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朝能存在800年而其他朝代都不能?

逝去的歲月542


其實這個問題在於周朝本身,周朝本身就是一個分封制的王朝,與之前的王朝,夏朝和商朝都是分權制的王朝,之後的朝代,也就是秦朝之後的朝代都是集權制的王朝。

夏商周的分權制與秦朝之後的集權制

夏商周實際上都是分權制的王朝,確切地說,都是邦聯制的國家,而不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周朝的分封制特點就是天下最好的一塊地為周天子所有,其他的佔了天下大部分的土地都封給了各個諸侯。各個諸侯又把自己封地裡最好的一塊留給自己,封地內大部分土地都分封給自己的大夫們,大夫在自己封地內也同樣如此,最好的一塊給自己,大部分土地分封給家臣,如此層層分封。周天子不能干涉諸侯國的事務,諸侯國內部,諸侯也不能干涉大夫領地的事務,同理,大夫領地內,他也不能干涉家臣領地的事務。

▲周天子的分封制

秦朝之後我國是集權制的國家,各地的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命。只有漢朝和明朝出現了分封諸侯王的情況,而漢朝和明朝的諸侯王,在他們自己的封地內可以任免所有的官員,調配所有的資源,可以任意處置封地內的所有事務。

周朝分封模式下很難出現大規模反叛的原因——分權制

拿周朝來說,確實周天子把天下大部分土地都分封給了諸侯,他自己的領土相對比較少,所以國家集權能力不強,也不能控制住所有的諸侯。但是如果諸侯要造反,其實他們也會面臨與同樣的問題,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手下。

▲周朝分封了上百個諸侯國,其中姬姓諸侯國最多

比如一個諸侯要造反,他要問自己手下的大夫們同不同意,如果大夫們不同意造反,他要造反的話就只能帶著自己封地內的那點兵馬去造反了。而周天子作為整個天下實力最強的“諸侯”,也不是一個大諸侯造反就能與之抗衡的,必須同時有幾個大諸侯一起造反才能對周天子形成實質性的威脅。這就是說,如果諸侯要造反,必須是幾個大諸侯一起造反,同時大諸侯手下的大夫們要一起跟著造反,大夫們手下的家臣們也要跟著一起造反,他們的動員能力就大打折扣,能夠同時幾個大諸侯及他們的大夫們及大夫的家臣們一起造反的概率實在太低,所以周朝很長時間裡很少有大規模的叛亂就是這個原因。

說白了就是分權制導致大規模反叛極難發生。

漢朝和明朝諸侯王能大規模反叛的原因——集權制

到了秦朝之後,就變成了集權制了。

無論是漢朝還是明朝的諸侯王,他們所在的封地內所有的官員都是他們任命的,封地內所有的資源他們可以任意調配。所以當他們想造反的時候,他們能夠調動封地內所有的資源去造反,也就是他們的封地能動員多少軍隊,他們就能動員多少軍隊造反。

▲集權制下的帝國,只要分封諸侯王肯定出現諸侯王造反的情況

在漢朝,諸侯王的造反主要是在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在明朝主要就是“靖難之役”,這些諸侯王能夠造反也是因為一是他們的封地都很大,實力較強,另一個原因就在於集權制的統治模式,他們能充分調動封地內的資源參與造反事業。

說白了就是集權制模式下,一旦分權就很容易造成大規模的叛亂。

這種大規模叛亂的另一個典型就是“安史之亂”,只是造反的不是諸侯王而是節度使而已,當時唐朝全國大約50萬邊軍,其中最能打的20萬邊軍都給了安祿山一人,安祿山分了唐朝太多權力就給了他造反的資本,從而引發了大規模的叛亂。

這就是周朝存在時間長的第一大原因,分權制下很難出現大規模地方性叛亂,而集權制模式下一旦分權就很容易發生大規模叛亂。

第二個原因就是分權制下的均衡存在時間比集權制下的均衡存在時間更長

分權制下的力量均衡

典型的例子就是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實際上唐朝後期的藩鎮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個的諸侯國,因為藩鎮不受唐朝中央節制,等於是一個個的獨立小王國。這些藩鎮雖然不受中央節制,但是仍然奉唐朝為宗主。

如果其中的一個藩鎮坐大,能夠威脅唐朝的中央政府地位,那麼其他的藩鎮也不會坐視其壯大,因為一旦這個藩鎮能夠推翻唐朝中央政府,那麼這對於其他的藩鎮來說就危險了。所以當一個藩鎮坐大的時候,其他的藩鎮也會去攻擊這個藩鎮,使其保持在一個相對均衡的力量水平上。

