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時候人大多活不過60歲?

用戶傑


最近看了大明風華,大明的皇帝也幾乎都是短命鬼,這可能和基因有關!不過最主要古時候人活的不長的原因是一下幾點:

1.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我敢說如果08的那場大雪放到以前,不知道要凍死多少人,還有最近幾年夏天流行的後備箱煎蛋,這種天氣放到以前肯定會熱死一大堆,難怪現在都說我的命是空調給的!!

2.過多的勞作 農耕社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很好的生活習慣,但是天天都是這麼繁瑣的勞作,誰能吃的消,再加上身體的消耗並不能通過營養的補充來彌補,古時候能吃飽飯就不錯了,久而久之身體的消耗讓人油盡燈枯,短命也就很正常了!!

3.醫療 不對,這是個現代詞語,我應該說郎中不行!!隨便的一場瘟疫就是滅頂之災,隨便的一個發熱也可能要了人命,反正就是病情的惡化,只能看他的造化。

4.近親的婚姻 皇家尚且如此,殊不知這已經在根本上決定你了壽命!!

5.戰爭 打打殺殺隨時在身邊,死的都是青壯年,能活的久嗎!!!

所以我們現在要珍惜生命,我們的美好時光都是一代代人摸索創造的,學會感恩,學會珍惜!!!


愛打球的GD


古人壽命短有這麼幾個方面的原因。

1.是古代的醫療條件落後,營養條件跟不上。古時候女孩子結婚都比較早,14,15歲的樣子就已生為人婦,然後便是生孩子,由於落後,每次生孩子都是一場賭博。而這時的母親發育都不是很完全,生孩子有著巨大的風險,很多時候都是要麼孩子死,要麼母親死,最糟糕的就是母子都去世,母子都平安的時候算是很好了。當然這不包括那些富豪,當官的。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需要很多營養的。幼兒時往往是母親沒吃飽,沒奶水,孩子就被餓死了,在沒經驗的父母照顧下,也有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孩 子的夭折,古代不太好的衛生條件,也會導致孩子容易生病。病對所有的人來說都是可怕的。小病倒沒什麼,怕的就是大病,一場大病會導致一個家庭沒錢醫治,只有靜靜地等待死亡來臨。而一場大的傳染疾病,比如說瘟疫,常常會導致一大片的人群死亡。但是很多古代常見難治的疾病,在現代要麼根本不存在,要麼治療起來就很簡單。

2.是戰爭原因。古代統治者為了鞏固疆土或者去獲得更多的國土,幾乎年年都在打仗。而小仗傷及幾十人,中型戰役就數百上千,歷史上的大型戰役動輒數萬,幾十萬。戰國時期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殘忍的秦國戰神白起坑殺趙國四十萬戰士,永遠不要輕視或渴望戰爭,因為戰爭是要死人的,它是讓國家人口總數下降最快的方式。

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最畏懼戰爭。一打仗就要抓壯丁,戰役介紹後親人能回家的幾率微乎其微。在唐朝安史之亂時,杜甫就寫了《三吏》《三別》描述了當時戰亂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所以很難有人在戰爭時期活過六十歲。

3.是統治者的原因。一個體恤百姓的君主,人民會過得好一些,風調雨順的時節上交國稅,遭遇旱災水災有國家支持幫助度過難關。然而一旦遇到一個昏庸無道的君主,為了滿足其驕奢淫逸,大興土木,勒索百姓錢財,導致許多人因此餓死或因其他原因被賜死。一個好戰君主也是人民所不喜歡的,儘管漢武帝開拓疆土,打敗匈奴,可是他的好戰導致帝國人口大大降低,晚年幾乎造成人們起義。一個喜歡嚴刑峻法的君主同樣會導致人口下降,一個人只要犯了一點錯就被判死,連坐族誅等酷刑造成了很多人含冤而死。

而一個朝代,帝王十幾個,個性都各不相同,很容易出現上面所述的君王。王朝開闢是能戰的君主,王朝衰敗是驕奢淫逸無能的君主,就這兩個點足以死上數十萬計的百姓和士兵了。

當然,導致古代人大多無法活過六十歲的原因還有其他,不過以上原因是主要原因。


肖塵


在古代,活到三十五六歲就有人自稱“老夫”,一般人40歲以後就稱老,到了47歲就是所謂的“晚途”,為何古人普遍不長壽?原因主要有以下4點:

1.醫療水平低下,很多疾病沒有有效的藥物治療,生病而死的人不計其數,出生兒童死亡率高;

2.戰爭頻繁,戰爭使得大量人員傷亡,現代抗生素沒有發明之前,大多數負傷人員因感染而死亡;

3.社會法制低下;

4.防災能力差,一旦發生天災就會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拿雲919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這是我國古代針對人生不同年齡階段的一個說法。

其中,七十古來稀代表著七十歲高齡的人不常見,也指享高壽不易的意思。

曾經有人做過統計,中國古代戰爭時期,死於戰亂地區人士的平均壽命大概在20-30歲之間;和平時期,平均壽命大概在30-40歲之間。而排除早夭的情況時,明清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也就在60歲之間。

