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漢代學者屢屢把“挾書律”與秦朝的短命相聯繫?

別人手牽手-我牽我的狗


屁股決定腦袋,漢代學者已經是學者了,那麼當然是讀書人,他們當然提出讀書很重要,讀書人很重要,限制讀書人很錯誤。

至於秦朝滅亡的原因,那是因為經歷過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原來的宗法分封觀念還難以一下子被統一王朝所同化,原來是用於小綜合國的一些法律制度,在大的統一大王朝下難以繼續實行,所以導致滅亡。

漢代學者的思維方式,明顯有很大問題,更多的可能是出於自抬身價的考慮。


武安君學歷史


漢代學者屢屢把“挾書律”與秦朝的短命相聯繫,主要是因為:

 

一、秦自商鞅以後,一直奉行以法治國的政治策略。法治使秦國走向強盛,並最終統一中國。但秦法的極端殘酷和酷烈,“焚書”“坑儒” “挾書律”等殘酷的思想專制手段也無濟於事,反而出現“奸邪並生,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潰而叛之”的局面,使秦王朝迅速走向了崩潰,最終以“暴秦”的形象載入史冊。為了避免重蹈秦之覆轍,漢代士人不斷反思秦亡的原因。他們認為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完全拋棄了古代聖王重視禮樂教化的傳統而專任刑罰。

二、董仲舒認為古代聖王治理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立太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民以禮,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秦朝卻一反先王的做法,採用申商韓非之說,嚴法治國,禁止私學和民間藏書,使人們逐漸拋棄禮誼傳統而輕於犯法,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三、王充的看法與董仲舒相似,他認為秦朝焚燒五經典籍,禁止民間藏書,極大地破壞了聖賢所確立的優良傳統,使秦朝的統治無法長久持續下去。實際上,漢代人士並不反對統一思想,比如董仲舒就提出了“罷黜百家,表章六經”的著名建議。不過他們主張採取溫和、誘導的方式來教化百姓,對秦王朝粗暴的行政強制手段非常反感,因而往往將秦朝的短命與它推行的諸如“挾書律”等暴政行為聯繫起來 。

四、秦朝採取的暴力高壓政策,隨著秦始皇暴死於出巡途中,公子胡亥和宦官趙高偽造遺囑繼位後而登峰造極,極大的激化了潛伏壓抑已久的國內矛盾。秦朝強力推行的“挾書律”是一種文化專制法令,簡單粗暴,雖然在一定時期內維護了當時的思想統一,但是物極必反,“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終於被自己的暴政所反噬。



狙擊之王


“挾書律”是秦始皇在進行焚書時實行的一項法令:“敢有挾書者族”,即對收藏違禁書籍的人處以滅族的酷刑。


那麼“挾書律”中所指的違禁書籍又有哪些呢?


我們從秦相李斯的進言中便可看出一二,“入則心非,出則巷議,非主以為名,異趨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等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從秦相李斯的上述中可以看出,醫藥、卜筮、種樹、法令以及秦國官方所承認的書籍之外的一切書籍都在“挾書律”的黑名單中。


作為百家之一的儒家典籍自然也在被禁止的行列。到了漢武帝時期,劉徹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方針,儒家正式成為官方主體思想,自然要通過抹黑前朝的形式來找回場子,同時也是為制了衡皇權。警告漢朝的皇帝們“秦朝滅亡就是因為不信我們才導致的,你們以後都給我老實點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