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古代鬧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難道古人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

萬航林


久旱必有蝗災,旱災、蝗災齊至,再加上人禍,那麼一定是會死很多的人的。古人早就知道蝗蟲可以食用,不僅可以吃,還有藥用價值;但是在荒年靠吃蝗蟲活命,實在是聞所未聞。人是吃糧食活命的,蝗蟲鋪天蓋地而來,又呼嘯而去,無法收集起來長期食用,也無法養起來慢慢食用,因此蝗災之下必有百姓餓死。


一、蝗蟲的特徵與食用價值

蝗蟲俗稱“蚱蜢”,屬於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全世界共有約25000種蝗蟲,它們喜歡吃肥厚的葉子,如甘薯、空心菜、小麥、稻禾等。蝗蟲雄性體長2~3公分,雌性體長2.6~3.9公分,一次可產卵50枚。蝗蟲的天敵有鳥類、禽類、蛙類和蛇等,當然人類有時也大規模的捕殺蝗蟲。

據《食用昆蟲與菜譜》一書中介紹,蝗蟲體內含有蛋白質73.5%,氨基酸18種,總含量為20.3%,蝗蟲體內還含有維生素B1、B2、E、A胡蘿蔔素和豐富的多種維生素,4種脂肪酸和豐富的微量元素,常食用的種類有中華稻蝗,東亞飛蝗等。人們通常將蝗蟲洗淨用油炸,佑酒食用!

蝗蟲不但是美味佳餚,也有做藥用價值。根據《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蝗蟲可以用於治療破傷風、小兒驚風、痙攣、息內風、驚風發熱,抽搐痙、支氣管炎哮喘!


二、古人處理蝗災的方法

《詩·小雅·大田》中記載了滅蝗蟲的方法是夜間用火引誘蝗蟲集中,然後將它們全部燒死。詩經中記載的原句為”田祖有神,秉畀炎火“。很明顯火燒法是管用的。

漢代人民發明了溝坎法,也就是在地裡挖一條溝,將蝗蟲驅趕到溝裡,在就地掩埋。溝坎法並不保險,部分蝗蟲還是可以從土中再次爬出來危害莊稼。於是人們採用火燒掩埋法,在溝旁燃起火堆,先將蝗蟲燒死或者燒傷,再就地掩埋!

唐代還發明瞭水淹法,也就是將蝗蟲驅趕到水中淹死。《舊唐書》記河南蝗災時,刺史倪若水率民捕蝗,獲蝗一十四萬石之外,還有“投汴渠流下者,不可勝紀”。

宋朝時人們除了上述方法外,還開始直接處理蝗蟲的卵,防止蝗蟲長大危害莊稼。《救荒活民書》中記載到宋朝官員招集百姓將蝗蟲的卵提前挖出來,然後火燒水淹,防止來年蝗蟲作亂。宋書》記載:詔募民掘蝗種,給菽米;六月諸路募民,掘蝗種萬餘石。


三、吃蝗蟲不是救災之法

正常情況下,人是一日三餐;非正常情況下,人也要三日一餐,否則人就活不下去。蝗蟲鋪天蓋地而來,又呼嘯而去,人們根本無法捕捉足夠數量的蝗蟲用於食用;也無法將蝗蟲養起來慢慢食用。人是吃糧食的,就算有足夠數量的蝗蟲人們也無法長期食用,很難想像連續吃一個月的蝗蟲是什麼概念!

最後一點蝗災過後,莊稼顆粒無收,人們要熬到第二年秋收,如此長的時間除了自己的存糧外,就靠官府救濟。蝗蟲也只是一陣子,過後就算想吃蝗蟲充飢,也找不到蝗蟲了。如果朝延救濟不及時,或者爆發瘟疫戰亂,那麼百姓只有被餓死!








大秦鐵鷹劍士


說到這事兒,我就想起小時候第一次在課本上看到蝗蟲插畫,作者應該是採用了誇張的手法,好大一隻,和人一樣高,當時我就萬分不解,這麼大的小動物,逮住一隻就能吃好久了吧?不是說蝗災時遍地蝗蟲嗎?古人怎麼還能捱餓呢?

