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中哪句至理名言改變了你的價值觀或人生觀?

心平氣和更快樂


五千年華夏文明,英才輩出,其中至理名言,可謂卷帙浩繁,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對後人立身處世,成長進步起到了積極的教導作用。

在眾多先人們留下的至理名言中,我感覺最受教益的名言,就是孔子說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出自《論語 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子貢問孔子問道:“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說:“那就是恕吧!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這句話,可謂是言簡意賅,內涵豐富,所以我把它視為自己為人處世的一條關係準則。現實中,我們都希望處處對自己有利,好處都想讓自己得到,可不利於自己事誰都不想碰。比如分一堆蘋果,誰都想要大的,可總得有個人要分到小的,那麼給誰呢?作為主管這個分配的人,要想一想了,如何能夠做到公平一些,才不至於有分歧。所以首先應該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願意要小的,自己不願意就不要硬分派給別人了。

對於朋友也是這樣,你要想和朋友長期交往下去,就不要期望這個朋友每次都會給你帶來好處,因為你也沒有每次都把好處給人家。

對於責任也是,不要搶功推過。誰都想要表揚,都不要批評。問題是這個責任誰主責,誰就勇於擔當,因為責任下的利益你沒有把最大的給人家,憑什麼讓人家來替你背鍋?

所以說,孔子這句話內涵非常深刻,領會透其精髓,並用於指導自己的人生,將會大獲裨益。




尊前談笑


五千年華夏文明史中哪句至理名言改變了你的價值觀或人生觀?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句話:“佛爭一炷香,人活一口氣”,雖然只是一句俗語,算不上是什麼至理名言,但是這句話卻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我出生在江蘇南通地區的一個農村,我的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我們出生的那個年代,中國大部分人才剛剛解決溫飽問題。我的父母輩是中國解放後出生率最高的那一代,解放初期,國家鼓勵生育,每家都會有好幾個孩子,但是生產力不夠,人們吃不飽穿不暖,所以他們從小就吃了很多的苦,很小的時候就要幫助家裡幹活,那時候的人們靠著自己的雙手,拼勁全力才能養活自己和家人,非常的不容易。在小的時候,經常會聽到父母講:“佛爭一炷香,人活一口氣”不管做什麼都要爭氣,求上進,要有骨氣,不能甘心落於人後。總之一句話就是要爭氣。

這句話確確實實深深的影響著我,這麼多年來,做任何事都希望做到最好就是源於這句話。每個人小時候的記憶是最深刻的,小時候父母講的道理,往往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這句俗語不是教我們為了爭一時的高低,不顧一切爭強好勝,也不是為了所謂的面子與人鬥氣。而是教導我們要具備一種力求上進,遇到困難永不放棄的精神。中華民族能夠數千年領先於世界,能夠在短暫的迷失之後快速崛起,能夠在任何的災難面前不低頭,我覺得就是具有這樣的信念和精神。

這次的新型肺炎病毒疫情雖然嚴重,但是我們中國人就是具有這樣“爭氣”的精神,疫情已經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相信再過不久的時間就能夠完全戰勝病毒了,加油中國!


非羊日記


1、魯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是魯迅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魯迅的硬漢宣言,也是先生內心世界的真情表白。魯迅是鋼鐵戰士不畏人言,語出驚人他告訴我們對待反動派要有硬漢精神,不怕謾罵指責,要橫眉冷對。而要尊重人民愛護人民,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對待人民就應該,放下身段,心甘情願的象老黃牛一樣,願意付出。象春風般的溫暖!從看到這句話的第一眼我就十分喜歡,並把它用在工作中,全心全意地為患者服務,改變了我的價值觀。

2、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是宋末三傑之一。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南宋末年,元大軍進犯。南宋頭名壯元一文官文天祥,棄筆從戎。招募3萬壯士,組成元家軍抗金,直到被俘。在準備去見忽必烈途中,船隻路過零丁洋時作此詩。這是過零丁洋中最後兩句。他明確了自己的人生選擇,堅決不降。哪怕面對生死,古往今來,誰人不死?我無所畏懼,要留下一片丹心,永照史冊。詩人口吐豪言,語出驚人,驚豔世人。我深受感動,這種愛國思想也感染了我,如果祖國需要,我也會挺身而出的。從此改變了我的人生觀,生當做人傑,死亦做鬼雄。

3.曹雪芹

紅樓夢中的《好了歌》

世上都嘵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一首好了歌,讓我悟透人生。它唱盡人間冷暖,世態炎涼。榮華富貴,為官做宰終是過眼煙雲,人生無常,世事多艱,誰也逃不掉一個土饅頭的宿命。悟透人生哲理,看透物質。對改變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有指導意義。以上三條至理名言,改變了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文化領域創作者飛花娟


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增廣賢文》

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

善惡隨人作,禍福自己招。——《增廣賢文》

好事壞事都是自己做的,災禍幸福也全是由自己的言行招來的。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周易》

