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起源是什麼?祖先是誰?

liguanyao


關於彝族的起源,目前學界並沒有形成定論,這主要源於其複雜性。在研究彝族起源問題時,傳統的方法主要是通過漢文獻、彝族文獻和民間傳說來入手。

正因文獻和民間傳說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才導致了彝族起源的莫衷一是。近年來,人們在從文獻入手研究的同時,分子人類學技術也被應用到彝族研究上。

下面我們將從傳統手法和分子人類學兩方面來闡述一下彝族的起源問題。

一、對於彝族起源的傳統認識

彝族,是我國第七大民族,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人口約871萬,主要分佈在滇、川、黔、桂等地。彝族支系繁多,有黑彝、白彝、紅彝之分。

最開始,有學者提出雲南是彝族的起源地,這種說法沒有被普遍認可。更多的學者則認為彝族是外遷而來的,有人認為彝族是楚將莊蹻進軍西南時遷來的。

有人認為彝族來自西藏或者雅利安人,又有人認為彝族出自古代河湟羌人,還有人認為彝與越是同族。在這些說法中,彝越同族說和雅利安種說證據最少。

其餘說法都比較合理,但考證不足。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幾種說法。

1、彝族從北方遷來之說

這種說法來自彝族的諺語,涼山民間傳說彝族最初住在西北高原某處。貴州古彝文獻中說彝族“住在世界北方”,雲南彝族傳說中也有老家在北方的傳說。

有學者從傳說、彝語及古文獻方面進行了研究,得出彝族的來源是古代甘孜州一帶的旄牛(地名)徼外夷,而不是傳統認識上的河湟羌人或賜支河首羌人。

這一結論的依據有二,一是西藏昌都考古遺址,二是《後漢書》。

2、彝書居於邛之滷之說

彝書中說:“一世孟趦(zī),自旄牛徼外入居於邛之滷。”但對“邛之滷”的解釋說法各異,《貴州通志》中說,秦時邛君將滇西之地分封給臣下孟趦。

學者認為,雅礱江、金沙江在古時被稱為瀘水,彝族先民自旄牛徼外沿瀘水南下,先是居於邛都夷(西昌)之西,然後再沿瀘水南下,到達滇西洱海地區。

彝族先民在洱海地區向東發展,與濮人進行鬥爭與融合,這一說法在西南地方誌中也有記載。所以,現在的彝族是南遷昆明人與土著濮人相融合而形成的。

3、彝族來自楚將莊蹻之說

這種說法的主要依據,就是彝族文化與楚文化存在共同之點。但實際上,莊蹻及後裔統治的是以濮人為主的滇國,而彝族的先民昆明人此時還是散居狀態。

況且彝族先民與滇之濮人相互攻殺,這些都難以說明彝族先民是莊蹻遷來的。彝族文化與楚文化,都吸收了濮人文化。因此,兩者文化才出現了些共同點。

還有一些很多的其他說法,都有合理之處,但都缺乏充分考證,都不可一概否定。

二、關於彝族祖先的一些說法

從元明清的各種史料記載來看,都提到西南各地彝族是仲牟由之裔。現在雲、貴、川三省彝族還流傳著仲牟由避洪水的故事,仲牟由是半神話的歷史人物。

而上述所說的孟趦則是彝族傳說中的神話入物。仲牟由在漢文獻中被稱為篤慕俄,在貴州地方誌中稱祝明,在涼山則稱為卮木武吾,雲南稱為阿濮獨木西。

貴州彝族文獻《洪水氾濫史》中記載,策更苴(天帝)為了懲戒下民,放洪水淹沒了凡界,是為洪水之災。人類都遭湮滅,篤慕俄一人得仙人指點而不死。

後漂流到洛宜山居住,與天女結婚,生下六子,是為六祖。大約傳了十代左右,六祖子孫繁衍成六部。後世彝族大都出自六部之後,這六部都有譜系可考。

涼山與貴州的相關記載完全符合,雲南大部分彝區已沒有六祖傳說,但仲牟由和洪水故事依然。據彝族傳說,一世祖孟趦子孫中,只有仲牟由一支是彝族。

其餘子孫則不是彝族,在貴州彝譜中,仲牟由生於公元前436年,而涼山彝譜則為公元前151年。綜合其它地區文獻,推斷仲牟由的時代為公元前三世紀。

三、關於彝族起源的基因之說

復旦大學人類學研究中心,對涼山彝族64例成年男子的父系Y染色體進行了檢測,被檢測者隨機在涼山五縣中抽取,涵蓋了聖乍、所地、依諾三個方言區。

基因檢測顯示,涼山彝族中F2佔比高達40.6%,而人類父系Y染色體F型主要出現在南亞次大陸土著達羅毗荼人中。其次是O2佔比25%,O2是我國南方越人。

還有一種佔比9.4%的D1型,這是東亞矮黑人的一種類型。其它的可能與漢族和古羌人有關,有學者提出,涼山彝族可能是達羅毗荼人與當地土著融合而成。

從基因分佈看,雲南拉祜族與涼山彝族親緣關係較密切。分子人類學研究還發現,雲南和貴州的彝族最大父系血統來源是漢族和古代氐羌人,與史料相符。

總之,彝族的起源非常複雜,形成定論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野史也是史


別小看了彝族,彝族可是中國六大少數民族之一,分佈在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四個省崇山峻嶺和沿海丘陵之間,人口在2010年就有871萬人。

