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彊土面積最大,但至今沒有發現他們的皇陵,怎麼回事?

君誠生活小記


引語:在元朝統治歷史當中,一共產生了11個帝王,按照歷朝歷代的做法,皇帝駕崩後要麼提前建好陵寢,要麼死後大規模的厚葬。但是元朝是個神一樣的存在,一沒陵墓,二沒地點,三沒標誌,甚至連無所不能的盜墓賊都對此望洋興嘆。

元朝疆域圖

我們都知道,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從1271年滅宋建立元朝,到1368年被朱元璋率領的農民軍推翻,歷時98年。這個統治時間在歷朝歷代中雖然不是最短,但是相比於唐朝、明朝動輒幾百年的歷史來說,實在少的可憐。元朝統治雖短,卻為中國開拓出國土面積最大的疆域。

能夠打下這麼遼闊的江山,足以被後人所稱頌。那麼,為什麼直到現在我們仍然沒有發現元朝的皇陵呢?

一、無標誌、無墓碑、無記載

關於皇帝陵墓,我們都知道著名的秦始皇陵、明十三陵、清東陵,就連武則天都留下了無字碑。而元朝皇陵的特點就是沒有建築、沒有墓碑、沒有土堆,甚至連一個知情人都沒有。

根據史書記載:元諸帝均葬於漠北。因為元朝是個遊牧民族,沒有被漢人同化,死後當然要葉落歸根。但是漠北是個很籠統的概念,包含的地區非非常廣泛。比如《史記》中描述匈奴逃走的地方就是漠北,明朝定義凡是蒙古的住處均為漠北,清朝直接就把外蒙古統稱為漠北。所以這漠北的具體位置究竟在哪裡,不得而知,不過可以斷定的是,元朝皇帝的漠北,絕對是個沙漠連綿、荒無人煙的地方。

其實元朝皇陵在正史上都沒有記載,一些民間書籍雖然有記載,但是都是根據歷史推測的,不具有權威性。

比如明代文人葉子奇所著的《草木子》一書中,推測元朝皇帝駕崩後的下葬儀式是:皇帝下葬後,用一根整木鑿空,和人形體大小差不多,把遺體放裡面,塗上漆,擺上三道黃金鋪就的圈,再簡單挖一道溝,就這樣埋了。然後讓牧馬人驅趕一大群馬在墓地所在地區來回奔騰踩踏,直到看不出動土的痕跡為止。之後,人們會在埋葬地點殺掉一匹小胳駝,然後在墓地周圍建起帳篷,等到墓地上長的草跟其他地方一樣的時候,再把帳篷撤掉。當然這些知情人最後肯定都是要被殺掉的。

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並加髹漆,完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爾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這樣獨特的下葬儀式別說盜墓賊找不到,就連元朝當時的人也找不到。

二、信奉“薄葬簡喪”的習俗

元朝大多數人都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生活場所,生活方式也簡單實用

。特別是元朝在大肆拓展疆域的戰爭年代,死亡的士兵和百姓較多,喪葬形式就更加的簡陋。

下葬時,他們把死者放在帳篷中央,人們圍著死者坐成一圈,對死者進行禱告,然後把死者放入土中,陪葬的物品都是死者生前喜歡的弓箭、刀劍之類的東西。

現存元朝喪葬遺址

元朝建立以後,其實在喪葬習俗上還是受到了一些漢人的影響,比如開始採用棺木來下葬。元朝皇帝下葬就是採用一整根木材,陪葬的物品當然比普通百姓要多,但是在下葬現場絕不允許有漢人參加,不會建造大規模的建築物,也不會立墓碑,形式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了。

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皇帝貴族,他們都奉行這種“薄葬簡喪”的習俗,盜墓賊覺得無利可圖,自然不會前去冒險,後人也就更不知道皇陵葬在哪裡了。

三、害怕遭到報復

元世祖忽必烈滅宋後,僧人楊璉真珈被任命為江南釋教都總統,成為負責掌管江南一帶佛教事務的人。這個楊璉真迦雖然是個僧人,但是心狠手辣、無惡不作、變態至極。

在皇帝的示意下楊璉真珈開始大肆挖掘、破壞宋陵。他率領手下暴徒,先後盜掘宋朝皇陵及大臣墓穴101個,其中包括南宋寧宗、理宗、楊後等人的陵墓。楊璉真迦貪得無厭,除了掠走全部珍寶外,他還命人把理宗的屍體倒掛,撬走他嘴裡含的夜明珠,並瀝乾其腹內的防腐水銀以用來賣錢。

