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執筆可有定法?

古董一尊


執筆說古來有之,除了基本的執筆姿勢之外,要注意幾點:

1,執筆是為寫好字服務的,本無定式 但是有規律:

掌心要空,大字握筆要適中,小字要低,行草要略高,這樣使轉靈活。

2,理解古人的特殊執筆,如何紹基的迴腕法。

不能像圖上的何紹基執筆的樣子,如果那樣,幾乎寫不了字,所謂迴腕,其實是顏體特點的弧度,筆的運行軌跡往懷裡收,被誤傳成今天的樣子。



雲夢齋論藝


書法執筆當然有定法,為便於各位書友的學習掌握,歸納起來有16種定法。順口溜如下:

"筆是將軍,猶若登陣。鷹望鵬逝,游魚得水,景山興雲。長年蕩槳,驚沙坐飛,孤篷自振。夏雲奇峰,坼壁之路,驚蛇入草,飛鳥出林。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奧妙,用筆定能通神。

下面進行詳解:

書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用毛筆書寫漢字創造意境表達感情的造型藝術。因此,書法之妙,全在用筆。這一點,在毛筆基本定型的秦代,在書法上有造詣的李斯、蒙恬就已經認識到了。李斯用短鋒扁筆書寫"小篆",立後學之宗祖。蒙恬不僅改良成功了流傳至今的毛筆,還撰寫了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論述毛筆的著作《筆經》。也就是說,早在兩千多年前,先賢們就已經開始研究用筆方法———筆法了。

  由於"筆法"在書"法"中佔有"第一"的位置,兩千多年來,歷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不斷地進行深入細緻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獨到見解的用筆方法。這些書家,越研究越覺得"筆法"實在是"奧妙無窮",有時難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語言文字準確地表述清楚,於是,便創造了一種"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來類比如何用筆,以便使自己和後學者領會並掌握筆法的要領。

  翻閱歷代書法典籍,選出下面9位書法家主要的16個用筆"比喻",大體按時間順序列出來和同道共勉。

  一、用筆如"鷹望鵬逝"

  李斯不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闡述筆法的第一人。"鷹望鵬逝"這個比喻就是他說的(也有學者認為是蒙恬的話)。原話是:"用筆法,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鵬逝……"意思是:作書用筆要像蒼鷹、鵬鳥捕食那樣,先在空中飛翔、迴旋、觀望,看到"目標"之後疾速下飛貼近捕捉。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書者在筆頭著紙之前,要先在空中搖曳取勢,作落筆的"精神準備",看準———弄清筆性、紙性、墨性、字體、字意;考慮好佈局、風格之後,迅速下筆,方可捕捉到"目標"———預想的書寫效果。清代書法家朱和羹說:"能如秋鷹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鷹望鵬逝"法,也被稱作"搖筆"。

  二、用筆如"游魚得水,景山興雲"

  這兩個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說的,故而放在一起闡述。總的意思是用筆不要做作,要自然舒暢。要像魚在水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舒展活潑地遊動;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雲朵一樣,飄然、悠閒、自在。意在強調從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筆的規律來。

  三、用筆"猶若登陣"

  漢丞相蕭何是中國書法史上把兵法引入書法的第一人。他在《論書勢》中說:"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籍於陰陽。"把書法的筆勢、筆法比作登陣作戰。意思是:登陣要隨機應變,用筆要善於變通———在於用腕;登陣要調兵遣將,用筆要安排好點畫;作戰貴在神出鬼沒,用筆要有起有伏;作戰要能展開和集結,用筆、結體要善於處理好擒縱、提按、曲直、粗細、斷連、起止、正攲、舒斂、向背、方圓等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

  四、"筆是將軍"

  書聖王羲之曾經擔任過"右軍將軍",對毛筆的神奇作用有獨到見解。他在《書論》中說:"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筆是將軍,故須遲重。"書聖為何把筆比作指揮作戰的將軍?是因為二者有共同之處。將軍一個命令,關係到戰爭勝敗、土之得失、人之生死。作書,筆一落紙,墨便成形,字的生命(骨肉氣血神),不可改變。因此,書者下筆,要像將軍發佈作戰命令一樣,審時度勢,謹慎從事,不可操之過急。王右軍還曾經把筆比作大刀、長矛,對於"字"的生命,有生殺予奪的作用,用起筆來一定要慎之又慎。