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

努力學習卻不感到滿足,教導別人不感到厭倦。

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後漢書》

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穫,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穫。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漢]司馬遷

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增廣賢文》

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強中自有強中手,莫向人前滿自誇。——《警世通言》

儘管你是一個強者,可是一定還有比你更強的人,所以不要在別人面前驕傲自滿,自己誇耀自己。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玉石不經過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懂得事理。


林間睡狐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中國人文化


中華五千年,歷史悠久,燦爛文明,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經久不衰,碩果僅存。

燦爛的文明,孕育了璀璨奪目的文化,儒家、道家、法家及佛教,孔子、孟子、韓非子、淮南子、朱熹、王陽明古先哲不可盡數,父母給我們軀體,文化塑造了靈魂,中國文化已經融入我們的血液,鑄就我們的魂魄。

科技進步,信息化時代,國門洞開,西方文化湧入,中西文化激烈碰撞,批判、反思、精煉和融合,我們有過短暫的迷茫,甚至於在全盤西化的泥潭裡盤旋,然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民族兼容幷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化文化自信,進一步弘揚民族文化,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廣泛傳播,其廣度、深度前所未有的,我們的民族將再一次騰飛。

“論語”“道德經”“大學”“中庸”再一次進入大中小學課堂,幼兒園裡稚嫩的童聲傳頌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

五千年華夏文明史,“詩經”“周易”“論語”鴻篇鉅著不計其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道法自然”“心即是理”等哲理名言信手拈來。

要說令我茅塞頓開的一句話,那就是陽明心學的“心即是理”。

真正的細讀精讀陽明心學還是去年的事,熟讀幾本王陽明先生的著作及陽明先生傳記,茅塞頓開,恍然大悟。過去的所看所歷所學所思不謂不廣,不謂不深。但凡遇到困擾,斗室之內,一壺茶,一本書,苦思冥想,無法釋懷。渴望改變,換工作,換地方,換思路,收效甚微。然有一日,百無聊奈,隨手翻起一本關於陽明心學的典籍,讀到“心即是理”,拍案叫絕!中華五千年,兩個半聖人之一的陽明先生的一生立言、立學、建功立業,人生集大成者。但他面對門前一片竹林,對著竹子,試圖“格物”,絞盡腦汁,幾天幾夜,神疲力乏,終究病倒,也沒有收穫。龍場悟道,在民風強悍,不毛之地,龍場驛,悟道“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陽明心學與程朱理學的區別在於,程朱理學講究的是“存天理滅人慾”先知後行,陽明心學是知行合一。陽明心學認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良知”,我們的學習目的無非就是盪滌塵埃,恢復良知,我們所有的理想取決於我們自己的心。

過去,我們一直把自己當做自然界的一個成員,寄希望於改變自然,適應自然,往往是窮極一生,收效甚微。方向錯了,我們需要做的是改變自己,修身養性格物致知,讓我們的“良知”綻放光彩。


水口村夫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商道酬信、業道酬精

上天偏愛於勤奮的人們,付出的努力一定會有所回報

為人善良那麼社會就會對你有所回報

經商講求信用,那麼就會在商場得到回報

所學的技能力求使他更加專精,那麼在這個行業你會得到回報


諦鑫源


說實話,一句或者幾句話對人的改變不會很明顯。

即使有時,看到的某一句話讓我震驚,或者有醍醐灌頂的感覺,但是,假如沒有後續的學習強化,那一點轉變會在思維的慣性中慢慢慢慢淡化,而且也只是在思想中某一個方面產生作用。

在我們的文明史中,有一些語言確實經典,對我的影響很大,舉幾個印象深刻的,比如:

1.《周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這句話讓我讓我要行善積德,有時真的是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坦白的說,反思自己在走背時運的時候,有時真的自己出了問題。只是我們不想承認罷了。

2.《道德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特別是經過了一些事情後,才真正理解這句話。好事情來了不要太高興,壞事情到了不要太悲觀。

3.《華嚴經》: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多有深意啊,現在,我們國家都在用這句話,不忘初心,不要走得太快太遠,都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了,走得越遠快,離目標越遠了。

4.《誡子書》: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的這句話影響了許多人,也包括我,何必苦苦爭,何必放不下。忙忙碌碌的時候,我們已經失去了自己。

5.《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東坡在這裡闡述了一個哲理,讓我在迷茫的時候,教我換一個角度想一想,有時,好真的豁然開朗。

6.徐志摩的信: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對愛人,對世間一切,都應該是這個心態,我儘量努力,努力到感動自己。如果還不如願,只有放棄,如此而已。