後來我哥抓來一隻螞蚱,告訴我這就是書本上的蝗蟲。。。。。。這麼小點還不夠塞牙縫。

不過古人不吃蝗蟲可不是因為它小,再小也是肉,餓極了連草皮樹根都能吃。但吃是能吃,卻不敢吃!

古代生產力低下,科學也不發達,太多事情不能解釋,也就自然而然的幻想出了神靈。一兩隻蝗蟲在他們眼裡是蟲子,若是撲天蓋地的蝗蟲,那就不是單純的蟲子了,是蝗神派來處罰凡人的使者。

所以一旦發生蝗災,蝗蟲過處顆粒無收,普通老百姓不但要捱餓肚子,精神上還要受到折磨——肯定是我們哪裡做得不好,所以蝗神才會降世!

不只是百姓,個別迷信的皇帝還要暗暗自責,是不是自己哪裡做得不好才會降下這種懲罰?說不定還要祭天或者下罪己詔什麼的。

但也不是所有皇帝都這麼愚昧,唐太宗李世民就不信這一套,他也和題主有同樣的疑問,餓了為啥不吃蝗蟲呢?這都是肉啊!

百姓大驚失色的說這是蝗神,吃了要被降災的!太宗抓起兩隻就丟到嘴裡,活的!像貝爺一樣嘎嘣嘎嘣的吃了,嗯,味道一般,可能炸一炸會更好吃。

他本以為自己示範過後百姓就敢吃了,誰知事情向另一個方向發展。百姓們當場就跪了,更加深信他是真龍天子,崇拜愛戴。

至於吃蝗蟲?還是不敢!皇帝老爺是天子,蝗神管不到他,所以吃了沒事,咱們只是小老百姓,怎麼敢跟蝗神對著幹?

太宗收穫一片名望,無奈的回宮去了。但因為他是這樣的態度,唐朝是敢於治蝗災的,在人工撲打法、壕塹掩埋法的基礎上,利用飛蟲撲火的習性,發明了一種更狠的辦法:篝火誘殺法!

唐朝開元年間,爆發了席捲中原的大蝗災,當時的宰相姚崇就採用了篝火誘殺法,很快遏制住本次大災。

到了宋代,更發明了“據蟲除卵法”、“墾荒除蝗法”,這是防患於未然的先進理念,治災困難,那就把源頭撲滅!

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古代,能制止這樣的災難並且形成理論知識很不容易!所以說中華民族從古至今都勤勞智慧!

可能有些人還會想我們中國人這麼能吃,怎麼不直接把蝗蟲吃絕種呢?這法那法的多麻煩!

我只能說,“吃貨拯救世界”只是個段子,真想靠“吃”治蝗災是不現實的,相當可笑。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古代不管是哪一個朝代,不管是多麼的富有,但糧食生產總是侷限很大,就是四海無閒田,但糧食的單產還是非常有限的,記得大生產隊的時候,畝產三百斤的田地,就算是上好的良田了,後來有了化肥,糧食單產又翻了一翻,也就是個六七百斤,後來袁隆平研發了雜交水稻,畝產又翻了一下,現在糧食畝產一千二百斤左右。以前的生產力低下,所以糧食單產更低,家中的存糧有限,農村有句俗話說:莊稼不收當年窮。所以遇上蝗災,逃荒要飯成了唯一的生路,以前農民大遷徙也是非常普遍。


落地繡才


先說說當代的一次蝗災。

2017年9月,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太保莊街道驚現大量蝗蟲,密密麻麻,遮天蔽日。

這些蝗蟲如黑雲壓境一般,黑壓壓蓋入農民的莊稼地,肆意啃咬著馬上結穗的玉米,數分鐘不到,一顆顆玉米就只剩下了玉米杆。



農戶們望田興嘆,今年的收成完了,孩子的學費沒了!這日子可怎麼過呀!

