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這次疫情是對我國治理體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們一定要總結經驗、吸取教訓。要健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處理急難險重任務能力。”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議上的講話

1月23日,武漢宣佈“封城”,意味著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爭正式打響。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在這20多天中,全國各行各業都以最大能力馳援武漢。此時此刻,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旦武漢“病癒”,湖北“健康”,就意味著新冠肺炎疫情得到了徹底的根除。

迅速請戰,隨時響應

在這場艱難卓絕的戰役之中,我國通航企業和各航空相關單位,作為我國航空應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2月1日至11日,航空工業中國飛龍通航派出直升機配合哈爾濱公安完成對京哈、哈大、哈牡等入哈高速設體溫檢查關卡情況的空中巡查工作;並在哈爾濱市多處關鍵地點進行超低空飛行巡查,利用強聲廣播系統對小區和街道進行疫情形勢宣傳,助力地方政府防控疫情蔓延。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中國飛龍出動直升機協助防疫工作。

2月7日,航空工業通飛下屬荊門通航從上海浦東機場運輸一批緊急防疫物資(口罩、防護服等)到襄陽機場。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荊門通航出動飛機將一批緊急防疫物資從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運輸到襄陽劉集機場。

2月9日,航空工業通飛下轄內蒙古通用航空公司接到呼倫貝爾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命令,緊急從新右旗、海拉爾區轉運一批醫療防護用具至扎蘭屯市。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內蒙古通航派出飛機裝載著200件防護服500件隔離服共八箱物資和兩瓶防疫藥品到達扎蘭屯市。

其他諸多通航企業如湖北楚天通航公司、中信海洋直升機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投入到物資轉運和試劑轉運工作中——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2月3日,湖北楚天通航將100臺呼吸機和10箱防疫口罩運送至武漢。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1月25日中午,中信海直直升機飛臨滯留在天津海域的某豪華郵輪上空,將17名發熱人士的醫學樣本送至天津相關防疫部門,以最快速度排除新冠肺炎嫌疑,停留在海面十幾小時的郵輪終於可以入港靠岸。

中國飛龍副總經理、飛行學院院長龔全“揭秘”了中國飛龍針對疫情做出的工作:

針對此次突發的新冠疫情,作為航空工業下屬通航企業的代表單位,中國飛龍立刻啟動應急機制,主動向國家衛健委應急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民航局運輸司、中國紅十字會、黑龍江省應急管理廳等18家國家相關部委及省市所屬單位遞交了防疫應急請戰書,表明如有需要中國飛龍將第一時間給予最大的空中支持。同時,中國飛龍現在還有一些機組分佈在全國各地作業,在疫情開始後,我們立即與他們保持聯繫,要求各地的機組在做好自我保護的同時,也保證飛行器的適航狀態,春節期間24小時備勤值班,好隨時飛行的準備。

多種航空器,各有所長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突然,抵抗疫情的過程中困難重重:例如地面交通不同程度阻斷影響急用物資運輸效率,城市社區、鄉村監控防疫形勢嚴峻,鄉村防疫宣傳難度大……等等。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各個社區、村鎮都施行封閉管理。

但這些常規的交通和供給體系無法解決的痛點和難點,恰恰是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可以給予支持和解決的方面——無論是大批量的人力物資輸送,或者是點對點的緊急任務,航空應急體系可以使用不同的航空器進行對應的解決。

航空工業發展研究中心工程諮詢所副所長張浩馳這樣解釋不同航空器的作用:

遠程的大批量人員和物資運輸,一般使用固定翼飛機。除國家調用的軍用運輸機和民航客貨運飛機之外,通用飛機的短途運輸功能可在兩個通用機場之間建立區縣對區縣的醫療物資轉運;此外,以公務機為載體的醫療專機可以承擔重要醫護專家的緊急趕赴支援。醫院等重點單位的緊急物資精準投運主要使用直升機,直升機主要用於物資院間轉運、交通阻斷地區應急運輸、急用稀缺少量物資投送等。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2月1日,金匯通航一架AW109直升機安全降落在武漢新華路體育場,將定向捐助的3000多套防護服和2.4萬餘隻醫用口罩運送給附近的協和醫院、中部戰區總醫院等醫院。