事後不久,楊璉真迦又率人盜掘了宋徽宗、高宗、孝宗、光宗等諸帝的陵寢,盜走了大量珍寶。

明代文人張岱曾在《西湖夢尋》中記載:“(楊璉真迦)沿溪所刻羅漢,皆貌己像,騎獅騎象,侍女皆裸體獻花,不一而足……專發古冢,喜與殭屍淫媾。”

除了貪財好色之外,楊璉真迦似乎還有一些變態的癖好。開陵七日之後,楊璉真迦又取來宋理宗的頭骨,改造成飲酒的器皿取樂。直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得知此事後,才將宋理宗頭骨尋回並重新安葬。

元朝如此大肆盜掘宋朝皇陵,自然知道被盜墓的滋味不好受,而且自古沒有不滅的王朝。所以雖然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元朝皇帝這種獨特的葬法,但是肯定會害怕將來遭到報應,害怕也會落得跟宋皇陵一樣的下場。


說是談非


元朝時期的疆域雖然在歷朝中都算大,但是因為其發源於蒙古高原,所以元朝皇帝仍然保留著死後葬回老家的習俗,並且是用蒙古族的埋葬方式。

相傳成吉思汗去世之後,臣民們將其靈柩安葬在一片廣無人煙的草原上,四周也沒有什麼地標可以識別,在深挖大坑之後,再將墳墓填平,然後再縱馬壓實,猶如未曾來過一般,最後再牽來母子駱駝一對,在母駱駝面前將小駱駝在墳前殺掉,然後第二年若想來再帶著那頭駱駝,如果駱駝悲鳴則就是安葬地了,那匹駱駝死去則再也沒人能夠知道準確位置。

元朝皇帝之所以遵循這個傳統,除了他們蒙古族的習俗之外,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安葬方式不會引來盜墓賊的覬覦,要知道南宋的皇陵就被元朝時來自西藏的妖僧楊璉真伽全部發掘了,連宋理宗的頭骨都被拿去做了法器嘎巴拉碗,直到明太祖北伐成功才得以找回重新入土為安。


飛凡看歷史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到了忽必烈這輩才定都北京。蒙古人建立元朝之前叫汗國,皇帝叫大汗。

一開始,大汗死了以後,葬禮非常隆重,陵墓也很有規模。但因蒙古人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特別是打起仗來,經常東奔西走。活人可以走,大汗的陵墓卻搬不走。

這樣一來,死去的大汗多被敵人刨墳掘墓,搶光墓中財寶再戮屍揚骨,非常悲慘。後來,蒙古人就吸取了教訓,大汗死後採取保密葬法,讓人找不到大汗的陵墓。

遊牧民族崇尚自然,認為死後迴歸自然是最好的,所以皇帝死後都採用密葬的形式,一來完成了迴歸大自然的願望,二來蒙古雖然佔據中原,但是仍然保持了一定的遊牧民族的本色,遷徙不定,為了防止遷徙之後先人陵墓不被破壞,於是都不建立陵墓。

據說元朝皇室,他的墓葬埋葬的時候是將一個,大的樹木從中間剖開,然後挖空之後,將元朝皇帝的屍體處理之後,放入大叔的,中間,兩數合起來做成樹冠,而深埋於地下,至於是否有陪葬品,不得而知,然後,再將,墳墓風水用馬蹄踐踏,踐踏完之後再,墳墓的上面再種上草,甚至不排除也種上樹木等一些東西,到了第二年第三年的時候,甚至可能會殺死,建墳墓的人,所以這樣一來,就再也不會有人知道墳墓具體埋在哪裡了。

事畢在埋藏地宰殺一頭小駱駝,然後一同帶來的母駱駝會悽慘地嚎叫,並且會記住這個地方。來年祭祀的時候會再把這頭母駱來,到了宰殺小駱駝的地方,母駱駝會流淚,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埋藏的準確地方了。

元朝皇帝這樣做不得不說是非常聰明的,皇帝不留皇陵,盜墓賊就根本無從下手啊。


朝旭雲海


最開始的時候,蒙古族也是跟著中原人為皇帝修舊奢華的陵墓,可是蒙古族是遊牧民族,根本無法在同一個地點長時間居住。這就使得他們皇帝的陵墓是無法帶走的,這樣最初元朝皇帝死後,嚐嚐都會被敵人給掘墳鞭屍。