  五、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

  這是初唐四大書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論書》中的原話。"錐畫沙"、"印印泥"是兩個展現筆意的著名術語,是從事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錐畫沙",意思是說長矛一類武器(或工具)的錐鋒畫入平沙地裡,沙形兩邊凸起,中間凹成一線。在紙上用筆,要像"錐畫沙"一樣,筆鋒行在線條的中間,不顯起筆、止筆的痕跡。而墨跡則浮在線條兩邊,使人感到凝重、突出、勁險、立體,富有質感、力感、澀感的效果。"印印泥",是說用筆要像印章印在粘性紫泥上一樣,深入有力、清晰可見,以造成佈置均正、形體端嚴、黑白分明、圓靜有力、剛柔相濟的效果。兩個比喻,惟妙惟肖地勾畫出了中鋒用筆、注意藏鋒之後所達到的"用筆之妙"。若能深解其意,"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中鋒用筆"訣竅",才算領悟到了。

六、用筆如"孤篷自振,驚沙坐飛"

  唐代書法家張旭在談到用筆時說:"孤篷自振,驚沙坐飛,餘思而為書,而得奇怪。""孤篷自振",是說用筆要像一種孤單的飛篷草渾身搖動一樣,觸動奮起、翻轉奔逐。"驚沙坐飛",是說用筆要像受到震動的沙子自然而然地飛起來一樣,奔放縱逸、豪情激盪。張旭綽號"張顛",精曉楷法,草書最為知名。這句話的意思是,他看到了上面兩種自然現象,領悟到了書法(草書)的用筆,從而使自己的筆勢有了新奇的變化,達到了期望的"振飛"境界。

  七、用筆如"屋漏痕"

  "屋漏痕",是"顏體"書法的創造者、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與向他求教的僧人懷素對話時說的。原話全文是:"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這裡,有"醉素"之稱的懷素,在談到自己的用筆體會時,一連用了四個比喻:夏雲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壁之路,應該說對用筆已經是很有研究很有體會了。然顏真卿卻不以為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懷素聽了,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肅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見"屋漏痕"的比喻更為形象、貼切、準確、經典。"屋漏痕"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唐代以後,書家對此多有解釋,多數人的觀點認為是指中鋒或藏鋒用筆,"言不露圭角"。今人沈尹默在《書法論叢》中解釋得比較明白,說"屋漏痕"是:"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來,其流動不是徑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動盪著垂直流行,留其痕於壁上。"從沈尹默先生的解釋中可以看出,這個"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澀勢的、有質感的、總體垂直的。若用筆蘸墨書寫,能達到這個效果,那就進入到了筆法的最高境界。"屋漏痕",是對用筆要求和藝術效果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志於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懷素的"四個比喻"也是可供借鑑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牆壁自然開裂處具有天然清峭、沒有人為佈置之巧的"裂紋",用筆若能如此,點畫一定會渾然天成。這一比喻也常為後人引用。

  八、用筆如"長年蕩槳"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元佑間書,筆意痴鈍,用筆多不到。晚入峽,見長年蕩槳,乃悟筆法。"此處"長"字念"漲"音。"長年",是長江三峽人對船頭把篙船工的稱呼。"長年蕩槳"意為船工蕩槳。黃庭堅是1101年56歲時乘船路過三峽的,所以說是"晚入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庭堅多年為"用筆不到"、"筆意痴鈍"的事所苦惱,晚年乘船過三峽,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間範圍內,有節奏的前俯後仰,把船槳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協調自然。由船工搖槳自然"到位"的動作,黃庭堅悟到了用筆如何自然"到位"。從此,用筆開始如船工般悠然"盪漾",一掃"痴鈍"的筆意。後人評價黃庭堅的書法作品,"飄動盪漾,大概是得長年蕩槳之助吧"。黃庭堅活到61歲,一生對用筆都非常重視,曾說:"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凡學書,欲先學用筆。"黃庭堅從"長年蕩槳"中領悟到"飄逸"的筆法,是他多年研究筆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後朝思暮想"頓悟"的結果。

