給大家。”2月7日,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巴馬鎮龍洪村駐村工作隊員覃列通過微信群告訴在地裡務工的10多個建檔立卡貧困戶。

“面對疫情防控、脫貧攻堅即將收官的雙重緊急任務,我縣組織駐村工作隊、幫扶幹部、村幹部等在全力做好農村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動員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增加收入,科學合理安排當地貧困群眾就近務工,讓大家‘宅家防控、不減收入’。”巴馬瑤族自治縣縣長、脫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長藍海洲說。

覃列告訴記者,今年春節期間,巴馬農林投公司與巴馬鎮龍洪村民達成協議:以800元/畝租下該村400多畝土地種植百香果。“我家流轉出去5畝多土地,2月4日得了4000多元租金,現在在自家土地上務工每天還有150元收入。”黃大興已於2018年脫貧,他說,這個春節雖不能聚在一起,但是天天有收入。

與龍洪村一樣,該縣西山鄉福厚村共流轉了150畝土地給農林投公司種植百香果。“我的土地流轉租金有1000多元,每天在基地裡務工的6個貧困戶分段來做工,大家晚上微信裡能收到150元不等的工錢。”貧困戶黃煥生告訴記者。

“現在是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但也是春耕生產時期,大家充分利用微信、電話等多種聯絡方式,做好統計,完善手續,儘快把土地流轉金撥付到位,同時多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告訴村民隔開做工。”連日來,巴馬農林投公司總經理覃寧每天早上都在公司微信群裡提醒大家。

負責西山鄉片區土地流轉工作的鄧師傅告訴記者,通過動員,農林投公司目前在福厚村、拉林村、加爾村流轉田地荒山1000多畝,流轉金根據土地情況,500元/畝到1000元/畝不等,主要發展種植“六個一”(一根竹、一朵菌、一朵花、一粒豆、一片草、一株藥)和養殖“六個一”(一頭豬、一頭牛、一隻羊、一隻兔、一隻鼠、一隻雞)生態扶貧產業工程,工人都是優先聘用當地的建檔立卡貧困戶。

記者瞭解到,韋明尚一家4口2017年從東山鄉長洞村搬遷到縣城六能安置點,他本人還被選為社區工作人員。“全村流轉出去了1000多畝荒山給農林投公司種植中草藥,就在前幾天,農林投發了50萬元流轉金到村民手上,有的農戶拿到了上萬元。”韋明尚在電話裡告訴記者,疫情防控時期,搬遷出去的貧困戶按照管理員的要求,分時間段回村裡做工。

“燕洞鎮巖廷村土地、交通等資源優勢明顯,外出務工人員較多,近段時間,通過與大家溝通,全村共流轉了700多畝田地給農林投公司培育高端水果苗,還在附近建了個養豬場,土地租金已全部發到村民手上。”燕洞鎮宣傳委員黃錚說。“我們這裡目前接納了當地20個貧困戶來務工,因為不能扎堆兒在一起幹活,工作量比較大,一天的工錢200多元,收工後都通過微信轉給大家。”巖廷高端水果育苗場場長吳大波告訴記者。

那社鄉祥蘭村面臨的防控疫情形勢同樣嚴峻。從農曆正月初二起,駐村第一書記韋智謀和工作隊隊員除了每天到村裡宣傳疫情防控知識,還動員大家把沒有時間管理的田地荒山流轉出去給合作社種植油茶。村委會主任廖克仁告訴記者,目前全村流轉出來500多畝荒山給村裡山茶油合作社種植油茶。疫情防控期間,合作社合理組織貧困戶種植油茶,每天有200元左右的收入,確保貧困群眾有收入、不返貧。

據不完全統計,疫情防控期間,巴馬瑤族自治縣發揮閒置田地荒山經濟效益作用,目前流轉閒置荒山土地2萬多畝給當地龍頭企業和種植養殖大戶,或種植特色水果,或發展油茶產業,或種桑養蠶,或種玉米黃豆,或種蔬菜,通過土地流轉增加收入的同時解決貧困群眾增收問題。(經濟日報 記者 童政 通訊員 凌吉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