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部關於著名歌手的傳記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和《火箭人》,哪部更加出色?

碟碟不休的Kevin


這兩部傳記電影各有各的精彩表現,不同的視聽感受及表現方式。

《火箭人》(Rocketman)上映後,立即收穫了不俗的評價。爛番茄至今保持著90%的新鮮度,觀眾打分保持在了89分。整體上得分比《波西米亞狂想曲》還要高一點。IMBD上,《火箭人》的7.6分稍遜色於《波西米亞狂想曲》的8.0分。但媒體和專家雲集的Metascore上,《火箭人》有及格的69分,而聲勢浩大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只有49分。無論是大名鼎鼎的皇后樂隊,還是傳奇的Elton爵士,影迷對兩部傳記片的打分多少都帶有很多超出影片之外的因素在其作用。

兩部影片都以人物和時間為軸線展開故事,套路大同小異,從被天分被髮掘,到初獲成功,經歷了毒品和金錢的誘惑與腐蝕,到最後高潮時刻的觸底反彈,找回自我。

弗雷迪和Elton人物弧光也非常類似,從小不被家人和周圍的人認可,雖然貴為大明星,可依然需要偽裝自我,加上當時迫於壓力無法公開的性取向問題,導致兩人都被迫走上了“註定孤獨”的道路。故事的終點,人物弧光的完成,都是他們紛紛重新找回了“真我”,同時和過去握手言和。《波西米亞狂想曲》依靠最後20多分鐘的“現場”演唱會把故事推向了高潮,讓弗雷迪在巨星身份和本我之間得到了心靈的平衡,在戲劇性落幕的同時化解前面所有的故事矛盾。

而《火箭人》的整個故事更為平緩,一直難有高潮或明顯的亮點,在結尾處甚至採用了反類型的方式結尾,使得影片觀感明顯不如《波西米亞狂想曲》。但《火箭人》在電影手法的使用上比《波西米亞狂想曲》的確更為出彩。這也是兩者在Metascore上得分差距頗大的重要原因。說簡單點,《火箭人》更加的“電影化”。該片是一部依靠剪輯和電影化手段打造的夢境式自我解剖。開場的一幕就凸顯了“審視”和“自我解剖”的隱喻與故事結構。導演德克斯特·弗萊徹在片頭就與觀眾達到一個共識,《火箭人》用的是虛幻、超乎想象的方式呈現這位傳奇歌手的故事。Elton John穿著騷氣十足的戲服來到酒精互助小組。在眾人的審視下開始了自我追憶,通過一段段的回憶性敘事,觀眾和Elton將一同直抵其人生悲劇的源頭。

父親的冷漠,母親的疏離,在影片中首次以舞臺劇、歌劇的方式的呈現出來,一首“I WANT LOVE”,清晰的表明了Elton缺陷的起源,即自幼對於愛的渴望與家庭始終匱乏的愛。音樂融入人物內心和周遭情景,並非只是作為情節的推動器。《火箭人》對於音樂的依賴更加嚴重,Elton“名曲”的誕生不光推進了故事,表達了人物的心理狀態,同時也製造了各種奇妙的轉場。影片中,Elton初涉美國,在影響力巨大,決定他命運的流浪酒吧首演,他的熱情,還有他標誌性的演奏動作,以慢鏡頭的方式被放大,觀眾和他本人跟隨著音樂展示脫離的沉重的肉身,以靈魂自由漂浮的方式得到了解脫和精神上的完全釋放。

《火箭人》將Elton的“名曲”以歌舞片的方式重新演繹出來,完成了聽覺和視覺的雙重滿足,賦予了歌曲視覺化的呈現。同時,在歌舞片場景中,利用剪輯和場景佈置,將人物的內心狀態和期盼以夢境的方式加以刻畫,讓現實與夢境無縫切換,又完成了電影化的藝術性表達。在這一點上,《火箭人》的確比《波西米亞狂想曲》更為出彩。


千水視覺


《火箭人》艾爾頓·約翰!註定力壓《波西米亞狂想曲》!

相信喜歡NBA的小夥伴們對休斯頓火箭一定不會陌生,當年姚明和T-Mac的組合如今還歷歷在目恍如昨日,這兩天聽說火箭隊又喜提威少,真是可喜可賀啊!其實當年老青見喜歡火箭隊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原因,那就是他們的隊歌Rocket man真的是太太太好聽了!而今天要介紹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首歌的作者艾爾頓·約翰的生平傳記電影《火箭人》。

前一段時間大火的《波西米亞狂想曲》給觀眾們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而今年夏天能夠和皇后樂隊一較高下的當屬英國另一位國寶級的音樂人艾爾頓·約翰了。在今年的戛納電影節上,以艾爾頓·約翰的成長經歷為主線故事的傳記片《火箭人》可謂吊足了影迷們的胃口。

更有“挑事兒”的觀眾表示,《火箭人》遠遠高出皇后樂隊的音樂傳記片《波西米亞狂想曲》,和“波米”比起來,《火箭人》則是“飛上天”了的超現實影片。這一評價引來皇后樂隊粉絲的大為不滿,在很多電影網站上,出現了給《火箭人》惡意打低分的行為。雙方歌迷為此吵得天翻地覆。