無人機展現“新技能”

除了運送物資、人員之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也觸發了航空應急體系的新鮮“技能點”。貴州黔南州、湖南益陽、湖南株洲等地紛紛啟用應急直升機對“醫學觀察區”噴灑消毒,浙江溫州、深圳龍崗、江蘇啟東等地也啟用無人機進行噴灑消毒。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百度”輸入“無人機消毒”,相關資訊達204,000篇。

令無人機大出風頭的還有這些新聞——

為響應南京一些街道和社區的號召與需求,航空工業金城自主研製生產的多旋翼無人機也積極參與,極大的提高了社區宣傳與衛生消殺的效率,減少了人員交叉傳染的幾率.

綜合此次疫情中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發揮的作用,北航通航研究中心研究總監薛傅龍總結到:

在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突發的公共衛生事件中,目前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主要發揮了三個方面的作用:

1. 醫療物資轉運和抗疫人員轉移。除軍用運輸機、民航客貨機在國家統籌下的大規模遠程運輸之外,航空應急救援體系中的直升機、通用飛機和無人機等可以承擔防疫物資的精準快速投送,由於是點對點空中飛行,可避免地面交通的病毒攜帶風險以及由此不得不增加的檢疫環節,在時間和空間上提升抗疫效率。

2.

空中消毒作業。傳統上用於森林救火、除蟲及農藥噴灑的通用航空器,可以在疫情的‘醫學觀察區’上空開展空中噴灑消毒作業,實現露天環境的大範圍立體覆蓋;植保無人機可以對重點區域實施高效率、低風險的重點消毒。

3. 公共秩序監控與防護宣傳監管。直升機可用於城市重點區域的公共秩序監控,防止出現重大交通事故、打砸搶燒等潛在公共風險;無人機可用於社區及農村的人員外出與聚集監管,並及時空中喊話勸離。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城市環境複雜多樣,針對人群密集的社區等地點,無人機能夠藉助工具將消毒藥物液化成微米級的顆粒,從空中向下噴灑,形成網狀霧液,並通過氣溶膠在空氣中懸浮瀰漫,對空氣進行消毒,消毒效率很高。

更成熟的航空應急體系,不止如此

儘管與以往相比,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航空應急救援體系表現亮眼。但距離一個航空強國,要充分發揮航空應急體系的作用,我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作為一個航空體系建設的後起之國,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還在初步構建之中。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在汶川地震災後救援中,幾乎所有救援直升機都來自部隊。

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等都在為我國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而努力,十餘年來民用直升機數量由2008年的294架提升到2019年的1200餘架,固定翼通用飛機從2008年的743架增長到2019年的1724架。其中,可用於醫療和救援任務的多用途直升機達到354架;用於專業緊急醫療服務(EMS)的直升機已達到47架,而在2015年這一數字僅為4架;用於專業搜索救援(SAR)任務的直升機有23架。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歷年來我國通用航空器保有量。

縱然與之前相比已經有所進步,但這樣寥寥千百架的通航飛機數量,相比起幅員遼闊、氣候迥異、應急事件多發的我國來說,顯然是不夠的。

航空工業哈飛飛機設計研究所旋翼機總設計師、副所長李生偉這樣分析目前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存在救援裝備數量少、力量分散、基礎設施不健全等問題。從體系設計上來看,存在體系建設不完善,彼此不兼容,救援主體法律地位不明確、救援作業標準模糊、服務保障制度不完備和救援監管機制缺乏等問題。從航空救援裝備和保障基礎來看,我國通用航空器數量不足,能夠用於航空應急救援的不足百架。

此外,我國機場數量及配套保障設施也嚴重不足, 機場分佈不均衡、不合理,配套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難以滿足應急救援保障需求。從專業隊伍來看,應急救援專業人員嚴重缺乏。