▲唐末到處都是藩鎮割據,但也維持了相當長時間的一種均衡

這也就是為什麼“安史之亂”以後一百多年時間裡,唐朝雖然藩鎮割據嚴重但是朝代依然能繼續延續的原因。直到黃巢起義把所有的藩鎮基本都打了一遍之後,打破了這種藩鎮力量的均衡,才最終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周朝也是如此,在西周的時候周天子為天下共主,力量最強,其他諸侯國都聽命於周天子。如果有一個諸侯國要攻打另一個諸侯國,要打破這種平衡,那麼周天子就會帶領天下所有的諸侯討伐這個攻打別的諸侯國的諸侯,因此這種平衡保持了很長時間,直到西周滅亡。

東周時期就類似於唐朝末年的藩鎮割據,雖然周王室衰微,對其他諸侯國沒有任何控制力,甚至從力量來說淪為了二流、三流甚至是不入流諸侯國的水平,但是也沒有諸侯國願意坐視周王室被滅。如果有諸侯國要滅了周王室,那麼就意味著這個諸侯國就坐大了,他的坐大對於其他諸侯國來說就是巨大的威脅,其他諸侯國也會想方設法地削弱這個坐大的諸侯國,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周王室的天子地位,其他的諸侯國只是爭個霸主而已,實力強的做霸主,實力弱的當小弟,但是誰也別想取代周天子的地位。

集權制下的力量均衡

集權制,尤其是大一統的王朝來說,天下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人手裡,之前說過,集權制下一旦出現大規模的分權就容易造成大規模的反叛,所以大多數時間裡,集權制的王朝是不分權的,到最後,尤其是明清的時候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在了中央,也就形成了高度的中央集權。

集權制下的特點就是權力越來越集中,帶來的後果是利益也越來越集中。

每個大一統的王朝基本都逃不出三百年的歷史週期律,原因就在於,王朝開始的時候因為之前長期戰亂導致人口大幅減少,所以王朝剛開始的時候往往資源多而人口少,人均資源就多,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但是到了王朝末期往往人口多而資源不變,人均資源就越來越少,再加上權力的集中導致了利益越來越集中,如權貴利用權力大搞土地兼併、明朝的皇室成員越來越多,而吃垮國家財政等等現象,導致了越來越多的民眾處在了生存的邊緣,一旦出現幾個天災人禍就容易引發大規模的饑荒或者是難民等,當人們被逼到了生死邊緣的時候就很容易發生大規模暴亂,這也是為什麼大一統王朝末年往往農民起義多的原因。

▲任何王朝末年農民起義居多,因為權力越來越集中,利益也越來越集中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或是直接埋葬了王朝,如秦朝、明朝,或是沉重打擊了王朝,士氣名存實亡,如東漢、唐朝等。

這種集權制下的力量均衡總是沒有分權制下的力量均衡維持的時間長。

第三個原因在於集權制下容錯率極低,甚至沒有容錯率,而越是分權容錯率就越高

在此可以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分權的周天子模式下,如果周天子本人是個昏君暴君,無惡不作,天天犯傻,那麼他最多也只是禍害周天子封地內的臣民,他沒法禍害諸侯國的臣民,即便發生了暴亂,暴亂的範圍也只是在周天子封地的範圍。

在集權制模式下,如果出了個昏君或者暴君,天天不務正業,成天作死犯傻,那麼他禍害的就是整個天下,就容易造成全國性的暴亂。

▲集權制下,一個隋煬帝就作死掉了一個王朝

再如,在周天子模式下,如果周天子要施行一個政策,這個政策是個很壞的政策,那麼他也只能在自己的封地內搞這套政策,他不能強行命令諸侯也搞這個政策,其他諸侯腦子稍微清醒一些的也不會搞他這種政策,所以他禍害的範圍就只在周天子封地的範圍。

但是如果在集權模式下,皇帝要施行一個不好的政策,底下就只能執行,不能違背,而且要堅定地執行,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地執行,最終禍害了全國。

也就是說,在周天子的分權模式下,如果錯了,其錯誤的範圍和影響程度都是可以控制的。但集權模式下,一旦皇帝錯了,那麼其錯誤的範圍是全國,影響的程度是自上而下從頂層到最基層。

所以從容錯率上來說,很明顯分權制的容錯率要遠遠高於集權制的容錯率。

我們算下歷史,周朝存在了790年左右(約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王朝,在周朝之後的王朝,如果單個算的話最長的(只說大的王朝)基本在三百年左右,如唐、明、清三朝。

在周朝之前,夏朝約為470年(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商朝為554年(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其實這三個王朝性質基本都相同,都是屬於分權制的國家,不同之處在於夏朝和商朝的諸侯國基本都是自然形成的諸侯國(部落),周朝基本是層層分封形成的諸侯國。