  九、用筆如"折釵股"

  南宋詞人、音樂家、書法家姜夔在《續書譜》中說:"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釵,婦女髮髻上的一種首飾,多為韌性很好的金銀材料打造,一般由兩股合成。"折釵股",是筆畫轉折處的用"金銀釵"的形象作比喻的一種筆法。意思是用筆到線條轉折之處,筆毫要平鋪,鋒要正,要圓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轉折處的線條像折彎的"釵股"一樣,表層圓暢、均稱,內部勁健、含力,顯出一種寬閒圓美之態。後代書家對這一比喻也多有解釋,清代書法家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折釵股者,如釵股之折,謂轉角圓勁力均。"

  以上李斯、蕭何、王羲之、褚遂良、張旭、顏真卿、懷素、黃庭堅、姜夔等9人的16個比喻,涉及到用筆的重要性、觀念、姿勢、動作、技巧、效果等各個方面,是"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的重要傳統之一,也是歷代書家傳授的用筆"真經"(對這些比喻的可行性也有不同認識)。踏入"書道"的人,不可不知以上比喻。但"比喻"畢竟是比喻,它只是對事物本質的一種"接近",並不是事物本身,習書者在實踐中只可參照,不可拘泥。因為說到底,"殺豬殺尾巴———各有各的殺法",上述9人都是書法大家,每人對筆法的感受———比喻也不一樣嘛。

  為便於記憶,至善君將16個比喻連句為"用筆口訣":

  "筆是將軍,猶若登陣。鷹望鵬逝,游魚得水,景山興雲。長年蕩槳,驚沙坐飛,孤篷自振。夏雲奇峰,坼壁之路,驚蛇入草,飛鳥出林。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奧妙,用筆定能通神。"

  需要指出的是,翻閱典籍,發現宋代之後———即元、明、清的書家,在探討用筆方法的"比喻"上,基本上是重複、註釋、延續唐宋之前的說法,很少有獨到見解的新比喻。故筆者也只選到宋代之前。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宋代之前,關於如何用筆,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了。因此,欲學書者在學習和把握用筆方法時,應多看宋代之前的書法理論著作和經典墨寶。






校傲臨風(書畫)


答:

初學書法的人,可能會對執筆方式比較迷惑。而且越學的深,就會越迷惑。

因為古代書法家關於執筆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比如歐陽詢論執筆,要求手指離筆尖二寸,比較近。而蘇軾則認為執筆要高,也就是手指離筆尖遠。一個要求近,一個要求遠,你聽哪一個的?

其實,這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關鍵在於兩人的書寫風格不同,故對執筆的方式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論述。那我們該怎麼執筆,具體說,寫楷書類的執筆要近,行書草書類執筆要遠,到底多遠?這要根據自己的習慣。

有時覺得書法真是博大精深,一個執筆方式就有很多不同的說法,而且還爭論不休。就像我上面提的那兩位大書法家,對執筆的理解完全不同,到底誰對,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這兩位大書法家用各自的執筆方式,寫出了美妙絕倫的書法。

書法之所以千變萬化,歸根到底就是毛筆。你執筆方式不同,就會有不同的風格。所以關於執筆,我的意見就是,只要在基本原則下,無定法,標準看是否能寫出好字。

以前看一位老先生寫字,一位後生指責他說不會執筆,而且口出狂言說,連筆都不會拿,是不懂書法的。我氣不過,問他哪不對了?這位後生說,他老師教他手指離筆尖多少多少。我說,你覺得老先生的字如何?後生不言語了。

有時候我在想,有的人學書法,自己悟性差就罷了,到處“挑刺揀骨頭”,千萬別讓他得理,得理就不饒人。其實往往這種人知道的“理”,都是片面的,斷章取義。

說完了執筆,順便提一下毛筆的選用。對於書法家來說,不擇筆。也就是,只要是毛筆,寫兩個字就會熟悉筆性。什麼毛筆都能適應。但對初學者來說,由於練的少,不可能做到不擇筆。