在經歷過長時間的演變之後,蒙古族便形成自己獨特的下葬習俗,那便是保密下葬法。等到忽必烈在定都北京之後,他們的下葬習俗便得以保存下來。於是皇帝死後,並不會修建奢華無法的地下宮殿。根據史料的記載,元朝的皇帝在去世之後,首先他們的棺材便是一根粗大的楠木,禮部的人員會將楠木劈成兩半,並且根據皇帝的體型,將楠木進行挖空,最後將皇帝的遺體放置進行,並且用黃金絲緊緊的箍在一起。這就使得皇帝的棺材看起來就像一根木頭,在將這一切都做完之後,也不會搞什麼特殊的葬禮,反而是直接將皇帝的棺材放入皇陵中。

皇帝死後,麾下臣子遵照他的遺命,秘不發喪,也不舉哀,他們秘密地把靈柩送回漠北。皇帝棺木秘密送至墓地後,下葬深埋,然後萬馬踏平墳地,不留任何痕跡。不建陵臺、碑亭,不修神道、高牆,也沒有石人、石獸。為了不洩露靈柩的去向,護送靈柩的部隊將一路所遇人畜全部殺死。到目的地後,蒙古宗王、后妃、親屬、臣僚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哀悼儀式。由於弔唁的人太多:加之有些部落地處偏遠,直到3個月後,還有人陸續前來哀悼。顯然,無論是成吉思汗,或是元朝皇帝,都保留傳統蒙古的喪葬習俗。蒙古的秘密埋葬死者的習俗,是元代皇帝陵墓至今下落不明的主要原因。

那麼元朝皇帝的陵墓,到底是處於什麼位置呢?史上說:“元諸帝均葬於漠北”。根據現在的地圖來看,元朝皇帝的陵墓都是葬於蒙古國克魯倫河附近的山脈中,這樣一來考古專家就很難找到來自元朝的皇陵。



水濂山居士


成吉思汗在攻西夏時死掉,他死的時候,密不發喪。如果西夏知道他死了就該抵抗了,西夏的皇族也因此全被殺掉。成吉思汗的遺體被運回到蒙古老家,叫起輦谷,這個地方不知道在哪兒,因為他們走了一條沒人知道的路,沿途見一人殺一人,不能讓你看到大汗出殯。

到了地方埋葬後,萬馬踏平,不起墳頭,播種牧草。儀式完成後殺一頭小駱駝,讓母駱駝眼睜睜看著。來年祭祀的時候,趕上這頭母駱駝,母駱駝走到這個地方自然很痛苦,哀號不已,大家就知道這是成吉思汗的陵,於是就舉行祭祀。母駱駝一死,再也沒人知道他埋在哪兒了,肯定是在外蒙古,但找不著。今天內蒙古伊金霍洛旗的成陵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冢,不是他的屍身所在地。

成吉思汗是靠著一棵大樹死的。所以蒙古人把那棵樹鋸下來,拋成兩半挖成槽擱裡面,三道金箍一圍就是他的棺材,陪葬金盔金甲金盤子金碗金筷子。蒙古人很環保,我來自草原,死了要做養料,不能佔用草地,不修墳。每一個元朝皇帝都這麼安葬,所以元朝的皇陵在哪兒根本就找不著。


天香引


中國曆代帝王陵墓數秦始皇為最侈,窮天下之力,傾天下之財,盡後宮之女而為之,高聳的陵冢數十里遠即可看到,墓內還建築各式宮殿,陳列各色奇珍異寶,漢、唐、宋、明、清諸帝陵也極為奢華。

唯獨元朝的皇陵至今仍是一個謎,雖然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有一個成吉思汗陵,但那僅是後人設的一個祭祀之地;真正掩埋遺體的陵寢究竟在何處?至今仍無法弄清。

