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中哪句至理名言改變了你的價值觀或人生觀?

心平氣和更快樂


1、魯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是魯迅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魯迅的硬漢宣言,也是先生內心世界的真情表白。魯迅是鋼鐵戰士不畏人言,語出驚人他告訴我們對待反動派要有硬漢精神,不怕謾罵指責,要橫眉冷對。而要尊重人民愛護人民,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對待人民就應該,放下身段,心甘情願的象老黃牛一樣,願意付出。象春風般的溫暖!從看到這句話的第一眼我就十分喜歡,並把它用在工作中,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改變了我的價值觀。

2、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宋末三傑之一。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南宋末年,元大軍進犯。南宋頭名壯元一文官文天祥,棄筆從戎。招募3萬壯士,組成元家軍抗金,直到被俘。在準備去見忽必烈途中,船隻路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這是過零丁洋中最後兩句。他明確了自己的人生選擇,堅決不降。哪怕面對生死,古往今來,誰人不死?我無所畏懼,要留下一片丹心,永照史冊。詩人口吐豪言,語出驚人,驚豔世人。我深受感動,這種愛國思想也感染了我,如果祖國需要,我也會挺身而出的。從此改變了我的人生觀,生當做人傑,死亦做鬼雄。

3.曹雪芹

紅樓夢中的《好了歌》

世上都嘵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一首好了歌,讓我悟透人生。它唱盡人間冷暖,世態炎涼。榮華富貴,為官做宰終是過眼煙雲,人生無常,世事多艱,誰也逃不掉一個土饅頭的宿命。悟透人生哲理,看透物質。對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指導意義。以上三條至理名言,改變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文化領域創作者飛花娟


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中哪句至理名言改變了你的價值觀或人生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句話:“佛爭一炷香,人活一口氣”,雖然只是一句俗語,算不上是什麼至理名言,但是這句話卻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出生在江蘇南通地區的一個農村,我的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我們出生的那個年代,中國大部分人才剛剛解決溫飽問題。我的父母輩是中國解放後出生率最高的那一代,解放初期,國家鼓勵生育,每家都會有好幾個孩子,但是生產力不夠,人們吃不飽穿不暖,所以他們從小就吃了很多的苦,很小的時候就要幫助家裡幹活,那時候的人們靠著自己的雙手,拼勁全力才能養活自己和家人,非常的不容易。在小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父母講:“佛爭一炷香,人活一口氣”不管做什麼都要爭氣,求上進,要有骨氣,不能甘心落於人後。總之一句話就是要爭氣。

這句話確確實實深深的影響著我,這麼多年來,做任何事都希望做到最好就是源於這句話。每個人小時候的記憶是最深刻的,小時候父母講的道理,往往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這句俗語不是教我們為了爭一時的高低,不顧一切爭強好勝,也不是為了所謂的面子與人鬥氣。而是教導我們要具備一種力求上進,遇到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中華民族能夠數千年領先於世界,能夠在短暫的迷失之後快速崛起,能夠在任何的災難面前不低頭,我覺得就是具有這樣的信念和精神。

這次的新型肺炎病毒疫情雖然嚴重,但是我們中國人就是具有這樣“爭氣”的精神,疫情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相信再過不久的時間就能夠完全戰勝病毒了,加油中國!


非羊日記


五千年華夏文明,英才輩出,其中至理名言,可謂卷帙浩繁,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後人立身處世,成長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教導作用。

在眾多先人們留下的至理名言中,我感覺最受教益的名言,就是孔子說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出自《論語 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這句話,可謂是言簡意賅,內涵豐富,所以我把它視為自己為人處世的一條關係準則。現實中,我們都希望處處對自己有利,好處都想讓自己得到,可不利於自己事誰都不想碰。比如分一堆蘋果,誰都想要大的,可總得有個人要分到小的,那麼給誰呢?作為主管這個分配的人,要想一想了,如何能夠做到公平一些,才不至於有分歧。所以首先應該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願意要小的,自己不願意就不要硬分派給別人了。

對於朋友也是這樣,你要想和朋友長期交往下去,就不要期望這個朋友每次都會給你帶來好處,因為你也沒有每次都把好處給人家。

對於責任也是,不要搶功推過。誰都想要表揚,都不要批評。問題是這個責任誰主責,誰就勇於擔當,因為責任下的利益你沒有把最大的給人家,憑什麼讓人家來替你背鍋?

