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群是怎麼形成的,怎麼可以這麼多?

香香牛5


關於蝗蟲的起飛模式,科學家有過一些推測,一般認為當蝗蟲成年後,如果周圍蝗蟲密度很大,彼此之間的觸碰會使它們改變習性,變得聚群,蝗蟲群會越聚越大,密度也跟著變大,它們會在彼此觸碰中調整頭的朝向,這個過程中沒有指揮者,自發完成。然後,群體變得越來越躁動,然後它們就會起飛、遷徙,吃光,再遷徙。不斷會有新的蝗蟲加入它們,蝗蟲的群體會越來越大。



汪劍飛


形成蝗災的主要蝗種具有繁殖速度快、生殖後代多、食性廣、食量大、擴散遷飛能力強等生理學的生態學特性。東亞飛蝗1年可發生2~4代、雌雄飛蝗交配後的雌性成蟲每代可產卵多次,一般一生可產卵4~5塊,最多可產12塊,每塊一般含50~80粒卵,一生平均產卵總數在300~400粒,個別夏蝗與秋蝗最多可產卵總數達1013粒和592粒。沙漠蝗的卵塊含卵20~100粒,散居型雌蟲最多可產120粒。群居型成群產卵可達1000塊/平方米。還應指出,東亞飛蝗和沙漠蝗均能孤雌生殖,即雌蝗不經交配亦能產卵,孵化的後代均為雌性,其成蟲可交配產卵或繼續進行孤雌生殖。東亞飛蝗的食料植物約20多種,一生食量約60~80g,成蟲期食量為蝻期的3~7倍。其蝻群均可做短距離擴散,群居型的成蟲均可做長距離的遷飛。沙漠蝗遷飛可達1500~5100km,其飛翔實驗表明,他可連續飛翔17h。又如新疆發生的意大利蝗蝗卵可達140塊/0.5平方米,西伯利亞蝗蝗卵高達486塊/平方米,這兩種蝗蟲的蝗蝻和成蟲亦均有群聚和遷飛的習性。

世界性和區域性氣候異常、旱澇頻繁,水利工程興衰不當或突變等,會有利於某些蝗蟲適生條件的生成、存在或重視,草場管理不善、過渡放牧、草場退化以及人類不適宜利用土地資源等不當活動,均有利於某些農牧交錯區的蝗蟲猖獗發生。



全球氣候變暖,春季氣溫回暖早,夏季炎熱,冬季暖冬,致使蝗卵越冬死亡率低,蝗蝻發生期普遍提早,東亞飛蝗發生世代有北移趨勢(1~2代區與2~3代區均已出現發生2代與3代的情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0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428000d0186c7d57e8c\

北漂xiao杜


在我國,蝗災的發生形勢往往是比較嚴峻的,除了控制本土發生的蝗蟲以外,還要嚴防內陸他國的蝗蟲向我國遷飛。除了內蒙古草原地區以小車蝗為主的蝗災外,我國還需要重點盯防的是飛蝗(Locusta migratoria)。飛蝗是世界性的害蟲,也是蝗蟲中危害最大的。它雖然只有一個物種,但有很多亞種,比如緬甸飛蝗、地中海飛蝗、非洲飛蝗、馬達加斯加飛蝗、俄羅斯飛蝗、西歐飛蝗等等。在我國,為害的主要有三個亞種——東亞飛蝗(L. m. manilensis)、亞洲飛蝗(Locusta m. migratoria)和西藏飛蝗(L. m. tibetensis)。東亞飛蝗在我國從南到北都有分佈,在東南沿海地區一年可以發生2-4代,我國古籍中記載的蝗災大部分是由東亞飛蝗造成的。亞洲飛蝗在內陸地區,一般一年發生一代,主要危害新疆地區,進入21世紀以來,在我國東北的吉林和黑龍江的部分地區也有大規模發生。西藏飛蝗與亞洲飛蝗類似,影響地主要是青藏及四川地區。蟲如其名,飛蝗善於飛行,它們成群后一般可以遷飛600公里,有些能夠遷飛數千公里,以國外研究得比較透徹的非洲飛蝗為例,這些傢伙可以從北非一直遷飛至印度……關於蝗蟲的起飛模式,科學家有過一些推測,一般認為當蝗蟲成年後,如果周圍蝗蟲密度很大,彼此之間的觸碰會使它們改變習性,變得聚群,蝗蟲群會越聚越大,密度也跟著變大,它們會在彼此觸碰中調整頭的朝向,這個過程中沒有指揮者,自發完成。然後,群體變得越來越躁動,然後它們就會起飛、遷徙,吃光,再遷徙。不斷會有新的蝗蟲加入它們,蝗蟲的群體會越來越大。