我的建議是剛開始練書法,最好別用太軟的筆,比如羊毫。太硬也不好,比如狼毫。那就取中,用兼毫筆。我只是建議,還得根據自己的風格喜好選筆。

總之,毛筆用著順手,能使上勁,那說明你執筆對了,選的毛筆也對了。



默道18K


我認為書法執筆沒定法。我覺得只有自己感覺舒服、合適就行了。

大書法家蘇東坡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就是說執筆沒有絕對標準的方法,只要手心留有活動空間,執筆靈便就行。

執筆無定法,話雖如此,卻也並非無章可循。歷代書法家在考察手腕生理特徵和用筆規律基礎上,總結出一套相對科學的執筆方法,對初學者而言具有相當的參考意義。

前人傳下來的執筆方法很多,有龍眼法、鳳眼法、撥燈法、二指法、三指法、四指法、單鉤法、雙鉤法、捻管法、撮管法、握管法、搦管法、雙手迴腕法,等等。

對於非研究者,不建議過多去鑽研這些名詞,瞭解執筆法的主要意義,在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執筆方法,或努力訓練和適應公認比較合用的就行。

那什麼是最常用而且比較科學的執筆法呢?歷代公推五指執筆法。

五指執筆法,相傳是由“二王”傳下來的,唐代陸希聲得到後,再傳至宋代錢若水,才公開出來。

我們認為,執筆執法凡是符合生理功能,書寫效果好的,即是好的辦法。總之,不管你執筆是何種方法,筆要執緊,腕力才能傳之筆端,但又不能執得過緊過死,太緊了會指死腕僵,運轉不活。

因此,歷來要求執筆做到“指實掌虛”,“指實”實指除了大拇指外,其他四指要相挨緊密,使執筆有力,這個“緊”字實際上就是“實”。

“掌虛”實執筆時要掌心虛空,形如握卵。一般能達到這種要求,運筆便能自如有力,這時歷代書家為我們總結的寶貴經驗。

具體執筆方法是右手大拇指內側與食指相對扣住筆桿,這時虎口的形狀像馬鐙,中指靠在食指下,鉤住筆管,無名指從下邊的對面擋住筆管,小指靠在無名指下,以同一方向擋住筆管增強其力。

執筆本不復雜深奧,與使用筷子道理相似。使用筷子是為了把飯菜夾到嘴裡,執筆是為了有利於寫字。一桌人圍在一起吃飯,“執筷”的方法不盡相同,但都夾得利落。我們認為執筆的確“無定法”。




墨色之境


關於這個毛筆的執筆高度問題,歷來說法不一,什麼說法的都有,有的人還說,不這麼握筆就不行。這些說法,其實也都沒什麼道理可言,有的說法甚至是強人所難,胡攪蠻纏。

那麼毛筆執筆的高度究竟多高適合呢?經過前人的經驗總結,如果我們將毛筆筆桿連同筆毫視為一個整體長度,那麼我們握筆的位置,大約位於筆桿的三分之一處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上部三分之二為筆桿,下部三分之一為剩餘筆桿和筆毫。這也只是一個大約的位置,並不是非要讓你去做一個記號,然後每次握筆都必須在那個位置的。

如果握筆的高度位置,低於我們通常所說的這個位置,就是人們所說的“低管握筆”。高於這個位置,就是所謂的“高管握筆”。也就是說,握筆的位置,其實是有一個“彈性區間”的,高一點,低一點,也都無所謂的。

其總原則是:你覺得怎麼合適,怎麼才能熟練地運筆,讓筆鋒按照你的意願在紙上運行,那這個位置,就是最適合你的高度。

如果你還是拿不準,那就高位、中位、低位三種位置都試一下,覺得哪種合適,就使用哪種。另外,每個人學習書法,在不同階段,執筆的位置高低也是不同的。

上面我們所講,是執握毛筆的通則。現在回到你的問題上來。你用的是抓筆。抓筆相對來說筆桿較短,握得比較下,也是完全可以的。

總之還是那句話,你覺得怎麼合適,怎麼順手,就怎麼來。我們最終要看你的作品效果怎麼樣,而不是看你的執筆位置高低標準不標準。

毛筆的執筆,其實是沒有統一的標準,是吧?正是如此。對於這個執筆的總原則,前人也總結一個大致的經驗:“務使虛而寬。”這話的意思呢,就是說咱們拿毛筆時,手要放鬆,不要太緊張。

