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獨立戰爭後期,英國為什麼不調集更多的軍隊繼續和美國打下去?

閃擊伯爵2


美國鬧獨立戰爭時,雖然美國的資本工業有了一定基礎,但和英國比差的太遠了,這樣的情況下英國為什麼敗了,瞭解這個問題有利於解答,英國為什麼不派兵增援。美國鬧獨立時英國軍隊開始並不佔劣勢,美國能戰勝英國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美國軍隊力量不及英國,因此它們採取類似游擊戰的戰法,伏擊、襲擊英軍,疲憊英軍。二是美國的獨立戰爭可以說是一場能夠自己當家做主的民族獨立戰爭,獲得了廣發民眾的支持,美國屬於佔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三是大英帝國能夠坐到世界老大的第一把交椅,一路走來沒少得罪人,因此,老對手都趁機幫倒忙,法國、荷蘭、西班牙都開始幫助美國。四是英國殖民地眾多,彷彿對於美洲方向重視不夠,不是沒派兵,而是精力有限,需要從殖民地中徵兵,英國本土去的基本都是一些囚犯、痞子之類的,這些殖民地士兵都和美國屬於同病相憐,戰鬥力並不高。五是指揮上的失誤。總體來說,美國人的獨立戰爭屬於正義的戰爭,喚起了民眾的鬥志,英國的壓迫激起了民眾的反抗,英國必敗是肯定的。



英國在美國獨立戰爭中只所以失敗,也是最後無力支援,英國也是被嚴重消耗。做為當時的世界老大,屬於被一堆人窺視的位置,哪一個不希望大英帝國趴下,所以,英國除了從殖民地獲取利益,別的國家指望不上,最後英國也維持不下去了,正所謂牆倒眾人推。外部勢力插手美國獨立戰爭也讓英國無法應付,實際上美國獨立戰爭最後演變成了美國的北美十三州(英國殖民地),外加幾個歐洲強國共同和大英帝國打的一場戰爭。英國的殖民地都位於沿海,英國軍隊能獲得的支援也只能依靠海上強大的力量,英國對於美軍的消滅辦法也屬於等它們來,並不能控制美國的廣大鄉村,這樣一來,美軍就有喘息的根據地,也能獲得民眾的幫助。


1781年法國海軍在乞沙比克城和英國打了一仗,英軍失敗了,這也導致英國在約克鎮戰役中被美軍打敗投降,隨後英國的元氣再也無法恢復,被迫1783年簽訂了同意美國獨立的巴黎條約,從此,地球上就有了一個名叫美利堅合眾國的國家。而這個國家充分學習大英帝國的成功之道,美國的軍事理論家賽耶•馬漢所著的《海權論》對美國影響深遠,以海外軍事基地、遠洋艦隊組成的全球稱霸戰略被美國繼承。自美國獨立後就開始琢磨著怎麼扳倒大英帝國。二十世紀初美國就已經具備抗衡大英帝國的實力,但美國一直在隱忍,直到二戰爆發,美國利用大英帝國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的機會,開始對大英帝國的殖民地下手,剪大英帝國的羽毛。用租借法案控制住大英帝國,並做為主導者參加二戰。二戰後再看看大英帝國,成了沒有毛的鳳凰,從此,再也沒長出一根羽毛來,而大英帝國的羽毛都成了美利堅合眾國的盟友,包括大英帝國。


兔哥42928


在美國學習歷史[社會學習[(Social studies)]有一件很有趣的現象,其中在社會學習這類性課程中包含了一種“公民和政府(Civics and government)”的課程,它兼有“政治教育”或者“國民教育”的功能,且這門課程在義務教育時期中的第一年就存在了,讓學生去了解、學習、探討公民與政府之間的關係。

而社會學習中包含的世界歷史,和美國曆史,則是放在了六年級及以後年紀(每個州有不一樣的規定)。在表面上,美國的義務教育體系中有著較為開放的性質存在,可實質中有一個隱藏的暗示在其中。

那就是“公民和政府(Civics and government)”在一年級時期就已經是小學生必學課程了,早期的學習中,已經讓小孩子的第一印象中產生了美國製度至上的印記存在。到了隨後的初中階段(六年級及以後),再去學習美國曆史時,會不自覺摒棄掉美國曆史上不好的一面。

直至到了大學菁英階段時,這個時期基本已經構建起價值觀和社會觀了,因此可以深刻探討歷史中更深層次的一面,所以基本上到了大學階段選修歷史課程的學生,大都會不認可美國獨立戰爭的性質,卻對美國獨立宣言心懷崇拜之心。

美國獨立戰爭背後的性質

一、波士頓傾茶事件背後的性質:一部分利益者與當地的殖民者,因反感英格蘭政府的做法,而導致的抗爭事件——地域黑的後果!

