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風地動儀的復原》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漢朝是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朝代,從漢高祖到漢武帝時期,經濟實力一路上升,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著名的‘古絲綢之路’,從此成為當時世界貿易的中心。到了東漢漢順帝時期,出現了一個叫張衡的大科學家,他發明了震爍古今的候風地動儀。

張衡是河南南陽人,他自幼愛學,文采很好。十六歲時他就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求學,後又到首都洛陽的最高學府太學求學。這一時期張衡對多個方面都有很深的研究,表現出他出眾的才華。值得一提的是他在太學結識了叫崔瑗的學者,成為一生的摯友。在張衡去逝後,崔瑗在他的墓碑中這樣讚道:‘數術窮天地,製作侔造化’。讓人敬的是,在那個時代,地震頻發,讖緯之風盛行,張衡不戀官位,經常辭官回家,專心搞研究,足見其心胸之廣大。終於在陽嘉元年,發明了世界上最早最先進的候風地動儀。只可惜這臺地動儀在東漢未年失傳了,我們現在能看見的只是有限的文獻記載。

《後漢書-張衡傳》中只敘述了地動儀的大概,而如何巧制和原理未提。我認為在那個時代,要製作地動儀這樣的神器,最智慧的做法就是巧制,從而巧奪天工。《後漢紀-順帝記》記載:‘地動搖樽,所從來龍機發則吐丸,蟾蜍張口承之`。《續漢書》記載:‘張衡性精微,有巧藝’。這兩句話也印證了我的看法。我認為,只有專心致志地體會張衡所處的時代,才能悟出候風地動儀的原理。恕我直言,有人試圖用現代認知或某種力學原理來還原地動儀是不全面的。我關注和研判了十幾年,才逐漸理解了張衡的巧藝和原理。所以,一定要慎重地還原歷史事實,一定要還原出經得起檢驗的地動儀,這樣才能讓張衡的偉大發明流芳百世。

目前有兩個還原張衡地動儀的版本。1951年考古科技工作者王振鐸先生還原的地動儀,以前上過教科書,外形模樣大部分人都知道。另一位是2005年中科院馮銳教授還原的地動儀,外形模樣和王振鐸的大同小異。他們兩個的主要區別是都柱,王振鐸還原的都柱是類似倒置酒瓶的圓柱體,馮銳還原的都柱是懸垂擺。他們還原的地動儀,實話實說,均不是張衡的那個地動儀。張衡是提煉前人智慧的基礎上巧製出來的,我認為要真正地還原張衡的候風地動儀,必須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達到文獻中所記載的功能;二是不能用漢代不存在的技術手段。所以說,試圖用現代技術仿製地動儀,從理論上來講,根本不接近還原地動儀。不得不感嘆,失傳的候風地動儀是多麼的珍貴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