說白了夏朝和商朝就非常類似於唐朝藩鎮割據的情況,只是夏朝和商朝最終都被一個強大而崛起的諸侯國滅了。其實周朝存在時間最長有一定運氣成分,性質和夏朝及商朝都差不多。周朝最終是亡於實行了郡縣制的秦國,實際上夏朝以來的分權制在周朝的春秋時期解體,在戰國時期形成了新的體系,集權制,由集權制打破了之前的分權制系統,由此周朝也就走向了滅亡。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周朝存在時間最長的根本原因在於周朝為分權制,與同屬於分權制的夏朝和商朝來說運氣好些,存在時間長一些;與秦朝之後的集權制王朝來說,則是因為分權制一是不容易出現大規模叛亂,二是力量均衡時間保持比集權制更長,三是分權制容錯率遠高於集權制,所以周朝存在時間遠遠長於秦朝之後的王朝。


老威觀史


這就要看你和哪個朝代比?

夏朝存在470年,商朝存在554年,西漢存在210年,東漢存在195年,唐朝存在289年,北宋存在167年,南宋存在149年,元朝存在97年,明朝存在276年,清朝存在276年。



如果再往前推算的話,五帝時期有851年,三皇時期有300萬年,有點扯遠了......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朝代,一個朝代能夠統治的時間長短,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比如說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原因,遠古時期,交通落後、人跡罕至,缺少交流,統治的時間自然會長。

但要說到周朝的統治時間,與其它朝代相比,也沒什麼不同。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其中西周存在275年,東周存在515年,西周與東周合起來是790年。



夏、商、週三朝,是實行分封制的奴隸制社會,與秦朝及秦之後的所有朝代都不同,夏、商、週三朝嚴格說來,不是統一的國家,而是聯盟制的部落聯盟,或者稱為國家聯盟,各個國家是相對獨立的諸侯國,有獨立的主權、獨立的司法、獨立的軍隊、獨立的外交。

周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奴隸制社會,同時又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行禮制管理天下的朝代,周朝以分封制為基本制度,以禮制為管理制度,實行鬆散制的管理。



周朝初期的諸侯國與其說是“國”,還不如說是“城”,所有的人都是住在城中的,當然城外也有人,但那是野人,是自由民,不屬於諸侯國,基本上一個城池就是一個國家了,對於諸侯國來說,管理一個城池或者數個城池並不是太難的事。

諸侯國與周天子的關係是藩屬國與宗主國的關係,諸侯國只需要按時向天子進貢以及服從天子對外的軍事行動等義務就行了,周朝對天下的統治是一種極其鬆散的統治,周朝不用管諸侯國的人事任免、外交等各項權利,周朝與其說是一個朝代,不如說是一個管理機構。



在整個西周275年的歷史中,周朝就經歷一個完整朝代從強到弱如同拋物線般的規律,換句話說,西周就已經相當於一個完整朝代的興衰。

西周從武王立國到成康之治,從國人暴動到宣王中興,從峰火戲諸侯到犬戎滅亡西周,完成了一個朝代正常的興衰史,西周之所以能夠維持275年,主要就是因為分封制給了諸侯們極大的自主性。



這種分封制類似於現在的承包制,對於諸侯們來說,是為自已幹事業,誰也用不著去推翻周天子的統治,那樣自已也失去了合法性,而且諸侯國眾多,誰也沒有強大到一家獨大,能夠吞併天下的地步,如果一家或幾家造反,其它諸侯國會制止,分封制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權力平衡,或者說國力平衡。

但是周朝從西周發展到了東周時期,情況開始發生,禮樂開始崩壞,周天子開始衰弱,諸侯國開始興盛。



東周與西周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區別就是:周天子對諸侯國的控制力在東周時期,已經降到最低點,或者根本不存在了。周天子仍然存在,但是威嚴已不復存在,周天子名存實亡,或者只是一種傀儡和名義的存在,這個時候的周朝,與其說是周朝,不如說早已滅亡。

從周平王東遷之後,諸侯國開始登上歷史舞臺,成為主角,前有春秋五霸,後有戰國七雄,諸侯國空前強大,而東周朝廷艱難生存,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歷史的發展,兼併和統一成為常態。



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雖然加起來有515年,但這個時期東周對於天下的控制力基本為零,不能實行有效統治,這一段時期,很像曹操時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又有所不同。名義是周朝,實際上是群雄爭霸。

東周朝廷在秦秋戰國時期本來就非常弱小了,弱小到沒有人注意到東周朝廷的存在,哪怕如此,東周朝廷還在內鬥,東周朝廷為裂為東周國和西周國2個公國,公元前256年秦國滅亡西周國,同年周赧王病死;公元前249年,秦國滅亡東周國,整個東周朝廷徹底滅亡。