近日,《火箭人》露出“真容”後,更多影迷和歌迷可以一睹影片成色,各大影評網站也紛紛放出分數。《火箭人》在爛番茄上保持著90%的新鮮度,觀眾打分為89分。分數超過了《波西米亞狂想曲》。但兩部影片在媒體和專家打分的Metascore上差距頗大,《火箭人》獲得了不錯的69分,而在奧斯卡上“聲勢浩大”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只有區區49分。其實《波西米亞狂想曲》和《火箭人》的主線故事大同小異,都講述了男主角在巨星路上的成長和掙扎。

據說“火箭人”項目醞釀了十年,在埃爾頓·約翰最初的設想中,電影應該由他在戒毒所的敘述為主線,穿插過去的回憶。

但讓人意向不到的是《火箭人》的開場就極為震撼,塔倫·埃格頓飾演的埃爾頓·約翰身穿橙色演出服,揹著他在舞臺上招牌式的羽毛翅膀,推門闖入鏡頭。重壓之下的他爽約了演出,從後臺直接跑到一個互助協會。

他對著鏡頭開場白:“我是埃爾頓·赫拉克勒斯·約翰,我是一個酒鬼、毒癮患者、性癮患者、暴食症患者,有時候還忍不住逛街的時候順手牽羊,看到大麻就管不住自己,脾氣壞透了。”

隨著他在互助協會的自白過程,大量的閃回鏡頭伴隨,呈現了他的一生。出生於英國小鎮的埃爾頓·約翰,自小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冷漠的軍人父親早早與母親離婚,自始至終也沒有對埃爾頓·約翰有過半分關心。

憑天才的鋼琴技藝考上皇家音樂學院之後,埃爾頓·約翰卻發現了他在搖滾樂方面的興趣。在酒吧的駐場演出為他贏得了作為伴奏樂手和美國靈魂樂隊一起巡演的機會,這一經歷也促使他開始嚴肅探索自己的音樂創作。他與傑米·貝爾飾演的作詞人Bernie一見如故,兩人在創作上強烈的化學反應,催生了一系列佳作。

他倆簽下第一份唱片合同後,便獲得了去美國巡演的機會。埃爾頓·約翰誇張華麗的服裝、克服羞澀天性後展現出熱辣奔放的舞臺人格、加上歌曲本身悅耳流暢又辨識度極高,迅速俘獲美國樂迷的心。

但是好景不長,埃爾頓·約翰和絕大多數的搖滾明星一樣,開始沉溺於酒精、藥物、派對生活,迷失在名利場中。一切物質和性都填補不了他內心的空虛,日漸冷漠的John Reid更讓他性情大變,連老友Bernie也離他而去。對母親出櫃後,後者一句“你永遠無法被人真正愛著”讓埃爾頓·約翰喪失了生活的動力。絕境之中,懷著對音樂的最後希望,他叩開了戒毒所的大門....

一個不粉飾歷史、不掩蓋過去、藝術至上的人,在舞臺上下都忠於自我。毋庸置疑《火箭人》在“傳記”這方面做得無疑更加真實,無論被描繪者所作所為的好壞,一切照實,毫不避諱地向觀眾表現埃爾頓·約翰的一生,非常真誠的奇幻人生。

如今已經戒毒成功的埃爾頓·約翰,和他毫無保留的《火箭人》,恰如影片最後一首歌《(I'mGonna) Love Me Again》所唱:

從破碎之路上冉冉升起,我將重新愛我自己。








藍太極說兩句


我個人認為《波西米亞狂想曲》我看過正版,《火箭人》看過盜版。去年的商業片中最大的一匹黑馬毫無疑問是《波西米亞狂想曲》,這部關於傳奇搖滾巨星、皇后樂隊主唱弗雷迪·莫庫裡的音樂傳記片起初並不被看好,甚至在公映前夕慘遭北美一眾媒體差評。但憑藉著高居不下的觀眾口碑和強大的粉絲效應,該片最終累計斬獲了高達9億美元的票房收入,刷新了音樂類傳記片的各項記錄,獲得史無前例的成功。影片《火箭人》講述的是英國國寶級歌手艾爾頓·約翰(Elton John)的成長經歷,片名Rocketman取自艾爾頓個人傳唱度最高的同名歌曲。艾爾頓·約翰的本名是雷吉納德·懷特,自上世紀60年代以“艾爾頓·約翰“這一藝名出道至今,他取得了包括格萊美獎在內的無數獎項和榮譽,個人唱片銷量累計超過3億張。1998,因音樂成就和慈善事業的突出貢獻,艾爾頓·約翰被英國女王授予了爵位。同樣是改編自頂級巨星真實事蹟的傳記片,《波西米亞狂想曲》和《火箭人》卻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拍攝方法著手的作品。如果僅僅在電影範疇內評介這二部影片,《火箭人》比《波西米亞狂想曲》更甚一籌。《火箭人》讓人物內心狀態已夢境狀態體現、刻畫。讓現實與夢境無縫對接切換。來完成電影的藝術性的表達。在想象力上《火箭人》比《波斯米亞狂想曲》高出一籌。


丹尼小豬影視作品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3e30011038060c716d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