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中如何保持理性?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答案,最後一個最重要


疫情之中如何保持理性?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答案,最後一個最重要


老王的故事

隔壁老年今年七十四歲。每天吃完晚飯,老王都要在附近街上逛逛。

老王是個善於觀察的人,他發現街上戴口罩的人越來越多,後來又接到女兒的電話,叮囑他儘量呆在家裡,少出門。

老王不是不懂時事,電視上報道的肺炎確診數字,一日多過一日,他看著也糟心。

可是一回到現實,老王照舊過他的日子,該幹嘛該幹嘛,口罩也不帶,有一次還和門口的門衛起了爭執,還是女兒從中勸和,才算沒惹成大事。

這一天,老王起床出門,走到門衛保安處,看到灰色的牆壁上貼著張紅字,寫的是小區內確診了一例新冠病人,即日起全封閉。

老王心頭一驚,從窗戶望去,上次與他爭執的保安面戴口罩, 正兩眼放光地望著他,一副準備作戰的架勢。

不料,老王轉身便走。

他回到家,翻出女兒給自己買的口罩,嚴嚴實實把自己的臉遮起來,只露出一雙惶恐的眼睛。

各位,看到這,你以為老王是小說裡的人物嗎?

不,老王生活在我們身邊,老王是我們每一個人。

老王的大腦,就是人類的大腦。

人類大腦對信息中鮮活性和生動性特別敏感。

正如此刻我用老王的個例,相比列舉一堆冷冰冰的數字,會讓你更明白,面對疫情,人類大腦並非充滿理性。

疫情之中如何保持理性?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答案,最後一個最重要

智商不是理商

老王在疫情初期的反映,談不上理性。但老王並非不聰明,論起智商,他是五十年代的大學畢業生,智商不說很高,但絕對是不低。

但為什麼老王一開始,會做出無視疫情的反映?

因為智商不代表理商,這倆傢伙是兩回事。

談到理商,我們不得不提到一位加拿大認知心理學家,他的名字叫基恩 斯坦諾維奇,曾經榮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桑代克終身成就獎。

在國內,這位老先生有一本心理學暢銷書《這才是心理學》,廣為人知。

不為人知的是,斯坦諾維奇還寫有理商三部曲:《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機器人叛亂——在達爾文時代找到意義》以及《決策與理性》,這三本書從不同層面,講述了人生中要想取得成功,達成人生目標,單有高智力還不夠,還要擁有高理性。

聰明指的是智力測驗中所展現出來的能力,無法反映我們的決策是否明智、行為是否規範、目標排序是否合理、思考是否全面以及是否對證據進行適當校正。


斯坦諾維奇提出三重心智模型

我們這樣來打比方。

人類大腦思考過程分為進程一和進程二。

進程一和進程二是一對性格迥異的雙胞胎,一個性格外向,快言快語,反應靈活,另一個性格內向,深思熟慮,反應遲鈍。

大多數情況,人們喜歡性格外向、熱情似火的老大,做什麼事情都願意派他出門。多數情況下,派出老大是沒問題的,但問題是,老大按直覺行事,不免落入認知偏見的陷阱。

比如,一張圖片的鮮活生動性遠高於統計數字。

我們也會派出老二,比如當我們需要買房、結婚時,但是,由於缺乏必要的理性知識,我們的決定仍然不是明智的。

說到底,老二是個身懷絕技的高手,他一人承擔了智商與理商兩樣職能。數百年來,科學家們只研究了智商,最近幾十年,科學家才重視起理商。

斯坦諾夫斯基提出的三重心智模型,便是在進程一和進程二之間重新定義。

第一重心智模型,就是指老大,如今改名叫自主心智,第二重心智模型是算法心智,是老二的第一個特質——智商。第三重心智是反省心智,是老二的第二個特質——理商。

聰明人也會做傻事,因為聰明不代表理商。


疫情之中如何保持理性?認知心理學告訴我們答案,最後一個最重要


疫情之中如何提高理性

理性習得是一個漫長過程,需要人們克服大腦缺陷,知悉某些知識。

其中大腦缺陷包括但不限於克服信息鮮活性、過度自信、框架效應等,具體知識包括概率推理、決策偏好、科學推理、邏輯論證、經濟思維等。

回到現實,以最要緊的疫情為例,我們應該如何保持理性?

甄別哪些是好信息,哪些是不好的信息。

信息時代,及時查找分辨信息優劣極其重要。關注官方信息,權威媒體,拒絕各種小道消息,尤其要警惕某些以鮮活信息博人眼球的小道消息,不信謠,不傳謠。

配合政府行動,不能過度自信,心存僥倖。

新冠肺炎傳播隱蔽性強,潛伏期長,任何人都不能心存僥倖,以為自己不會感染,不做好預防措施,四處活動招搖。 新聞報道中的聚集性疫情,就是這方面的例子。

保持心理衛生,樂觀應對生活。

理性有一個特點是保持情緒的穩定。歷史上就有多次疫情的出現,在瘟疫中死去的人,甚至比戰爭還多。如開智學堂陽志平老師所言,疫情期間我們應該向下比較,將自己現在的感受與別人更糟糕的感受對比,將現在的情景與歷史中發生疫情的時候對比。我們還可以將自己的積極情緒表達出來,讓你的快樂傳播給身邊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