總結下,周朝存了790年,其中西周275年,東周515年,嚴格說來,這個790年只真正存在275年,後面的515年只是一個過渡期,周朝不能實行有效管理,只算名義上的周朝,但是周朝又確實存在了790年,原因總結如下:

1、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落後,發展水平慢,所以統治時間長;

2、分封制下的諸侯國形成權力制衡關係,而禮制又維持了基本的禮法,所以統治時間長。



3、周朝是貴族政治,而貴族是周天子所封的諸侯,諸侯在自已的封國中,有著極大的自主性,相比後世的家天下朝代,周朝的諸侯國是相當獨立的,這符合私有制人的積極性最高的原則,而後世朝代的更換相當快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天下是皇帝一個人的,其它人不在乎,所以才會不斷有造反。

4、周朝的諸侯國太多了,兼併統一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從東周到秦統一天下,至少就用了五百多年,而後世朝代只要幹掉了中央政府就能建立政權,這在周是不可能的,必須要消滅所有的諸侯國才能統一天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周朝所謂八百年,要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西周(前1046-前770年)。

這一階段才是周王室有真正權威的時候,周武王聯合天下部落,又得野人幫助,推翻商紂王建立了西周,跟後代的三百年王朝類似。

這一階段,下面的諸侯國根本沒能力跟周王室硬剛,只有周王朝的“國人”能暴動。

第二個階段,東周建國到三家分晉,也就是歷史上的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年)。

這一階段諸侯國都承認周王室,給周王室一點面子,但是周王室沒什麼權威。

所以,春秋五霸輪番登場,主持天下大事。如果周王室有權威,還輪得到你春秋五霸主持天下事?我要這天子九鼎有何用?我要這鐵棒有何用?

第三個階段,三家分晉到周赧王時秦國滅東周,也就是戰國時期(前475-前256年)。

這一階段周王室名存實亡,諸侯國根本不把周天子當個屁放,戰國七雄中,誰有實力,誰就可以隨意滅掉別的小國,周王室有時候也會被大國拿過來利用一下。

直到周赧王五十九年,秦國滅周王室,周朝所謂八百年基業徹底告別歷史。

所以,所謂周天子穩坐八百年江山,也只有西周那276年是穩當的,正好也沒超出歷代封建王朝三百年內必滅亡的歷史怪圈。

後面四五百年,春秋戰國時代,完全是諸侯混戰,就像後代的三國時期,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一樣。周王室早已經名存實亡了。

歷史上,改變換代,無非三種主流情況。

一是權臣篡位。

權臣可以是朝廷大臣大將,比如宋太祖黃袍加身,可以是外戚,比如隋文帝篡了北周,王莽篡漢,可以是貴族大家族,比如司馬家族竄魏,北朝的八柱國、十二柱國。南北朝時代的王朝更迭,幾乎都是權臣篡位。

二是農民起義。

比如劉邦的農民起義,推翻秦朝,建立漢朝,比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朝。

三是外族入侵。

比如金滅北宋,比如蒙古滅南宋,比如滿清滅大明。

這三種情況,只要有人具備其一,就有條件改朝換代。

如果三具其二,必然會改朝換代。

明朝就是這樣,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外有滿清異族的進攻。面對內憂外患,如果沒有有雄才大略的人處理,明朝滅亡是必然的。

回過頭來,我們說說西周。

那麼,西周的滅亡是怎麼回事呢?

我告訴你們,西周只能是異族入侵滅亡,不會存在權臣篡位和農民起義。最後,西周確實滅亡於犬戎的入侵。

西周是分封制,分封到什麼程度呢?首先把國民分成公侯伯子男五等,只有公侯伯才有土地。

然後分封土地,周天子佔地方圓千里,剩下的大大小小近百個諸侯國,最大的才方圓百里。

諸侯國的領地連周天子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要謀朝篡位,就要有人有兵。這些諸侯國在人力財力方面,完全跟周天子沒法比。

而且西周時期,只有國人才能當兵,即都城內的平民,其他地方的都叫野人。能當兵的人數相對後來的全國皆兵,全民皆兵,少很多很多。

再一個,西周的周天子權威很強,諸侯國不敢隨便吞併別的小諸侯國佔領土地,沒法擴大規模,增強實力。除非周天子賞給你,比如秦國的土地,一開始就是賞給秦國的老祖宗的,後來他靠兼併才擴大領土的。

到了東周,周天子權威下降,下面的諸侯國隨意兼併,三家分晉以後,周天子就是個屁了,誰都能放,所以戰國時代兼併更加厲害,長平之戰的時候,楚國趁著秦國和趙國對峙,跑到中原和魯西地區,一口氣就兼併了好幾個小國。