蒙古舊俗,人死後,如果不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就被秘密地埋葬在他們認為是合適的空地上。埋葬時,同時埋入他的一頂帳幕,使死者坐在帳幕中央,在他面前放一張桌子,桌上放一盤肉和一杯馬乳。此外,還埋入一匹母馬和它的小馬,一匹備有馬籠頭和馬鞍的馬。另外,他們還殺一匹馬,吃了它的肉以後,在馬皮裡面塞滿了稻草,把它捆在兩根或四根柱子上。因此,在另一個世界裡,死者可以有一頂帳幕以供居住,有一匹母馬供他以馬乳,他還有可能繁殖他的馬匹,並且有馬匹可供乘。

至於重要的人物,他們死後則秘密地找一個空曠的地方,在那裡他們把草、根和地上的一切東西移開,挖一個大坑,在這個坑的邊緣,他們挖一個地下墓穴,在把屍體放人墓穴時,還用活人殉葬,他們把他生前寵愛的奴隸放在屍體下面。這個奴隸在屍體下面躺著,直至他幾乎快要死去,這時他們就把他拖出來,讓他呼吸;然後又把他放到屍體下面去,這樣他們一連三次,如果這個奴隸幸而不死,那麼,他從此以後就成為一個自由的人,能夠做他高興做的任何事情,並且在他主人的帳幕裡和在他的主人親戚中成為一個重要人物。他們把死人理人墓穴時,除將他生前的帳幕丟在空地上,也把上面所說的其它各項東西一道埋進去。然後把墓穴前面的大坑填平,把草仍然覆蓋在上面,恢復原來的樣子,由於蒙古墓無冢,所以,以後沒有人能夠發現這些墓葬。

元朝皇帝的安葬是極為秘密的。據史載,諸帝皆葬於所謂漠北的起輦谷。蒙古人把這塊墓地稱之為“大禁地”。《蒙古黃金史綱》作不峏罕哈勒敦。波斯學者拉施特《史集》多次明言成吉思汗的大禁地在不兒罕·合勒敦山,幼子抱雷,及孫蒙哥合罕,忽必烈合罕、阿里·不哥以及其他後裔也埋葬在那裡。但另處又說靠近薛靈哥河之不答溫都兒有成吉思汗的大禁地,除忽必烈外,唆魯永帖尼別姬及所有其他宗王均葬於此。

關於元朝的“大禁地”究在何處,異議甚多。如歷史地理學家張相文認為,成吉思汗的葬地在鄂爾多斯的伊金霍洛;而著名蒙古史學家屠寄認為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客魯倫河曲之西,土拉阿之東,肯特山之陽。

蒙古大汗去逝,用棺殮之,棺“用梡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大汗無論死於何地,也要運其梓宮於漠北。

為了保守秘密,不讓人知道大汗的確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當天,如遇有行路之人,皆盡行殺戮。

至其所葬陵地,開穴所起土成塊,依次排列,棺既下,復依次掩覆之。其有剩土,則運置他所。送葬官三員,居五里外。葬畢,“則用萬馬蹴平,俟草青方解嚴,則已漫同平坡,無復考志遺蹟”。若干年後,參加送葬的人一死,便再也無人知道葬地的確切位置了。

現位於伊金霍洛的成吉思汗陵,是一個象徵性的陵寢。蒙古人對大汗的葬地極為保密,但對祭議祀的儀式則是公開進行並承襲下來的。在墓家之外作八室神主,設立“室”,即“影堂”,蒙古俗尚白色,“祏室”由八個白色的帳包組成,所以又稱“八白室”,內置畫像,作為大汗陵寢的象徵,供後人瞻仰祭掃。所藏的“銀棺”及“遺物’等不過是象徵寄託之物。葬地與祭祀之地的分離,主要是由於草原遊牧民族頻繁的流動和遷徒所造成的,特別是戰爭年代,所據之地隨時可得可失,只能將葬地保密起來,才不致於受到破壞。但祭祀的儀式卻不能因此而廢,只好通過象徵性的陵寢沿襲下來。並隨部而行。

由於蒙古民族的安葬習俗和保密傳統,要考察清楚元朝帝王葬地的確切地點便成為十分困難的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及地名、地貌的變化,語言翻譯的侷限,使元朝皇陵的地點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新史館


感謝提問

明朝葉子奇《草木子》中記載:元朝皇帝駕崩,“用囉木兩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三圈定(箍兩頭、中間)”。然後,掘深溝一道埋葬,“以萬馬蹂之使平。殺駱駝於其上,以千騎守之。來歲草既生,則移帳散去,彌望平衍,人莫知也”。