那麼,彝族到底是打哪裡來?它究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關於彝族的來源眾說紛紜,各執一詞。

不過,據權威的漢文和彝文歷史資料記載,在古代,彝族跟與分佈在中國西部地區的羌人之間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由此斷定,彝族應該由古羌人演變而來。

那麼古羌人又是打哪裡來的呢?史學界公認,羌人的發源在青藏高原以東地區。

羌人在甘肅南部繁衍生息,創造了眾多的史前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蜚聲海內外的甘肅馬家窯文化。

不過從公元前四世紀開始,古羌人一部進行了大規模的南遷,這部分南遷的古羌人,被叫做氐人。

氐人一路南下,從川西到滇北,再到桂南。他們不但帶去了自己的文化和勞動成果,也帶去了火葬的習俗。

《呂氏春秋·義賞》曾經記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繫累,而憂其死不焚也。"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羌人不怕艱難困苦,就怕自己身故後不能火化。

由此看來,羌人的有火葬的習慣,而大涼山地區彝族,也承襲有這樣的習俗。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羌人和彝族的歷史淵源。

中國上古時期,生活在中國隴山山脈以西地區有一個龐大的群體,這個群體就是我們前面說過的羌人。羌人為什麼是個群體呢?因為他並非是一個民族,是好幾個民族組成在一起的。

我們知道了彝族早在上古時期就誕生了,而且知道了他的發源地是在隴山山脈以西,接下來就該瞭解一下,誰是他的創始人。

據說,彝族的創始人不止一個。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支嘎阿魯。

支嘎阿魯是彝族的公認的創始人,他不但創造了彝族的歷史,也奠定了彝族的文化,對民族的貢獻居功至偉。

不論在四川、貴州還是在雲南、廣西,所有的彝人都把當做自己心心目中的祖先。

因為彝族有5個方言,25個土語,所以對支嘎阿魯的叫法也不同。四川彝族人叫他支格阿魯、阿龍、支格阿爾等;要是到了貴州,彝族人叫它直括阿魯等,雲南的彝族管他叫阿龍、阿洛等。

關於彝族的創始人支嘎阿魯,彝族的權威史冊《彝族源流》和《西南彝志》都有權威記載,四千年前,支嘎阿魯就創造了彝族,開闢了彝族新時代。

阿普篤慕是彝族的第二個偶像,也是彝族創始人之一。

在據古彝文典籍《洪水氾濫》的記載,阿普篤慕生活在洪荒時代,不但被生活在各地的彝族人民供奉為先祖;而且阿普篤慕後一生娶了三個妻子,先後生了六個孩子,都是彝族的祖先,被稱為六祖。

希慕遮是第三個始祖,也是為彝族做出最大貢獻的始祖,他不僅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石板墓文化,還發明瞭開採技術和冶煉技術,奠定了彝族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

因此希慕遮從"犛牛徼外""選地方"入住古蜀地的邛之滷的時候,就奠定了他的"父系一世祖"的地位。

因此說,希慕遮在彝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像是盤古在華夏的地位一樣重要。

根據《西南彝志》載:彝人始祖希慕遮當年從大渡河一帶,即岷江上游順水而下,選擇成都平原安家。

據史書記載,在公元前30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前期間,希慕遮到篤慕先後有三十一代彝人在蜀地安家落戶,並且建立起一個奴隸制國家"古蜀國"。這個新興的奴隸制國家,法制健全,法紀嚴明,頒佈有具體的法規,開始依法治國。

假設彝族沒有祖先的話,就不可能有一年一度的彝族始祖希慕遮祭祀大典,而且祭祖大典那麼莊重、那麼神聖。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祖先,都有自己的偶像,認祖歸宗更是一年中最隆重的日子,既往才會開來,只有祖先才會承載美好理想,讓彝族人來年五穀豐登,人丁興旺,風調雨順,心想事成。彝歷新年在每年的冬至前後,彝族語叫"法恆達特",跟我們的春節一樣隆重熱烈。

在貴州畢節市威寧縣的小海鎮,有個不起眼的小村,但卻非常有名。因為它是傳說中的彝族始祖降生的地方。

當你來到小嘎村,老遠就會看到一棵歷經滄桑的馬桑樹和一口歷史悠久的老井,它會默默向你訴說彝族的過去,描繪彝族美好的今天,展望彝族更燦爛的明天。


歷來現實


彝族的祖先是誰,這恐怕就難以考證了,但彝族的起源,這還可以有個大概的考證和推測!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族群一直不停的在對外輸出和擴散著血緣,這就是古羌人!


古羌人的對外擴散,對中國各民族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我們或許可以假設,彝族的形成,與古羌人的南遷有關!

