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學教授曾說:“有些學者,整天泡在學術會上,怎麼有時間做學問?”,你怎麼看?

凡大先生


首先中國院士分為兩院,中科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屬於學術理論派,例如高院士,後者工程院士屬於實戰派,我們比較熟悉的有袁隆平院士,鍾南山院士,李蘭娟,施一公等。


交得保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這位教授所攻擊的到底是哪一部分人呢?

是那部分功成名就者、是那些院長、長江學者、知名教授等,絕大部分時候,是他們整天泡在學術會上。

國內的學術會議,但凡是個會議,一定要請幾個業界有名的教授來坐鎮,有時候根本不考慮這個教授的研究和會議的主題相關不相關。請他們來,會議就會有人來捧場,一定會有他的粉絲。隨便講一講已經老掉牙的東西也無所謂,若是講點最新的研究,當然更好,實際情況是,誰在乎你講啥呢?人家看的是你的頭銜……

出於面子,這些院長、長江學者、知名學者,也很難拒絕。因為下次若是自己要舉辦個會議,不也要是求人來嗎?大家深諳此道,所以互相請來請去,一團和氣很正常了。

對了,天天泡在會議上的人,是不用交會務費的,來回交通住宿都是報銷的。他們本身就是吸引參會者交會務費的引子,由他們在,就會有他們的學生,他們的粉絲,以及求他們的人來。

至於有沒有時間做學問,反正都是教授、長江、知名教授了,誰還在乎你有沒有時間做學問呢……


半島外語


人之差異,天生已定。幼兒時期,有兒童坐姿難定,總在活動,而有些愛打盹,肯瞌睡,顯示精力有別。上學時期,有些學生注意力不集,愛做桌下活動,但所講內容,一聽即會,記憶超群,且舉一反三,擅長應用,而另外更多學生,課堂認真之極,聽,記,練無一不達,可就是考試難及,實乃智商有別。工作後,有人踏踏實實,勤勤懇懇,但實績難以服人,而另一幫人,思維靈活,左右逢源,成效顯著。像武漢大學副校長舒紅兵,悟得生活真諦,以愛情滋潤繁心,工作休閒,應對從容,不僅績效突出,榮選院士之譽,且四登婚姻殿堂,直達理想之巔,無愧人生贏家。因此,人之異別,情理之中。


7號四分衛


在地質學界,有些人開口“大陸漂移”,閉口“板塊運動”,根本不會做“學問”!

事實上,小行星撞擊是地質變化的動力;但是“隕落地質學理論”創新會影響“漸變論”的“學術”利益!“災變論”是吳福元、金振民、朱日祥等人不願接受的!

為了自己的利益,這些院士們整天開會,打擊創新人才!




金童希瑞


國家真的應該治理此類現象了!許多學術會議究竟有多少意義,只有參加者心知肚明,莫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變相的腐敗,花的還是納稅人的錢。


金玉年輕


這個教授說的在理,但是也觸動到了那些人的痛處,那些人會給自己的行為找洗白的理由的,畢竟所謂的天天搞學術交流是有非常多的利益油水的,就算現在被捅破也會想盡辦法來找藉口,比如說把學術交流說成相互之間傳授經驗,把自己的經驗傳播出去成全其他人,自己沒有成果沒關係,自己可以幫助別人獲得成果,絕對有這樣的理由來開脫自己的虛偽。

實幹的人不喜歡耍嘴炮,一些人其實沒有什麼科研成果,但是就是掛著一些名頭整天到處弄虛作假,現在就是這樣的人太多了才變成了科研的絆腳石,為什麼國外發達國家的科學方面的水平高,原因就是因為別人把時間用在了實幹科研上面了,別人的評獎基礎是要有拿的出手的成果,我們不一樣我們是關係到位然後紙上談兵就可以了,差別特別的明顯。

這個教授說到了現在國內一些職業的病根和痛點,他接觸這方面的人多深深地瞭解這些人的內心真實想法和行為,所以把這些問題看得一清二楚,其實就是他口中說的這些人耽誤了科學的發展,而且還佔有和浪費了大量的資源,使得真正實幹的人沒有資源可用,而這些人又不幹事實,形成了需要的人得不到,不幹活的人佔有了資源的局面。

