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宋朝皇帝集體甩鍋,宋徽宗無奈接盤

公元1127年,北宋的都城汴梁,被金軍攻破,不僅汴梁城被洗劫一空,連皇帝徽宗、欽宗都成了金軍的俘虜,這場戰爭終結了北宋長達167年的統治,從此宋政權由北向南開始轉變。


說起“靖康之變”,我們的感覺是徽宗、欽宗的昏庸無能。但其實真的如此嗎?


宋朝羸弱的軍事力量。


在知乎上,有人提出宋朝的軍事其實是很強大的,因為北宋對外戰爭的勝率高達70%,而唐朝只有55%,對此可以證明北宋的軍事其實並不弱,但這是個偽命題。


首先將軍事進行跨時代對比是沒有意義的。在沒有明確交戰雙方的情況下,單純比較勝率,是沒有意義的。其次在計算宋的戰爭勝利率的時候,把開國時期趙匡胤對南方的戰爭也統計在內,而其實北宋的軍事衰落,是從第二任皇帝趙光義時期開始的。


造成宋朝羸弱的軍事,第一個原因是,北宋在軍事上的重文輕武

北宋在軍事上重文輕武,這對北宋的軍事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說他“輕武”,其實並不準確,對待武將,北宋不僅僅是輕視,簡直是全方位的抑制,他的這種抑制,實則是對五代十國重武輕文的一種矯枉過正。

靖康之變:宋朝皇帝集體甩鍋,宋徽宗無奈接盤

按理來說,戰場上如何部署軍隊,應該由將領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決策。然而在宋太宗時期,武將出徵之前,皇帝會把陣圖給將領,讓將領在戰爭中依照陣圖佈置軍隊,也就是說戰場上如何部署軍隊,不是由將領說了算,而是由遠在京城,連戰場都沒見過皇帝。


但在當時,如果你沒有按照陣圖部署,即使是你取得了成功也是要被治罪的,而如你按照陣圖部署,即使敗了也沒有任何責任。這就是北宋輕武最典型的策略,其他控制將領的方法,比如監軍之類的就更不用說了。也就是說,將領必須是皇帝的提現木偶,他連戰場決策權都沒有,說明他的權利被嚴格限制,這就不只是輕武這麼簡單了。


在北宋初期,當時有人說: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靠這種方式奪得政權的。他在後周政權只剩孤兒寡母的情況下,利用帶兵出征的機會在軍營中成為了皇帝。


趙匡胤利用軍權奪得政權,所以他當皇帝以後,才有了杯酒釋兵權的事件。而杯酒釋兵權只是讓當時那些已經有兵權的人交出兵權,而後為了徹底斷絕武將篡位的事情發生,北宋制定了一整套這樣的措施。將武將的權利進行最大可能的限制。

靖康之變:宋朝皇帝集體甩鍋,宋徽宗無奈接盤


武將在被限制權力的同時,其政治地位也被嚴重的貶低,在當時朝廷中有主見,會打仗,敢打仗的將領,都會被文官集團排擠。當時能做到最高軍事官員樞密使的,都是低調不張揚,甚至唯唯諾諾的,比如曹兵,王德俊等等。


以上是宋朝軍事上的“重文輕武”,第二個原因就是北宋軍隊的組成。


我們非常熟悉的梁山宋江,在真實的歷史中,他們造反的目的,就是為了受招安,吃皇糧。所以當時流行一句話:要當官,殺人放火受招安。

靖康之變:宋朝皇帝集體甩鍋,宋徽宗無奈接盤


因為北宋招募的軍隊,除了經歷了唐末,五代的戰亂後,背井離鄉的流民以外,還有大多數的閒散人員,地痞流氓,甚至強盜土匪也被招募進軍隊,很多的盜賊搖身一變就成了朝廷大員。


這樣的軍隊戰鬥力能高嗎?當時很多士兵連騎馬,射箭這樣的基本素質都沒有。北宋士兵的第一需求,不是保家衛國,而是餬口。在當時當兵成了一種低下的社會身份,“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這句話就是從北宋開始流傳的。


在北宋軍隊有個特點,就是數量龐大,但戰鬥力很低。例如宋遼之爭時期,宋軍的總數在100萬以上,而遼國的軍隊總數只有25萬左右。但是縱觀宋遼整個戰爭時期,宋朝總體上處於弱勢和守勢。到了北宋中後期戰鬥力更低。比如在與西夏靈州之戰中,北宋30萬大軍被數萬西夏軍擊敗。


