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俗到極致就是雅”,大家怎麼看?

隔壁大柱子


每個人的學識,出身以及文化背景不同,故所認知的東西也有差別。但對美的追求是一致的,只不過有高低之分,所謂‘陽春白雪’和者必寡。俗話說‘雅俗共賞’,我們的文學藝術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不論任何作品,只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只要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就是好作品。


明宇231


有人說“俗到極致就是雅”,大家怎麼看?

在話題之前,我們先要弄清楚“雅”和“俗”的具體概念,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和聯繫。“雅”多用來指美好高尚的、不粗俗,即高雅,是陽春白雪;“俗”多指大眾化,長期形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現在多引申為趣味不高、令人討厭的,是下里巴人。

我認為“雅”和“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間雖說是有聯繫的,但是牽強附會,一味地說“俗到極致就是雅”,並不合適,有一種混淆視聽的感覺。

“俗”本身並不可怕,最初期的藝術創作都是取材於民俗,經過藝術加工走上了統治階級的文藝殿堂,但是脫離了群眾的創作,必定會是乏味的。“俗到極致就是雅”應該是取材於民,從通俗、普通中進行加工創作,從“俗”中提煉昇華出“雅”。

俗話說,雅俗共享,又有一種說法叫返璞歸真,我想“俗到極致就是雅”大概就是這個意思吧。

 





琵琶山小王子


這句話我不這麼認為。俗就是俗,雅就是雅,雅俗可共存,但是雅俗不對立。譬如故去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遙感地理學家李小文先生,通過不懈的努力帶領他的團隊在遙感領域躋身世界一流,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重點項目,1994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2000年獲中國高校科學技術一等獎,他被學生和同行稱為布衣院士,他本色隨性不拘小節,留鬍子、愛喝酒、不穿襪、蹬布鞋,甚至被網民稱作為“掃地僧”式的人物。試問那些自命“雅”者獲得李大師的成績了嗎?再如鍾子期,一介樵夫深山伐木,卻也識得“流水高山”能令伯牙賞識,知音去而絕琴。子期俗的外表是竹杖芒鞋、瓢飲簞食,可能聽懂伯牙曲中意的又寥寥幾人?

滿腹學問的大學者也許嚼著煎餅卷大蔥講了一個渾段子,蹬三輪的車伕也許他偏會欣賞喜愛芭蕾舞。

什麼是俗?什麼是雅?俗你別俗不可耐,雅也別雅成自命不凡。

這個世界本就是雅俗共存,雅俗共賞。個人觀點,歡迎異議。


景星卿雲98


這句活耳熟能祥,查來查去不知出處,不得其解時,常碰人生天花板,碰醒了,方知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有一種心靈的微笑與感知,噢,原來如此,怪不得有千百尋的回眸一笑。

俗即平常平凡,從古至今人世間,從官員到百百姓,哪個不俗,講故事的人,就是歷史老人,每每告訴世人,以俗人出發,就俗人。俗太意味深長,論炎賁源流長,天長地久,論道有老子,論今有百年屈辱探索振興而閃耀成為眾目關注,而這就是俗人,是現實的和理想中的俗人。

俗人平常、平凡,就默默的撐起一片天,有人問時,笑笑,真的很平常。但能載舟覆舟,實際中華讓世人驚醒的,恰恰是俗人,因俗人即生活、經歷、感悟、抗爭,更重要的是,Tα為過去而驕傲、為現實點贊、為未來與子孫祝福。

雜九雜八的說,一句話,人生的極致就是俗人,一個立於天地而不朽的俗人,對天地宇宙而言,眾生平等,這是中華民族神話傳說與現實言行作為的通俗作為與表現,太俗了,數千年,俗而不俗,變卻不變。


春江帆影491


土到極致便是潮,雅到極致便是俗!

首先我認為,藝術創作本身並不設計到雅與俗的問題,所謂藝術,無法詮釋.他就象空氣一樣,我們抓不住,但是卻需要的食糧,只不過是精神上的.其次,最初期的藝術創作,並沒有雅俗之分,請記得,我們所有的觀念都是自己給自己樹立的,比如在繪畫創作中,很多人會避嫌,故意不去用某種色調或某種構圖來完成自己的作品,原因很簡單,怕被人說成抄襲,怕被人說成模仿,怕被評論為俗氣,其實根本沒有必要,在創作過程中,我們所謂的靈感其實原自於平時的積累,再從音樂創作的角度來說,很多人都會討論,這個大師用這樣的音色怎樣怎樣好,那個怎樣怎樣非同凡響,其實關鍵問題並不是音色有多出奇,大師和普通音樂創作者最大的區別在於融合,一個你認為很一般的音色或幾個音色,再大師的手裡,他們的結合就會成為這個音樂創作中的亮點.但是很多人把這些音色照搬出來的結果就是,他已經失去了他的意義,從而又變成了替代品或抄襲作品.因為我現在是音頻工作者,我只發表下對於音樂創作的態度.其實藝術都是相同的,很好理解創作中遇到的問題,比如,如果我們把世面上的歌曲分解,想從和旋走向去分析,那麼8成以上的音樂作品是用相同的和旋走向,所有的音樂作品都可以用3個和旋連接來演義,那麼我們如何去評價呢?答案是不能,同一和旋級數下的轉位就能解決問題,關鍵在於創作者的能力,可能沒人能聽出來的和旋走向與是一樣的.這就是再和旋運用和歌曲編陪上的不同,可為什麼會出現一首象這樣的串燒歌曲,可以把十多首不同風格不同作者的作品串聯起來的歌曲,其實就是看你如何去處理.但是,雅與俗,永遠是人們賦予的,我們無法去定義,所以我的理解就是,對於你來說,適合你的,你喜歡的,它就是雅的,並不是所有人都去聽交響,我們就要說他們的欣賞水平提高了,藝術本身就是需要人來欣賞的,不然他也一樣會失去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乾坤書書