為什麼說每一年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去搞科學研究,但是真正有一些成果的並不多,而且這些東西被真正用在科研上面的其實也不多,很多都被一些光吃不幹活的人佔有了大量的資源,這真的是一種資源的極大浪費,因為光吃不幹活的人太多了,而且把自己的行為美化成為所謂的學術交流,真是把中國的文字運用得爐火純青。

別人是實幹興邦,我們是嘴炮贏天下,走的道路和別人相差太多,對於這種現象其實在各行各業中都存在,並不只是在這方面,各種各樣的調研指導學習,其實性質不都是一樣的嗎,這些都只是為了有合理的理由做一些不能張揚的見不得人的事情而已,不只是我們知道,其實上面的人也知道這種情況很普遍,但是想要一次性改變這種現象改變不可能,畢竟已經根深蒂固。


無法超越的足跡


現在的學者很浮躁。參加會議的目的主要是1有廠家贊助,在會議上發言有費用,2多露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名聲,渾一個臉熟,3可以結交朋友,便於拉選票,4你不露臉,別人會搶了你的位置。所以是勢利讓專家疲於奔命,不完全是個人的錯,需要我們的機制鼓勵踏踏實實做學問的人,如李蘭娟鍾南山院士


醫博汪健康彭文鴻


數十年來,多數的什麼學術研討會會議程序:開大會,請權威人士宣講一通,選部分比較好的專題論文宣講宣講,分組討論一下,會務專家們評選出比較好的文章獲獎,大會園滿成功!接下來會安排到當地或周邊的著名景點放鬆一下,大會圓滿成功!


馬文林3


其實這問題是兩說著,學術會議能讓人開拓眼界交流經驗各取所長互相進步,是一種很好的事情!不過這和社會上的所有事情都一樣,沒有規矩則不成方圓,目的變了味則形式和結果必然變了!學術會也是一樣,沒有個管理不行,學術會變成旅遊聚餐會,變成交友會,變成結黨營私舞弊會等都有可能!其實學術會是個古老的形式,現在已經不是那麼先進必要了!現在媒體和互聯網這麼發達,完全可以在雜誌報刊加上互聯網交流學術,坐在電腦前一切都解決了,即簡單又省時省力避免學術會的奔馬勞頓,坐車住店不只費錢,即累又不方便!這樣費力不討好勞民傷財的事如果趨之若鶩那就有點匪夷所思了!很可能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沒有重大的問題學術會還是越少越好啊!


春風熙照


中科院的教授說,有些學者整天泡在學術交流會上,還有什麼時間做學問,你怎麼看?

第一,學術不分國界,交流有利於促進成長。

參加一些學術交流會能夠進行思想的碰撞,並且能夠最直接在第一時間接觸到最前沿的先進技術。

一些學者參加學術交流會,可能會給自己的研究增加靈感和方向,有一定的好處。

老一輩的學術泰斗也需要新思維的發展,年輕人研究的東西也應該看看。說不定會有些意外驚喜。

年輕人也能夠在學術交流會上面聽一聽前輩的指引,

第二,學術交流會不是沽名釣譽的地方。

有一些含金量不高的學術交流會,打著一些科學泰斗的名字,邀請某些著名學者坐鎮,其實只是一個噱頭而已。

在那種學術交流會上面發表的文章並不具有代表意義,有一些根本就不嚴謹,所以參加了也是浪費時間而已。

我認為參加學術交流會應該要有篩選,有目的性的參加,而不是所有的交流會都要去,要仔細甄別哪一些是有意義的,哪一些是沒有意義的。

第三,擇其善者而從之。

選擇對自己最有用的參加才是王道,而不是單單去參加博取一個名聲。

科學要平心靜氣鑽研,不能太過浮躁,也不要為了博取公眾的眼球而去出名。

認真做好自己的科研,為社會作出貢獻才是關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