英國人的君主立憲制,在當時那個時代是較為先進的制度,它可以讓國家避免陷入偏執的固執,而導致的國家衰落。但是正因為它的“理性”,導致了美洲殖民地的獨立現象。

為了擴張領土以及增加收入,大不列顛王國在全世界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尤其是在歐洲,可以說除了沒有直接與普魯士和葡萄牙直接宣戰之外,基本歐洲的戰爭都有它的身影存在(號稱歐洲百年“攪屎棍”的威力)。

可是打仗需要金錢作為後盾的支持,當時的大不列顛王國已經率先步入了資產階級革命了,因此國家要想獲得更多的錢財來維持各種戰爭,就必須通過吸收民間財富的形式,即發行戰爭債券的借貸方式。來僱傭更多的軍隊、當地同盟和殖民地的夥伴來擊敗歐洲,西非,印度與北美戰線上所有敵對國家。

而能保證償還貸款措施,並非完全靠戰敗國的戰爭賠款,而是靠獲取戰敗國的土地上的賦稅(歐洲各國主要是賠償殖民地或者是戰爭賠款)、礦產資源來償還戰爭債券。

這就導致了一種地域黑的現象發生了,那就是殖民地的重稅與本土輕稅的對比之下,本土的勳貴貴族十分看不起殖民地貴族、富豪。認為他們只是英國女王課稅的對象,是戰爭獵狗的暴發戶而已,根本比不上他們本土貴族更為尊貴。

而英法七年戰爭時,主要是英國佔據了北美東海岸所有面向大西洋的港口,而法國美洲殖民地迫切需要一個出海口,因此當時的法國訴求是通過獲取俄亥俄河谷,打通北部魁北克與南部加拿大的水路,促進北美殖民地與本土的水路運輸。

兩者有著利益上的衝突,因此爆發了戰爭,可當時的英國本土並不認為丟失一個殖民州有什麼風險可言,所以前三年時,英國一直被法國打得節節敗退,後來英國財政大臣及兼任首相的小威廉.皮特發現印度殖民地的收益,已經遠遠超過了美洲賦稅的總和之後(主要是英國政府開始接管東印度公司後,不斷擴張的因素),決定使用整個北美人頭賦稅來招募更多的軍隊、僱傭殖民地人民、以及收買、僱傭印第安人來抵抗、限制法國人擴張的步伐。

要知道,英屬北美殖民地的人口總額比法屬殖民地的人口還多出5倍之多,因此在隨後的戰爭時間裡,源源不斷的英國擊敗了法國。

可是在這次戰爭中,出現不同的聲音——地域黑

來自大不列顛王國的蘇格蘭人希望獲得王國更多的認可和錢財;而殖民地的人民則希望獲取更多的土地;可來自於英格蘭的貴族軍官們卻不願意發動更多的戰爭及延續戰爭和規模,好保住自己的錢袋子以及早日回到英格蘭,繼續他們的貴族生活。

所以在英法七年戰爭中的蘇格蘭將領和殖民地將領都十分抱怨英格蘭中樞的決斷,特別是喬治華盛頓,在其日記裡,不斷抱怨英格蘭人的傲慢、無禮、愚蠢,以及看不起殖民地貴族的言語。

戰勝法國之後的大不列顛王國,在取得法屬北美殖民地後,在北美殖民地畫了一根線,限制了北美東海岸殖民者向新的殖民地擴張,這個政策等同於將北美英人,也當成了印第安人一樣對待。

其實在這個時期裡英國本土,也有議員認為,應該將北美殖民地和其他殖民地區分開來,不應該在北美繼續重稅,畢竟已經獲取了印度這個超級錢櫃了,可這項提議並沒有獲得傲慢、刻板的英格蘭人的認可,沒能通過國會的決議,最終北美人十分反感大不列顛王國的決議,繼續延續傳統,將這次的大帝國戰爭(法國-印第安戰爭)的戰費轉嫁在北美殖民州,等於將他們當成了土著一樣的低等級對待。

而且這種地域黑並非是一件兩件事情而已,在隨後的日子裡,從本土到來的勳貴們的傲慢態度,不斷觸動了北美英人的那敏感的內心,最後就形成了你把我當成印第安土著,那我就像印第安人一樣反抗你——波士頓傾茶事件。一群年輕人化妝成為印第安人衝上東印度公司的船上,將來自中國的茶葉傾倒到海里。