而一旦飛蝗成蟲成群起飛,到處取食,後果不堪設想。有據估計,一個數量多達400億隻蝗蟲的高密度遷飛群體來說,一天可以吃掉8萬噸各種食物,相當於40萬人一年的口糧。因此,對於能夠遷飛的蝗蟲,務必在其起飛之前消滅之。消滅蝗蟲,手段盡出對於控制蝗蟲,在其高發地域應該建立必要的預警機制,目前在這方面工作由各地植保站承擔,但地方普遍投入不足,人員積極性也不高。而氣候乾旱的年份更應該加強觀測,對當年蝗蟲的孵化率等進行評估,根據蝗蟲若蟲的成長情況制定對策,可以利用蝗蟲生長到爆發這個過程的時間差,儘可能控制和避免蝗災的爆發,減少經濟損失。一般來講,5-6月為最佳的防治時機。對於已發生的蝗蟲,短期的控制手段主要就是藥劑防治,通過組織人力或者使用飛機來噴灑農藥,殺滅蝗蟲。噴藥方式一般為“地毯式”,但也可以採用長效農藥每隔一段距離進行“間隔式”噴灑。不過,化學藥劑往往有較大的環境汙染,因此,這些年生物防治技術的發展很快。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是綠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孢子粉,這種真菌能夠寄生於白蟻或蝗蟲體內,並在個體間傳播,消耗其營養、破壞其組織,使其死亡;另一類原理類似的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等)生物製劑也被證明具有較好的生物防治效果。當然,防治蝗蟲的上策,乃是改良生態環境,壓縮蝗蟲的生存空間,從根本上解決蝗災的威脅。比如保持水土,增加植被的覆蓋率,保護蝗蟲的天敵昆蟲和鳥類等;再比如將蝗蟲易產卵的低地改造成池塘,養養魚蝦啊什麼的……總之,蝗蟲的防治應該是長期環境治理與短期防控相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T160推土機


關於蝗蟲的起飛模式,科學家有過一些推測,一般認為當蝗蟲成年後,如果周圍蝗蟲密度很大,彼此之間的觸碰會使它們改變習性,變得聚群,蝗蟲群會越聚越大,密度也跟著變大,它們會在彼此觸碰中調整頭的朝向,這個過程中沒有指揮者,自發完成。然後,群體變得越來越躁動,然後它們就會起飛、遷徙,吃光,再遷徙。不斷會有新的蝗蟲加入它們,蝗蟲的群體會越來越大。而一旦飛蝗成蟲成群起飛,到處取食,後果不堪設想。有據估計,一個數量多達400億隻蝗蟲的高密度遷飛群體來說,一天可以吃掉8萬噸各種食物,相當於40萬人一年的口糧。因此,對於能夠遷飛的蝗蟲,務必在其起飛之前消滅之。


阿爾法貝塔


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

蝗蟲趨水喜窪,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由乾旱地方成群遷往低窪易澇地方。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說。

而且源遠流長,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 。中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近幾年來非洲幾次大蝗災也都與當地的嚴重乾旱相聯。

科學家認為,在某一自然環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蟲後腿彼此觸碰,可能導致其改變習性,開始成群生活,其成員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進而形成蝗災。如果能發現到底是哪些化學信號刺激了蝗蟲的神經系統促使其行為發生改變,就可能研製出防止蝗蟲群聚的新型農藥。



皓然vlog


關於蝗蟲的起飛模式,科學家有過一些推測,一般認為當蝗蟲成年後,如果周圍蝗蟲密度很大,彼此之間的觸碰會使它們改變習性,變得聚群,蝗蟲群會越聚越大,密度也跟著變大,它們會在彼此觸碰中調整頭的朝向,這個過程中沒有指揮者,自發完成。然後,群體變得越來越躁動,然後它們就會起飛、遷徙,吃光,再遷徙。不斷會有新的蝗蟲加入它們,蝗蟲的群體會越來大。


想你就寫信123


這樣形成的

蝗災,是指蝗蟲引起的災變。一旦發生蝗災,大量的蝗蟲會吞食禾田,使農產品完全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以致因糧食短缺而發生饑荒。

