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退休了,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豈不更好?

MinRinDa-


別說古代官員,就算是現在,老了還鄉的也大有人在。我身邊也有一些朋友的父輩曾在外打拼半生,在朋友長大後繼承在外地的生意和人脈,然後父輩就會回到我們那十八線的小縣城裡,安度晚年。葉落歸根,可以說是我國傳統的一大特色。


“告老還鄉”在歷史劇中是經常出現的詞彙,也進一步折射出古代官員離開大位後的最終歸宿。其實值得一說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官員在退休後都會選擇迴歸家鄉,但“告老還鄉”的致仕卻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習慣,它貫穿數千年的華夏曆史,很多官員在退休後都會有所選擇,有的會選擇回到老家,有的也會選擇留在京城,為兒孫仕途的發展助力推進,更有甚者會在挑選一兩塊寶地,例如備受文人騷客流連忘返的“江南魚米之地”,以供安度晚年、閒心養老之用。

可道一千說一萬,回家養老的官員還是佔比較大,對於這樣一種現象,我會列以多點逐條分析。

伴君如伴虎、官場似深海

常言道“官場如戰場”,每一位能夠身居高位的官員都明白一個道理,與君主說話要“想著說”、“撿著說”,畢竟帝王對於一個官員的升遷、前途以及性命,有這決定性的權力。如若稍有不慎,很難保證自己的官位會受到影響、很難保證自己的後代、家眷不收影響、也很難保證自己的身後名會時怎樣。正因如此,故而在官場也有“急流勇退”之說,為的就是能夠功成身退、名利雙收。可遺憾的是,很多官員都沒能走到這一步,他大都是通曉歷史的墨客大儒,也明白霍光之禍的真正起源,可耐不住的是,正當自己權欲已盡、慾望已無,就等著回家賦閒養老之時,卻突然被帝王“照顧”到,不僅多年“道行”被廢盡,就連自己多年想要保住的“名節”也隨之煙消雲散了。

除此之外,即使是已經致仕的官員也會因為他在朝時的派系、觀點以及靠山,從而受到不同規格、程度的中傷。政治暗流就是如此湧動,在位者為圖達到登上極巔,往往會不擇手段,他們除了會在“朝中”尋找政敵的弱點,也會在“朝外”尋找政敵的軟肋。例如一名在朝的官員本身無懈可擊,可他的政敵為了達到削弱、誹謗他的地步,便會將思路選擇性的跳躍出來,在他已經致仕了的靠山、黨羽中尋找破綻,如若未果,甚至還會極端到深挖政敵已致仕了的同僚親朋,從而“隔山打牛”,給予真正目標緻命一擊。

故此,為了遠離這些紛爭,為了能夠在後半生謀得清閒,很多在朝官員都會在致仕後,選擇告老還鄉,以求遠離這片是非之地,安度自己的後半生。所以“天高皇帝遠”的話不僅適用於不法之徒,也適用於想要遠離博弈的古代官員。

衣錦還鄉,證明自己

不得不說的是,華夏數千年的深度文化,除了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積極心理、或是仁義禮智的大儒觀念,還有一種較為特殊的東西被保留了下來,這便是“虛榮心”。

按道理和功利性來說,虛榮心並不是一種褒義,而是一種具有雙面性的東西。有的虛榮心會讓人跌入泥潭不能自拔,但有的虛榮心卻能夠讓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顯然,後者的虛榮心能夠讓人奮發圖強,從而達到一種成就自我的大局面、大修為。很多古代的官員便是這樣,他們從最初的考取功名、到後來的激流勇進,最為原始的動力便是虛榮心。在古代,想要出人頭地,必須要參加科考、入朝為官,如此這般,家裡的人們才會認為這樣的人是上進的、是家族小輩、後代中的楷模。故而,為了能夠在家族中佔據優勢地位,為了能夠讓自己名垂千古,古代官員們會不惜一切的往上爬。當遲暮之後,他們便會帶著這些年的積累、帶著君王給予其的榮譽職稱,回到家鄉,受當地人敬仰,尊為當地人的時代楷模,甚至還會被當地人搭建廟宇,以此享用萬世香火。所以,古代官員在到達了退休的年限後,大都會選擇回到家鄉,當中所圖的便是希望成為鄉中之驕傲,成為出生地萬人敬仰的對象。這是一種古代沉澱而來的榮譽,也是每個人所有的奮鬥“原動力”。