然而,劇情突然反轉了!農民的臉瞬間陰轉晴天!

原來,農民們發現了商機,這些蝗蟲居然10塊錢一斤,堪比豬肉價格。附近小商小販聞風而動,紛紛趕往峽山區收購蝗蟲。



這不是天降災害,這是天降人民幣啊!

一時間,農民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計,有的老婆孩子全家齊出動,紛紛舉著網、拿著筐兜蝗蟲。甚至晚上也不休息,拿著手電筒捉蝗蟲,峽山區到處燈火通明,就像過節一般。

後來,有記者採訪農民:“蝗災影響收成嗎?”

農民回答:“肯定影響,不過這蝗蟲收入遠遠超過玉米,他一晚上能抓到300多斤蝗蟲,算起來就有3000塊錢收入,而一畝地玉米才不到1000塊。還是抓蝗蟲來的值啊。”



蝗蟲們一臉蒙圈,難道走錯片場了嗎?老祖宗的法子怎麼不靈了啊,以前到哪都耀武揚威的,百姓不是磕頭就是燒香,這次栽了大跟頭,全成了舌尖上的美味了!

時代變了啊!

蝗蟲,俗稱螞蚱,富含蛋白質,營養成分堪比牛肉,用油炸後,味道既香又脆,堪稱人間美味,油炸螞蚱成為大排檔不可或缺的美食。

三五好友,點一盤油炸螞蚱,再要一盆麻辣小龍蝦,再來一箱啤酒,吹著夏日的涼風,聊著幽默段子,別提多爽了!



這是現代,在古代可不是這麼回事!

古代,蝗災就是天災,這個災害甚至比地震、洪水、大旱危害更大,地震、洪水、乾旱屬於偶發災害,但蝗災屬於頻發天災,平均兩到三年就爆發一次。

有一種說法,叫作大旱之後必有蝗災。蝗蟲喜歡乾旱的環境,特別是湖水或者河水乾涸後,湖底或者河底往往成為蝗蟲的最佳繁殖地。

蝗蟲爆發之時,遮天蔽日,猶如黑雲壓境,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古代農民,拿這種天災毫無辦法,只能望蝗興嘆!



蝗災之後,農民無糧可食,或四處討飯,或賣兒賣女,成為流民。這些數以萬計的流民,政府如果沒有辦法妥善處置,極易生變。

有史以來,數次爆發的農民起義,很多都因蝗災而起。如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等等。

古人認為一切的災禍皆因人而起,蝗災是上天降下的災禍,以懲罰無德的世人。唯有祭祀或者祈禱方能消解上天的震怒,於是各地建起了許多蝗神廟,百姓爭先祭拜。



如此說來,百姓視蝗蟲為神蟲,自是不敢食用蝗蟲的。但也有不迷信的,唐太宗就曾親口生嚼蝗蟲,以示抗擊蝗災的決心。

唐玄宗時期也爆發了蝗災,唐玄宗修德、祭拜、節慾等招數都用完了,還是無濟於事。軟的不行只有來硬的,宰相姚崇建議利用蝗蟲的趨光性,用火引誘蝗蟲,然後舉火燒之。

唐玄宗採納了建議,還下旨凡事滅蝗不利的,一律就地免職。在全民皆兵的打擊下,蝗災得到了控制。


一半秋色


災荒時候人一旦被餓急了,連觀音土都能吃進肚子裡,怎麼可能會放過蝗蟲?但問題的關鍵就在於——

你能抓到蝗蟲嗎?