古羌人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如今甘肅南部的眾多史前文化,便是古羌人的遺存,如甘肅馬家窯文化。

大約在公元前四世紀左右,古羌人開始南遷,這一支南遷的古羌人,在後來的歷史文獻中,被稱作是氐人,隨著氐人的南遷,石棺葬的習俗由北至南,經岷山一帶後傳入川西南,滇西北,以及西藏東南地區。

後來,有一支氐人從茂縣營盤山南下成都平原,並建立燦爛輝煌的三星堆文明,這一支氐人就是後來的古蜀人蠶叢氏。


近年來,網絡上有說法,說三星堆與彝族有關,具體有沒有關係,個人並沒有做有關考證,暫且假如這個說法為真,那麼也可以看出彝族與古羌人的關係。

再一個,從生活習俗上來說,據《呂氏春秋·義賞》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繫累,而憂其死不焚也。”也就是說,羌人的習俗是人死後進行火葬,而在大涼山地區的彝族,曾經同樣流行使用火葬對逝者進行安葬。

因此,可見彝族與岷山一帶的羌族是有文化上的相同之處的。

只不過呢,如今岷山一帶的羌人,與氐人又有所不同,二者雖都是發源於青藏高原東部一帶的古羌人,但二者離開河湟谷底南下的時間卻不同!


我們並不知道歷史上到底有多少批古羌人,分了多少次南下,但公元前四世紀氐人南下與後來漢晉時期的羌人南下是規模比較大的兩次。

但由於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就活動的在滇池、邛都這兩個區域,可見其族源,必定與公元前四世紀南下的氐人有關。

氐人流行石棺葬,後來由於羌人南下,川西地區火葬逐漸取代石棺葬,因此,彝族受羌人影響也是正常。


Mr這史香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北部、東部、南部、東南部、西部、中部6種方言,其中包括5個次方言,25個土語。

彝族主要分佈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涼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彝族的來源眾說紛紜,主要有北來說、南來說、東來說和雲南土著說等

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北來說。據漢文和彝文歷史資料記載,彝族先民與分佈於西部的古羌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彝族主要源自古羌人。

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初期,彝族先民活動的中心大約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東南)兩個區域。在這些地區居住著稱為"邛都"、"昆明"、"勞浸""靡莫"和"滇"等從事農業或遊牧的部落。根據彝族的歷史傳說,其祖先在遠古時代居住在"邛之滷",後來才南下到"諾以"、"曲以"兩水沿岸(即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

大約在公元3世紀以後,彝族的先民已經從安寧河流域、金沙江兩岸、雲南滇池、哀牢山等地逐漸擴展到滇東北、滇南、黔西北及廣西西北部。由於彝族先民定居西南後,曾不斷與其他民族融合,如古代南方的濮人後裔就有許多成為了今天的彝族。貴州古彝文典籍《西南彝志》中就有許多關於"濮變彝"的記載。同時,古代彝族居住的地區,又分佈著彝語支的其他許多部落。因此,彝族在歷史上的名稱十分複雜。

大約在2000多年前,彝族先民已經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據彝文典籍記載,

彝族的祖先"仲牟由"有6個兒子,這6個兒子就是彝族尊稱的"六祖"。"六祖"為武、乍、布、默、糯、恆六個支系的祖先。

根據貴州彝族水西土司安氏世傳的父子連名譜系,自仲牟由至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水西土司安坤,歷傳85代,由此上溯,"仲牟由"約為戰國初期人。六祖分支標誌著彝族先民由氏族、部落走向部落聯盟階段。

大約在公元前二、三世紀,居住在雲南滇池周圍的彝族先民已開始進入階級社會。漢初,在滇池地區(原"滇國"領域)設益州郡,彝族先民為"滇王"所統治。公元8世紀,在雲南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地方政權,史稱"六詔"(六王)。其中"蒙舍詔"的首領皮羅閣在783年統一"六詔",建立了以彝族為主體,包括白、納西等族在內的"南詔"奴隸制政權,並由唐朝冊封為"雲南王"。同一時期,在貴州彝族地區也出現了"羅甸"等政權,總稱為"羅氏鬼主"。

公元937年,封建制的"大理政權"取代了由於奴隸和農民起義而崩潰的"南詔",從此,雲南彝區開始走向封建制。13世紀後,"大理"、"羅甸"相繼被元朝征服,並在這些地區設置路、府、州、縣和宣慰司。元末,雲南許多彝族地區封建地主經濟迅速發展,但在一些地區領主經濟和奴隸制殘餘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明代,在彝族地區兼設流官、土流兼治和土官三種官職,對彝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十分顯著的促進作用。清代實行"改土歸流",加強了對彝族地區的直接統治,從而使大多數彝族地區的領主經濟解體,封建地主經濟進一步發展。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漸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廣大的彝族人民也深受苦難,鴉片在彝區大肆氾濫。涼山彝族奴隸主利用鴉片換得大批槍支、白銀,有了槍支,他們又進一步向四周擴展勢力,擄掠各族人民為奴隸。由於有了槍支,彝族內部的冤家械鬥日益頻繁,使廣大彝族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許多彝族被迫背井離鄉,向安寧河以西至麗江地區遷移。