故而,古代官員在致仕後選擇回到家鄉,就是為了能夠在家鄉證明自己。

葉落歸根的思想

該思想不僅影響了古代很多仁人志士,也一直在現代根深蒂固,該思想便是葉落歸根。作為中國人,在老年時,都期望回到自己最初開始的地方,因為這裡有著他從童年到青年的回憶 ,這裡有他所愛的人,以及熟悉的風味小吃、民風、民情。每個人都會有鄉愁,它似小小的郵票,它似衣服上精緻的補丁,也似父母的叮囑。,而且古代的交通並不是很便捷,如果到了遲暮之年再想回去,便就是一番折騰了。因此,這些達官顯貴、這些一人之下,這些翻雲覆雨之輩,都會選擇在致仕後回到家鄉,安生的度過餘生。這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傳承。

因為地產都在家鄉

除了以上“意識形態中”的原因,我們從實際情況中也能找到原因。這些京官在為官時,為了能夠讓子孫富足,為了能夠惠及千秋萬代,便會在家鄉購置土地。要知道,在古代那個經濟不發達的時代,土地可是硬通貨,故而在當時看一個家族的窮富,都會以其家族名下的土地予以丈量。所以,置辦了這麼多的土地,在摘掉烏紗後第一所想的,便是回到家鄉去享用這些資源,去幫助後代開拓財富。

我們可以看到,京官致仕後返鄉,是受到多種情況影響和制約的,這裡不僅因為有官場上的明爭暗鬥,也有文化上的根深蒂固,更有實際利益所掣肘。可說一千道一萬,我認為真正讓京官返回家鄉,起到絕對性作用的,還是那種對於家鄉濃濃的思念,濃濃的情誼。


木劍溫不勝


古代官員退休,表面上看理由很多,比如告老還鄉,衣錦還鄉,鄉愁等等,其實,都扯淡。真正的原因,只有三個:

第一,京城是人家皇族,以及圍繞皇族服務的內親外戚們居住的地方。你為官時,為了服務皇族方便,或賜或買一家宅子,當官做事。你辭官了,再佔著,不合適。因為,人滿為患。這就相當於現在,領導退休了,辦公室,也就沒了。

第二,退休下來的官員,實際上,還是擁有很大影響力的,人活著,不知不覺,就想使用這種影響力。一旦使用,皇帝就會顧忌,因此,還是離開吧,免得不知道怎麼死的。

第三,回老家去,自己的勢力根深蒂固,不想怎麼作為了,起碼,能夠安享晚年,同時培養後人。說不定,家裡再出一個大官,就能再繁榮幾代。

出於這三點的考慮,古時候官員退休了,肯定要回老家。而且,客觀的講,古時候官員,生於京城長於京城的,不多。因為,京城是皇族和皇親國戚們住的地方。


董江波


古代官員致仕(退休)後,大都會選擇回老家,即便應皇帝要求留京,但是過段時間也總會不斷找出些理由,要求回老家。

當年張廷玉便是如此,為了回家幾經周折,甚至差點身敗名裂都要回家。

乾隆13年(1748年)正月,張廷玉發現苗頭不對,以病老為由,要求退休。結果乾隆專門下了道聖旨說:“卿受兩朝厚恩,且奉皇考遺命,將來配享太廟。豈有從祀元臣歸田終老之理?” (意思是,你是兩朝元老,深受重恩,先帝還曾經有遺旨,讓你配享太廟,你將來是在太廟享受香火的,怎麼能回老家等死呢?)。意思就是不準走,即便你不上班了,最好也別離開京城。