蝗蟲確實是有營養的高蛋白食物。

但是,這種食物還有一個特點:飛行速度快。換言之,它們不會老老實實地等著你去抓。

蝗蟲漫天飛舞,便如黑雲壓境。這種蟲子都是成群結隊地高速移動,瞬間就能啃食完糧食,然後快速飛走。

在這種情況下,不是你想不想吃的問題,而是你根本抓不到、吃不到的問題。

更不用說,蟲子再好吃也不頂餓,只能管一頓飯,你的糧食被毀了可就一切都完了。

直到現代社會,蝗災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

舉個發生在發達國家的案例吧:

2010年,澳大利亞爆發蝗災,直接作物損失高20億。

澳大利亞的經濟很發達,農業也非常系統化、科學化。但即便如此,面對蝗蟲都是束手無策。

這就說明——蝗蟲移動的速度有多快!現代都是如此,更何況是古代社會呢。

事實上,人們現在所吃的蝗蟲,也不是從蝗災中捕獲的,而是農業基地的大棚裡養殖的。

總而言之,請不要問這種“何不食肉糜”的問題。


HuiNanHistory


古代人迷信,對蝗蟲帶有敬畏情緒,將其稱之為蝗神,民間還立過蝗神祠來祈求平息蝗災。古代的皇帝在天人感應之說出現後,就成了主力背鍋手,"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天下的災殃罪禍,都歸咎到朕一人頭上,還會下達罪己詔來安撫百姓。

蝗蟲可別來中國,來了正好,本來我們這裡是不吃昆蟲的,但是它如果來了,我正好讓我的狗狗吃大餐,炸它兩大臉盆,一個狗一盆。聽說蝗蟲營養塞過牛肉,味美如蝦,自己也可以嚐嚐鮮。😆😆


M茉莉君


蝗蟲能吃嗎?能!這一點不是現代人發現的,恰恰就是古人發現的,試想一下,當餓極的時候,人們能吃觀音土、能吃樹皮,甚至易子而食,蝗蟲為何不能吃?

蝗蟲的肉質鬆軟,味美如蝦,由於其侵害性大,在世界多地均視為災禍與毀滅的象徵,但同時,世界多地都有以蝗蟲做食品的習慣,更別提以吃聞名的中國人了,中國擁有悠久的食用蝗蟲歷史。

既然大家知道蝗蟲可以吃,為什麼還會有很多人餓死?是蝗蟲不夠吃嗎?

還真是,人類的能量主要來源於糖類,在飢餓時,最需要補充的是糖類,比如富含澱粉的米飯等,而蝗蟲富含蛋白質,據《食用昆蟲與菜譜》中介紹,蝗蟲體內含有蛋白質73.5%,此外還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含有的糖類較少,能夠提供的能量較少。

當然,蝗蟲再高蛋白也不全是蛋白質,糖類是有的,只要足量,人也餓不死,比如天天給你吃蝦,你也能夠撐很久一樣,關鍵是蝗蟲不夠量。

從食物鏈效率來看,食物鏈越長,能量消耗越多,因為自然界的食物鏈效率通常在10%到20%之間,永遠不可能到百分之百,受此限制,一條食物鏈的營養級數量最多不超過五個,再長基本等餓死。

原來的能量傳遞是從作物到人類,現在中間多了個蝗蟲,能量損失驟增,而且作物未成熟,能量只會更低。人類想要維持生命所需,所需要攝取的蝗蟲質量,要遠遠超過原本需要攝取的作物質量。

要想人類存活,那就必須讓蝗蟲的總質量超過作物總質量,但這是不可能的,因為蝗蟲就是靠作物養活,減去能量損耗,蝗蟲總質量肯定低於作物總質量,還是遠遠低於。

而且蝗蟲的活動能力很強,吃完莊稼就跑了,人們怎麼將他們全部抓住?最多隻能抓住部分,維持一段時間的需求。

也就是說,單靠吃蝗蟲,人類是不可能全部存活的,這種例子,在史書上比比皆是,比如《潞州志》卷三《災祥志》有載:“(元)順帝至正十九年,晉寧、潞州及壺關、潞城、襄垣三縣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又罄,則人相食。”

如果能夠靠吃蝗蟲度過蝗災,蝗災也不成為“災”了。


平沙趣說歷史


  去年熱播的網劇《唐磚》相信有很多人都看過,劇中就有一個情節。大唐遭遇蝗災,到處都是流民,讓李世民和朝臣頭疼不已。當時正在打仗,糧食要先供應前線,但是賑濟災民又不得不做,糧食儲備有限的情況下隨時都有可能引發動亂。