為反抗剝削壓迫,彝族人民在歷史上進行過多次英勇抗爭。特別是近代,彝族人民的反抗鬥爭匯入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的洪流。清咸豐年間哀牢山彝族李文學領導的起義聲勢浩大,影響深遠,堅持鬥爭達23年之久(1853--1876年)。19世紀末,金平、元陽等地彝族、哈尼族人民曾多次聯合反抗入侵中國邊疆地區的法國侵略者。滇南的彝、漢各族人民,曾多次反對法國侵略者修築滇越鐵路。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蒙自爆發了彝民楊自元帶頭火燒法國"海關"的事件。辛亥革命和護國運動中,許多彝族志士參加了推翻帝制的鬥爭。1913年至1916年間,在涼山州的冕寧、越雟一帶爆發了彝族人民反抗奴隸制度的大起義。由於起義的高潮在1914年,這一年為彝歷的虎年(彝語稱虎為拉,稱年為庫),故史稱"拉庫起義"。

1927年,蒙自縣五六百漢、彝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提出了土地革命的口號,並在山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1935年至1936年,紅軍一、二方面軍兩次經過彝區,在滇東北、滇北和涼山彝區宣傳民族政策,受到廣大彝族人民的擁護,許多彝族優秀兒女參加了紅軍。在冕寧,紅軍打開了監獄,放出了"坐質換班"的彝民。冕寧拖烏彝族果基家頭人小約旦在黨的民族政策感召下,與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按照彝族的傳統習俗在冕寧彝海結盟,使得紅軍順利通過了彝區,取得了搶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勝利。劉伯承還將"中國夷民紅軍沽雞(即果基)支隊"的紅旗授予小約丹,鼓勵他們組織游擊隊反抗國民黨統治。紅軍播下的革命火種在彝區廣泛傳播,人們懷著對紅軍的敬意和思念,珍藏著紅軍留下的紅旗、用過的物品,許多彝族還將這一年出生的兒女用紅軍來命名,如"紅軍惹"、"紅軍嫫"。

在解放戰爭中,路南圭山和彌勒西山彝族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遊擊武裝和革命根據地,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英勇的鬥爭。滇南、滇東北、滇西和涼山等地的彝族與其它民族人民也建立了游擊隊,為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順利進軍,解放上述地區作出了貢獻,許多彝族人民的優秀兒女在革命鬥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雜趣雜論


作為一個長期從事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人,我想我對彝族的歷史還是比較瞭解的,在這裡我想說說一些我個人的推測。

當然,在開始闡述之前,我先跟大家說好,我下來所說的有些內容是沒有文字記載的,是無法考證的,它們只是彝族人民口口相傳,代代相傳的故事,所以不具備真實的研究價值,也不代表我所闡述的觀點是真實的事實,只是我個人的一些推測罷了。

如果大家認同我的說法,那麼就讓我們一起大開腦洞,去追尋、推測彝族的起源吧。

序言

每個人的來歷只有自己才會最清楚,每個部落的來源只有部落自己才會知曉,每個民族的起源也只有這個民族才會知道。

但是,一個民族的文明文化的傳承需要用文字來記載,沒有文字的民族要麼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要麼同化在交匯的浪潮裡,別無選擇!

彝族,也不會例外。

也幸好,彝族有文字。

從可考證的文字記載中可以得知,彝族的文字大約形成於公元13世紀。

那麼我們的問題來了:

在沒有形成文字以前的彝族來自哪裡呢?他們屬於什麼部族呢?來源於哪個民族呢?

這,在有文字記載的書籍中已無可考證之書。

但我一直認同彝族起源於古羌人的這一說法。

因為我知道一個沒有記載於書籍,但在彝族人民之間口口相傳,世代相傳的故事!

請大家注意,這個故事雖然無法考證其真實度,但這個故事是我們今天腦洞大開的關鍵,是聯繫幾個風牛馬不相及的歷史片段的橋樑。

下面,我們先說可靠的歷史記載傳說:

古羌人遊弋

在6000—7000年前,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的一支向西南方向遊弋移動,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沿金沙江,在安寧河流域的邛都和普渡河流域的滇池定居。

從這段文字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如今在大小涼山和雲南滇池附近的彝族人有可能是這支古羌人的後代。

請大家記住,不是肯定,而是有可能。

那麼問題來了,這支在遊弋的古羌人,從7000年前開始遊動時,到3000年前紮根於邛都滇池之間的近4000年的時間他們究竟生活在哪裡?都幹了些什麼?

這無籍考證。

我們再來看看這段記載:

廣漢三星堆

從1929年開始,在四川省距離成都40公里處的廣漢市西北鴨子河南岸,發現了一座由眾多古文化遺存分佈點所組成的一個龐大的遺址群,後來被命名為三星堆遺址。

該遺址分佈面積12平方千米,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曆史,遺址群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晚期,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續近2000年。通過人們不斷的探索,科考人員發現,三星堆的文化和文明從成都平原延伸到了渝東地區和陝南地區。

迄今為止,三星堆遺址的文化與文明,與長期以來歷史學界對巴蜀文化的認識大相徑庭,有些地方甚至完全不同,科考人員估計,它應是中國夏商時期前後,甚至更早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中心,並與中原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繫。

從這段文字我們可以看出,三星堆文明發展存在的時間和古羌人消失的那段時間大概在同一時間段,有許多吻合的地方,我們可以猜測三星堆文明有可能是古羌人發展出的文明。

請大家記住,不是肯定,還只是可能。

這裡,我們的問題也來了,那些創造和發展了三星堆文化與文明的人到底去哪兒了?他們為何消失不見,沒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呢?還有他們消失的原因是什麼?

