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最窄處也有30千米,蝗蟲怎麼飛到阿拉伯的?

日斤58484798


先去看報道說蝗蟲一天能飛100多公里 那紅海三十公里也就幾個小時就飛過去了 中途可能掉落不少到海里淹死 只要有一小群飛過去 要不了幾天就又長回來了


ABdC梁


蝗蟲是飛蝗,不光會跳,而且會飛,沙漠蝗蟲每天可飛行100一150公里,當然不是一直飛,會中途停下吃食物,補充能量。沙漠蝗蟲由肯尼亞向北經過埃塞俄比亞,再向北進入吉布提,一路人馬向東進入索馬里,然後再向西北進入吉布提,兩路大軍從曼德海峽越過紅海,進入阿拉伯半島,登陸亞洲。


曼德海峽最窄處僅有26公里,不僅如此,海峽中間還有火山島,幾個小島無疑是合適的休息處與跳板,間接助攻了蝗蟲登陸。


假如蝗蟲每日150公里順風飛行,極有可能一口氣飛行30公里,從而越過紅海。

還有一種可能是隻有少數沙漠蝗蟲進入亞洲,但當地氣侯合適,蝗蟲子一代產卵到起飛僅需二至二週左右,下一代成蟲又產卵,一個月便可發生二代成幾何數字增長,形成蝗災。

目前鄰國巴鐵印度蝗災已形成,也是有可能進入我國的兩個途徑,雖然現在疫情緊張,但也因未雨綢繆,第一派專家支援領國,拒敵於千里之外,同時也能實踐積累經驗,第二,國內有可能的進入通道嚴密防控,用最小的損失,保後方平安。


尋味陝西


上世紀60年代,一艘外國貨輪(忘了哪個國家的)在印度洋上空發現一片烏雲,因為飛累了,雨點一樣落到船甲板上,疊壓的無法清除……

它們是非洲大陸的蝗蟲。發現地與非洲大陸已300多公里。那時學者已經證明一些蝗蟲遠徙是靠上升氣流和大氣環流來完成的,它們不需要很費勁。

我們可以看看非洲蝗蟲的遷移路線,呈北東向約40°方向一直延伸,似乎不帶拐彎的,遇山過山,遇海過海。

但天然屏障喜馬拉雅山是隔斷氣候帶的,氣流更多的是從北部阿富汗,土庫曼斯坦分流,這裡地處高山屏障氣候惡劣,沒有植被(餓死它們)。另一少部分南下至印度,緬甸,泰國等。在這裡有很多變數。因為沙漠蝗不喜歡潮溼雨林氣候帶(食譜不對應),不喜歡山區,喜歡丘陵平原。所以它們適應的食譜主要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一帶。歷史上也是這樣,沙漠蝗在那裡轉來轉去。



落地的果子


俗話說得好——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蝗蟲也是如此。仔細研究你會發現,這群蝗蟲非常聰明,還有天然的導航系統,這也造就了這批蝗蟲可以穿越紅海。

▲蝗蟲受災情況圖,紅色為重災區

那麼問題來了,這一批蝗蟲到底是怎麼穿越紅海的?又是走了什麼樣的路徑?以及最終結果會如何。

其實,想要搞清楚蝗蟲走了什麼路徑,只需要搞清楚沿途受災國家就可以了。畢竟蝗蟲飛到哪吃到哪,也就留下了足夠的痕跡,也給了我們找到蝗蟲軌跡的方法。

從這張圖,大致可以看出來蝗蟲受災國家分別是:埃塞俄比亞——厄立特里亞——(紅海,亞丁灣)——也門——沙特阿拉伯——(波斯灣)——伊朗——巴基斯坦——印度。

——————手工畫圖,不是特別清楚————

其中,括號裡面的是海灣,也就是說,這批蝗蟲從開始爆發,一直到達如今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穿越了重重的山脈阻隔不說,還有可能穿越了三個海灣。那麼蝗蟲真的這麼能飛嗎?

其實單個蝗蟲的飛行能力並不強,然而一旦成群,將會造成蝗蟲性格暴躁。再加上蝗蟲聚堆之後,將會消耗大量資源,進一步刺激著蝗蟲群必須遷徙才能活下去。

而蝗蟲一旦成群,一天就可以飛行150公里。那紅海有多寬?如果說小於150公里,對於蝗蟲來說輕而易舉。如果大於150公里,那麼蝗蟲又是如何飛過來的?