當年成吉思汗去世,就是採用了這種方式下葬。據記載,成吉思汗在寧夏病逝後,其遺體被運往漠北肯特山下某處,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遺體存放在一個將大樹中間掏空做成的獨木棺裡。獨木棺下葬後,土回填,然後“萬馬踏平”。為了不讓外人看出曾經動土的痕跡,還要用帳篷將周圍地區全部圍起來,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長出,與周圍的青草無異,才將帳篷撤走,這樣墓葬的地點就不會洩露了。

全套工作完成後,蒙古人在墓葬地表殺死一頭小駱駝,這時,陪伴這頭小駱駝前來的母駱駝就會十分悲痛地號叫,並且記住這個地點。第二年來祭祀的時候,把這頭母駱駝牽來,在殺死小駱駝的地點,母駱駝就會悲痛地流淚。這樣,前來祭祀的人就能找到墓葬的確切地點。

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其特點是薄葬簡喪。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比較簡單實用。特別是在蒙古人大舉擴張的戰爭年代,喪葬儀式尤其簡單。下葬時,他們讓死者坐在一頂生前用的帳幕中央,邊上圍著祭祀的人進行禱告,隨葬的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最後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個世界上生活時,有帳幕住,有馬騎,有肉乳吃。

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後,實行漢法,也漸漸受到漢人喪葬習俗的薰染,開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與漢人不同。死者入殮後,兩塊棺木合在一起,又成為一棵圓木,然後“以鐵條釘合之”。儘管入主中原,蒙古人入殮仍然儉樸如初,壽衣大多就是平時穿的衣服,隨葬的器物也會比較少,大部分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劍一類的東西。

元朝皇帝死後和一般的皇族及貴族稍有不同,皇帝死後首先是要有一個下葬的儀式,隨葬品也要多一些,只是在皇帝下葬時不得有漢族官員參加,也不會在地面上建設大規模的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來都很簡單。另外為了不留下可以讓盜墓賊發現的線索和痕跡,對下葬地點的記載也少得可憐,以至於讓人感到元朝不存在皇帝陵墓

記錄的不完整和有意地編造,使後代很難了解這方面的真相。這或許就是元朝皇帝沒有陵墓的緣由。但不是沒有,而是沒有發現

多少年來,歷史學家總是說元朝不存在皇陵,但是本人卻難以苟同,我認為,元代不僅有皇陵,而且規模還不是太小,只是目前還沒有發現.

多年以來,我一直在尋找此事,現在我初步認為,元朝皇陵位於承德市北邊郊區的雙峰寺鎮一帶,原因主要是:1,這裡在70年代學大寨期間,在平整土地時,曾經發現大量古墓;2:古墓經研究為元代墓葬;3墓葬規格很高,只是當時正處於”文革”時期,古墓被破壞或平掉了.雖然當時出土的大量文物已經散落民間或被農民破壞,但是從棺木和出土文物看,這些墓葬絕非一般貴族的墓葬,所以我猜測在這些被平整土地的下面,仍然存在著大量未被發現的墓葬—元代皇陵.

中國曆代皇陵基本都有記載,也都有發現。為什麼元朝在史書中卻沒有記錄,現實中也沒有發現?

元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執政的政權,在元朝以前的宋代盜墓現象十分嚴重,元朝統治者為了死後不被盜墓者拋屍荒野,所以有關皇陵的事情統統不予寫進記錄,為的是不會為外界瞭解皇陵的任何信息。

元朝當時的承德,是人煙稀少之地,皇陵所選的位置前為水,後為山,其山形似巨龍,其水形似彎月,是風水極佳之地。“文革”期間的“學大寨”運動使得這些陵墓邊上的一些小的后妃陵墓被挖出,當時並沒有人重視,時間長了人們也淡忘了此事。但是元代墓葬如同這種規格的肯定不是平民百姓,加之當時承德又是人跡罕至,不可能有百姓死後,又到很遠的地方埋葬,那麼就只有一種解釋:這些墓葬是元代的貴族或皇家的陵墓。

元朝時蒙古族的喪葬習俗大部分實行的是裹體埋葬,就是用布將屍體裹起來,然後埋葬.但是貴族與皇族所實行的喪葬習俗都和漢族人比較相像,只是元朝建立以後,並沒有實行漢族喪葬那種大操大辦,以及隨葬品很多的習慣,即使貴族和皇族也大都比較節儉.

