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姚堯眼裡,司馬遷竟是一枚“笨蛋”


在姚堯眼裡,司馬遷竟是一枚“笨蛋”

去年底,姚堯又新出了一本書。

書名很是時尚,叫《笨蛋,問題在戰略》。

這讓人想起克林頓當年競選美國老大時吼的一嗓子:

“笨蛋,問題在經濟!”( It's the economy, stupid! )

據說,那年克林頓能夠成功上位,

與這句帶有濃濃的西部牛仔狂野自得氣息的口號有著直接關係。

因此,第一眼看上去,

我以為姚堯這位準90後的年輕學者也在趕時髦,

把自己擅長的研究按了暫停鍵,

轉而一本正經地煲了一鍋雞湯。

可等到打開這本書,

才發現這仍然是一本借古鑑今的領導科學著述,

作者把一個很深奧的學術問題,

用一個很靈動感性的題目裝飾得十分時尚。

從這一點上看,

奇才姚堯的確聰明得很,絕對不是一枚笨蛋。

對像我這樣第一眼誤讀此書的讀者,

姚堯會不會在心裡暗罵一句“笨蛋”?

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

在他眼裡,至少他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司馬遷老先生一定是一枚“笨蛋”。

因為,《笨蛋,問題在戰略》全書從頭到尾都是拿《史記》開懟,

還順帶著把於季子、李清照、胡曾、汪紹焻、賈誼、杜牧、王安石、班固等一縱名流涮了一把,

也就是一杆子打翻了一船人。


不僅如此,

姚堯提筆就給劉邦打了一個半勾,

估計這還是看在漢高祖創立了漢朝的份上,多少給他留了點面子,不然的話,就可能直接打個大叉叉了。

劉邦在定陶登基稱帝后,在一次喝酒時很顯擺地給大夥提了兩個問題: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其實,一般來說,老闆在這種場合提問,他早就想好了答案,下屬回答得再對,也終究是個錯,領導一定會踩在下屬的答案上來一番高談闊論。

不曉得是喝高了,還是本身就是“笨蛋”,不諳其中的奧妙,

聽到劉老闆發問,高起、王陵等人便把馬屁拍得山響,

煞有介事地把新皇往死裡恭維了一番,

果然,志得意滿的劉老闆順勢來了一通批評與自我表揚:

“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劉邦的這份“年度總結”甫一問世就被當成了經典,被後人反覆點贊,

但姚堯卻很不以為然,他奮筆疾書:

“劉邦也不過是隻知其二,不知其三。張良、蕭何、韓信三傑確實是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不朽功勳,可是范增無論是在才能還是作用上都遠不能與三傑相比。項羽並非全然不用范增,只是即便用了范增也未見得比不用好太多。項羽輸給劉邦,關鍵出在戰略環節,而范增的戰略能力亦未見得比項羽高出多少。”

不曉得漢高祖看到這段文字作何感想,也許會再來一通批評與自我批評?


但是,如果據此認定姚堯喜歡抬槓,是個“槓精”的話,

那麼,你就輸了。

圍繞秦漢之交楚漢相爭這段歷史,

《笨蛋,問題在戰略》以洋洋灑灑近25萬字的篇幅,

只是為了講清楚一個問題:戰略的無比重要性。

姚堯認為,

要成就一番事業,離不開大勢、戰略、戰術、後勤這個要素,

其中關鍵的關鍵是要確保戰略的正確。

正所謂藝高人膽大,

為了證明自己此言不虛,姚堯的辦法是與高手過招。

除了通篇直接拿司馬遷的名著《史記》說事,

還把西漢政論家賈誼的名篇《過秦論》當作了反面教材,

認為賈前輩對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戰略佈局的分析“非常精彩”,

但把秦朝的滅亡歸結為“仁義不施”,卻是一個“糟糕”的結論,

並引經據典,推導出大秦帝國的崩潰在於“秦始皇戰略佈局上的操之過急”,“秦二世在戰略和戰術上不停地自殘”。

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農民軍領袖陳勝堪稱一代豪傑,

但張楚政權為何由“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之盛,迅速轉衰,直至滅亡,彷彿流星閃逝?

對此,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中將敗因歸結為陳勝忘了當年“苟富貴,勿相忘”的承諾,導致眾叛親離;又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借范增之口,認定陳勝敗於“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勢不長”。

姚堯卻認為司馬遷的結論“根本站不住腳”。

在一番剝繭抽絲的分析之後,他給出一個新的論斷:陳勝的失敗從根本上說是戰術上的失敗,沒有可信賴的軍事人才去實現戰略意圖。

高手過招,非死即傷。

看姚堯找司馬遷隔空上演一出“關公戰秦瓊”,挺過癮的哦!

的確,在《笨蛋,問題在戰略》這本書裡,好玩的橋段比比皆是。

比如,在比較劉邦與項羽兩大集團時,姚堯得出了一系列結論:

就個人素質,

劉邦在戰略上強於項羽,項羽在戰術上強於劉邦;

就兩天集團而言,

劉邦最終能得天下,得益於張良擅長戰略佈局,韓信擅長戰術落實,蕭何擅長後勤保障,

從而確保了大勢在方向上的始終正確;

項羽最終落得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下場,恰恰是在戰略上乏善可陳。

至於被項羽尊稱為“亞父”,成為項氏集團謀主的范增,實際上是一個“毫無戰略素養的人”。

有一句很經典的話:讀史明智,鑑往知來。

一江春水,花開花落,沉澱下來的唯有智慧之果。

處於機會多多、誘惑多多、風險亦多、危機亦多的當下,

無論獨善其身,還是達濟天下,

無論做學問、從政,還是執業、經商,

都離不得大勢、戰略、戰術、後勤的平衡兼備,其中頂頂重要的還在於戰略的正確。

這大概也是姚堯《笨蛋,問題在戰略》之初衷吧。

正如他在書中所言:

“倘若在戰略上犯下致命錯誤,則無論在細節上如何精心打磨,其最終的結局都將是鏡花水月。”

如果想不明白這個問題,就真該當之無愧地榮膺“笨蛋”這個光榮稱號了!

呵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