所以說,孔子這句話內涵非常深刻,領會透其精髓,並用於指導自己的人生,將會大獲裨益。




尊前談笑


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後漢書》

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穫,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穫。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漢]司馬遷

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警世通言》

儘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林間睡狐


中華五千年,歷史悠久,燦爛文明,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經久不衰,碩果僅存。

燦爛的文明,孕育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及佛教,孔子、孟子、韓非子、淮南子、朱熹、王陽明古先哲不可盡數,父母給我們軀體,文化塑造了靈魂,中國文化已經融入我們的血液,鑄就我們的魂魄。

科技進步,信息化時代,國門洞開,西方文化湧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批判、反思、精煉和融合,我們有過短暫的迷茫,甚至於在全盤西化的泥潭裡盤旋,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兼容幷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化文化自信,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廣泛傳播,其廣度、深度前所未有的,我們的民族將再一次騰飛。

“論語”“道德經”“大學”“中庸”再一次進入大中小學課堂,幼兒園裡稚嫩的童聲傳頌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五千年華夏文明史,“詩經”“周易”“論語”鴻篇鉅著不計其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道法自然”“心即是理”等哲理名言信手拈來。

要說令我茅塞頓開的一句話,那就是陽明心學的“心即是理”。

真正的細讀精讀陽明心學還是去年的事,熟讀幾本王陽明先生的著作及陽明先生傳記,茅塞頓開,恍然大悟。過去的所看所歷所學所思不謂不廣,不謂不深。但凡遇到困擾,斗室之內,一壺茶,一本書,苦思冥想,無法釋懷。渴望改變,換工作,換地方,換思路,收效甚微。然有一日,百無聊奈,隨手翻起一本關於陽明心學的典籍,讀到“心即是理”,拍案叫絕!中華五千年,兩個半聖人之一的陽明先生的一生立言、立學、建功立業,人生集大成者。但他面對門前一片竹林,對著竹子,試圖“格物”,絞盡腦汁,幾天幾夜,神疲力乏,終究病倒,也沒有收穫。龍場悟道,在民風強悍,不毛之地,龍場驛,悟道“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的區別在於,程朱理學講究的是“存天理滅人慾”先知後行,陽明心學是知行合一。陽明心學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良知”,我們的學習目的無非就是盪滌塵埃,恢復良知,我們所有的理想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心。

過去,我們一直把自己當做自然界的一個成員,寄希望於改變自然,適應自然,往往是窮極一生,收效甚微。方向錯了,我們需要做的是改變自己,修身養性格物致知,讓我們的“良知”綻放光彩。


水口村夫


    大能老子的無為而治是一種大道靜堅而不爭的道理,無為而無所不為。

     他在中華5000年多文明歷史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克難、自強、奮進的中華兒女,在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與創新發揮的積極的作用。舉世聞名的《道德經》,他的核心思想是對道的解讀,無為而這是一種天地大道的表達表達形式,部分人可能存在的一種誤解,本末倒置的認為無為而治是消極而無所作為,實則為無只是一種道存在方式,一種大道至簡的表現形式。無為而治他所強調的並非消極,而是一種積極客觀的處事態度。

    無為只是一種表現形式、一種態,而非人為創造製造客觀的規律。事實上客觀規律也是不可創造、製造的。而無為只是其最質樸的、最本源上的表現,如時間,空間,天地,日月四季等,無論主觀意願怎麼樣,它都是客觀存在的,這更是無。

   治則是依照、參照、運用、行為等,它是一種積極的進取精神,有開拓發展之意。

    綜合起來,無為而治是一指在客觀規律面前尊重敬畏客觀規律。弄懂客觀規律的本質。On客觀規律的發展,充分發揮融資積極性,綜合地利用各種有利影視環境,資源,手段,工具等。實現良性可持續持續的改善與發展。從而實現無為而治而無不治。



世語堂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商道酬信、業道酬精

上天偏愛於勤奮的人們,付出的努力一定會有所回報

為人善良那麼社會就會對你有所回報

經商講求信用,那麼就會在商場得到回報

所學的技能力求使他更加專精,那麼在這個行業你會得到回報


諦鑫源


說實話,一句或者幾句話對人的改變不會很明顯。

即使有時,看到的某一句話讓我震驚,或者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但是,假如沒有後續的學習強化,那一點轉變會在思維的慣性中慢慢慢慢淡化,而且也只是在思想中某一個方面產生作用。