成吉思汗當年死在六盤山下時,曾經密不發喪,待屍體運回老家後才舉行葬禮,由於各地交通和信息的原因,光告別儀式就持續半年多,送葬和埋葬成吉思汗的人因為在回來後全部被殺,成吉思汗的墓葬在哪裡就無從查找了,為了祭祀成吉思汗,蒙古人設置了成吉思汗的衣冠冢用以拜祭.

元朝建國以後,把中國人分成了四類: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實行等級管理制度,文化,風俗,在一開始都互相區別,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蒙古人和漢族人的文化開始互相融合,漢族的喪葬習俗也更多的被蒙古族所使用,尤其是皇族.在已經發現的元代墓葬中,很多貴族的隨葬品很多就是一個例證.近兩年在內蒙的赤峰一代曾出土了幾座元代墓葬,經考證就是蒙古人未進關前的墓葬,隨葬品有金銀及瓷器,其中有大半是宋代時期的漢族工藝品,說明在進關之前,漢蒙文化的交流就已經很多.

蒙古人埋葬死者習俗絕非一般我們所知道的下葬後用馬把墳頭踏平,然後殺一隻母駱駝把血灑在墳上這麼簡單,如果為了找不到,為什麼還要修墳頭呢?直接埋葬不要墳頭不就可以了?真正元代墓葬不僅有墳頭,而且還會有隨葬品,尤其蒙古貴族。因為我自己就是蒙古族人,我也一直在研究蒙古族的喪葬文化。

現在國內理論界對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的歷史研究應該是非常的薄弱,尤其對元朝皇帝陵墓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當我提出元代陵墓的所在的下落時肯定會招致反對的聲音,但是我認為元代陵墓確實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並且通過最近幾年元代蒙古人墓葬的出土我更加確認元代皇帝陵墓是存在的,只是還沒有最終被確認。

那麼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發現?我認為元代的歷史記載使得我們的研究走向了誤區。元代時雖然各民族的交流日益增多,但是民族矛盾也越來越尖銳,面對這種民族矛盾元朝統治者為什麼就不可能隱瞞他們自己的歷史秘密呢?古時後的迷信說法是破壞了別人的祖墳就破壞了別人的風水和根脈,後代的人就會倒黴。元朝人的迷信思想特別是統治者的迷信思想更甚,他們為什麼不可能隱瞞掉這些墓葬的歷史以防有人破壞他們的風水,保證他們統治的千秋萬代呢?從元代歷史來看,我們找不到皇陵的準確信息,在歷史的記錄中我們只能發現所謂的皇帝死後簡單埋葬,馬踏墳頭之說,但是這是真正的事實嗎?我們都很難判斷真偽。何況元代歷史記載只說皇帝死了,而對埋葬這樣的大事卻很少去費筆墨去寫,為什麼?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對喪葬的地點以及規模諱莫如深,根本不允許出現在歷史的記載中,他們在隱藏什麼?他們在隱藏皇帝陵墓的全部秘密,讓當時的人不知道,更讓後代的人不知道,為的是保住他們墓葬的完好,為的是不讓異族來盜掘他們的墳墓。

也許有人要問,從有歷史記載以來的皇帝陵墓到現在已經發現和發掘了200多座,而恰恰卻沒有元代的皇帝陵墓呢?我的想法是:首先,元代時蒙古人統治中國,而蒙古人的喪葬習俗的確與漢族人有區別,第二蒙古人為了保護他們自己認為是最高的機密,所採取的保護手段也會是非常規的辦法,第三蒙古人統治時期,北方基本上是由他們控制,而北方人口稀少,加上他們所採用了比較特殊的喪葬保護手段,這就使得我們現在很難發現皇帝陵墓的確切位置,沒有發現不代表並不存在。

既然元代皇帝死後是要埋葬的,那麼就會有陵墓的存在。我對元代陵墓的歷史進行了多年的研究,我確認元代帝王陵墓的地點應該在北京的周邊地區,分佈的直線距離距離北京不會超過500公里,因為當時如果帝王死後要想把屍體運到內蒙古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從北京出關有幾條路線:1,從古北口到承德,再到圍場,這條路有400公里左右,這還只是到圍場的距離。2,從西邊的延慶到張家口,再到張北草原,這條路有500公里左右的路程,這還只是到張北的距離。3,東出山海關走錦州,但是這條路雖然好走但到達內蒙古草原的路太過遙遠,基本是要否定掉了。那麼如果走西北兩條路,都要走山路和無人區,這對於運送屍體來講是非常困難的,首先要防止住屍體的腐爛,還要保證長途運輸的安全,再者元朝建國後貴族基本南遷到了北京及周邊地區,皇族在其起家之處已經沒有了自己的親人,又怎麼可能勞師動眾把屍體運送到千里之外的地方去埋葬?