  而這時主角雲燁把蝗蟲做成了食物,還邀請皇上,太子和文武百官以及神醫孫思邈當著百姓的面試吃蝗蟲。結果在他們的帶領下上演了全民吃蝗蟲的熱潮,把天罰變成了天賜,蝗災變成了皇糧,不僅暫時解決了災民的問題,也讓那些想利用蝗災搞事的人計劃落空。雖然只是一個電視,但是蝗蟲確實是可以吃的東西,在古時候記載的蝗災也不在少數,都給百姓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更是有不少人因此流離失所遠離家鄉去乞討過日導致很多都客死異鄉。那為什麼有蝗災來臨的時候那時的百姓不去捉蝗蟲吃,而要背井離鄉呢?

  蝗蟲可不可以吃這個問題,我們偉大的吃貨帝國已經給出了答案,不但能吃,而且蝗蟲營養豐富,肉質鮮嫩,富含蛋白質。蝗蟲不但可以吃而且藥用價值也不少,《救生苦海》記載用酒送服該品,治療破傷風;《本草綱目拾遺》用砂糖和服,治小兒驚風。這樣看來蝗蟲是不可多得的優質食材啊!為什麼古人不去大量捕捉來吃呢?還記得去年山東濰坊鬧蝗災結果被中國吃貨全捉去賣了吃,更有甚者在當地賣手電和捕捉網這些東西,完全沒把蝗災當成一件事。不僅沒造成什麼大的損失,還帶動了周邊經濟,不得不說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小時候看過一個電視,講的是一個村莊遭遇了蝗災,村民們發現蝗蟲來了,趕緊拿起火把驅趕另外找人去收割還沒有被吃的莊稼。但是奈何蝗蟲太多,遮天蔽日的過來,農民根本搶不贏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蝗蟲吃掉莊稼。當時我還在想不會什麼時候蝗蟲來把我家的莊稼都給吃了吧!現在想想我當時是多慮了。我國曆史上也出現過很多次大的蝗災,都給人民帶來了重大的災害。

  《唐磚》中蝗災變蝗糧,網友感嘆蝗蟲要漲價了,為什麼古人不吃?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四年“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

  《資治通鑑》記載:“秋季,七月,蝗蟲自東飛到西邊,遮天蔽日,所過之地盡為赤地,草木五穀皆被吃盡。”

  古時候把蝗蟲是為神蟲,每當發生蝗災百姓都認為是上天對他們的懲罰不僅不進行驅趕(驅趕也沒太大用)還要進行祭祀。古時候還是有吃蝗蟲的,比如唐太宗時期發生的蝗災,太宗就親自吃了幾個蝗蟲來表示對蝗蟲的憎惡。古時候對於治理蝗蟲還是採取了很多措施的,但基本沒有大規模的去吃蝗蟲的。究其原因除了對於蝗蟲的畏懼,還有就是蝗蟲來的時候遮天蔽日,通常很快就把糧食吃完就飛跑了,也等不到人們大規模去抓捕。就像洪水來了,沒有人會想這個時候在抓魚去吃吧!


讀史鑑往


行將餓死的人,連石頭土塊都抓進肚子裡,叫做飢不擇食,更何況是“蝗蟲”這樣的活物呢!古人當然知道蝗蟲可以吃,不僅吃蝗蟲,還把蝗蟲曬成幹保存吃很久。但是為什麼一場蝗災就會幹掉一個地區的人呢?