北宋的軍事羸弱,影響戰爭結果,就必然影響著當時的外交。


燕雲十六州因為地理位置特殊,北宋從建立之初就把收回燕雲定為基本國策。燕雲十六州在遼國的控制之下,所以宋遼之間形成了天然的對立關係。

靖康之變:宋朝皇帝集體甩鍋,宋徽宗無奈接盤


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在戰略上採取的是由南至北策略。他先統一了南方十國,用了十幾年時間,這個過程非常順利,但就在他準備下一步收復北方燕雲的時候,趙匡胤卻去世了,繼位的是他的弟弟趙光義。


趙光義繼位之後就開始收復燕雲的計劃,先後三次征討,但均已失敗告終。宋遼長達25年的戰爭狀態,一直持續到澶淵之盟才結束。


一方面宋想收復燕雲,一方面是羸弱的軍事,而無法達到目標。宋的國力在軍隊和戰爭等等原因中被消耗,最終被迫承認了遼對燕雲的合法佔有權。


從此以後,宋朝每年給遼30萬兩的歲幣。這一舉動等於對外承認,北宋接受用金錢換和平。從此以後遼,金,西夏對宋的戰爭目的,基本上都是要通過戰爭逼迫北宋修改條約,提高歲幣。也就是說,宋將自己塑造成一個“冤大頭”角色,在各國關係中疲於應付。


燕雲在戰略上固然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北宋所有的對外政策都傾注“收復燕雲”上,從而引發了很多的負面結果。一方面,讓宋朝國力消耗,最終不得不妥協。另一方面,由此產生的歲幣,也讓北宋深陷泥潭。


北宋滅亡並不是僅僅因為徽宗君臣引起的政治混亂,更重要的是很多制度上的弊端在這一時期集中爆發。


當時金朝剛剛在遼東地區崛起,把遼朝打的節節敗退。但宋朝在收復燕雲的執念,以及歲幣外交的慣性思維下。居然放棄了與,彼此熟悉,和平百年的遼聯合,對抗陌生勢力金朝,以期三方平衡。反而與金聯合,進攻遼朝,條件是滅遼之後,宋收復燕雲,同時將給遼的歲幣,轉贈金朝。


宋與金結盟,進攻遼朝。雖然金朝答應宋朝可收復“燕雲”,但這一地區還是需要宋朝自己打下來。隨後,宋朝進攻遼朝,而在這個過程中,宋朝的軍事上的短板充分暴露在金的目光之下。


當時,樞密使童貫,率領二十萬大軍進攻遼朝,但結果卻是被三萬遼軍打了個落花流水。而且這還是在三萬遼軍,基本上都是殘兵敗將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宋朝連金朝的手下敗將都打不過。


無奈之下,宋朝求助於金朝。最終北宋花100萬兩從金朝手中贖回燕雲,至此,北宋的軍事和外交的弱點,就全部被金朝掌握了。那就是,每一次都將軍事問題轉化為財政問題,只要花錢能擺平的事情,就堅決不動手。


於是金滅遼後,就大舉南下入侵宋朝。此時宋朝軍事上的羸弱後果,集中爆發,根本擋不住南下的金軍。由於宋軍士兵身份混雜,還有盜匪出門,這些人唯利是圖,根本不會保家衛國,他們在金軍南下時,很多都四散潰逃,甚至臨陣倒戈。


宋朝長期實施抑武政策,直接導致,在金軍剛剛南下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文官都主張棄城,只有當時的兵部侍郎李綱主戰,但他也是文官,不是武將。就是說在國家危難時,中樞居然連一個能用的武將都沒有。所以汴梁城破,皇帝被俘,是宋朝政策結果的集中體現。

靖康之變:宋朝皇帝集體甩鍋,宋徽宗無奈接盤


總結:


對於北宋來說,很多措施都是“雙刃劍”,既解決一部分問題,又帶來另一些問題。很多政策,解決完具體問題後,就應該相應的做出調整,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推行下去。


“靖康之變”這個悲劇,與其說是宋徽宗的昏庸,不如說是宋朝最初的政治結構和歷史大勢,與現實互相影響的結果。歷史並不是簡單的因果關係,我們還需要知道背後更深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