所以元朝的帝王陵墓所在地的最大可能性,就是在北京的周邊地區,所以我們的搜尋目標也就要放在這些距離北京比較近的地區,東至唐山地區,北至承德地區,南至保定地區,西至張家口地區,只有這些地區才可能是元代帝王陵墓所選擇的最佳地點。

關於元代皇陵總共有五種說法,其一:八白室說,但是八白室只是成吉思汗的祭祀之所,並非陵墓,現在已經被否定。其二:是大鄂托克說,大鄂托克--大地的意思,在《黃金史綱》、《黃金集》、《蒙古源流》中都有記載,但是說元代皇陵在大地之下豈不是有些無厘頭。其三:瀘溝河畔說,瀘溝河在元代又叫陸局河、驢河駒、怯綠連河、怯魯連河、客魯連河,今天叫克魯倫河,它發源於蒙古國的肯特山脈,注入我國內蒙古呼倫貝爾的呼倫湖,全長1240公里,這種說發與上一種說法相似,給人以海闊天空的感覺。其四:不兒罕合勒敦山說,在今天的蒙古國大肯特山脈南部,《史集》、《元代秘史》等中外書籍多處提到此處,這種說法也確有一些依據,因為此處與蒙古人的始祖和成吉思汗淵源頗深,因為這裡就是蒙古人的發祥地,但是發祥地就一定要做墓地嗎?至少至今還沒有驗證。其五:就是現在普遍認可的起輦谷的說法,這來源於,但是起輦谷在哪裡?說法不一,元代歷史中也沒有準確的位置記載,這就是說只告訴你名字,沒有告訴你姓什麼,雖然近兩年研究說起輦谷是古連勒古的譯音,與大肯特山南部相吻合,但是我認為遠沒有這麼簡單.

我們先看一下元朝皇帝更迭的經過:

太祖 鐵木真 (1206) 也速該之子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被蒙古尼倫部擁戴為汗。後擊敗塔塔兒、乃蠻、克烈等部,統一漠北,南宋開嬉二年(1206年)被蒙古各部酋長推為蒙古大汗,尊號為成吉思汗,蒙古帝國正式誕生

太宗 窩闊臺 (1229) 鐵木真第三子 1227年成吉思汗死,以第四子拖雷為監國。1229年耶律楚材以太祖遺詔召諸王畢會,清立窩闊臺,拖雷與諸王即奉窩闊臺即汗位。即位後與南宋聯合滅金

定宗 貴由 (1241) 窩闊臺長子 1241年太宗死,遺詔立皇孫失烈門為嗣,皇后乃馬真氏不從,乃自稱制。1246年七月,乃馬真氏會諸王、百官、立皇子貴由為大汗

憲宗 蒙哥 (1251) 成吉思汗孫,拖雷長子定宗卒,皇后海迷失稱制,皇子失烈門,諸王不服。1251年在忽裡勒臺大會上,蒙哥被諸王擁立為大汗,蒙哥汗八年,派大軍攻宋。九年(1259年)七月,死於攻宋軍中。

世祖 忽必烈 (1260)拖雷第四子、蒙哥弟蒙哥汗元年,受命總管漠南漢地,蒙哥汗九年(1259年)率軍攻南宋鄂州,聞蒙哥汗死,於其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率軍迎蒙哥靈輦,收皇帝璽,十年(1260年)抵開平,廢除由忽裡勒臺大會選舉大汗之制,由部分貴族支持,即大汗位,建年號中統。後自和林遷都於燕京,改稱大都。至元八年(1271年),定國號為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滅南宋

