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農業生產單幹包產到戶還是否能行得通?你怎麼看?

李新平瑩


1979年開始實行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1984年農村土地承包法制定通過實施。至今農業生產單幹包產到戶的生產方式沒有變。只是國家後來取消了糧食徵購制度改為訂購,還免徵農業稅。



按照土地承包法的規定,農村土地屬於農民集體所有。農民從本村集體承包,獲得承包經營權。在規定的期限內,承包經營權不變,經營權可以流轉他人經營。2019年1月1日,第3次新修改的《農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執行。新的土地承包法提出,在二輪承包期於2027年結束後,土地承包再延長30年不變。

第二,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未來。雖然土地承包經營權保持長期不變。但是社會不斷進步,生產力也在不斷提高,特別城鎮化的發展,農業的生產方式需要。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分置,為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遇到的問題提供很好的解決辦法。承包權不變,農民基本權益得到保障,土地可以流轉整合,又給大田種植、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創造了有利條件。大家不用擔心土地摞荒又不願讓別人種的現象發生了。由此可見,農業生產“單幹包產到戶”的實質是沒有改變的。要說有什麼不同,那就是農民對經營權擁有更好處置辦法。更加有利於農業農村發展,更加有利於經濟和社會的進步,利國利民。
這是我學習與思考的分享,感謝您的閱讀。我是“三農”創業者,關注“三農”,歡迎互相交流。


生態潮人


還是走集體化道路,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樣快。餓肚子與當時農作物產量和靠天吃飯,(如水利工程設施,如現在靠抽地下水種糧,當時還少有抽水機,原來農作物產量低等等這些問題),有很大關係,毛爺爺英明[贊][贊][贊]團體力量大,能辦大事。[贊][贊][贊]多餘的農民工可進工廠上班,這是多好的事。這樣養置和農業工業兩不務。一切都走上正規[贊][贊][贊]


W華仔哥


必須迴歸人民公社集體主義道路,農村實行機械化生產,勝餘的勞動力就地搞鄉鎮企業。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儒家73411631


我看包產到戶在改革初期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到今天看來已到盡頭,如果繼續下去了,農業是沒有前途了,大量農田蕪,一家一戶單幹,不便於澆灌,不便於實現機械化,自動化,也沒有規模效應,是時候迴歸集體化了,今後農村倒出路,農業的振興只有集體化。而中國農村真正富裕的也都是實現集體億,如河南南街村,天下第一村華西村等等都是走集體共同致富的道理。


用戶39749558576


單幹死路一條,為什麼集體富的好經驗不學習?這不是天大的怪事嗎?


李老師84917216


伴隨我國農村老齡化現象的日益突出,今後農業生產單幹包產到戶,這條路是行不通的。為何?現在農村六七十歲的老人很多,年輕人和有體力的農民,都在外面謀生或者打工。如果居家的老人還能幹動活的話,農村的耕地,怎麼可能會大量Iiao荒?為了解決這個農業生產上的短板,我附近有個村子,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以每畝地六百元的價格,把耕地從農民手裡租了過來。這些年,合作社種什麼,賠什麼。土地的租金由每畝六百,逐年降到四百,三百。如今租金付不起不說,好幾百畝耕地,一年四季全是草。還要搞包產到戶?農活有人幹嗎?


遲金燕1


分田單幹是倒退!


用戶6966155032436


農業單幹極大程度的限制知制約了農業的發展。一丶單幹不利於農田的大規模改造,要實現機械化生產,農田的改造必領要放在苐一位,小農經濟旳制約農田改造得了嗎?所以土地必須要集約化。二:生產機械化,不實行機械化是沒有出路的,如果不實行機械化,隨著人工成本的大幅上升,現在的農業生產就是國家的補貼再提高也規逼不了生產成本的倒掛,也就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只有進行大規模消機械化生產才能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農田的撂荒也就不復存在。但後面最重要的還是種植上的科學化,在農業方面必須大力培養一批懂科學:懂技術丶懂技術的農村優秀的科技人才,在九十年代,在歐洲的丹麥,你如果不是一個合格敢農業大學培養出來的優秀人才,你是沒有資格去搞農業生產的。當然最後是失地農民的出路問題,農民失地後,他們的生活該怎樣解決,一方面承包者給的一部份租金,二一方面要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要使他們失地不失業,生活上比原來進一步改善,使他們無後顧之憂,農村的老人超過退休年齡的適當提高退休金予以解決。


荊世忠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崗村的單幹到戶和南街村的集體化道路已經給出了答案!


爽朗46419168


我以為農田包產到戶不好,還是集體性質好,如果包產到戶大家分成一小塊一小塊不適合機械化耕種,這樣成不了規模種植,對農業收成會影響。我建議大集體耕種有利機械化操作,這樣就可節省人財力,收入也會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