結果這事後來就搞複雜了,張廷玉就不斷請旨要求回老家桐城。乾隆就不高興了,就一直也不批,最後到了乾隆14年(1749年),終於批了,同意張廷玉回老家了。結果張廷玉犯糊塗了,心想這小子放我回家,不是想賴賬,不給我配享太廟吧?於是要求乾隆寫個保證書給自己。

讓乾隆寫保證書,張廷玉也是能想得出來。後來乾隆或許也想通了,算了,跟個老頭計較什麼呢?於是寫了首詩,也就相當於保證書吧。結果第二天又出么蛾子了,張廷玉本人沒有來謝恩,而是讓自己的兒子來代替自己謝恩。乾隆徹底怒了,你讓我堂堂一個皇帝給你寫保證書,結果竟然不親自來謝恩,拿自己兒子來忽悠我。便讓軍機大臣傅恆、汪由敦傳寫諭旨,但是這個諭旨還未下達,結果次日天沒亮,張廷玉自己親自跑過來謝罪了。乾隆這下坐不住了,我還沒有發諭旨,你怎麼就跑來了呢?誰給你通風報信的?查,必須嚴查。這事就徹底搞大了。結果汪由敦被批,張廷玉的伯爵爵位給削了。

到了乾隆15年(1750年)皇長子永璜剛去世不久,張廷玉再次請求歸鄉,這就沒得玩了。張廷玉真的到老了一點都不像年輕時候聰明機警了,做事情“太會挑時候”了,結果這次乾隆真的就同意他回老家桐城去了,但是了罷配享太廟的資格。後來就是各種折磨張廷玉,把康熙和雍正賞賜的東西也全都要回去了。張廷玉就這樣一直在老家活到乾隆20年(1755年)3月20日,84歲的張廷玉最終死在了家裡。但最終乾隆還是遵雍正的遺詔,命其配享太廟了。

以張廷玉為例,之所以他一心要回桐城老家,在於以下兩個原因。

首先,傳統“衣錦還鄉”、“落葉歸根”的文化情結,使得每個遊子都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古代仕子從小苦讀聖賢書,一心求功名。真可謂“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古代交通不便,很多官員在外為官多年,很少返鄉,在家的時間基本很少,除了父母死後,守孝三年,基本上可以說是沒有機會回家的。有的人用一生的離家與拼搏其實就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衣錦還鄉”。做了那麼多年的官,辛苦了一輩子,積累了“鉅額財富”就應該在家鄉置辦田產,優享清福,含飴弄孫了。

而且傳統“落葉歸根”的文化情結使得很多官員考慮身後都要進祖墳、入宗祠的。道路路坎坷,通常由北往南,一走就是大半年時間,如果官員不趁著自己還能走得動的情況下,就回老家,那麼一單年歲日老,就很難再回家鄉了,而如果一旦身死他鄉,就可能成為孤魂野鬼了,這在古人的眼裡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張家是桐城郡望,人生七十古來稀,張廷玉已經70多了,因此必須在走得動的時候回鄉,回的早還能多享受兩年清福,回得晚就什麼都沒了。

其次,京城是政治旋渦,容易再次捲入是非,導致“身敗名裂”、“客死他鄉”。

多年朝堂爾虞我詐,最大的勝利叫“全身而退”,最大的失敗叫“身敗名裂”、“客死他鄉”。有些人離了職,就是人走茶涼,很多手下都會投奔新的主子。為了讓別人好辦事,也為自己心裡不膈應,離開是兩全其美之舉。但是在古代人情社會,所謂門生故吏遍佈,聲望仍在。