再一點,對於咱們從來沒有臨過的字帖,你很可能執筆需要低一點,握筆要緊一點。原因是對於不熟悉的字帖,可能要加強一點控筆能力。

而對於已經臨過多遍的字帖,你可能需要執筆高一點,握筆寬鬆一點,原因是你已經臨過很多次了,這時更需要一種整體的把握能力。

但說一千,道一萬,還是需要你自己去多臨帖實踐,並在臨帖實踐中糾正自己的錯誤,從而使自己的執筆能力得以實質性提高。

有朋友問我學習書法,執筆真的無“定法”嗎?你怎麼看?這句話是宋代書法大家黃庭堅說的,還有後半句,“執筆無定法,但使虛而寬”。

黃庭堅說執筆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執筆寬鬆、放鬆就可以了,其實執筆還是有“定法”的,那就是“虛”和“寬”。

對於一位書法高手來說,學習書法,執筆真的沒有固定的方法,怎麼執筆都可以,只要拿著放鬆,用著舒服就可以了,能夠把字寫好才是最終的目的。相對於規範、標準的動作,一位書法高手更需要的是放鬆。

但是對於一位書法初學者,是一定要掌握一個“定法”的,這個定法就是我們現在通用的“五指執筆法”。

學習書法,關於毛筆的執筆方法有很多,單鉤法、雙鉤法、三指執筆法等等,但是總有一種方法適合書寫各種書體,具有普遍的適用性,經過歷代書法家的總結,五指執筆法最為實用,可以書寫各種書體,符合人體的生理結構,最實用也最適用,成為後來最為普遍的一種執筆方法,也是現在規定的標準執筆方法。

對於一位書法初學者,五指執筆法是一定要去學習的,初學書法一定要有一個規範,掌握了這個規範才可以自由的變換各種執筆方法,這個道理也不難解釋,我們無論學習任何東西,開始的時候都要有一個規範,比如開車,每一個人的姿勢都不一樣,但是在駕校裡學習的時候,必須要學習一種規範的做法,這個是基礎,是快速提高技術的基礎。

有些東西,開始的時候是看不出來的,等你的技術真的需要提高,需要上升到一個層次的時候,他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如果開始就形成了不好的習慣,那以後將會走更多的彎路。開始練習書法的時候,學習五指執筆法,以後變換各種方法都簡單,如果一開始執筆方法就很隨意,以後遇到困難,想改那可就難了,嚴重的甚至會阻礙書法的進步。

總之,初學書法還是需要一個定法的,“執筆無定法”那是書法高手們討論的事情,初學入門,還是要一步一步來。當然黃庭堅說的也沒有錯,只是不適合初學者,但是“虛而寬”這三個字是值得學習的,你覺得呢?

初學寫字所以必須講究執筆,就是為了練習掌握這一工具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寫久了手裡有了一定功夫,工具的性能摸得熟透了,到這時候,無論你怎樣去使用,它都乖乖地聽受指揮,自然無所不可。古人說: “執筆無定法”,就是這個道理。






圈子的生活


所謂書法,即按照一定的法則書寫文字、篇章,藉以抒發流露書者的內心境界,給閱讀者帶來美感。

法即法則、規律,古往今來很多書法家都對書法有過明確的論斷(執筆法、入筆法、行筆法、收筆法、構字法、章法等),這是古人或大家們總結的經驗,並影響後人而且被後人接受,初學者按照古人或大家定下來法則執筆少走彎路提高效率,從這個角度來看,執筆有定法。

從古至今許多書法家定下來的執筆方法大致相同,但也有差異,譬如篆、隸、楷、行、草的執筆方法也有一定的差異和各自的執筆特點,書寫字的大小執筆也有差異,應該說書法家的執筆方法各有特點而不盡相同。從這個角度上看,執筆定法大同小異。

書法作品往往與作者的政治地位、道德品行、知名度等有一定的關聯,民間也有很多書法高人,因為諸多因素而不能被稱為書法家,他們有的用腳執筆,有的用嘴執筆,有的用左手執筆,有的用肩肘執筆,有些作品不遜色於書法大家,而他們的執筆定法又是什麼呢?從這個角度看,執筆無定法。

