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有意義嗎?

追夢者1


《孟子》中的“道”指的是“仁政”。為推行自己的思想,孟子指出: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沒有人會幫助失道之人。

而現在的“道”指的是道德準則,以及底線。樂善好施、寬容大度之人朋友眾多,出了事情大家互幫互助,彼此提攜;而為虎作倀、機關算盡的小人身邊也都是些魑魅魍魎,自己一旦失勢,不談什麼東山再起,旁人把你吃的骨頭渣都不剩。“近朱者,近墨者黑”與此也是同理。


書中的小世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當然有意義,這不僅從國家的角度講,就是對個人,也是很有意義的。

語出《孟子》,勸誡君王,站在正義的一方,弘揚正氣,就會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逆道而行,就必然會被孤立。這體現了事物的客觀規律。

作個最簡單現實的例子,我國這次抗擊新型肺炎疫情,得到了多方的支持與幫助,眾志成城,齊心協力,這正好印證了“得道者多助”,難道不是嗎?

秦王朝那麼厲害,沒幾年就被起義軍輕易推翻,他的種種暴行,弄的民不聊生,難道不是“失道者寡助”?

放到現在,做人也是一樣,多行好事,善言善語,會受到大多數人的喜愛。

所以,簡單的十個字,說出的哲理,是上百字也解釋不清的。這不僅講述了一個客觀事實,同時也道出了深刻的哲理,並且還完美體現了儒家的“仁義”思想。


語留人


你好筆者我是文化領域得創作者顛強時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句話得意思:如果一個管理者能得到民心就會有更多的人擁護他,如果他失去了民心就沒有人擁護他。(不利於他自己得統治。)筆者所問得有意義嗎,其實這句話有很大得意義,我們從中可以學習到管理和處理人際關係得意義。

這句話不止用於管理,對我們平時處理人際關係也有很多得指導意義。如果你做人非常善良,處處樂於助人,心胸很寬廣,不與人處處計較。那麼就會有很多得人願意與你交往,這樣你得人際關係也會越來越寬廣,他們之所以願意與你交往是因為你做人比較真實,待人比較真誠,他們會被你得人格魅力所吸引,對你也相對比較信任,如果你做一件事或者你遇到了什麼困難,他們會願意對你伸出援助之手或者相信你願意一塊去做一件事,這樣你做事情的成功幾率會比較大,由於你得品行端正這樣一傳十十傳百擁護你得人幫助你得人越來越多。天時地利人和你都具備了何愁不成功呢?

相反如果如果你心胸狹隘,處處算計別人,在別人得心中樹立了一個不好的形象,別人就會對你避而遠之,沒有人願意與你接觸,這樣你就失去了民心,又有誰願意擁護你?又有誰願意與你共同處事?這樣自己就會被孤立,沒有人與你同處事,你做事怎麼會增加成功得幾率呢,你處於困境之中又會怎麼幫你走出困境呢?

最後我認為從這句話我們總結出做人道理,樹立自己良好的形象,用自己得高尚的品質感動別人。






顛強時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有意義。我來說說我的看法。

一,這句話的出處,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句話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在初中的課本里有這篇文章,闡述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關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這句話的意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意思就是指站在正義,仁義的立場上就會得到人民的支持,反而做的事違背道義,仁義,那麼就會被孤立。“德不孤,必有鄰”也是這個道理。

三,這句話的現實意義。我覺得就是告訴人們做人做事要公平正義真正為人民服務,才能贏得人民的支持。反之做有損人民的事或者不道德的事,人民就會遭到人民的唾棄。

這是我的看法,謝謝!


又見炊煙777


我來回答您的問題

非常有意義,這是告訴你事物的發展規律。

得道多助?

告訴你的是:謙虛、謹慎、包容、沉澱、順應天意、賺取民心、虛懷若谷、志向遠大、厚德載物、上善若水。

【海洋】具備以上所有特質,江河湖海才向它匯聚,因此地球三分之二都是海洋。

失道寡助?

告訴你的是:傲慢、狂妄、自大、無禮、目中無人、位高權重、桀驁不馴、妄自尊大、道貌岸然。

【天池】具備以上所有特質,地高則寒,自我膨脹,自我沸騰,溢滿則流。

兩者事物的融匯胃之“道”。剝開片面看本質,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呂逸琛#情感創作者#




呂逸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具有深度哲理性和現實指導意義。它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一個精典論斷。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語岀《孟子.公孫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上面這段話,明顯是言及戰爭的策略方法,即得人心者得天下。

為何說“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既然是孟子所言,想必有他的道理存在。孟子提倡“仁政”,反對戰爭,但他為了迎合君王利益,又對如何決勝戰爭作了透徹的分析。

孟子認為,要想戰事有穩操勝券的把握,必須充分利用到一切條件,包括:天時地利人和。他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進而明確在於“人和”。事實中,戰爭時的確是這麼回事,有時候,對方武器再先進,也比不上另一個對方的人心團結,小米加步槍照樣能打贏你飛機大炮。

至此,孟子得出結論:“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為何有意義呢?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關於在於“道”,何為“道”?道即正義。凡是符合正義的做法,人們都支持,相反,違背了道義的事,很少有人來搭理你。

在古代時,這樣的經典案例很多。諸如:隋朝末期隋煬帝楊廣就因失去了民心,各地農民集結起義,其中一支瓦崗軍得到了人民的擁護,發展氣勢恢宏。再後來,因為瓦崗軍首領自傲失德,導致多數精英豪傑紛紛離開去投奔了得民心的李淵,進而成就了唐僧的典盛。

歷史是一面鏡子,知興衰,方能穩行致遠。今天的人們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大膽地革新創造,從而從一個輝煌走向另一個輝煌。不言而喻,這裡面就註釋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真實意義,加強團隊合作,秉承“仁心懷德、道合天下”的理念,打造岀一流的員工團隊和先進企業。


杜象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指站在道義,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

在現實生活中也是,無論做人做事,對的起自己,對的起他人,更對得起自己的內心。那樣你才能獲得更多的朋友。而朋友也能在你困難的時候幫助你,互助互惠,達到共贏。


琳噠忠實粉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道義;寡: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必陷於孤立.孟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繼承口子的學說,在政治上主張實行“仁政”,提出人與人之間要相親相愛,君主要“與民同樂”,他希望人們能安居樂業,生活有保障.



國學紫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很有意義。 這句話指站在正義、仁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仁義,必然陷於孤立。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功之而不勝。夫環而功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功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文章通過對"天時"、"地利″、"人和",並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遞進。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文章脈絡清晰,結構嚴謹,氣勢通暢。

文章善於運用比喻的方法。從文章末端看,孟子雖反對戰爭,卻多次提到戰爭。這是為了迎合諸侯們的心理打個比方,以便有機會向諸侯們宣傳自己的"仁政″主張。

文章析理精微,議論恢宏,闡明引申層層深入,邏輯性很強;還採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使文章語氣強烈,具有說服力,生動形象。





黃慧藝術簽名


有意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是要正能量滿滿,鼓勵大家弘揚正氣,與惡勢力鬥爭到底!想當初,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前,諸候之間相互離間,民眾處於一種民不聊生的狀態,各種分裂各種牴觸和排斥,人心思齊,秦始皇憑藉強大的國力和民眾對天下統一的渴望,統一了中國!近代史上,中國共產黨依靠的也是民眾的力量,得道者,民眾即多助!國民黨則不同,置民眾的利益和生死於不顧,失道寡助!最終是我們中國共產黨戰勝,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建立了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