現代版的蝗災

2017年9月,山東省濰坊市峽山區太保莊街道突現蝗災,遮天蔽日的蝗蟲如飢似渴的趕過來。僅用幾分鐘就能啃食完一整片糧食地。農民們長吁短嘆,惟願蝗蟲趕緊飛走。然而蝗災竟變成了一場商機,蝗蟲價格10/斤,和豬肉相同,聞得有蝗災出現,一時間附近人家驅車趕往此處抓捕蝗蟲,兜售給附近城市的飯店抑或通過網絡現捕現售,當地居民誇張的說道“捕蝗蟲的人比蝗蟲還多”。

這是現代版的真實“蝗災”,面對家中有很多餘糧,完全不擔心未來一年生計的吃飽了的人,蝗蟲無異於“野味”,成為了消遣之物,然而古代的人可不這麼想,一場蝗災過去,如果沒有朝廷賑濟,鐵定完蛋。

古代版的蝗災

明弘治年間刻本《潞州志》中記載:

(元)順帝至正十九年,晉寧、潞州及壺關、潞城、襄垣三縣蝗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又罄,則人相食。

元順帝時期,出現蝗災,蝗蟲啃食莊家,所到之處,寸草不留,遮天蔽日,人馬都不能通行,落在地上的蝗蟲把坑都填滿了溢出來了。饑民們捕捉蝗蟲作為食物,吃不完的就曬乾留著下頓吃。然而很快曬乾的蝗蟲也吃完了,就開始“人吃人”。

可見古人在遇見蝗災的時候,不僅吃蝗蟲,而且還跟松鼠存糧一般,儲存蝗蟲,然而沒什麼卵用。

老百姓吃蝗蟲最早的記錄要追溯到唐朝:

(唐)貞元元年,夏蝗,東自海,西盡河隴,蔽天,旬日不息。所至草木及畜毛靡有孑遺,餓殍枕道。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

古人不傻,現代人吃蝗蟲主要是油炸,蝗蟲作為零食被廣為傳頌,甚至出現“蝗蟲養殖”的行業,如果告訴古人今人在養蝗蟲,絕對連皇帝都震驚了。而古代首先沒有那麼多的油去做成美味的蝗蟲,遇到蝗災,為了求生,被迫以蝗蟲為食,試想一下,鹽、油都極度缺乏的狀態下,做出來的蝗蟲,您還會吃的津津有味麼?

蝗蟲為何不能活人?

蝗蟲那麼多,為何蝗災過去,老百姓最後都難逃一死,除非逃命或者朝廷賑濟?

1、根據能量傳遞效率,假設1噸糧食夠100個人吃,那麼蝗蟲吃了這1噸糧食,那麼這些蝗蟲所含的能量僅夠10人吃,剩下的90人就會被餓死;而蝗蟲的營養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只吃蛋白質是不能活人的。

2、接第一條,蝗蟲在不斷“遷徙”中飛來飛去,啃完這一片立馬就飛到下一片,饑民只能在本地被“啃食”的時候,才有時機抓蝗蟲,試問才能抓多少?

3、蝗蟲造成的毀滅性傷害是延時發生的,蝗災通常發生在糧食抽穗的成熟期,所以蝗災發生的地方,未來一年的糧食“零蛋”裸跑,古代的老百姓交了稅賦留下的口糧僅夠溫飽,甚至大多數時期撐不到下一季糧食收穫,根本不可能有餘糧,所以蝗災過後,死傷枕藉。

為何古代鬧蝗災,會有無數人餓死,難道古人不知道蝗蟲可以吃嗎?

所以命題人提的這個問題就是“晉惠帝復生‘何不食肉糜’”式的想當然思想。

以今觀古,卻不去研究古人的生存環境,無異於管中窺豹矣。


史味人生


開元四年(716年),山東地區發生蝗災。百姓只知設祭膜拜,卻不敢捕殺蝗蟲,任由蝗蟲嚼食禾苗。從這個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的民眾對蝗災的態度,認為是老天爺懲罰人們的惡行所降得災害,是自己作孽造成的結果,不敢輕易捕殺,害怕帶來更大的災禍。

即使有些人以此為食,也只能解決一時之困局,不能解決由蝗災造成的長遠災難。

蝗蟲在當時的條件下不能長時間儲存。

蝗災來臨是極快且迅速的,造成的災害是長遠的,捕捉他們的數量不足以解決長時間的饑荒。

綜上所述,古人由於愚昧而不會捕食蝗蟲是一個原因,其次,即使捕食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糧荒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