拙見:初學臨摹者執筆應遵守執筆定法;有一定造詣的創作者執筆應順應自然和自身特點;對於執筆條件受限者執筆無定法。


愛文喜樂


執筆無定法,二指、三指、五指都可以。大書法家蘇東坡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就是說執筆沒有絕對標準的方法,只要手心留有活動空間,執筆靈便就行。現代人都用五指,其實五指執筆明清才有。執筆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瞭解執筆法的主要意義,在於找到最適合自已的執筆方法,或努力訓練和適應公認比較合用的執筆方式即可。



藝派留白


執筆無定法,這句話是宋代書法大家黃庭堅說的,還有後半句,“執筆無定法,但使虛而寬”。

黃庭堅說執筆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執筆寬鬆、放鬆就可以了,其實執筆還是有“定法”的,那就是“虛”和“寬”。

對於一位書法高手來說,學習書法,執筆真的沒有固定的方法,怎麼執筆都可以,只要拿著放鬆,用著舒服就可以了,能夠把字寫好才是最終的目的。相對於規範、標準的動作,一位書法高手更需要的是放鬆。

但是對於一位書法初學者,是一定要掌握一個“定法”的,這個定法就是我們現在通用的“五指執筆法”。



水石畫畫


有法,無法,而之為有法。所謂有無定法,是分階段,也是分層次的。

黃庭堅說執筆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執筆寬鬆、放鬆就可以了,其實執筆還是有“定法”的,那就是“虛”和“寬”。

對於一位書法高手來說,學習書法,執筆真的沒有固定的方法,怎麼執筆都可以,只要拿著放鬆,用著舒服就可以了,能夠把字寫好才是最終的目的。相對於規範、標準的動作,一位書法高手更需要的是放鬆。

但是對於一位書法初學者,是一定要掌握一個“定法”的,這個定法就是我們現在通用的“五指執筆法”。

學習書法,關於毛筆的執筆方法有很多,單鉤法、雙鉤法、三指執筆法等等,但是總有一種方法適合書寫各種書體,具有普遍的適用性,經過歷代書法家的總結,五指執筆法最為實用,可以書寫各種書體,符合人體的生理結構,最實用也最適用,成為後來最為普遍的一種執筆方法,也是現在規定的標準執筆方法。

對於一位書法初學者,五指執筆法是一定要去學習的,初學書法一定要有一個規範,掌握了這個規範才可以自由的變換各種執筆方法,這個道理也不難解釋,我們無論學習任何東西,開始的時候都要有一個規範,比如開車,每一個人的姿勢都不一樣,但是在駕校裡學習的時候,必須要學習一種規範的做法,這個是基礎,是快速提高技術的基礎。

有些東西,開始的時候是看不出來的,等你的技術真的需要提高,需要上升到一個層次的時候,他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如果開始就形成了不好的習慣,那以後將會走更多的彎路。開始練習書法的時候,學習五指執筆法,以後變換各種方法都簡單,如果一開始執筆方法就很隨意,以後遇到困難,想改那可就難了,嚴重的甚至會阻礙書法的進步。

總之,初學書法還是需要一個定法的,“執筆無定法”那是書法高手們討論的事情,到了一定階段,特別是形成自己個性特點的階段,需要忘掉前面所有的法,成無法之狀態,才能形成自己的法,而又回到了有法,再提升,又無法,有法,循環反覆,不斷提高!


京都聞道閣


書法寫字執筆有定法!常見有五指或三指執筆法!

但執筆無死法!不是強求一定如何如何。寫小字需指、腕靈活,寫大寫肘、臂也要能使上勁!擘窠大字恐還需腰部力氣!能滿足以上要求的!都是正確的握法!各人因人面異吧,但正常的普通練習者,肯定推薦五指法,好歹是多年文化經驗積累的結晶!

常見鋼琴家五指翻飛,高山流水,鋼琴教學時也強調指法!後見一鋼琴家,殘疾,雙手各僅兩指,一樣行雲流水,被稱為"四指鋼琴家”!

朋友們!還糾結執筆有無定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