即便如張廷玉這類人沒有留戀之心,接班的人則會認為張廷玉是退而不離,自己的做事容易掣肘,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而有些門生故舊自己仍然還未有作為,仍然需要榨乾張廷玉這類人的剩餘價值,打著張廷玉這類人的旗號,做著滿足自己私利的事情,所謂鍋你背,肉我吃。

而張廷玉的真實遭遇其實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如果他一早遠離了京城,至少不會再鬧出個“軍機處洩密”的大案來。軍機大臣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乾隆甚至認為汪由敦就是張廷玉不死心朝政,專門埋下的一顆棋子呢。不然專門會出現諭旨還未出宮門,你就知道了的情況呢?要不是張廷玉是兩朝重臣,換了別人這就是殺頭的罪了。所以此間兇險,只要一個不注意,輕則受牽連牢獄之災,重則人頭落地。



炒米視角


清廷三朝老臣張廷玉在給乾隆帝的最後一篇奏疏以日薄西山的頹唐筆調這樣寫道:“願祈骸骨,告老還鄉!”

結果,乾隆非但不能全一個三朝老臣的拳拳之情,反而勃然大怒稱其為一老而無用的老匹夫。無君無徒,自私之至。

顯然,像張廷玉這樣一個三朝元老,漢臣首魁,門生故吏滿天下的人來說。乾隆把他放到哪都總歸有點不放心的。把他拴在京城,又擔心他燈下黑。把他趕出京城,又擔心他天高皇帝遠不好控制。

(張廷玉)

彼時,乾隆最希望得到的消息是,張廷玉是因病告老還鄉,而不是年老昏聵告老還鄉。

年老昏聵這種託辭,有點演技都能忽悠過去。但病這種東西,像張廷玉這等級別,乾隆不可能不派太醫去看的。一番望聞問切下來,什麼病,能不能治,還能活多久都一目瞭然。

古代官員退休了為什麼都選擇告老還鄉,張廷玉就是一個特別具有象徵性的例子,也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遠離京城政治漩渦。

幾乎所有退休後的官員第一時間想的都是如何全身而退地告老還鄉。

京城這個政治漩渦不是一般大,隨便幾個誘因便能把你捲進去弄得一身黃泥身敗名裂。

一、能在京城任職的官都不會小,退休後不離京,皇帝會以為你有所圖。帝王狐疑心起,非死即傷。

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倘若以前自己的門生部下讓你出面去斡旋計劃某些事情。去則亂政,不去則不義。就是知情不報也是死罪。留在京城,株連率高。左右不是好人。

三、所謂人走茶涼,既然離職了,就應該乾乾脆脆拍拍屁股走人,別讓後面的人做事左右為難。

綜合以上,政治因素才是古代官員告老還鄉的主要原因。

比如第二點,武則天就屢次在狄仁傑辦完差事後把他實權摟了,給個虛銜,更主動給他選個修養之所,就是不能留在神都。



(狄仁傑)

為什麼呢?

武則天很清楚,狄仁傑門生故吏太多了,留在京城,那就是給那些想恢復李唐神器的人機會。狄仁傑能力通天,所幸志慮忠純。

與其讓陷入兩難,倒不如順水人情,讓他遠離朝堂不問政事養老去。

當然,除政治外,也有人情所在。

落葉歸根,衣錦還鄉。素來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最圓滿的人生理想。

直白了一句話就是:老子牛掰了,得回老家嘚瑟一番!