▲紅色為紅海

紅海位於非洲東北部和阿拉伯半島之間,最寬的地方有306公里,最窄的地方只有30公里。那麼最窄的地方在哪裡?這個地方位於紅海南端的曼達布海峽。

也就是說,只要蝗蟲幸運的話,恰好飛到曼達布海峽,就可以直接跨越紅海,也就從東非地區來到了阿拉伯半島。然而,實際當中,蝗蟲並沒有這麼好的運氣。

假設只有一部分蝗蟲從曼達布海峽飛躍紅海,那麼其他蝗蟲又是怎麼過去的呢?

也是靠飛行,但是有借力!正如上文所說,紅海最寬的位置有306公里,最窄的地方有30公里。因此有一個可飛行區間——30公里到306公里。

我們算個極端情況,假設紅海方方正正,寬度全部是180公里,這也要超過蝗蟲150公里的日均最大量。但是不用怕,還有風可以藉助。

其實早在2019年2月份,東非地區就已經發生了蝗災。不過,之後大部分時間都侷限於東非地區,並沒有跨過紅海。然而,一年時間過去了,還是跨過去了。

這是因為,過去一年時間,總會有從東非地區的海風往阿拉伯半島吹。只要機會合適,蝗蟲就可以乘著海風飛到阿拉伯半島!

在海風的加持下,蝗蟲一天多飛一個30公里不成問題。更何況上面是極端假設,並不是每個地方都是180公里的寬度。可能還有地方是剛超150公里,有的地方不足150公里。

▲從紅海栽進阿拉伯海

如此一來,給蝗蟲能夠飛越紅海的機會更多了。但是也出現了另外一個問題,在這長達100多公里的飛行過程中,蝗蟲不會迷路嗎?為何不會一頭栽進阿拉伯海?

你還別說,真不會。作為人類,可能會在大海上迷失方向,但是蝗蟲可不會,它本身擁有著一個叫偏振光的導航系統,這個系統有多強?又是如何運轉的?

當太陽光(月光)穿過大氣層進入地球后,會出現散射現象,從而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偏振。通過偏振現象,又可以確定“自己”的方位,因此是一種天然的導航器。

可惜的是,只有動物掌握了這種方式,人類無法憑肉眼靠偏振光導航,蝗蟲就是掌握這種技術的動物之一。有了偏振光導航系統,蝗蟲就可以保證自己直線飛行。

▲蟋蟀也會(沒找到蝗蟲的示意圖)

有了直線飛行的能力,再加上海風的作用,一隻蝗蟲想飛躍紅海就簡單的多了。當然了,除了直接飛越紅海之外,蝗蟲還有另外一條路。

▲方式①繞路

如上圖所示,通過這種繞行的方式,其實蝗蟲還是可以到達印度,只是花費的時間可能要長一點。


史之策


這可能是蝗蟲史上最悲催的一次災難了,2000年5月,新疆北部發生特大蝗災。當時政府考慮用生物方法管制,當時找了70萬隻雞鴨去治理蝗災。比較有意思的是,當時有3萬隻鴨子

是從從浙江長興採購,再從蕭山機場做飛機✈新疆吃蝗蟲,這些鴨子足以載入史冊,足夠他們吹一輩子了。

當年的“鴨子大軍”在新疆草原投入戰鬥後,戰果累累。新疆的優質草原上地毯般覆蓋的蝗蟲被鴨子徹底殲滅,鴨子們的光輝戰績也得到了新疆滅蝗最高司令部——新疆治蝗滅鼠指揮辦公室的首肯,他們在考察結果後指出:鴨子捕蝗能力強、捕食量大、“軍”紀嚴明,出動鴨子是草原清剿蝗蟲、保護生態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希望印度和巴基斯坦可以借鑑一下。


胖子24207911


非洲蝗蟲飛躍紅海到亞洲之說純屬扯蛋,蝗蟲還沒有那個飛行能力。亞洲蝗蟲災害只是亞洲本地蝗蟲在乾旱的自然環境下發生的,與東非的蝗蟲災害發生時機相同,並不和非洲蝗蟲有聯繫。不知哪個沒見過蝗蟲的城裡文化人造謠說非洲蝗蟲從非洲向亞洲東亞侵襲。別說,還真有很多專家和傻冒會信。

蝗蟲在緬甸會遭到熱帶雨林地帶阻擋,熱帶雨林中捕食昆蟲的動物很多,在那裡蝗蟲的繁殖能力會減弱。印度北部有寒冷的帕米爾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蝗蟲怕冷,不可能去翻山越嶺自尋死路。所以,造謠非洲蝗蟲災害向中國蔓延是站不住腳的。只有中國或蒙古的荒原草地出現適宜蝗蟲迅速生長繁殖的氣候環境時,中國才有可能發生蝗蟲災害。內地鄉村農田經常打農藥,不會有蝗蟲成災的條件。


熱血鬥士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蝗災自古以來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重大影響是不言而喻的。人類想盡各種方法來進行防控,但不可避免的都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蝗災為什麼會如此難以防治?