而周王室內部的權臣有沒有可能篡位呢?也不會。

因為周朝搞的是周召夾輔類似的統治方式,上邊是周天子,下面是周公召公兩大臣,三個權力源共同治國,由於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所以西周的上層權力平衡是穩固的。

綜上所述,所謂周朝八百年江山,只有前面二百七十多年,跟後代的大一統王朝是一樣的,後面四五百年根本算不上週朝。


西堤君


都別搶,我來答。

我國曆史確實有一個有趣的現象:自周朝以後,後世的大一統皇朝基本上都逃不出300年大限的循環怪圈,也就是說,這些古代的封建王朝在300年裡必然滅亡。

但是周朝很神奇,竟然靠著一個分封制維持了長達800年的統治,那為什麼反而是在皇帝權力更集中的大一統皇朝,這些帝王的統治反而不能長久維持呢?

其實這裡面的原因並不難察覺。


因分封制和郡縣制不同的制度特點導致的結果

①分封制的特點

《禮記·王制》中有這樣一句形容周天子地位,叫做“天子將出,類乎上帝”。這個比喻很形象,周天子雖然是上天在人間的兒子,但他在人間的地位也如同上帝一般,所以他是人間最尊寵的存在。

但周天子是憑藉他“類乎上帝”的地位和威嚴維持周朝800年的統治嗎?肯定不是這樣,畢竟在春秋戰國時代,周天子都被欺負成什麼樣了。孔子用“禮崩樂壞”來形容周天子統治下社會秩序的崩潰,用“禮樂征伐自諸侯出”來形容周天子的式微。

周朝之所以能夠存在800年,是由於分封制的權力構架決定的。

怎麼理解這句話?

分封制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在於它是一個分散獨立的權力系統,雖然說周朝有宗法制度來維持周天子和各個諸侯的關係,但實際上宗法制度的效果並沒有想象中那樣強悍。劉邦分封自己的後代為王,不照樣發生了“七國之亂”,司馬炎同樣分封宗族為王,還是發生了“八王之亂”。

可見血緣並不是維護周朝統治的關鍵因素,其根本原因在於周朝的分封制下賦予了各個諸侯國高度獨立自治的權力。周天子代表的“大宗”是地位和禮制上的宗主國,其它諸侯都是“小宗”,都是周天子的藩屬國。

雙方之間實際上是一種藩屬關係,這種藩屬關係表現為各個諸侯完全獨立於周王室以外,除了履行向周王室的進貢義務,以及響應周天子的號召,為周天子提供軍隊之外,這些藩屬國就不需要再對周王室履行其它義務了。

而周天子也沒有權力插手諸侯國內部的事務,也沒有權力任免諸侯國內部的官員。

正是由於這種高度獨立的權力構架,最大限度保證了周天子的統治,但實際上所謂的“統治”本身就難以成立。因為我們可以看到,分封制下,諸侯和天子是完全兩個獨立,互不交接的閉環權力系統,

從這個閉環系統中我們可以看到,周天子並沒有權力插手諸侯國的內部政務,那麼這就最大限度保證了周天子和諸侯國之間的政治平衡。而維繫這種平衡的就是“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

“宗法制度”大家都知道是保證周天子萬世一系的統治,這個統治權力無論如何都不會落到其它小宗(諸侯)的手中,只會在大宗的宗族內部就行交接;

而禮樂制度是什麼呢?

《禮記·曲禮》中說:

天子死曰崩,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

《禮記·王制》中說:

天子七日而殯,七月而葬。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士、庶人,三日而殯,三月而葬。

這些就是“禮”和“制”的表現,公侯伯子男五個爵位的人都必須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你不能逾越了自己的身份。但是到了周朝晚期,各個諸侯僭越禮制的事情已經屢見不鮮,這就是孔子說禮崩樂壞的依據。

譬如他在《論語·八佾》中就舉有例子說: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因為按照禮制,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八佾的規格,也就是六十四人的舞隊。不管怎麼說,宗法制度和禮樂制度只是為了配合分封制,是為了加強周天子的統治。但其根本能夠保證周朝存在800年的原因在於分封制下權力高度獨立的原因。


②郡縣制的特點

但是到了秦始皇建立郡縣制以後的大一統皇朝就不一樣了,諸侯們獨立的權力構架已經不復存在,連分封制也被廢除了。上文談到的獨立的閉環權力系統已經不復存在,甚至連權力的構架也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它的變化形式如下圖所展示: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分封制下所謂的“權力閉環系統”已經不復存在,郡縣制下的權力構架變成了一種金字塔式的三級分權制度。

皇帝不僅是名義,也是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全國政令通過皇帝發出,接著層層傳遞到底層官僚那裡。最高權力不再像分封制那樣是分散的、獨立的,而是高度集中的,那就是集權於中央和皇帝身上。