在我們的文明史中,有一些語言確實經典,對我的影響很大,舉幾個印象深刻的,比如:

1.《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這句話讓我讓我要行善積德,有時真的是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坦白的說,反思自己在走背時運的時候,有時真的自己出了問題。只是我們不想承認罷了。

2.《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特別是經過了一些事情後,才真正理解這句話。好事情來了不要太高興,壞事情到了不要太悲觀。

3.《華嚴經》: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多有深意啊,現在,我們國家都在用這句話,不忘初心,不要走得太快太遠,都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了,走得越遠快,離目標越遠了。

4.《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的這句話影響了許多人,也包括我,何必苦苦爭,何必放不下。忙忙碌碌的時候,我們已經失去了自己。

5.《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東坡在這裡闡述了一個哲理,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教我換一個角度想一想,有時,好真的豁然開朗。

6.徐志摩的信: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對愛人,對世間一切,都應該是這個心態,我儘量努力,努力到感動自己。如果還不如願,只有放棄,如此而已。

6.《果寶特攻》:上帝要讓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

其實這句話,最早是希羅多德表述的:神要使一個人遭難,總是讓他忘乎所以。一點不假,我們看看歷史,很多大人物都是載到這句話上的,何況我這樣的小蝦米。

只是略略說一下,不一而足。如果有興趣,關注後內容更多。


一介武乎


從小到大,一路走來,讀過很多至理名言,很多初見都有驚豔的感覺,“哇,說的太好了,趕緊記錄下來”。我覺得很多都跟自己的心性和當時的心境有關,或開心或難過,或失意或得意,多半還是迷茫的時候多一些。比如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等等,都作為人生精神導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幫我走出心情低潮時期,也教會我怎樣識人,怎樣待人,為人處事應該有怎樣的姿態。

我們總想人生過得有意義,怎樣做才能不辜負此生,也是每一個想今生有所成就的人思考的問題。改變我的人生觀的至理名言是【百善孝當先,萬惡淫為首】。它不僅告訴我人生的方向是:斷惡修善,更告訴我要從何處下手:行孝、戒淫。

百善孝當先

●人要有感恩之心,我們常講“受人點滴,當湧泉相報”,如果對我恩情最大的父母都不感恩,都不知道回報,那我怎麼立足天地間呢?

●“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如果我不愛敬生養我的父母,而去愛敬別人,當我這樣去做的時候,有德行的人必會疏遠我,因為這樣做必有所圖。

●“家有老是個寶”,孝是個會意字,上邊是老,下邊是子,代表一代一代相傳。我們對父母的態度決定了將來兒女對我們的態度,這叫言傳身教。很多父母埋怨兒女對自己不孝,那麼我們就要回想在孩子小時候,我們是怎樣對待父母,公婆,岳父岳母的?我們給他們留了一個什麼樣的印象?家中有老,我們敬老孝老,愛護幼小,孩子就學到了尊老愛幼。

●“諸事不順因不孝,福祿皆因孝字得”,真正得富貴,和睦幸福的家庭,家中一定是孝老敬老的。

萬惡淫為首

●淫,邪淫。古語有云“邪淫為萬惡之首,犯之必身敗名裂,福被天削,辱沒祖宗,禍及子孫,因果報應不可思議”。現在社會亂象叢生,已經印證了這句話:由邪淫導致的婚外情、兇殺、離婚…導致雙方父母痛苦,孩子無人教養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是由此產生。邪淫是萬惡之首,千萬碰不得。奉勸有志之士一定要潔身自好。已經犯了的要立馬回頭,回頭是岸是真英雄。

●淫,還有過多、過剩的意思。這也是警告我要懂得節制,不要貪多。

●淫,還有放縱、沉溺的意思。如驕奢淫逸,這都是要我們摒棄的。

以上是改變我人生觀念的至理名言和我對它的一點理解和體會,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初見它時不懂,懂它時已千瘡百孔。


人生坦蕩蕩


我非常喜歡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中的這段話,摘抄出來與大家分享和共勉。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