夏天的菜市場裡,我們不免會遇到某君:上身光個膀子,下身半截短褲,腳上蹬著拖鞋,渾身肥顫顫的,曬的紅黑,油光裡帶著油膩,左手在胸前搓著油泥,右手捏著油條往嘴裡塞。滿菜市場裡轉悠,扯個脖子給對面過來的女人講葷段子,噴出油條與唾液的混合物…可謂“俗到了極致”,請問,跟“雅”沾邊嗎?


林蔭流水


何謂俗?何謂雅?

誰或哪一種規則制定什麼是俗什麼是雅?

“俗到極致就是雅”,俗似乎是低等的東西,雅似乎是一種高尚的東西

俗似乎是適用於底層,雅似乎適用於高層

農夫認為所謂的俗雅之分,不過是某些人給單調的生活加一些格調,這是俗那是雅,讓生活有些追求罷了;不過是想給階級區分,以顯示我或我們並不同

有人說喝胡辣湯是俗人俗物,喝咖啡是雅,有逼格,何其荒繆,不過是區分階級,顯示身份,突出自己來到人世的存在感罷了

有人說看一段二人轉是俗,看一段芭蕾是雅是高尚

有人說聽村外的喇叭來幾首是俗,聽那笛韻琴聲是雅

有人說說拉屎撒尿是俗語,去個WC是雅

………………農夫不認為有所謂的雅俗之分,不認為“俗到極致就是雅”這種荒繆的區分,這種升級

呵,下里巴人,陽春白雪呦


青山綠水一農夫


這和道教推崇的大智若愚、大巧不工、大道至簡是一個原理。

比如器皿,一味追尋精緻、繁瑣的工藝,反而失去了它最初的靈感。粗陶、原木、粗布、棉麻,這些東西最早從原始而來,後來反而被人們搬上雅緻的殿堂。

比如禮儀,貴族禮儀繁瑣、要求苛刻,從行走坐臥到穿衣著裝甚至樂器伴奏都有要求。而山野古居,一行一坐可能就是雅。

所謂俗到極致就是雅,是一種籠統、簡單的對高雅的解讀。而真實的雅緻,需要功底、需要審美的眼界、需要不留痕跡的推演和恰到好處的搭配。

這裡面有背景的襯托、有系列器皿的搭配、還有應情應景的行為。更難做到的是意境高遠、欲說還休的一種美感。

簡單的叫做風格、複雜的叫做文化、特別深遠的才可以叫做意境、雅緻。

這裡面還要有歲月的沉澱、歷經滄桑的感悟、信手拈來的隨意、歷經萬千紛雜之後的寧靜。

當然,對於被經濟束縛的現代人來說、追逐燈紅酒綠的名利場來說、對於被五斗米壓彎脊樑的勞動者來說,這些所謂的雅緻,不如一疊鈔票般來得實惠。

也許入世之後的出世,才可以做到心安理得享受雅緻。


嵐婷雲集


物極必反。華為這樣重量極的大企業,任正非每次都強調他們為了生存而努力。很多人說他是有危機感,不錯,但開口閉口要生存賺錢,實在俗,可就是任正非的“俗”,才有了今天華為的高雅。馬雲說過,不以賺錢為目的企業就是耍流氓,多赤裸裸!可不正是馬首富的俗,今天讓大家仰視阿里巴巴嗎?俗到極致就是雅!


BuddyYee


雅與俗並不對立錢鍾書認為,這種說法只道出了俗氣的淵源,並未說出俗氣形成的性質,即上、中、下階級批評為俗的東西雖不同,但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看到他認為俗氣的事物時,他們三個人的心裡反應或感想應該是相通的,這個他們三個認為俗的事物到底有什麼相同的品質呢?

他說,假使一個人批評一樁東西為“俗”,這個批評一定包含兩個意義:

1、他認為這樁東西組織中的某成分的量超過他心目中以為適當的量,即量的過度,如穿金戴銀、濃妝豔抹、etc.

這裡面潛伏著一種道德觀念:我們不贊成一切誇張和賣弄。一方面,誇大、賣弄總是過量的,言過其實、表過其裡;另一方面,人家的誇大勢必反襯出我們的渺小,只要看到過當的事物,我們就容易聯想到賣弄。

2、俗的東西就是感動“大多數人”的東西。他認為這樁東西能感動的人數超過他自以為隸屬著的階級的人數。

比如你覺得鳳凰傳奇、小蘋果俗,又或者其他的鄙視鏈的存在都是因為如此,你覺得這東西不該有那麼多人喜歡,或者正因為這東西有那麼多人喜歡,你會下意識覺得他俗。

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附庸風雅的習氣,天下不愁沒有雅人和俗人,只是沒有俗得有勇氣的人。

人但知滿口公卿之人俗,而不知滿口不趨公卿之人更俗。——《隨園詩話》

郭德綱相聲作品裡,提到相聲的俗雅關係,雅要雅得那麼俗,俗要俗得那麼雅,真是道出了相聲俗雅的辯證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