這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集權模式,也是一個自上而下的分權模式。它和分封制不同的地方在於,分封制把權力分配出去的時候,還賦予了諸侯高度獨立的自治權,正是這種自治權平衡了王室和諸侯之間可能出現的權力矛盾。

所以分封制下不會出現奪權的行為,諸侯不會向周天子奪權。但郡縣制下就不同了,權力都集中在了皇帝的手中,皇帝向下分配權力的時候,還限制了官僚們對權力的使用範圍,造成“權力來源於皇帝,也受制於皇帝"的現狀。

官僚們不再像諸侯們那樣可以高度獨立的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力,換言之那權力並不是他的,而是皇帝賦予的,皇帝隨時可以把它收回。但是分封制下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權力一旦被給了諸侯,周天子自己也沒有權力再插手干預。

所以郡縣制就會帶來一個什麼情況呢?

那就是官僚和皇帝之間相互奪權,皇帝恨不得自己生殺予奪盡在我手,誰也沒有權力可以阻止他做任何事情。但是官僚們也不甘心皇帝大權獨攬,所以就不斷向皇帝奪權,一般表現為相權和皇權之間的爭奪。

所以大家會發現,大一統王朝會經常進行官制改革,這些改革的本質上都是對權力的重新分配,皇帝儘量想要多一些,讓官僚們儘量少一些,但是也不能完全不給他們權力,不然就辦不成事了。

不管是宋太祖趙匡胤進行的“差遣制”,還是明朝的“內閣制度”乃至清朝“軍機處”,這些都是為了加強君主集權,剝奪官僚手中的權力。

因此大一統皇朝為什麼統治時間不能超過300年,其原因歸根結底就在於權力的分配出現了矛盾,皇帝要集權,但官僚們要求分權,這就是雙方之間的權力矛盾。

但是分封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諸侯們擁有高度獨立的權力閉環系統,不存在周天子要集權的行為,所以諸侯們也樂於維持現狀。

但郡縣制下不同了,權力構架出現了變化,官僚們也希望自己擁有更大的權力,以便為自己謀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在每一個新興的大一統皇朝初期我們就會看到皇帝是把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

而這時候的大一統皇朝也會維持穩定的局勢,但是隨著到了後期皇帝手中的權力慢慢流失到了官僚手中,乃至地方官員手中,就會造成所謂的專權和割據的現象。譬如最典型的“宦官干政”,就是因為權力流失到了宦官手中。

又譬如地方割據,如唐朝的各大節度使割據而治,這就是權力流失到了地方官員手中,中央的權力已經無法壓制地方的權力,自然也就不難怪地方勢力擁兵自重,不聽中央調動了。

譬如在分封制下諸侯國內部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如公卿士大夫奪權,著名的像“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這些都是諸侯國內部的權力矛盾導致的。

但諸侯國和宗主國之間卻不會存在這種矛盾,因為兩者的權力是互不干涉的。

但是如果皇帝想要剝奪諸侯國的權力,那麼兩者就出現了權力矛盾。像“七國之亂”和“靖難之變”都是因為“削藩”導致的結果。

試想,如果周天子也來一出削藩的話,那麼周朝斷然不可能存在800年了。

當然了,每個大一統皇朝滅亡是很多種因素集合在一起導致的結果,出現問題的並不僅僅是權力。但如果要和周朝做比較的話,那麼其原因無疑是因為郡縣制下大一統皇朝的權力分配更加分散,但又高度集中的構架矛盾導致的結果。

而周朝的分封制由於沒有這種權力矛盾,所以能夠存在800年之久。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諸侯們對周天子沒有權力訴求,那麼自然就能保證政治穩定和平衡了。

而分封制瓦解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其權力出現了問題,而是周天子已經沒有了可以繼續分配的利益,周天子掌握的土地總共就這麼那麼大,分一點就少一點。

分到最後結果連周天子自己都沒有地方居住了,也就不難怪那些坐擁千里的諸侯想把它取而代之了。但只要設想,如果周天子擁有更加廣袤的資源可以分配,那麼周朝的存在時間還會更加長久。

此外我們還不能忽略“百家爭鳴”以後,各種權謀縱橫思想的出世,對於後世大一統王朝的政治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思想的啟蒙讓人們對於權力產生了新的認識。

換言之,當一個獵人漸漸懂得各種捕獵的技巧和知識,那麼他又怎麼會面對山上的獵物保持無動於衷呢?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因為對於朝代的定義不同。