虛榮心,這是每一個古代士大夫都無法避免的。

再深沉一點的就是埋在我華夏瘠土裡的鄉土情節了。不管是誰,一輩子到老只要不在故鄉,便是漂泊,最思念的也是故鄉。這種民族血脈裡的品質,不好解釋。

只有回了老家,一輩子的浮沉才算安定。


告老還鄉,落葉歸根。生於斯,止於斯,與祖祖輩輩同居一方瘠土,這是中國人的傳承。


不書


古代官員退休叫做致仕,一般情況下是七十歲以後,或者是老病昏聵無法處理政務時才會向皇帝提出。皇帝批准後,這些退休的大臣大部分都會返回故鄉,然後在老家終老餘生。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為什麼古代官員退休後都會返回老家,難道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生活不好嗎?實際上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三個,分別是經濟利益、自身安全問題、以及中國人傳統觀念。

經濟利益原因

首先說一下,任何人都懂得趨利避害,都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條件。

如今,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非常顯著。而我們現代人之所以喜歡定居繁華都市,是因為這裡有更好的就業、醫療、教育資源,能夠讓自己的生活質量獲得很大的提升。

同理,古人也不例外,他們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質量能夠更好。而古代城市和鄉村的教育、醫療資源相差無幾,因此提升生活質量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升收入。



眾所周知,古代為農業社會,誰掌握了土地資源誰的收入就高。但京城附近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皇帝或者皇親國戚的,比如明朝正德年間,皇帝的皇莊擁有土地37500頃,古代一頃地等於50畝,這也就是說皇帝擁有187.5萬畝土地。

清朝時,皇莊規模更大,在北京和盛京兩地有896處皇莊,佔地337萬畝。

既然皇族佔據了京城周圍的土地,這些官員根本無法從他們手中購買,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自己的家鄉購田置產。這樣我們就看到了漢朝鑿壁偷光的匡衡飛黃騰達後佔據了家鄉31萬畝的良田,並且還非法侵佔了4萬多畝。清朝時期李鴻章的房產和田產都在老家安徽附近,據統計,李鴻章及其兄弟在安徽的田產竟然達到了60多萬畝。



有人問,既然京官無法留在京城,那麼外放的官員,是否可以在就任地購買大量產業呢?這個也不行。

原因在於每一個地區都有地主豪強,比如清朝時期山西喬家大院的喬氏家族、山東牟氏莊園的牟氏家族。他們在當地的影響力非同一般,一個普通的退休官員根本無法抗衡當地豪強,所以沒有任何人願意留在就任地。



自身安全問題

京城是政治鬥爭的漩渦,退休官員也希望告老還鄉遠離危險。

以唐朝李靖為例,他為李世民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卻遭到了小人的妒忌,被誣告謀反。雖然李世民查清了此事,但這也讓李靖害怕到了極點。這件事之後李靖選擇了告老還鄉,從此“闔門自守,杜絕賓客,雖親戚不得妄進”。最終這一方法也讓李靖獲得了善終。

再有例子就是明朝的劉伯溫和李善長,兩人都是明朝的開國功臣。但兩人分屬不同派系,一個屬於淮西集團,一個屬於浙東集團,因此鬥爭不斷。



朱元璋大封功臣後,劉伯溫和浙東集團率先發動攻擊,依法殺了李善長的親信,結果兩派因此結仇。後來淮西集團發動全體成員彈劾劉伯溫,最終劉伯溫為了躲避政治鬥爭選擇了告老還鄉。

後來李善長失寵,也同樣採取了劉伯溫的方法告老還鄉。但李善長卻退而不休,在淮西集團中仍有巨大影響力,最終被朱元璋打入胡黨,判處了死刑。

從這些活生生的案例來看,古代中央官員告老還鄉確實是一種向皇帝展示退出權力鬥爭的方法,目的就是明哲保身。



中國人傳統觀念

這個沒什麼好說的,中國人有很深的故鄉情節,即便是強如霸王項羽也說過;“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落葉歸根,回到家鄉。

再者,家族祠堂、祖墳都在老家,所以致仕後返回老家是必須的。在傳統觀念中,即便是外出任官時不幸死在了外地,也要運回家鄉入祖墳。


我是越關


因為古代京城的房子太貴了,買不起啊!

