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教案的起因和性质,是文化冲突还是主权之争?

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侵略者在军事威胁与恫吓的同时,开始对中国采取了文化渗透和侵略,企图从精神上征服中国,以达到坚船利炮所无法达到的目的。教会的盛行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产生的。

天津教案的起因和性质,是文化冲突还是主权之争?

在众多的外国传教士中,确有虔诚的基督徒,但他们却在不自觉地执行着这种使命,充当殖民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西方教会在中国办医院、学校,传播文化知识,是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但和他们的罪行相比不成比例,更不能改变其文化侵略的性质。同治九年(1870)发生的天津教案,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1

晚清时期的广大民众思想觉悟并不高,还没文化侵略这种意识。只是从切身体验中感受到洋教的可恶、可恨。中西文化之间确实存有明显的差别,有差别自然就有矛盾,但这只是思想认识上的不同,绝不会触发像天津教案那样大规模的冲突。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显而易见,导致近代教案的直接原因并不在文化方面,而是在此之外。这是因为西方帝国主义将教会作为侵略中国的工具,对中国实施文化侵略,不只是使用文化手段,尤其当他们的传教活动受到思想和行为上的抵制时,他们就动用政治、经济、司法、军事等手段。

天津教案的起因和性质,是文化冲突还是主权之争?

这样,教会就不仅仅限于文化侵略,而是将其扩大到政治、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实际利益,引发出了种种社会问题。

西方教会对中国实行文化侵略不仅仅限于文化宣传,展现其文化的优越性,更主要的是在中国发展教徒,扩充宗教组织,使更多的中国人听命于外国教会。然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人们的宗教观念很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很深。

儒家的文化是二元化的,既可以引出有神论,也可以引出无神论,且有家族组织为依托,足可取代西方教会的社会功能。这样,西方教会就很难发展,为了突破这种藩篱,他们往往采取利诱手段,给予教民种种特权,致使加入洋教的中国人多属为时势所迫或实利所诱,真正为上帝而来的很少。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中国穷困落后,一般的神职人员多不愿前来,而各国政府又急于扩充教会势力,大量征发传教士,这就使很多品行不端,甚至根本不是神职人员的冒险家混杂进来。例如天津法国天主教堂的主教谢福音,他就是一个以杀人为主业的军官。

天津教案的起因和性质,是文化冲突还是主权之争?

教会本来就很受民众的抵触,加上这些质量低劣的传教士,必然会引发和激化教民与平民间的矛盾。如有的地方教民拒绝向政府交粮纳税,地方官既不敢向他们收取,又不肯减少收入,于是就强迫其他平民摊派。至于强取豪夺、虐害幼童、剪人发辫等违反人道之事,更是激起了民、教冲突,如江西教案、皖南教案、天津教案,皆由此而起。

2

民、教冲突之所以会愈演愈烈,就是因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坚持以教会为侵略工具,向中国步步进逼,而清政府在处理教案的过程中,态度软弱退让,严重失职。这是因为随着中国的主权丧失越多,以至于中国政府事事不能自主的根本原因。

从封建体制乃至现代法律的层面上看,外国人在中国享受法外权,已经是对中国主权的破坏,而教民犯罪,中国官员不能惩治,实际上也是享受法外之权,这就更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天津教案爆发后,朝廷命曾国藩全权处理此事。

曾国藩作为那个时代的先驱人物,早已看到了教会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认为如此下去,必然会酿成大祸。他在天津教案办结之后,曾与李鸿章、丁日昌联名上奏,称教会已为“国中之国”,教民遂成为“编外之民”,并拟定数条措施,以抑制教会日益膨胀的势头。

天津教案的起因和性质,是文化冲突还是主权之争?

不料各国对总理衙门的照会不予理睬,清政府最终也是不了了之。结果,不幸为曾国藩言中,终于在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之下,发生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

以上大致介绍了西方教会的一些基本情况,话题回到天津教案。天津教案的起因与性质,与其他教案略有不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主权之争更为突出,只是长期被人忽略。曾国藩和清政府都企图回避这个问题,强调其民、教之争的一面。之所以曾国藩最后弄得身败名裂,也是因为没有维护中国起码的主权与自尊,将此案办成了典型的屈辱外交。

总体上看,西方在华传教的特权源于不平等条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由掠取部分主权到全部主权。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一切抵制洋教在华传播,一切反洋教、反侵略的斗争都带有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意义。天津教案当然也是如此。

3

天津教案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发现天津法国天主教育婴堂幼童大批不正常死亡,以及有人拐卖幼童到将拐犯武兰珍扭送天津县衙为第一阶段;从中国官员接办武兰珍拐卖幼童案,到法国驻津领事丰大业向天津知县刘杰开枪为第二阶段;自殴毙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为第三阶段。

天津教案的起因和性质,是文化冲突还是主权之争?

从主观意图上看,在第一阶段,天津民众对教会的斗争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他们认为教堂收买并虐杀幼童,怀疑天津府、县袒护教堂,不敢认真查办。于是,便自己动手捉拿拐犯,并拿到真凭实据,消除这一祸患。这个时候,只是要制止教堂的这一犯罪活动,并没有想将其连根拨除,所以尚未超出民、教冲突的范围。

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中、法两国官员间的矛盾和冲突,民众退居次位。由于民众斗争的压力和鼓舞,中国官员一改事事屈从洋人的常态,坚持查办武兰珍案,尤其拒绝无理逮捕围观教堂的中国民众后,和法国的矛盾加剧,丰大业对此痛恨已极。

愤怒的丰大业包庇犯罪教民,鞭打和侮辱奉命处理民、教纠纷的中国官员,是他疯狂反攻的开始。在这种场合下,这些中国官员无论职务高低,都代表着中国政府,他们不仅是在维护人民的正当权益,也是在维护国家的主权。丰大业如此行事,是在向中国主权和中华民族尊严挑战,每个血性男儿都不能不为此感到愤怒。

天津教案的起因和性质,是文化冲突还是主权之争?

其后,丰大业三次向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开枪,这使得事态升级,且已超出了和平交涉的范围,有点不宣而战的的意味。所以,当丰大业打响第一枪之后,大批民众立即鸣锣敲鼓,从四面八方涌向官府,表示出愿意为官府打仗的态度。

不过,当时的民众还是十分克制的,围观的群众仍然强忍怒气,当丰大业两次向崇厚开枪,愤然冲出三口通商大臣衙门时,民众还主动给他让了道。其后若不是他开枪打死天津知县刘杰、重伤亲兵,以后的事情完全可以避免。因为这次丰大业是在二人面谈之时,并无争执的情况下突然开枪,这是外交史上罕见的恶劣事件。

第三阶段,天津民众由二线冲到了一线,斗争方式也由和平变为暴力。他们要维护的已经不是个人利益和个别官员,而是中国主权与尊严。也就说,天津民众不仅要维护不平等条约所限定的主权不再受到侵犯,还要将所丧失的主权也一起收回。

遗憾的是,当时的清政府并不想这么做,他们认为无力担当这场战争,所以在处理天津教案一事上,态度仍然是息事宁人,委曲求全,最终为天津教案买单的还是民众。

天津教案的起因和性质,是文化冲突还是主权之争?

天津教案乃至近代教案史,就是中国人民受压迫、受欺凌的历史,读来令人痛心。而从中也得到了最重要的教训,那就是宗教权也是国家主权,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掌握,决不能落入外国人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