6.《果寶特攻》:上帝要讓你滅亡,必先讓你瘋狂。

其實這句話,最早是希羅多德表述的:神要使一個人遭難,總是讓他忘乎所以。一點不假,我們看看歷史,很多大人物都是載到這句話上的,何況我這樣的小蝦米。

只是略略說一下,不一而足。如果有興趣,關注後內容更多。


一介武乎


    大能老子的無為而治是一種大道靜堅而不爭的道理,無為而無所不為。

     他在中華5000年多文明歷史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克難、自強、奮進的中華兒女,在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與創新發揮的積極的作用。舉世聞名的《道德經》,他的核心思想是對道的解讀,無為而這是一種天地大道的表達表達形式,部分人可能存在的一種誤解,本末倒置的認為無為而治是消極而無所作為,實則為無只是一種道存在方式,一種大道至簡的表現形式。無為而治他所強調的並非消極,而是一種積極客觀的處事態度。

    無為只是一種表現形式、一種態,而非人為創造製造客觀的規律。事實上客觀規律也是不可創造、製造的。而無為只是其最質樸的、最本源上的表現,如時間,空間,天地,日月四季等,無論主觀意願怎麼樣,它都是客觀存在的,這更是無。

   治則是依照、參照、運用、行為等,它是一種積極的進取精神,有開拓發展之意。

    綜合起來,無為而治是一指在客觀規律面前尊重敬畏客觀規律。弄懂客觀規律的本質。On客觀規律的發展,充分發揮融資積極性,綜合地利用各種有利影視環境,資源,手段,工具等。實現良性可持續持續的改善與發展。從而實現無為而治而無不治。



世語堂


中國有五千年的古文化,對我們後世子孫來說是一筆豐厚的財富,而很多名家留下的經典名句更是能夠指導著我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小學到大學,學習了不少的古文,如荀子《勸學》中的句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大意是說: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親身去經歷一些事就無法知道真正的答案是什麼。毛主席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不斷地去實踐,總結經驗,並不斷的創新,才能把所學的知識掌握牢固,工作中不僅要有自己的方法,同樣也要汲取他人的經驗為己所用,那麼就可以少走彎路。靠我們自己去摸索,那麼收效甚微,而且還會浪費寶貴的時間,只有向比自己厲害的人學習,再加上自己的想法,那麼解決問題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只有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會找辦法不斷提升自己。

老鷹在它的一生中要蛻一次毛,才能獲得新生。當老鷹長到一定的年紀後,身上的毛很厚重,它就無法自由的翱翔在藍天,而它的爪因為太長太就無法去捕捉獵物而面臨餓死危險甚至會被天敵吃了,爪太彎了就無法抓牢樹枝而摔死。所以為了活下去,它用嘴把身上的毛一根根的拔除,把爪子拔了,讓它們重新長出新的羽毛和爪,這個過程是非常難以忍受的,但為了重獲新生,它們只能忍受。如果因為怕痛就放棄,那麼它們死。

動物界,像雛鷹,出生不久,老鷹為了訓練它們學會捕獵,一次次把雛鷹推下懸崖,雛鷹一次次撲騰自己的翅膀往上飛,忍受成千上萬次跌落的痛苦,才能像父母一樣翱翔在藍天。幼獅也要一次次忍著飢餓的煎熬,學會捕食,身體不斷壯大,才可以成為“森林之王”。

同樣在我們年幼時學習走路,跑步,不知經歷了多少次的跌倒和無助,才學會走路,才會走上人生之路。話說實踐出真知,即便一個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沒有實踐的過程,也只能是紙上談兵。抗戰時期,如果劉鄧不去指揮在前線打仗,他們學再多的兵法也無法取得最後的勝利。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這段話它深深的改變著我的人生觀,為我指引方向,讓我知道不僅要多讀書,還要用書中的知識來指導我,讓我通過不斷的實踐,變得強大而豐盈,漸漸的變成一個優秀的人。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是說千里之路,是靠一步一步地走出來的,沒有小步的積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之途的。現在很多人想學習寫作,讓它成為自己的副業。但平時上班,沒有太多的時間系統學習,也就沒有方法,一開始躊躇滿志,寫了幾天,感覺沒有任何作用,提筆千言,離題萬里。於是萌生了放棄的念頭,殊不知那些作家,或者寫作變現的人也是經過一次次的打磨,不斷地學習、總結,才會漸漸被平臺認可,才實現自己的變現之路。

而作為寫作小白的自己,沒有方法,沒有訓練,沒有耐心,沒有學習,沒有堅持,沒有一步步的積累素材,總結方法,要想寫的文章被認可,實現變現的可能。

在夜黑風高的一天晚上,寺廟外的石子對廟裡佛像說為什麼我要供路人踐踏,而你卻被人供奉?佛像說我原本和你一樣,只不過我接受了石匠的千刀萬剮,而你忍受不了,所以才有這樣的結果。石子再無做聲。在我們自我修煉的路上會孤獨,寂寞,但是隻有耐得住寂寞,忍受孤獨,一次次的磨練自己,打磨自己,才有可能變得強大。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這就是我們的價值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