今天北京的房價是非常昂貴的,這讓北漂一族們辛苦不已,但其實自古以來京城的房價就是居高不下,古代也有北漂,甚至連在京工作官員都是北漂。這些京官在北京工作的時候就靠租房子生活,退休後由於在京城內沒有住宅,大多數官員都是要返回老家養老的。

我們以明清時的北京城為例,明清北京城繼承於元大都,到明朝嘉靖年間基本完成內城和外城的品字型佈局,內外城加起來總面積約60多平方公里。

(明清時期的北京城)

首先由於城牆的存在,古代城市面積是固定的,除非是在外面再壘一圈城牆,否則城市是很難擴張的,這就限制了城內的人口規模。

封建社會是鐵打的貴族,流水的官。除了皇親貴族以外,中央政府的官員都是通過科舉制度選拔上來的,雖然古代沒有明確的退休年齡,但官員總是要退休,而且這個官職也不能留給兒子,前任官員離任後是由其他官員頂上的。

官員是一波接著一波的上任,這些在京城任職的官員肯定也是要住在北京城的,倘若前面的官員待在城裡不走,那麼住在京城的官員越來越多,長此以往,北京遲早要被官員給住滿了。

而且北京城內房子本來就不寬裕,自從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北京的人口就原來越多,房子也是越來越緊俏。

明代時候,北京城內的房子就很擁擠了,到了清代這個情況就更加嚴重了。因為在清兵入關後,清政府強行要求住在內城的百姓搬走,把內城騰出來給八旗官兵及其家眷居住,結果內城的百姓只能搬到外城或直接搬到城外去了。

在清代只有旗人才能住在內城之中,只要不是旗人就只能住在外城,哪怕是再大的官職也是如此。

當然也有例外的情況,例如乾隆朝和嘉慶朝時期的體仁閣大學士劉墉,他的職務已經做到了吏部尚書,已經是清帝國金字塔頂端的官員了。

作為一個漢臣,按理說劉墉在北京只能住在外城,但是由於皇帝恩典,劉墉的老爹劉統勳獲准在內城居住,這樣方面皇帝召見,因此劉墉在北京的故居位於今天東城區的禮士衚衕西頭43號。(禮士衚衕西頭129號劉墉故居,也有人認為劉墉故居在43號院內)

不過能夠在內城居住的漢臣畢竟還是少數,大多數漢官只能住在外城,這讓外城更加的擁擠。

到了乾隆朝時期,不僅外城非常擁擠,就連內城的房子也不夠住了,畢竟王公貴族和八旗的人口也在繁衍,而且清代還不允許王爺擅自離京,清代的王公貴胄基本上要住在內城。如此一來,內城人口不斷增多,房子必然是不夠住了。

總之,王公貴族肯定不能往外搬,於是一些地位較低的旗人就被迫搬到城外居住了。

試想,連八旗子弟都得往外搬,北京城哪還有多餘的地方給官員們養老,清政府為此甚至鼓勵退休官員回鄉頤養天年。

其實也用不著政府鼓勵,大多數在京官員在卸任後都是會返回老家的,因為北京城的房價實在是太貴了!由於房價太高,許多在京任職的官員都只能租房子住,堪稱清代“北漂”。到了晚清時期,漢人不得入內城的禁令已經沒那麼嚴格了,許多八旗子弟都是靠著把出租房子謀生。(老北京民居)

總的來看,北京城就那麼大,本地人都住不下了,哪還有多餘的地方給外來官員養老?