蝗蟲的特徵

  1. 蝗蟲喜歡在乾旱炎熱的環境下生存。
  2. 體表呈黃褐色。
  3. 成年後體長達16-17釐米。
  4. 繁殖力極強,單次產卵高達4000至5000枚,生命週期長達2-3個月;按一隻成蟲一生平均產卵3次計算,蝗蟲的數量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12000倍。
  5. 食量大,飛行能力強;基本上從幼蟲到成蟲都在一直不停的吃;一天最多能飛行150公里,最長能連續飛行2-3天。

蝗蟲成年後,啃食完一個地方的植被後會成群結隊的大規模轉移,在此所到之處都普遍呈寸草不生的現象。

蝗蟲的飛行能力

按科學數字,平均每天飛行150公里計算,蝗蟲短則需要1天就能完成跨海飛行,長則需要2天時間。

一般的山脈和海峽無法對其造成有效阻擋。

紅海寬度最窄的地方在吉布提和薩納間,為30千米。若這地方不幸爆發蝗災,蝗蟲可能不到半天的時間就完成飛躍。

蝗蟲在海上飛行不需要吃東西嗎?因蝗蟲的身體機構特殊,飛行途中的蝗蟲掉入水中也不會馬上淹死,會在水中漂浮20個小時。在此期間一部分蝗蟲會一直飛行,一部分蝗蟲會以同伴屍體為食,進行補充能量,而後繼續飛行。

蝗蟲正式靠此方法完成穿越非洲沙漠的飛行。

同樣,紅海最寬處距離大概有300多公里,蝗蟲只需要2-3天的時間就能到達中東國家。


峻森


前一批蝗蟲淹死在海里,後一批蝗蟲就趴在屍體上休息,休息完再飛,直至飛躍海洋


哦買嘎614


從這次南亞地區巴基斯坦、印度發生蝗災來看,這些起源於索馬里半島的沙漠飛蝗,穿過了紅海南端最窄處是曼達布海峽,而該海峽最窄處都有30公里,這麼一個小小的長度不足10cm蝗蟲是怎樣跨過的呢?下圖

最大的可能是藉助風力,紅海地區緯度位置較低,終年高溫,雖然說這個地區常年盛行東北信風,但在一天之內,風向也不是那麼穩定,這個地區被陸地包圍,白天陸地升溫快,對流旺盛,就會出現強上升氣流,蝗蟲會藉助空氣的上升運動,有些類似於我們在運動場上看到“撐杆跳”的運動員,做了一個拋物線運動,蝗蟲相當於在高空做了一個滑行,滑到了對岸。
還有一個可能的是藉助同伴為支撐點飛過紅海,這些蝗蟲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大約有300多億隻,在飛越紅海的過程中,它們中很多都死亡了,並掉入水中。眾多蝗蟲的屍體形成了在水上漂浮的墊子。而其它的蝗蟲則能享受前者為它們帶來的便利,在這些墊子上休息並以前者的屍體為食。休息好之後,它們又再次起飛繼續飛行。

另一種可能性進行的結果,蝗蟲也是成千上百萬年的進化,為數眾多蝗蟲當中,已經進化到可以飛行曼達布海峽的能力,不排除飛越紅海有大批死亡,但蝗蟲有近21天的繁殖能力,我們人類沒能覺察到時蝗蟲數量的減少,從圖1中可以看到,有大批蝗蟲堆集在曼達布海峽兩岸,這些蝗蟲可能是少部分飛去之後,在北岸大量繁殖後聚集,這些蝗蟲本來就是在北岸出生,不是飛過紅海的。

蝗蟲飛越曼達布海峽,這可能還不是什麼困難,據國際科研人員發現,在300~500萬年前就有蝗蟲飛越5000公里的大西洋,這恐怕是我們最難理解的。所以對沙漠飛蝗的認識我們還是處於探索階段。


地理縱橫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是這樣記載蝗蟲過河的,“結聚成鬥,浮水過河”,意思就是蝗蟲過河時,先聚合成一個巨大的球形體,漂流過河。

蝗蟲是不可能一次性飛行三十公里的,即便是普通鳥類也沒有這種體力。實際上看到的漫天蝗蟲飛過,是因為蝗蟲實在太多了,不停的起飛,不停的降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