這也無籍考證。

我們再來聽聽這段傳說故事:

傳說故事

世代口口相傳,彝族人民的祖先生活在一個廣闊無比的平原地帶,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那裡有先進發達的生產技術,那裡有豐厚底蘊的文化歷史,生活在那裡的彝族人民安康快樂,幸福美滿。

突然,有一天,來了一夥強大的外來人,他們如同戰爭機器般,燒殺搶掠,兇殘無比,為了爭奪資源、土地,他們殺人放火,四處追殺善良的彝族人民,許許多多的彝族人被殺死了,整個平原大地上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為了避免被滅族的下場,在彝族智者的引領下,剩餘的彝族人民開始了千里大逃亡。

翻山越嶺,穿林過河,在這夥強人的追殺下,無數的彝族人死在了逃亡的途中,最後,連僅剩的彝族人都被這夥強人圍困在一座陡峭的懸崖上,無路可逃,面臨者滅族的危機。

幸好天無絕人之路,山頂上長有密密麻麻的蘭草,在智者的教導下,他們把蘭草編成了長長的草繩,捆吊在懸崖的一側,順著草繩爬下懸崖,最終逃出生天,躲進大小涼山的深山叢林,逃過了被滅族的危機。

這些彝族人民在逃出生天後,一直感恩蘭草對他們的救命之恩,從此以蘭草祭拜先祖,用蘭草祭祀鬼神,以示對蘭草的感恩和尊敬。

通過這個傳說,我們是不是可以推斷,彝族人不是世代生活在大小涼山的土著居民,肯定是外來的民族。

請大家注意,是肯定,不是有可能。

那麼,我們的問題也來了,這些彝族人到底是來自哪裡的?他們是由什麼民族遷徙演化而來的?

最後的問題

這三個歷史片段沒有任何的關聯記載,也沒有任何的聯繫傳說,但不妨礙我們腦洞大開,發揮我們的想象力,腦補一下,來補充一下彝族沒有文字記載的那段歷史時段。

我們可以想像和推測一下:

彝族人傳說中祖先生活的大平原是否可以是如今的成都平原?

彝族人傳說中的先進技術和文化文明是否可以是三星堆文化文明?

我們還可以再進一步的想像和推測:

沒有文字記載可考證的三星堆文化和文明是否來自於古羌人?

而遊弋的古羌人在沒有文字記載可考證的那段近四千年的時間裡,是否是在打造三星堆的文明和文化呢?

最後,我們把遊弋古羌人和三星堆這兩個歷史片段通過彝族人民的傳說故事聯繫起來看一看,再腦補一下,我們是否有什麼發現呢?

呵呵,我只能說到這兒了,畢竟這都是沒有可考證的,只是我的一點推測想像罷了,如果我強行聯繫起來,肯定的說這就是彝族人的起源的話,肯定會被許許多多的人罵死噴死的,因為很多人認為文明高度發達的三星堆文化怎麼可能是彝族人先祖創造的呢?

在最後我再說一句,彝族的祖先若要細化到具體的某人的話,我可以肯定的說那是無法知道的了,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可以考證,只能大概的推測祖先屬於哪個古民族。

說彝族祖先是項羽,那多半是無稽之談!

但是你有時光機的話,可以穿梭到過去找項羽對話,也許項羽可以承認自己是彝族的祖先,呵呵,這是開個玩笑,請大家見諒。

其實,

我們可以想像的很多很多。

想像,給了我們夢想,

夢想,給了我們動力,

動力,使得我們進步,

而進步,會使我們文明!


石丘故事


彝族是我國第六大少數民族,是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但對於彝族的祖源一直都是眾說紛紜,由於時間過於久遠,對於茫昧的遠古,我們追源也顯得如此困難。



民族並不是種族的人們共同體,也不是部落的人們共同體,而是一個歷史上形成的人們共同體。

值得一提的是,彝族是有著自己獨立的語言和文字的民族,並且,彝文的歷史十分古老,產生年代在四五千年之前,是與甲骨文有著同源的古老文字,因此,較之其他無文字記載的民族相對又有些溯源的優勢。


彝族的起源,如今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西南彝族土著說,一種是北來說。

西南彝族土著說

土著說主張彝族是自古以來就生活在西南地區的,他們沒有經歷大規模的根本性的遷移或者說是滅族程度的災難,他們自古就紮根在祖國的西南部。若真從土著說來看的話,自古到底有多古呢?距今170萬年前的“元謀人”——中國最早出現的人類,其化石便是在西南彝族地區發現的,也就是說,遠在地質年代的更新世初期,西南彝族地區便已有“居民”居住了。


北來說

北來說則認為彝族是由從西北部的古羌人遷徙化來的。

據《貴州通志•土司志》引《羅鬼夷書》說:“一世孟赾自旄牛徼外,入居邛之滷。”

孟赾:希母遮,傳說中的彝族先民名稱。邛之滷:大雪山之麓。

據說,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彝族祖先到達邛之滷後便遭遇洪水,於是,他們便南下到金沙江兩岸地區,進入西南地區,也就是如今彝族的祖先。