再說中國人也有著落葉歸根,衣錦還鄉的固有觀念,在退休之後返回故鄉養老依舊是大多數官員的共同選擇。


千佛山車神


先說明一點,古代官員和現代不一樣。古代官員一般沒有退休年齡限制。做到身體支撐不住,幹不了活了,跟皇帝通報一聲,皇帝同意了,你就可以退休了



古代官員一旦退休,除了那些超品的王公貴胄,其他官位都會散失權利,正所謂人走茶涼,很多手下都會投奔新的主子,甚至為避嫌,不敢明面相見。為了讓繼任官員好辦差,也讓原來的下屬好做事,避免相見尷尬,很多官員都會很自覺地離開就任地,這樣大家一拍兩散,皆大歡喜。

其次京城也是政治漩渦,容易捲入是非。多年朝堂的爾虞我詐,也有一些死對頭,早日離開是非之地的好,避免落的身敗名裂,客死他鄉。年輕的時候外出闖蕩,年老了也要落葉歸根。去世以後也要埋葬在祖墳裡,如果是在外地,加上古代交通不發達,怎麼把遺體運會家鄉呢?這顯然是一件極困難的事情。再說了,在古人的觀念裡,一個人去世後,他的遺體是不能隨便動的。如果住在外地,去世後才被運回故鄉,顯然是不合適的。

古代為官實屬不易,要經得起繁華,又要忍得住寂寞,一生宦海沉浮,回首已是百年身,恐怕只有踏上了久違的故土,才能找回內心真正的安寧!


小生聊歷史


古代官員退休後,絕大部分回了老家,但仍有相當一部分例外。如,蘇軾、蘇澈並沒有回四川眉山。退休後回老家與否,因人而異,境遇不同選擇有別。

回老家的退休官員,大概都秉持葉落歸根、服務鄉里的固有觀念,因為親朋故舊在家鄉居多,因為故鄉的山水更顯親切,也可能因為高堂仍在需要侍奉。當然,仕途多舛歸隱家鄉的也大有人在。歸根理由不一而足。

以今天的角度看,退休官員回老家,優點很多。一者作為鄉紳名流,能為家鄉做很多貢獻,發揮不小的作用。二來緩解為官之地的保障壓力,現如今退休官員都擠在一線城市,雖然是政策制度規定的待遇,但的確是一大問題。三是促進家鄉經濟發展,退休官員經濟上相對寬餘,消費本身就是經濟的一大動力。

古代戶籍管理不像現在這麼精準和嚴格,人口流動似乎有不少自由,對官員而言選擇更隨意一些。

想像一下,如果現在退休官員都回原籍,會是一種怎樣的景象?又會產生哪些社會效應呢?


白鶴灣的歷史故事


古代官員退休了基本上都是回老家去,這個跟古代的生活習性有關係,也有避禍的心理。



在古代,老百姓基本上是靠田地生活的,人口的流動性不象現在這麼頻繁,一般來說一個地方住的人都有點沾親帶故,十里八鄉的親戚會有很多,中華民族是一個非常講究血緣關係的民族,“宗族文化”根深蒂固,在古代基本上都會聚族而居,同宗同姓的人抱團居住在一起,以免被人欺負,這種宗族文化有三個標誌,就是祠堂、祭祖和族譜。

中國人以儒學為基本,儒家講究個孝字,孝又分小孝、中孝、大孝,說的是小孝養父母之身、中孝養父母之心,大孝養父母之志,大孝顯親,古代顯親最好的辦法就是當官,士農工商,當官是排在第一位,所以學子們苦讀詩書,“學的文武藝,貨於帝王家”,只要登上龍門,成了朝廷命官就是件光宗耀祖的事,讓父母倍有面子,這在祠堂裡都會記載上名字的。




中國人因為講究宗族觀念,所以也有“衣錦還鄉”、“落葉歸根”的思想,這莘莘學子十年寒窗苦讀,好不容易高中當了官,自然要聽皇帝的分配,有的留在京城當了京官,有的派到外地當了地方官,到老的時候都會來個“告老還鄉”,這其中就有“衣錦還鄉”、“落葉歸根”的原因,這些人當了一輩子的官,基本上都是在外地生活,只有父母過世時才會回家鄉,為父母守孝三年,然後就是退休後回家鄉,有“衣錦還鄉”的意思。