目前我國災害救援主要依靠軍隊,消防、公安、森林消防中的航空力量,以及交通運輸部救助飛行隊等專業救援隊伍往往專注於一個救援領域,通用性不強。其他通用航空企業因受運營成本限制,也缺少專業設備和專業搜救人員。

此外,目前我國的低空空域管理模式也嚴重製約航空救援響應效率。低空空域是開展航空應急救援活動的主陣地,其開放程度是關乎航空應急救援能力提升速度的關鍵。我國所有空域均屬於管制空域,各類飛行必須經批准方可實施,空域使用審批程序複雜,保障職責分工不明確,嚴重製約航空應急救援行動響應效率。

有後發優勢,也要打牢基礎

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雖然起步較晚,但已經體現出了後發優勢。張浩馳表示:

比如無人機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裝備的應用,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已經實現了部分歐美髮達國家尚未實現的救援效果,為我國航空應急救援體系開拓了新的救援模式和應用場景。未來,我國有必要、有可能也有需求,在未來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中加入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規範和體系。

但後發優勢的前提還是打牢基礎。關於如何健全目前的航空應急救援體系,龔全表示:

這涉及到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的各個方面,必須從國家層面統籌規劃,以國家意志,舉全社會之力強力推動,並從規劃、機構、隊伍、設備、設施、空域等幾方面同時開展,即:儘快制訂國家航空救援體系建設總體規劃,建立國家航空救援常設管理機構,組建專業航空救援隊伍,積極研製航空救援裝備,加強基礎保障設施建設和開放低空空域。最後,還需要建立平災結合的空域使用管理機制,使低空空域管理走上法制化、科學化、規範化的軌道。並按照空域性質和繁忙程度進行科學劃分,重點加強地震、洪澇災害和其它自然災害高發區域低空空域的科學規劃和高效管理,建立起平災結合的空域使用柔性機制,提高災時航空應急響應的速度。

其實,上述工作很多已經在進行之中。張浩馳詳細介紹了這些年來航空應急救援體系的建設情況——

航空工業在國產救援飛機的研製生產上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其中固定翼救援類飛機以TA600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為代表,直升機以起飛重量涵蓋2噸級/7噸級/13噸級的AC311/AC352/AC313為代表。其中AC312和AC311已經投入工作,近幾年來中國飛龍就多次使用國產AC312和AC311直升機在貴州、青海等地開展醫療救援和演練工作。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1月9日,德令哈市雪山牧場林業管護員4人(含7歲兒童一名)在返回德令哈雪山牧場林管站途中車輛故障,被困在海拔4600米的山中,8名搜救人員也因惡劣天氣被困。青海飛龍AC311A直升機啟動緊急救援任務。最終安全救出被困3天兩夜的4名受困人員和8名搜救人員。

國家科技部、應急管理部一直積極推進航空應急救援方面的重大專項課題與合作——

2019年3月,國家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主任孫華山在調研相關企業時指出: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將進一步整合社會優勢資源,積極引導社會各界力量投入到國家應急救援體系中。

2019年12月14日,應急管理部與中國民用航空局簽署了關於建立應急聯動工作機制的協議。協議旨在進一步提升特別重大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強化應急聯動交通保障,推動應急救援航空體系建設工作……

四川、北京、山東、青海等地方政府也逐步完善地方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推動通航產業鏈企業加入地方應急救援體系——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人的祖先,身體非常弱小,卻選擇了一條進化大腦和思維的道路。拿起工具和形成組織是一個分界線。

拿起工具之前,沒有尖牙利爪的人類毫無戰鬥力,只能躲在角落裡,靠採集野果和一些大型食肉動物的殘羹剩飯過日子;拿起了工具,使用工具,形成組織,使用火,才讓弱小的人類,一夜之間走向食物鏈的頂端。”

——尤瓦爾·赫拉利,《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爆發,讓日常生活中一粥一飯、一花一葉,都突然變得如此珍貴與美好;平時常常被忽略的交流與相會,也顯得更加溫暖與難得。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正是一個龐大的人類通過工具實現聯合、溝通,以高效、迅速、專業的航空器與設備,實現守望互助的體系。

疫情大考 航空應急救援體系有成長但更需大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