民族,便是論語言,論信仰,論風俗,雖其無形可見,然而其為力甚大。

從語言學、考古學、和名族學三個方面,彝族和古羌人可能確實存在著某種承接關係。

  • 1.語言學:

《後漢書•西夷傳》中記載了三首古羌人的詩歌,其中有20多個詞彙與彝文完全相同。而且提到彝文,目前民族史學界普遍的看法是, 認為古羌人是構成今天分佈於藏彝走廊地區藏緬語民族的一個共同祖源。

  • 2.考古學:

洱海地區出土的“斷線壓紋陶”、“雙孔半月形”石刀,與西北部的出土的古物極其相似,金沙江中流出土的“小孩甕棺”的型制與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發現的如出一轍。


  • 3.民族學:

在民俗方面,彝族與古羌人似乎也有著不淺的淵源關係,在此,飛揚舉兩個方面的例子說明。

1.火葬

火葬是古羌人的一種傳統葬俗,而彝族在古代時葬禮也普遍實行用火葬。

2.獨特的命名方式

古羌人有著一種十分特殊的命名方式,兒子的名字當中必須得有一個字是父親的名字中的一個字。如《後漢書•西羌傳》中記載的世系名:滇良—滇吾—東吾—東號。而彝族在歷史上也使用這種命名方式,如彝族建立的南詔國時期。


不過,對於彝族祖源,除了上面兩種,現在還有一種說法,即土著說和北來說的“結合版”,認為是從西北南下的古羌人到了西南部,再與當地彝族地區的土著人相互融合,後又經過歷史社會的發展,衍變成如今的彝族。

說完祖源,再來說說彝族的祖先,飛揚接下來的答案可能會讓大家吃驚。

第一個是:葫蘆。

葫蘆是祖先?這話怎麼說呢?

其實我國的56個民族中有很多民族都有著“人是從葫蘆裡出來”的神話傳說,有著“伏羲是葫蘆的化身”的說法,但是,單單獨有彝族把葫蘆掛在胸前,並說“葫蘆是彝族的祖公”。在雲南哀牢山彝村摩哈苴遺存的“祖靈葫蘆”,是從遠古流傳至今的寶貴文物。


第二個飛揚想說的祖先:希慕遮。在彝族最早的文字記載中,最原始的是哎氏民族。哎哺氏的希慕遮想必是彝族最為熟知的祖先了吧。

據《西南彝志》載:彝人始祖希慕遮自大渡河以西地區,從岷江上游沿江而下,遷入成都平原。

彝族是祖靈崇拜最厚重的民族,為了追懷他們的始祖希慕遮,至今仍舉辦盛大而神聖的祭祀大典。

祖先其三:阿普篤慕。這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六祖時代”的開始。相傳阿普篤慕與實、勺兩家的3個姑娘結婚以後,生有六個兒子,古彝文典籍稱生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熱、慕雅臥、慕剋剋、慕齊齊,而這六個兒子就是彝族尊稱的“六祖”,分別為武、乍、糯、恆、布、默六個支系的祖先,這大約是在前8世紀~前220年,也被稱為“西南夷”時代。

堅強而偉大的民族

彝族,一個擁有著幾乎與漢族差不多甚至可能更悠久歷史的的民族,她定是擁有著極強的堅韌性和自身獨特的發展方式,新中國成立前後,她為著民族團結和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考文獻:《彝族簡史》《中國文明源頭新探—道家與彝族虎宇宙觀》劉堯漢,

青花瓷一般製作精美卻又色澤淡雅,青銅器一樣體量厚重而又造型獨特,這是飛揚看到的歷史,願與你一起共賞。


歷史飛揚


有關於彝族來源的說法非常多,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之後,有關於彝族的越說主要分成了四種:北來說、南來說、東來說和雲南土著說。



而在這四種學說中,最受學術界歡迎和認可的還要屬“北來說”了。北來說中曾這樣說到過:在我國古代的眾多史料記載中,多次提到了彝族先祖和我國西北部羌族人的交往。

根據這些史料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彝族的祖先人有可能是古羌族人的一支,畢竟彝族出現在古羌族之後。

早在公元二世紀的時候,彝族的先祖就已經開始生活在我國西南部的邛都了,而且,在後來很長時間,彝族人一直都以邛都為中心,延續到了公元十世紀,整整八百年的時間。

而且,那個時候的彝族人還進一步發展壯大,從事著各種各樣的活動:農業、遊牧等等。

根據彝族人自己的歷史傳說,他們的祖先來自於“邛之滷”,“邛”可以解釋為邛都,而“滷”這個字則解釋為“河流兩岸”。

按照邛都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彝族傳說中出現的“諾以”、“曲以”兩條河,可以推測當年彝族人的先人最早生活在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而邛都則是在今天的四川西昌的西南方。

自從公元2世紀開始,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之後,彝族的先祖逐漸走出了金沙江和安寧河流域,開始從從四川境內向著雲南等地遷移。首先他們到達了雲南的滇池和哀牢山兩個地方。

公元五世紀之後,彝族的先人再次擴展,很多彝族先人都遷徙到了滇東北、滇南、黔西北及廣西西北部。

這個時候的彝族基本上已經具備了不小的規模,而他們之後就一直生活在了這些地方,主要以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地區為主。