這種觀念可以說是根深蒂固,讓西楚霸王項羽都犯了糊塗,不佔著關中卻跑回江東,為的就是讓家鄉人看看自己混的多好,還把那個勸他呆在關中的人給殺了,可見這“衣錦還鄉”多吸引人,還有就是“落葉歸根”,中國人因為聚族而居,世代在一個地方生活,這個地方也埋葬著歷代祖先,稱之為祖墳,那些當官的人到老後,就想著自己死後能埋入祖墳,死後也能陪伴在父母身邊,以盡孝道,象老蔣到現在都沒下葬,就是想著什麼時候能歸葬故鄉,魂歸故里。


還有就是避禍,那些在京城裡當官的,退休後如果還留在京城居住的,很容易會捲入政治漩渦中,這些人在京城那麼多年,舊吏門生自然不少,如果這些門生舊吏念舊,經常去拜望退休在家的老領導,很容易引起皇帝的猜疑,皇帝最怕的是結黨,這退休在家還有那麼多人去看他,說明這官員人望很高,那麼多人去他家,誰知道有沒有預謀什麼事,這如果引起皇帝的懷疑,基本上就是有禍在身了。

如果在京城居住沒有人來拜望聊天的話,那肯定住的也很無聊,在京城當官基本上都是跟官場的人打交道,你一個退休的人,跑人家裡去串門也不好,這也很容易引起皇帝的注意,這當了一輩子官,本來就是過著如履薄冰的日子,退休後還過著這種日子,當然沒什麼人願意了,這回家鄉就自由多了,又有很多老相識聊天什麼的,日子也好過啊!


還有就是地方官卸任的,也不會留在任地居住,俗話說“人走茶涼”,這官員卸了任自然就有人接班,曾經的手下都要聽新任官員的話,這卸了任的官員已經沒有職權,看著昔日的手下轉而聽別人的話,很多人心裡會不舒服的。如果新任的地方官覺得你在這個地方礙事,就會給你小鞋穿,畢竟你在這地方當了多年的官,影響力肯定是有的,新任地方官心裡就會有膈應,這要成了地方官的眼中釘,日子也別想好過,所以卸任後的地方官也會選擇回家養老。

綜合來說,官員致仕後回家養老是最好的,那裡畢竟是他們小時候生活過的地方,因為宗族文化的原因,老家有他們眾多親朋好友,都說“血濃於水”,中國人對血緣關係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面對家鄉父老,都會有種特別親切的感覺,對於養老的人來說最重要的是心情放鬆,可以頤養天年,不會象在天子腳下或曾經就任的地方那樣壓抑難過!


歷史紅塵


1、問題有誤,官員退休後去哪養老,歷史上歷朝歷代都沒有硬性規定的。是有很多官員在退休後返回老家養老,但也有很多官員留在都城,或去了其他地方養老。

2、為什麼會有很多官員在退休後選擇回老家養老?

(1)社會人文:中國人講究落葉歸根,狐死首丘。所以很多人在年老後,回到家鄉,回到多家人和朋友的地方。也方便在故去後,埋葬入祖墳。

(2)官場也是名利場,是非很多。爭名奪利一輩子,老了,厭了,退休以後想過點簡單的生活,所以回到家鄉,回到兒時生活的地方,不講名利,只談感情,頤養天年。

(3)人走茶涼。沒毛的鳳凰不如雞,退休的官員,沒了權力,還留在曾經風光過的地方,只會體會人情冷暖,何必呢?去陌生的地方,沒人認識,被尊重的需求不能繼續得到滿足。回老家,都知道曾經是官員,多回心存敬畏,可以繼續被尊重。退休前後的心裡落差不會太大。

(4)安全考慮:爭名奪利一輩子,明爭暗鬥的,之前不敢動,是因為畏懼權力,但退休了之後,有人就會報復了,回老家,遠離是非圈,也表明一個態度,以後不爭了,以此來保全家人。

(5)其他考慮:如在外地為官,家人都在老家。

歡迎友友們在評論區補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