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潛藏的殺手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曾提出一個著名的“

蝴蝶效應”來解釋混沌效應。這個蝴蝶效應大意是說,在南美的巴西,一隻蝴蝶輕拍一下翅膀,可以引發一個月後北美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像這樣一個極其微小的擾動就引發了一個系統災難性後果的事情在人類歷史上十分常見。其中有兩類,人類用肉眼看不到,也摸不著的它們。但它們卻引發了一次又一次大規模的疫情。它們就是細菌病毒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而如今我們也知道,作為普通百姓預防被細菌和病毒感染最好的辦法就是儘可能地遠離傳染源。日常生活中,要勤洗手戴口罩。這些觀念其實都伴隨著無菌術而產生。但是人類意識到這些問題,整整花了上千年,都是近100多年來才逐漸形成了相關的意識。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人類的這段血淚史。

黑死病

人類史上發生過多次大規模的疫情。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歐洲中世紀的黑死病。這次疫情大概是在1346年爆發的,據一些學者估算,在這次疫情中,造成了歐洲、亞洲、非洲大概有5500萬~7500萬人死亡。後來在15世紀和16世紀,黑死病還曾多次爆發在歐洲。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對於中世紀的歐洲人而言,黑死病如同死神一般,在當時整個歐洲近1/3人口因為黑死病而死。並沒有人確切知道黑死病到底是咋來的?雖然不知道病根,但是當時的歐洲人也在想方設法救治。於是,就出現了鳥嘴醫生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他們的裝束現在看起來特別奇怪,不過蘊含著當時的人對於疾病的理解。我們從上往下來說這個裝束。

  • 帽子是用來防止自己和病人的臉捱得太近,而且這個帽子在當時代表著醫生的身份。
  • 遮擋臉部的皮頭套上鑲嵌著玻璃鏡片,道理也很簡單就是為了防止病人的飛沫噴到自己的臉上。
  • 口鼻處同樣是用皮製品做成的,不過這個造型做成了鳥嘴的形狀,這個鳥嘴的下方有個小孔,是用來幫助呼吸的,鳥嘴中裝著噴灑了香水的香料袋和草藥袋,作用就是隔絕病人呼出的致病氣體。所以鳥嘴某種程度上可以算得上是口罩的1.0版本。
  • 而穿在身上的披肩、長袍、皮褲以及穿在穿在的鞋子,有一個特點,都是皮製品,而且都上了蠟,目的就是儘可能地製造出表面密封的狀態。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所以你看,當時鳥嘴醫生的裝扮已經在儘可能地讓自己不接觸到病人。這些鳥嘴醫生在當時衝在救助病人的第一線。由於對於黑死病不夠了解,他們並沒有成功救助多少人。還給當時的人留下一個很不好的印象,那就是鳥嘴醫生走到哪,哪就會有人去世。漸漸地,鳥嘴醫生的形象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很多人把他們看成是死神一般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客觀地說,鳥嘴醫生對於當時的疫情幫助十分有限。他們的“職業裝”雖然用肉眼看起來已經很密封了。可你要知道的是病菌和病毒極其小的,肉眼都是看不到的,這樣的“職業裝”根本擋不住它們。因此,許多鳥嘴醫生也被感染了。這個口罩1.0版本可以說是比較失敗了。而失敗的最大原因應該說是人類對於病菌和病毒並不瞭解造成的

300%死亡率的手術

其實當時不僅僅是黑死病的病因搞不清楚。當時的整個外科疾病的治療都處於瓶頸。病人術後感染幾乎是必然的。當時還有個醫生創下了300%的死亡率,給一個人病人做截肢手術。由於當時沒有如今的高效麻藥,醫生在給病人做截肢手術就是拼一個字:快。

這位醫生僅僅花了2分多鐘,就完成了截肢手術。但由於太投入,速度太快,他直接把自己助手的一個手指頭給切了下來,同時還劃破了現場一位觀眾的外套。這個觀眾因為太恐懼被嚇死了;而病人和助手都因為感染而死。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這種術後極其高的感染率是當時的常態,沒有人知道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這裡多說一句,當時的醫生其實穿的也不是白大褂,而是西裝革履;手術器械也不消毒,而且常常是連洗手都不洗手就開始給病患做手術。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它們並沒有意識到手術感染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那誰解決了這些問題呢?