自從彝族人定居下來之後,他們不斷同我國其他少數民族接觸和融合,文化形式也越來越多元化,同時也讓他們形成了今天的彝族文化。

而彝族定居下來之後,有關於以“邛都”為中心的觀念也彝族人的心中越來越淡化了,久而久之,邛都也從歷史上消失了,變成了一個普通的彝族人聚居地。

最後我們來說一說彝族這一名字的由來。

現在的彝族並不是一開始就叫這個名字的,這個名字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毛主席提出來修改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有人提出將他們改成“夷族”,因為“夷”本來就有“蠻夷”的意思,所以,毛主席將“夷”改成了“彝”。

彝族以前的名字叫做“倮倮”和“夷人”,而他們自己則稱呼自己為“羅倮”,“羅倮”兩個字的意思很特別,在他們的民族語言中,這兩個字一個代表龍,一個代表虎,都是非常迅猛的生物,這也表達了彝族人渴望強大。

不僅如此,彝族人普遍因為自己是彝族的一員而感到無比自豪,總的來說,在我國13億多人口中,彝族人很少,而且居住的地方又是偏遠的西南,這讓彝族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夏目歷史君


彝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他們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團結友善,勤勞勇敢,熱情好客是他們的習慣,穿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總是那麼熱情豪爽,你們知道嗎,小小的一個彝字,可承載著一位主席對一個民族的殷切期盼呢,而這一以彝字為族稱的民族的起源和祖先是誰呢?歡迎大家的求知慾哦!



關於彝族的起源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主要分佈在滇、川、黔、桂四省(區)的高原與沿海丘陵之間,主要聚集在楚雄、紅河、涼山、畢節、六盤水和安順等地。彝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時代(約公元前2570~2550年)以至於其民族起源眾說紛紜,主要有北來說、南來說、東來說和雲南土著說等,尚無精確之論。而時至今日,多以土著說和羌氐說為主。

  • 一、彝族起源之土著說:

即彝族自古就土生土長在西南地區。土著說的觀點論據比較充足。說到這裡,不得不提下一個民族的語言對一個民族起源研究的貢獻之大。我看到有相關資料記載即彝族是一個奉行火葬的民族,火在他們心裡是神聖的,他們覺得火是太陽的延續,象徵著勇敢和力量,激情和光明,以至於有些珍貴的彝文文獻過去隨主人死去而被焚,而一些珍貴的歷史文物都在歷史上化為灰燼,確實令人惋惜,而這一點也使得考古學對其起源的研究仍是任重道遠。

而幸運的是,一些現存的彝文文獻裡的語言保存著被人稱之為“活化石”的證據,比一般的史料有著更為久遠的時間價值 ,同時又附上民間口頭流傳的古老傳說,就使得語言學在歷史考古方面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語言學通過掌握和利用顯示文獻史料中的字詞的不同歷史時期的讀法及其音變規律,得到“彝為土著說”即黑夷系統彝語支民族自古就土生土長在西南地區的結論。


1、這裡語言學的研究以彝族自稱“夷”為例:彝族古稱“夷”,或者“蠻”。“夷”,這個字在漢語中有“外來民族”的意思;“蠻”,是指“大蟲”,也就是“老虎”,稱彝族為“蠻”,這裡就和彝族崇拜老虎相吻合了。夷字從漢語音韻學上來看,夷上古、中古為餘紐。許慎《說文解字》:“夷,東方之人也。從大,從弓。” 另外《史記》中也有“西南夷”的記載,而如今彝族及彝語支民族仍保留著遠古先民“夷”的稱謂。

2、再以 “北風”“南風”為例: 《史記·西南夷列傳》:“西南夷君長以什數,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邛都最大;此皆椎結。”而 “南風”在涼山彝語被稱為“尼爾”;義為“彝風”。這裡說一下涼山彝族將南風稱為“彝風”的由來:在涼山彝族傳統觀念中,雲南和貴州是彝族祖先居住的地方,古代涼山從地理位置上來說雲南地區正處於涼山的南邊,所以形成的南風就被他們稱為“彝風”。從中充分表明彝族傳統觀念中彝為西南土著的意識自古代就已形成。


如今,以中國社會科學院已故彝族著名教授劉堯漢幾十年研究成果所提出的“土著說”被國內專家學者所共同認可。但是,彝族的這個族源說,並沒有被國外彝學專家認同。

  • 二、彝族起源之羌氐說,也就是學術界認為的北來說:

不同於土著說,羌氐說的觀點較為普遍,在學術界影響很大。這一學說認為,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彝族起源於後來逐漸形成的西昌地區的邛蕃和雲南地區的滇蕃。

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進行了一場人口大遷徙,向四周擴散。其中有一大支走向祖國的西南,與當地土著部落融合發展,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大概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到3000多年前,這支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羌”、‘侮”、“昆明”、“浸”、“莫”等部族。當古羌人遊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後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和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和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並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古羌人,也就是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



而這裡面,大家不要覺得古羌是一個民族哦,準確來說它是對西部許多不同族群的統稱。

彝族的祖先是誰?