二、美國獨立戰爭,是巨人在戰鬥,而小個子躲在盟友背後猥瑣發育

1、“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背後的性質

今天美國的影響力之下,在許多國家的義務教育教科書裡,已經完全採納了美國本土的說法,是美國戰勝了英國,獲得了獨立。

可是在美國大學裡,有許多的學生論文,都不可避免地去承認若沒有法國、西班牙在正面戰場上牽制住大不列顛王國的正規軍團,北美十三州很難獲取戰爭的勝利,並獲得獨立。

由於北美殖民地在17世紀開始時就大規模使用黑人奴隸來維持莊園式經濟,使得更多的殖民地白人人口獲得瞭解放,歷經了百年的發展,北美各個殖民地在長期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一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制,使得十三州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民族意識體系。

在18世紀上半期時,啟蒙思想運動開始在北美殖民地盛行,大量的思想家湧現,讓英屬北美殖民地的民族和民主意識日趨增強。

英法七年戰爭之後的13年裡,刻板的大不列顛王國一直都將戰爭費用轉嫁到北美殖民地身上,因此完全可以說,所謂的美國革命,其實一點革命性質都沒有,根本無法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法國大革命相媲美,只是一群北美殖民地上流社會和中產階級迫切希望自己的收入能保持站前一樣,以及希望能獲得大不列顛王國的平等對待政策而已。

就比如美國義務教育小學階段(1-6年)時教科書上的描述那樣“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是美國獨立戰爭的首場戰鬥。甚至連好萊塢都將其打造成為一場宏偉壯大的大戰役,來拍成電影,全球推廣……

而根據當時的報紙的描述,“列剋星敦和康科德戰役”是極為信息不對稱的,當時北美各地流傳著英國陸軍在燒殺劫掠列剋星敦和康科德,可史實是,這只不過是當英軍在列剋星敦遭遇民兵時,雙方只是擦槍走火,沒有出現流血事件,是最後流言之下,大量的民兵集結後,在康科德才爆發流血衝突。

甚至在康科德時,英軍還繼續將北美殖民地居民當本國人民看待,在要求居民負責軍隊食物時,依舊還會付錢,同時還參與對戰爭中起火的建築滅火行動。

2、北美本土反抗軍的做法真的是很正義嗎?

1775年5月,北美各殖民地代表在費城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6月14日,決定建立大陸軍,次日任命喬治·華盛頓為總司令。隨後在1776年再次召開第三屆大陸會議,宣佈了《獨立宣言》,標誌著美國的成立,以及與前宗主國英國不死不休的全面戰爭開啟了。

暫且不管現今的書籍如何標榜美國的獨立戰爭,有幾個因素必須要探討的:

(1)、大量的北美十三州殖民地居民逃到加拿大,奠定了加拿大建立的基礎,以及而後的加拿大殖民地政府與美國之間的敵對狀態。

(2)、大陸軍虐俘!

(3)、大不列顛王國的軍隊直到1778年時,因法國、西班牙、荷蘭等承認美國獨立之後,才開始行使在敵國區域內作戰模式。

美國獨立戰爭期間,英國人施行了暴兵操作

薩拉託加6662(陣亡440,被俘6222);約克鎮7994(陣亡309,被俘7685);特倫頓942(陣亡22,被俘920);考彭斯739(陣亡110,被俘629);斯托尼角624(陣亡20,被俘546,失蹤58)

以上是英國人在美國獨立戰爭前期的戰損,其中約克鎮戰役,應該是法國人的傑作,並非是美國教科書上所述的,華盛頓指揮法軍。(得了吧,剛成立不久的美軍,怎麼可能會指揮得動擁有幾百年軍隊歷史,高傲的高盧雄雞)

戰爭早期,英國常備陸軍的人數約在45123人左右,當戰爭進行到法國海軍奪得了戰場優勢之後,英國發動了暴兵模式,一下子將陸軍擴張到15萬人。

只不過,這15萬人並非是全部投向北美,而是面向全球各個戰區,與法國、西班牙、荷蘭混戰中。

主要因素還是因為錢,在全球各個殖民地戰爭、海上爭霸戰爭中,都比阻止美國獨立更能維護大不列顛女王和王國的財政收入。也就是說在當時英國人的眼裡,北美只不過是癬疥之疾、外圍戰場,完全可以等到大不列顛帝國擊敗法國、西班牙、荷蘭這些老牌帝國之後,抽出手來好好教育這個不聽話的孩子。

因此相對美國大陸軍4萬7千人的軍隊而言,大不列顛王國在北美的作用就是維護城市、關卡、堡壘的安全即可。

只不過,後來法國在海戰中獲得了勝利,當英國被迫承認美國獨立之後,美國一轉身就把之前的盟友給出賣了,當時的美國經濟全面以來英國本土的工業,戰後和平後,美國人立刻通過親戚關係,立刻與英國貿易,彌補了英國因為戰敗而產生的費用,而法國,由於七年戰爭時,被英國人搶奪了印度殖民地和東印度公司股權、北美殖民地、北非殖民地等後,只剩餘亞洲殖民地,最終因為失去原材料和市場傾銷地,逐漸衰落……