無菌術

這個過程是由一群偉大的學者造就的。首先出場的是列文虎克,他原本只是個看門的。後來,他沉迷於製造顯微鏡和用顯微鏡來做研究。所以,他的一生不是在磨鏡片造顯微鏡,就是在用顯微鏡看東西。他在顯微鏡下就觀察到了肌纖維、細菌、精蟲、微血管等。他把這些東西都記錄了下來了,並且寫成論文寄給了英國皇家學會。列文虎克可以說一下子打開了通過微觀世界的大門。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如果要總結一下列文虎克的成就,大概有兩個項,一項是改進了顯微鏡,另一項就是建立了微生物學。列文虎克死後,很少有人熱衷於用顯微鏡去觀測微生物。但是當時的學者卻開始探討起了微生物的起源。其中有個觀點叫做自然發生論。堅持這個觀點的學者認為,微生物是從無機環境中自然而然出現的

後來,微生物界又出現了一位大神,他叫做巴斯德,做了一個著名的鵝頸瓶實驗。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說白了就是在一種特殊形狀的瓶子中煮肉湯。這個瓶子的瓶口類似於天鵝的頸部,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空氣中的細菌不進入到鵝頸瓶的肉湯中。按照自然發生論,肉湯會自然而然地發黴,變臭。但是這個鵝頸瓶一直放到了100多年,依舊清澈見底。所以,這個實驗實力打臉了自然發生論。證明了引起變質發黴的其實是空氣中的微生物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如今我們知道黑死病和術後的高感染率都是細菌搞的鬼。因為肉眼看不到它們,所以並沒有人把它們和疾病聯繫在一起。在此之前,醫生並不重視手術是不是在無菌的環境中進行,他們穿的也不是白大褂,而是比較耐髒的衣服,手術刀也不會消毒,這就很容易引發術後感染。而鳥嘴的“口罩”之所以不好使,實際上是因為引發黑死病的細菌實在太小了,可以很容易穿過“口罩”。

巴斯德曾經倡導醫生們在手術前,對自己使用的手術器具進行消毒,但並沒有引起當時醫生們的重視。

後來,英國外科醫生李斯特基於巴斯德的微生物學,提出了一套無菌術的規範。他成功引入了把術前對手術器具消毒以及清洗傷口,大大降低了手術的感染率,因此也被稱為現代手術之父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同樣是在巴斯德微生物學的基礎之上,醫生們或者醫生這個行業開始注重無菌術的發展,如今的白大褂,手術用的橡膠手套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才誕生的。

可怕的西班牙流感

1895年,醫學家萊德奇就發現,空氣也能夠傳播病菌會使得傷口感染,而且應該在手術也時常把自己口腔中的微生物傳染給患者,引起傷口感染。於是,他就要求醫生們要遮掩住自己的口鼻,為此發明了用紗布製成的口罩。後來,口罩已發生了一些技術上的改進。

真正將口罩推廣開來正是我們開頭講到的西班牙流感。那具體是咋回事呢?

1914年全球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這場戰爭中,大概有6500萬人參加了戰爭,大概有2000萬受傷,超過1600萬人喪生。因此,這也被認為是世界歷史上破壞力最強的戰爭之一。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但是到了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臨近結束時,卻爆發了一場全球性的H1N1甲型流感疫潮,史稱: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在這場大規模的疫潮中,全球大概有5億人感染了病毒,其中大概4000萬左右的人因此而喪生,有些媒體報道的喪生人數甚至達到了5000萬~1億人。要知道當時全球大概也就只有20億左右的人口。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由於全球都籠罩在流感疫情的恐懼當中,當時很多地方出臺了很多對抗疫情的辦法。其中“戴口罩”和“勤洗手”就是眾多辦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項。當時許多公共場所都被迫關閉,如果不戴口罩甚至都不能上公共交通。據說在美國舊金山就曾經發生過一起命案,一位官員開槍打死了一個男子,起因是對方不願意戴口罩。

其實“勤洗手、戴口罩”這兩個習慣,人類花了幾千年才培養出來

其實不僅是西班牙流感,在上世紀50年代,英國由於工業發展導致一系列的汙染,使得許多人患上了和肺部相關的疾病,造成了數千人死亡。於是,當時的人們紛紛戴上了口罩來預防。

所以,“戴口罩”和“勤洗手”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人類用了幾千年才形成了這個意識。但是它們也被證明是疫情防護最有效的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