蝗蟲趨水喜窪,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由乾旱地方成群遷往低窪易澇地方。有所謂“旱極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說。

而且源遠流長,人們很早就注意到嚴重的蝗災往往和嚴重旱災相伴而生 。中國古書上就有“旱極而蝗”的記載。近幾年來非洲幾次大蝗災也都與當地的嚴重乾旱相聯繫。

中國歷史上迭起蝗災,受災區多集中於河北、河南、山東三省,江蘇、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佈,嚴重時可能遍及整個黃土高原,鄧雲特《中國救荒史》統計,秦漢蝗災平均8.8年一次,兩宋為3.5年,元代為1.6年,明、清兩代均為2.8年,受災範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

科學家認為,在某一自然環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蟲後腿彼此觸碰,可能導致其改變習性,開始成群生活,其成員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進而形成蝗災。如果能發現到底是哪些化學信號刺激了蝗蟲的神經系統促使其行為發生改變,就可能研製出防止蝗蟲群聚的新型農藥。







邱寶


蝗災的發生(Problem)需要滿足三個條件,蟲源(Pest)、適宜的環境條件(Environment)和宿主植物(Plant)。簡單講就是要有蝗蟲,要有給蝗蟲禍害的植物,然後環境條件還要適宜。

蟲源方面,蝗蟲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過非蝗災的年份沒有那麼多,宿主植物因為蝗蟲的食性比較雜,食譜十分廣,所以也是一直都會存在的。那麼基本上影響蝗災的決定性因素就是環境條件了。

那麼什麼樣的環境條件會發生蝗災呢?

對我國農業最具危害性的東亞飛蝗,具有異地遷飛、群集和產卵選擇適宜環境的特性,它主要分佈於42°N以南的黃淮海平原一帶地區。這些地區季風氣候明顯,降水時段集中且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害交替頻繁發生,使這裡的沿湖、濱海、河泛及內澇地區出現許多大面積的荒灘、荒地,蘆葦、雜草叢生,是飛蝗繁殖猖獗的適宜和發生基地。

降水是影響東亞飛蝗發生的重要因素。1997年以來,黃淮海平原一帶基本上屬於少雨年份。由於少雨乾旱,黃河下游、淮河與海河主要支流多次出現斷流,洪澤湖、微山湖、白洋淀等水位嚴重下降,造成大面積河、湖灘地裸露,增加了蝗蟲的適生地。同時,乾旱也有利於蝗卵的孵化,促使蝗蝻的發育加快,種群量上升。歷史資料統計結果也表明,蝗災與乾旱同年發生的機率最大。

氣溫偏高,也有利於飛蝗的大發生。在全球氣候趨暖的大背景下,近年來黃淮海地區一帶氣溫也明顯偏高。持續的暖冬天氣,對蝗卵的安全越冬十分有利;春季乾暖氣候也利於蝗卵的孵化,蝗蝻發育速度加快。據調查,近幾年蝗卵冬季死亡率一般在13%~15%之間,低於常年幾個百分點,發育時間也有所提前,導致蝗蟲發生世代增加、北移,發生危害期延長。高溫乾旱天氣容易增加害蟲的產卵量,縮短生命週期;提高害蟲的成活率,降低農作物的抗蟲能力,所以大旱天氣很容易爆發蟲災。比如果園裡的蚜蟲、紅蜘蛛,菜田裡的小菜蛾、斑潛蠅,還有蝗蟲、粘蟲、稻飛蝨等遷飛性害蟲,都容易爆發蟲害,所以一定要及時採取措施對害蟲進行防治。



股市散淡人


你好,蝗蟲是怎麼形成的有一下幾個原因
第一:全球變暖,
優其冬季溫度上升,有利於蝗蟲越冬卵的增加。
第二乾旱
從環境角度看,主要是由乾旱引起的。因為乾旱的環境有利於蝗蟲將卵產在土壤中。土壤比較堅硬,含水量在10%-20%時最適合它們產卵。
第三草場的退化也有很大的影響。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512,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65b343344ea14db1af5085ff5bb3d8af\

農村鄉巴佬AAA


蝗蟲群形成跟蝗卵孵化期和降雨密切相關,降雨會增加孵化率。因此,降雨量和頻次對蝗蟲群預警和預測非常重要,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上一年蝗蟲種群密度較高,產卵量很高密切相關。如果具備上述原因,翌年溫度比較高,回升比較快,就容易導致蝗災的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