圖片均來源網絡

題外話:個人看法,歡迎探討


史之為用


那時候美國已經在崛起,而英國慢慢的落末,資源匱乏,英國人耗也耗不起的。



歷史社會哥


當時英國正與法國在歐洲大陸互槓著

法國暗助美國與英國鬥

英國將主要精力用在歐洲大陸身上

抽不出更多軍力

來掃平反英民兵

美國民兵逮著機會

奮勇作戰

故,美國獨立成功

#凌遠長著(每日一語)#

偽欺不可長

空虛不可久

朽木不可雕

情亡不可拾


愛之育之


感覺邀請,首先,美國人不是什麼亞非拉土著,而是歐洲白人移民後裔。獨立前北美十三殖民地資本主義工商業已經非常發達,殖民地有自己議會。革命軍有堅實的經濟基礎與一定的動員能力。

像軍隊,華盛頓等人之前參加過七年戰爭,和法國人,印第安人打過仗,經驗豐富;革命隊伍很優秀,有華盛頓這種帶兵打仗的,有托馬斯潘恩這種宣傳意識形態的,有富蘭克明這種外交拉贊助的,有漢密爾頓這種搞經濟的,還有一批起草獨立宣言的。美國革命領導班子還是靠譜的。

其次,當時歐洲各國,尤其是英國幾個老對手一看機會來了,紛紛支持殖民地革命。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國給錢給槍甚至自己親自出兵,美軍當時有法國與普魯士軍官指導當顧問。美國自己有兵源有糧食,而武器資金又有補給,就打不垮了。

美國獨立戰爭打了八年,英國其實是被拖垮的。英國軍隊武裝糧草要從英國本土,印度等殖民地跨過大西洋運過來,後勤補給線太長。那時還是風帆牛馬車時代。陸地上不能完全打贏,只能佔據沿海幾個大城市。長期消耗戰,大英帝國也耗不起,只能作罷。


海洋說歷史


當時的英國擁有世家上最大的殖民地,美國最開始的十三個州並不大。

同時並不只有美國一處鬧獨立,但唯有美國是跟英國同種同源的民族,其他地方都是被殖民地當地的民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自然要先解決民族,像非洲和其他印第安人。

英國當局一是並不太過重視美國的獨立,二是疲於應付兩線,三線的戰爭。先放過同種同源的美國,以後空了再說,然而,再也沒有以後了!


泥封老酒


英國是為信仰而戰,不是為國家而戰。後來它發現,美國的信仰正是它追求的,就再不打了,承認美國。如果別的殖民地效仿美國,也鬧獨立,英國肯定武力滅掉它,因為它的信仰沒超過美國,連英國也沒超過。比如馬島。如果阿根廷的信仰超過英國,英國肯定把馬島還給它,不用打。


白天甲骨文晚上鬥地主


因為和法國、西班牙、荷蘭、北美十三州在亞、歐、美三大洲同時進行的戰爭,英國獨戰多國,戰線太廣,兵力不足,資源不足。真正使美國獨立的不是什麼美國的大陸軍,而是支援它作戰的法西聯軍。著名的約克敦之戰是法西聯軍唱主角,是法國艦隊切斷了英軍的海上補及通道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加上法國炮兵的持續轟擊。所謂領導這場戰役的華盛頓和大陸軍只是配角,而且是作用不太大的配角,美軍的戰鬥力並不強,後來還讓加拿大的殖民地軍隊攻陷華盛頓,燒燬了白宮。


沉140769451


因為英國人聰明啊。

昔日輝煌難久持,攢緊利益方為真。

小小的英倫三島,好不容易抓住歷史機遇成了日不落帝國,若是一味的想掌控所有,下場便是失去所有。

這也是為何一戰後,英國人竭力避免被拖入新的大戰。

同理,美獨立戰爭使得英國失去大片美洲殖民地,它努力過,事實證明繼續投入美洲戰爭是不明智的。

止損點出現了,英放棄直接掌控而改為新的方式。

事實證明,獨立後的美利堅不再是英國人的痛腳,且英國也度過危機,還能擁有餘力掌控大量殖民地。

當然啦,殖民地嘛,好比賭徒一不小心賺了暴利,在出現虧損跡象,壯士斷腕是沒什麼可惜,而且是必須。

英國人的賭徒素質不錯,不僅止損了,還能進行重新調整佈局,不至於倒退回島國狀態。

這一智謀遠超當年的西班牙,葡萄牙等國。

值得稱讚。


鴻哥iouyh福小鋪


首先要改變一個觀點,當時的美國是一片 蠻荒之地,可不是今天大家印象中的富饒。法國就曾很便宜的賣給美國政府幾個州,所以美國對英國沒有什麼吸引力,美國獨立時,歐陸激戰正酣,英國也有心無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