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問“形而上學”》


“形”。形象,形體。《易.繫辭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天之象:風雲雨霧,雷電,日月星辰……;雨-暴,霧-朦朧,風-狂,雲-變幻,雷電-交,日月星辰-壯麗。地之形:山河湖海……;山之形-幽、峻、秀、險、雄、奇……;河之形-川流不息;湖之形-如平鏡、融日月,和山巒;海之形-納百川。天地之運動、發展、變化永恆;成象、成形中運動、發展、變化;象、形中有運動、發展、變化;人類能夠觀察、領悟天地、象形的運動、發展、變化;天地、象形的運動、發展、變化,其本質是氣運動、發展、變化的結果。

“而”。①作語氣助詞,表遞進關係。比如“學而時習之”。②作語氣助詞,錶轉折關係。比如“似是而非”。③作語氣助詞,表並列關係。比如“泉香而酒洌”。④作語氣助詞,用同“以”。“形而上學”中釋義為“以”。“上”。表位置,形象整體分上、中、下形。“學”者,在“形而上學”中作“學問”解。

“形而上學”探源。《辭海》觀點:《形而上學》(書名)_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著作之中文譯名,意即在物理學之後,亦稱《物理學諸篇》。後轉為哲學名稱,其含義①從黑格爾開始,把“形而上學”用作反辯證法的同義詞,且馬克思主義認為“形而上學”是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看世界;②“形而上學”的研究對象是神、靈魂和意志自由等;③“形而上學”泛指唯物主義。對《辭海》觀點存疑、質疑:“形而上學”雛形見於《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東方文明哲學源頭《易經》中並無典型的“神”的思想;《易經》探索宇宙的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規則,提示其探索方法,“孤立、靜止、片面、表面”乃欲加之罪;“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陰陽不測之謂神……這些是最高明的辯證法;至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說法不嚴謹,作者在前文《關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有論述。對“中文譯名”存疑、質疑:亞里士多德原著、原著作名何義?有如在路上遇到一條狗汪汪叫,是在叫你爺爺呢?還是叫你奶奶、孫子?誰也弄不明白,故《形而上學》純屬胡扯。

《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後來者補充“形而中者謂之人”。至此“形而上學”的理論架構基本形成。“形而上者謂之道”:儒家-“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家-“平常心是道”。故“道”是太極及本源,是宇宙及宇宙的規律、規則,是人的心境與思想;“道”是終極存在的,無形的,無限永恆的,是造物者;陰陽合而生萬物,“道”生陰陽,造人類。“形而中者謂之人”:人通過實踐認識、領悟道,解釋、利用道,遵循並傳承道;人在實踐中創造新工具、改進新方法,用新工具、新方法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類自身,並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形而下者謂之器”:器指工具、方法以及人類利用工具、方法創造的事、物,還有人類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客觀存在物即物質世界。人類文明經歷茹毛飲血與其它動物混居;狩獵與熟食文明;農業與工業文明;這個過程工具與方法不斷改進,人類自身不斷改造,環境不斷改善,不斷推動人類文明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第一次工業文明之蒸汽機以煤為動力;第二次工業文明之汽車以石油為動力;第三次工業文明即以電為動力的互聯網+文明;未來第四次文明_即以氣與氣能為動力的更高級形態的文明;關於氣與氣能-互聯網之前地球承載人類文明,互聯網之後地球+氣與氣能承載人類文明,比如雲上貴州、雲上中國等;這其中的蒸汽機、火車、汽車、宇宙飛船、人造智能、計算機信息系統、電、互聯網+、氣與氣能…都屬於形而下之“器。

“形而上學”是東方哲學殿堂的組成部分,其殿堂形象有如圓錐形金字塔:塔頂是一,是道,是太極,是自然;塔身是《易經》之上經、下經、繫辭、說卦傳、序卦、雜卦;塔基融陰陽於一體,集天地人物之精華,厚德載東方哲學乃至東方文明。故“形而上學”者指形以上的學問。即超越形象-達到思維意識高度,與天地人物合於一,與天地人物合於道,與天地人物合於自然;精神與自然合一,物質與意識合一,精神與存在合一,道人器相融合、融和的學問

《四維正邦_拷問“形而上學”》


《四維正邦_拷問“形而上學”》


《四維正邦_拷問“形而上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