周朝分為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前256年秦昭襄王廢黜周赧王,東周亡。

實際上,周早就名存實亡。

早在公元前720年,東周就已經接近崩潰。周平王將首都東遷後,不要說自己的地盤很小,甚至還需要鄭國、衛國和晉國等諸侯供給糧食。

根據傳統,鄭國國王掌握行政大權,效忠周王。

因鄭國國力強盛,軍隊強大,鄭國國王開始不把周平王放在眼裡。

到鄭莊公時,鄭伯只關心鄭國事務,對周室漠不關心。

於是,發生了周鄭交惡事件。

具體表示是,鄭國出兵攻打東周的國境。

當時的鄭莊公繼承父親為鄭國國君時,也承襲了父親在朝廷的卿士職位。

然而,周平王卻寵信虢公忌父,試圖將鄭莊公的權力奪走一部分。

這引起了鄭莊公的憤怒,開始考慮武力對付。

周平王竟然恐懼鄭莊公,主動將王子狐派到鄭國為人質。

鄭莊公由此才消除怒氣,同樣派兒子進入周圍人質,史稱“周鄭交質”。

《左傳》認為周鄭互質,貶低了周室威嚴,是“禮崩樂壞”的縮影

尤其可見,鄭國已經具有很強的實力,可以左右周平王。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病死,周桓王繼位。

周恆王政治能力不足,對傲慢的鄭莊公不滿,試圖委任虢公執政,取代鄭莊公。

鄭莊公勃然大怒,直接派遣自己的軍隊,2次強行進入周恆王直轄區,將農作物全部搶走。

周鄭關係因此進一步惡化。

前717年鄭莊公入朝,周桓王就不以禮接待鄭莊公。鄭莊公對周桓王更加不滿,與魯國交換領土時就不稟告周王。

鄭莊公的作為,等於不承認周恆王是他的天子。

周恆王大怒,在前706年罷免鄭莊公卿士的職位。

鄭莊公也極為惱怒,從此不朝見周桓王。

周桓王認為此舉形同叛逆,就命虢公林父與周公黑肩率蔡國、衛國與陳國等諸侯聯軍攻鄭國。

然而這些軍隊並不願意為周王賣命,結果是聯軍被鄭軍打得慘敗,周恆王自己中箭受傷,史稱繻葛之戰。

由此,鄭國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由此周天子對於諸侯控制基本消失,周朝名存實亡。

如果按照這個標準,周朝不過400年而已。


薩沙


周朝,西周東周共800多年

對中國文化最大的供獻

一個是建立了周易理論

一個是建立了周公之禮,

周公之禮是以婚姻制度為基礎的社會制度,

周易是

連山,歸藏,周易

連山就是把山連起來,用現代的說講,就是交通建設,

歸藏,就是將天地四時之寶歸而藏之,用現代的說法就是開礦,蓄水,蓄糧蓄牲畜,

周易,就是開貿易,

周易,有大周天,小周天

大周天60年,小周天12年,

建立周易曆法,

趨避自然災害,調節年景豐欠,

建立積儲制度,糧倉,

周代出現了國家糧倉,國庫,

周倉。

漢字周,上北下南,建圍戍,牆,牆後有士,士後有口,

一說有土有口


星輝650


翻開中國歷史,誰都可以發現,在漫長的五千年時間裡,大多是短暫王朝,唯獨周朝,周朝,周朝一枝獨秀,居然生存了800年之久。

中國最長的朝代是周朝,至建立到滅完歷經800年的歷史。在中國古代有二十五個朝代,最長的是800年,短的十幾年,那為什麼周朝可以活800年之久呢?

所謂的周朝我們應該分開來說,西周和東周兩個朝代。周朝的時間持續的非常久,西周和東周前後長達八百年,原因有很多:首先,全部功勞都是兩個個年輕的西周人武王和周公設計的制度。

權臣可以是朝廷大臣大將,比如宋太祖黃袍加身,可以是外戚,比如隋文帝篡了北周,王莽篡漢,可以是貴族大家族,比如司馬家族竄魏,北朝的八柱國、十二柱國。南北朝時代的王朝更迭,幾乎都是權臣篡位。

比如劉邦的農民起義,推翻秦朝,建立漢朝,比如朱元璋的農民起義,推翻元朝建立大明朝。

明朝就是這樣,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外有滿清異族的進攻。面對內憂外患,如果沒有有雄才大略的人處理,明朝滅亡是必然的。

由此一來,各諸侯之間形成了一種戰略均衡局面,大家實力相近,你幹不掉我我也幹不掉你,即便是有較強的諸侯國想要吞併一些弱小的諸侯國,周天子就會站出來號召其餘諸侯國征討,這就是周朝能夠延續800年之久的原因。


我來讀歷史



在封神榜中,我們可以知道,姜子牙渭水垂釣,周文王抬了姜子牙800步,於是才有了周朝800年江山。神話故事當然不可信,但為什麼周朝能延續800年江山呢?背後的原因很值得大家深思。

