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請尊重自己的伴侶


為了孩子,請尊重自己的伴侶

1生活事件


今年春節前夕,我剛剛生了二胎,父母風塵僕僕從老家過來看孩子。孩子爸爸下班回家晚,老人因為有慢性病,晚飯通常會先吃。

昨天在餐桌上,母親對父親說,你都不幹活了還吃這麼多飯。父親笑笑,沒說什麼。因為開學第一天,老大回來,我跟她講不寫完作業不準吃飯。所以是母親和父親兩個人在吃飯。

過了一會兒,正在寫作業的女兒對我說:媽媽,姥爺都不幹活了還吃這麼多飯。”父親聽後還是沒有說什麼,仍然是笑笑。

我當時嘴巴里面含著一口紅豆水,嚥下水,我走到她跟前,對她說:孩子,姥爺年輕的時候撫養媽媽和小姨已經幹了很多活,他現在可以吃這麼多飯,也有資格吃這麼多飯。”孩子抬頭看著我,眨巴著眼睛,沒說什麼,又低下頭去寫作業。然後我又說:你看你爸爸,現在還沒有回家,你姥爺那時候也是這樣的。”父親一直在餐桌旁坐著聽我和孩子的對話,母親此時已經到廚房了,我回頭看父親,發現他臉上的神情裡有了些許異樣。

在家裡母親經常說一些有損父親形象的話,父親和我們早已都已經習慣了。可是今天,孩子鸚鵡學舌一樣用質問的語氣重複著和母親一樣的話語,刺痛了我那曾經麻木的神經。

我小的時候,母親經常說你爸爸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比如抽菸、喝酒、不知道幫她幹活,撐不起家等等。那時候我是認同母親的,我眼裡的父親也如同母親看到的那樣,我眼中也充滿了對父親的輕視和厭惡。至於父親做的一部分事情很多時候都是從母親那裡轉述過來的。此後很多年,我對父親的印象沒有好過,比如太老實受欺負,連累我媽媽也不好過等等。

結婚後,我經常對孩子說她的爸爸多好多好,帶她玩,給她買衣服玩具,日常用品,不抽菸,不喝酒,孩子對爸爸也很親,每天爸爸回來都像小鳥一樣歡呼雀躍。倒不是我有意去這樣做,而是我心裡覺得老公對女兒相比父親那時候對我們好太多。

母親對父親說的話,我早已習以為常,可是從我孩子的嘴裡說出來,讓我大為震驚,我不能忍受一個這麼小的孩子去學著鄙視我的父親。我生命的一端連接著父親,另一端連接著孩子,他們身上很多東西跟我是一體的,孩子的質問就好像我自己在否定我自己一樣。



為了孩子,請尊重自己的伴侶

2心理學解析我們為什麼要尊重自己的伴侶

一個家庭中,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於無意識裡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因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後,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孩子心裡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

那孩子通過什麼方式與父母連接呢?

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一起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因此,孩子不會去管所做的內容是什麼,有時甚至是觸法也不管,因為強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飢餓時只要能吃飽,去搶劫食物也可以。 我現在明白了我為什麼會忽然發現自己最不喜歡的母親的東西,居然在我身上都有,我不喜歡的父親的一些品質也是一樣,就比如我在單位裡有的時候受到同事的揶揄,搶白甚至對自己的輕蔑,我都是像父親一樣沒有反應,雖然事後恨得牙根癢癢。於是我才開啟了自己探索內在的旅程。

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將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遺憾,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接,會採取強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發生相同的事。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然而私底下會像爸爸,甚至在潛意識裡跟隨著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

當我們否定自己的老公/妻子時,我們正在給孩子什麼樣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懶惰、不負責的人,你以後不要像他一樣!”

“你爸爸愛賭博,你不可以像他一樣愛賭博!”

“你爸爸愛亂搞女人,你以後千萬不可以像他一樣!”

“你媽媽死愛錢,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

“你媽媽愛嘮叨,你以後不要像她一樣嘮叨!”

“你媽媽都不顧家,你以後千萬不可以像她一樣!”

我保證,這樣的孩子長大後肯定會出現這些行為:懶惰、不負責、愛賭博、亂搞女人;或是死愛錢、愛嘮叨、不顧家。

為什麼?因為他心裡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接,但有關他爸爸/媽媽的信息卻全是負面信息,他當然只能跟這些信息連接,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當懶惰、不負責、愛賭博、亂搞女人、死愛錢、愛嘮叨、不顧家等信息充滿孩子的世界,孩子還能有其他的選擇嗎?

有人說,我只放在心裡沒說出來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覺無比敏銳,就算表面上沒說,如果你心中有這些信息,一定會在無意識裡顯露出來,而你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

當夫妻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否定他/她身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會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為模式。簡單地說就是,當你越不尊重對方,孩子就會越像他/她。那我們該怎麼辦呢?

既然與父母連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信息。

“你和你爸爸一樣真聰明!”

“你和你爸爸一樣講義氣!”

“你和你爸爸一樣人緣兒很好!”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善良!”

“ 你跟你媽媽一樣很有愛心!”

“ 你跟你媽媽一樣喜歡學習!”

“你跟你媽媽一樣做事很認真!”

“聰明、講義氣、人緣兒好、孝順;善良、有愛心、軎歡學習、做事認真……

如果這些信息充滿孩子的世界,孩子會朝向什麼方向發展呢?

因此,光稱讚孩子是不夠的,我們要學習真心稱讚孩子身上像對方的優點,不只是稱讚孩子,重點是稱讚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好的信息方向與爸媽連接,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



3結語

孩子就像家庭的鏡子,一個爸爸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好好疼愛孩子的媽媽!

一個媽媽對孩子最好的愛,就是欣賞並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開,但不能沒有愛!而尊重是最深層次的愛!


為了孩子,請尊重自己的伴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