成宗 鐵木耳。 真金之子因其父皇太子真金早卒,故於至元三十年被立為皇太孫,太祖死,即帝位

武宗 海山 (1307) 答剌麻八剌之長子即位前封懷寧王。大德十一年正月成宗卒,二月,成宗兄子愛育黎拔力八達監國,迎其兄海山,五月,海山即帝位

仁宗 愛育黎拔力八達 (1311)  答剌麻八剌之子  武宗即位初立以位皇太子,武宗卒,遂即位

英宗 碩德八剌 (1320) 愛育黎拔力八達嫡子以皇太子嗣位,在“南坡之變”中被政敵鐵失等蒙古貴族殺害

泰定 也孫鐵木兒 (1323) 甘麻剌之長子即位前封晉王,鎮守漠北,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英宗被害,九月,也孫鐵木兒在漠北被鐵失等擁立為帝

天順 阿速吉八 (1328) 也孫鐵木兒幼子泰定帝死後,大都發生政變,籤樞密院事燕貼木兒集百官於興聖宮,宣佈迎立武宗次子圖貼睦爾。時丞相倒剌沙在上都,聞變,於1328年九月擁立皇太子阿速吉八即帝位。同年十月,圖貼睦爾統兵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在為僅一個月

文宗 圖貼睦爾 (1328) 武宗次子泰定五年(1328年)泰定帝卒,九月,燕貼木兒擁立懷王圖貼睦爾為帝。天曆二年(1329年)正月,明宗和世梀在漠北即帝位。三月文宗圖貼睦爾遣使奉皇帝璽北迎明宗。四月,明宗立文宗為皇太子,八月,明宗南下,文宗親迎。明宗宴皇太子及諸王,被害暴卒,文宗復為位。1332年八月,文宗病死於上都

明宗 (1329) 武宗長子泰定帝死,圖貼睦爾在大都被擁立為帝,時天曆元年九月。天曆二年(1329年)正月,圖貼睦爾譴使迎其兄和世梀即帝位,是為明宗。八月,圖貼睦爾將明宗毒死,復位。明宗在位僅八個月。

寧宗 懿璘質斑 (1332) 明宗次子至順三年(1332年)十一月寧宗卒,皇后卜答失裡奉遺詔立明宗次子鄜王懿璘質斑為帝。十月即位,十一月卒,在位僅四十三天

惠宗 妥懽貼睦爾 (1333) 明宗長子至順三年(1332年)十一月寧宗卒,文宗皇后卜答失裡立明宗長子妥懽貼睦爾為帝,因遭權臣燕鐵木兒反對,次年六月始即位,改元元統。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起義爆發。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部將徐達兵逼大都,順帝北走。徐達克大都,元亡。1370年,順帝病死於應昌。

在上述元代皇帝的更替過程中,內亂更替多於自然更替,因此他們的墓葬絕不會象其它朝代一樣皇帝一登基就開始修建陵墓,待死後隆重下葬。但是也不能說這樣的更迭就是沒有了皇帝的陵墓,因為元朝皇帝更迭只是皇族內部的事情,他們在登基後絕不會讓原來的皇帝拋屍荒野,也必須予以下葬,甚至為了掩人耳目還必須對外說厚葬。





薛大頭每日電影分享


正元、明、清三代都定都北京,所以北京有許多明皇陵和清皇陵。

但卻沒有元代的皇陵。這是為什麼呢?這還要從蒙古人的喪葬習俗說起。早期的蒙古人流行"天葬"。

人死後,死者親屬將其屍體放到荒郊野外,任憑鳥獸食盡或自然腐爛;也有實行露棺墓葬的,即把死者的棺木放置於地面,不掩埋;而最流行的一種葬法是土葬。

土葬也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土葬後起墳頭,另一種是將屍體深埋地下,不起墳頭,掩土後驅馬踏平,然後種上草或樹木,不留任何痕跡。

元代的皇帝死後大部分是用後一種土葬法掩埋的,所以在北京沒有元皇陵。


瑜公子說歷史


蒙古人的葬俗有關係,蒙古人一般採用萬馬踏平,不封不樹的方式安葬逝者。元朝帝王也按照這個習俗,安詳在了蒙古高原。後代為了祭奠,會在葬禮上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掉小駱駝。母駱駝傷心,永遠記得這個地方,以後就讓這頭母駱駝帶路。但是母駱駝死後,就沒有人能找到這裡了。


有一路看一路


因為元代的君主都實行草原上的葬禮風俗,埋葬在平地上,不立碑。讓騎兵用馬在這塊地上反覆踩踏。直到看不出痕跡為止。然後派人在周圍守衛。直到該塊土地長出草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