資料記載裡應該是三個,這裡就簡單說一下。

第一個是支嘎阿魯,他是彝族的典型聖祖,對彝族歷史與文化的影響十分重大。在彝語中,“魯”是“龍”的意思,意思是大鷹神龍。彝族的這個祖先的名字,也被譯為支格阿魯,又譯為支格阿爾。漢族人稱他為“后羿”,也就是神話裡的射日天神,他不僅是彝族神話傳說中射日英雄也是一位創世英雄,在彝族人民的心裡他就是一位外表俊美、心地善良、有勇有謀、神力無比的厲害神人。他是彝族人最崇敬的祖先。



第二個就是阿普篤慕,他是巧家堂狼山(洛尼山)人,生活在遠古的洪荒年代,以伐木為業。阿普篤慕後娶三妻,生下六子,是為彝族六祖。他是各地彝族同胞普遍認同共同尊奉的彝族人文祖先。

第三個便是現在的人們最肯定的彝族始祖希慕遮,別名希孟哲,命名為"父系一世祖"。據貴州彝文史籍《西南彝志》載,他大約是西周時代的人,居住地在如今的四川西北部。傳31代至篤慕(仲牟由),生6子,始分佈於雲、貴、川諸地,稱彝族6祖。

擴展知識

提到祖先,咱們就順便提一下祭祖儀式。這裡我要提下和彝族祭祀活動緊密相關的“撮泰吉”。“撮泰吉”是中國戲劇珍貴的“活化石”。“撮泰吉”具有彝民族的唯一性、獨創性。它表現的是原始初民在長期勞動過程中逐漸從猿轉變到人的真實記錄,是模仿古人類進化過程的一種歷史意義上的“情景再現”,令人驚訝地吻合了“勞動把人類從猿轉變到人”的科學定義,這裡確實令我驚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閱詳細資料哦)

彝族可是祖靈崇拜最厚重的民族,而祭祖大典"耐姆"習俗就是一個具體體現和縮影,也是彝族最高級別的祭祀禮儀和彝族氏族宗教活動的重要支柱及紐帶。這一宗教活動也被彝族人寓意為祖先是子孫後代的保護人,人死後迴歸祖源地與祖宗團聚是對來世的最大願望,而祖源地就是宇宙間最美好的樂土,做好這一儀式對於生者,尤其對於死者關係重大。當然這一儀式在彝族得社會生活中,成為了以氏族宗支為單位的對全氏族宗支祖先的最大的集體共祭禮。在這裡,我對於他們嚴肅莊重的儀式既驚歎又感慨萬千。


歷史之於彝族:既是封建腐朽,也是文明發展,當是獨特鮮活的存在。這裡有著長期存在的奴隸佔有制度和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對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著可與瑪雅文明相媲美的一種鮮為人知的古老的歷法即“彝族十月太陽曆”,悠久強大的”的古彝字,可以破解和釋認來自中國的三星堆文字、巴蜀刻畫符號等和來自國外的印度發現的500多個古印章等,在悠久的歷史和古老豐富的文化中,傳唱著屬於自己的青春之歌。

屬於彝族的起源,只獨屬於他們的歷史,當今是五十六隻花的新時代,願百花齊放,馥雅芬芳。(感謝您的支持,歡迎您的評論。)


小姐姐講史


彝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北部。其分佈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區有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貴州畢節地區和六盤水地區。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彝族人口數為7762286。彝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為6個方言。原有一種表意文字,史稱囊文,也有人認為它是音節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確定819個規範彝字,並開始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遊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當古羌人遊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後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了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並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晉以後,昆明人與焚(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範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特徵,是長時期保持著奴隸佔有制度。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遊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佔有制度的過渡。

8世紀30年代,蒙舍詔統一六詔,雲南彝族、白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統治中心在今雲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統治範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佈地區。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彝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覆二年(902),南詔奴隸制王朝的覆滅,不意味著彝族先民地區奴隸制隨之消亡。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係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彝族地區出現比較鬆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與之相對應,蒙古貴族加強了對各地彝族茲莫即土長的爭取工作,發展為在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繼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係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沉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地區比較迅速地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跪射俑


在中國有一首歌名為《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彝族便是五十六個民族中的其中之一。彝族是少數民族,在少數民族中排行第六,這個排名是按人口排名的,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表明,彝族共有871萬人之多。

彝族原來叫“夷族”,因夷有貶義,所以改為了彝。他們主要聚集在廣西、雲南、四川、貴州等地,關於彝族的起源,說法很多,比如東來、南來、雲南土著以及北來說,最靠譜的是北來說。據文獻記載,彝族的祖先曾和古羌人有著說不清的關係,古羌人不是民族,而是上古時期的群體,他們生活在隴山以西,所以彝族其實來自古羌人這個群體。

公元初期時,彝族先民居住在如今的四川西昌東南區域以及昆明湖滇池地區,後來逐漸南遷到了安寧河、金沙江等區域,公元3世紀後,又從這裡擴展到了滇南、廣西等地,不斷融合其他民族,所以有很多其他部落也是彝族人。彝族的名稱很多,比如“紅彝”、“白彝”、“花腰”等,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

在彝文典籍裡,彝族的祖先名為“仲牟由”,他有6個兒子,這6個兒子被彝族稱作為“六祖”,是彝族6個支系的祖先。據彝族水西土司安氏的父子連名譜中記載,仲牟由應該是戰國初期時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