周武王伐紂在滅了商紂之後,可惜英年早逝。其子年幼,由其弟周公旦處理政事。這時的周朝剛剛建立,是一個新生的國家,很多事情都百廢待興。說起周公旦,這又是一個人,非常牛逼的人物。我們常說的周公解夢的周公,其實就是周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輔佐周王伐紂。

周公攝政七年,完善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和井田制。用血緣關係將家族和國家捆綁在一起,這在奴隸制社會,是一個偉大的創舉。賈誼評價周公,黃帝之後,孔子之前,與中國有大關係者,周公一人而已。正是由中共完善的這些制度,創造的禮法制度。可以說是周公這些劃時代的創舉,才造就了周朝800年江山。

所以我感覺,社會的穩定應該基於穩定合理的制度。


華亭一小兵


周朝分封制度是古代中國的一個巔峰時期,與其說是一個國家,不如直接說其實相當於大家“被建國”了!由於周天王分出去的土地大意義上不會直接管轄,因此各封國政權的獨立性相對來說完整,既然你老大不干預我的內政,我治我的國,反叛什麼的就相對而言肯定少了 畢竟當時還是奴隸制度,社會本身也缺乏一種跟政府討價還價的梗。話說回來,周朝建國的治國之路就是依靠分封維持的,企圖以此穩固家族,他們只管對我稱臣、納稅即可。然而到了後期的好長一段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的周朝,各地大王之根本軍政已經建立,人類的征服欲本身也在膨脹,於是春秋戰國打打殺殺都將近500年……然而周朝只比春秋戰國時期早300年定義,並且周朝包含春秋戰國。然而歷史學為什麼要列個春秋戰國時期?就是說明了周朝這800年江山自從春秋戰國時期之後都是打臉充胖子,名存實亡,“周朝”之實早已無,之所以800年,還真是分封制及周禮之約束(畢竟土地是你封的,反你就是不給面子,不好意思的)才存在的。而後世秦統一之後,建立的是大一統的國家,一皇治國——好,就千秋萬代;不好,皇帝輪流做。畢竟我特麼又不是你的誰誰誰,反你昏君弱君很正常。

結論:周朝分封制後期名存實亡,周禮約束給面子賴了500年;秦之後封建制度,大一統沒有分封制,沒有相互約束的勢力,統治者不行就得換人!其實就是

周朝——300+500=800實800,虛500

秦之後=X+0=300,實打實多少就是多少,說傀儡政權什麼的那都是小部分


幻歡讀者


你好,周朝能延續近八百年,而秦朝以後卻很難維持三百年,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但跟當時周朝建立起來的禮樂制度有關,也跟當時的政治架構以及社會經濟等是有關係的。當時的政治鬥爭遠不如秦代以後的官場鬥爭激烈,即使戰爭也不會禍害老百姓。


周朝八百年,周王室的管轄範圍是極其有限的,更多的時候只是作為一個精神上的領袖存在,西周時各諸侯國對周王室是敬畏有加,東周時期各諸侯國只是把周王室當著擺設,所以也沒人想著要去推翻它。再者周王室並不向各國徵稅,只要求各諸侯國提供軍隊鎮壓叛亂、上貢祭祀用的苞茅什麼的。反而周王室每年還得賞賜各諸侯國胙肉用於祭祀,讓各諸侯國的公侯小日子過得比周王還滋潤,試問這樣的好領導誰又會去推翻呢?

周公旦在開國之初就推行周禮,讓中原各國都以周禮為行為準則,人人以君子自居,都以耍計謀行詭詐為恥,打仗都是先商量好打多少人的,打多久,幾點吃飯,幾點收工,以至於鬧出宋襄公半渡不擊的笑話(當然,那時候的人並不覺得好笑)。這樣的禮儀君子之風盛行的西周乃至春秋時期,又怎麼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和周王室過不去?就算“禮崩樂壞”,打仗善使小人伎倆的戰國都沒人想要推翻周王室的,雖然經常小小的蹂躪一下週王。

整個周朝,老百姓的日子還是不錯的,早期有成康之治,國泰民安,四十年沒有一起案件,這是任何盛世都沒有做到的。井田制保證了沒有土地兼併和流民的產生,春秋時期以前,戰爭都是小規模的,只有貴族參加,並沒有殃及百姓。即使到了戰國,百姓也得上戰場,軍隊也不禍害百姓,不擾民,各地經濟依然不受戰爭的影響,各國商貿往來並不因為戰爭而停止,也沒有像南北朝一樣殺戮和飢餓四處蔓延。



&戰國方足布

總之周朝能延續八百年,原因是很多的,各國相互制約,周王室一直是一個平衡點,直到有一天,秦國出了個商鞅,這個平衡才被打破,隨著秦國的強大,禮樂詩書的周朝就走向了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