古代人士壽命短的原因

從歷史的宏觀角度來看,古代人士之所以活不長久與多方面因素有關。

廣告連通

1、戰爭

人類歷史自記載以來,幾乎每一天都有地區在發生戰爭。戰火紛飛的時期,人命就顯得不那麼收到重視了。

2、經濟落後

在歷史的長流之中,即便是康乾盛世期間,還有許許多多因為經濟落後而餓死的人。一旦田地受到了自然災害,那麼就只能形成饑荒。

3、醫療條件不佳

古代因為消息的不流通,所以導致很多的治病良方和醫師都不能起到授教的作用。在針對一些疾病的治療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困難。經濟困難的家庭,甚至無法請到醫師救治。

現代人士壽命短都有著四個共性

現代社會雖說各方面比起從前都有很大的進步,但是我們可以發現仍然有不少人無法達到高齡的現象。經研究發現,究其原因有這幾點:

1、疲勞過度

熬夜、通宵對於現代人來說已經不是什麼特別的事情了,不論是學生還是上班族,都是常見的現象了。而疲勞過度的後果就是,機體免疫力下降、疾病找上門來等等。

2、負面情緒

有研究機構曾經發現,長期處於抑鬱、緊張、害怕等負面情緒下的人士,比起常人更容易生病,尤其是精神類的疾病問題。抑鬱症、強迫症、躁狂症已然是現代社會中常見的心理疾病。

3、吸菸酗酒

雖然吸菸、酗酒不會直接導致疾病發生,但是許多的文獻表明吸菸、酗酒是諸多疾病(肝病、肺病、口腔疾病、胃腸道疾病、癌症等等)的誘發因素,嚴重損害其健康水平。

4、諱疾忌醫

雖說現代社會醫療條件已經越來越完善了,但是仍然有人秉持著“是藥三分毒”的思想。在患病的時候大多數患者都很難遵從醫師的指導下進行治療,尤其是高血壓患者,很少會聽從醫師定期服藥控壓(可樂定、普萘洛爾等)。





檸檬香日記


郭德綱在他的相聲裡講過,在民國的時候,男人只要過了三十歲,有點身份的男人就要留鬍子拄柺棍扮老先生,開始向德高望重的方向發展了。這個梗郭德綱說出來很多人都認為是笑話,因為這讓我們現代人很難理解,畢竟我們三十歲很多人都還沒結婚,有一小部分人博士還沒有畢業呢,民國的人就開始扮演老先生,是不是有點故作姿態了?

可是隻要我們知道民國的人平均壽命只有35歲,我們就應該判斷出郭德綱不是說笑話逗大家。民國的男人三十歲就開始進入老年狀態,只能說民國那個時代人們的壽命太短,逼大家不得不加速自己的人生歷程。

古代人不但普通人平均壽命短,就是皇帝的平均壽命都不長,有學者是統計過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皇帝的平均壽命壽命,從始皇帝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儀,兩千五百年的歷史中,總共有400多位皇帝。其中生老病死可查的皇帝約有200人,這些皇帝的平均壽命居然為39.2歲,也就是說,一多半的皇帝都活不過40歲。下面的圖表是明代的皇帝壽命,大家可以明顯看出明代的皇帝大多都是壯年去世。

皇帝能享受到他那個時代最豐富的食物供給,最好的醫療條件和最安定的外部環境,皇帝們的壽命都這麼短,那些吃不飽飯的老百姓能活多長就可想而知了。造成古代人壽命都不長的原因有以下幾個:


1、 生產力落後,糧食生產效率低,所以古代人普遍都是營養不良。大家現在到廟裡,會發現廟裡那些佛像大多數都是胖乎乎的,這就是反映了古代人的期望,因為在古代老百姓是很羨慕胖子的。一個人胖說明能吃飽飯,這在古代是很值得炫耀的。再加上古代中國災害不斷,生產力落後就導致抵抗災害的能力不強,所以每次災害都會造成局部或是全國性的饑荒,大面積餓死人。

正如和珅說的,你紀曉嵐看到人相食就是史書上的三個字,他和珅可是見過活生生場景的。中國為什麼一直從古至今都是大一統國家,就是中央政府從古至今都要承擔調集全國資源救災的責任。

2、醫療條件落後,各種寄生蟲和瘟疫橫行,像天花鼠疫這些傳染病不但能大面積縮短老百姓的平均壽命,甚至還能改變歷史。我們現在很多人提倡迴歸綠色,嚮往山林,認為純天然就是健康的,就是好的,這其實是一種反智主義的體現。大家身邊很多人為了養生去打山泉水來喝,其實喝這種野外沒有經過檢測的水是很危險的,那些水看起來很清亮,但是水中那些看不見的寄生蟲卵是威脅人體健康的一大殺手,比如血吸蟲。當然我們現在擁有先進的醫療手段,各種寄生蟲都可以治療,但是古代人可沒有這樣的手段,體內生了寄生蟲也只有拿命硬抗,或者去抓幾幅吃不死人的中藥象徵性的治療一下。

古代的瘟疫能達到什麼程度?比如三國時代,恆帝永壽二年(公元156年)全國戶數是1607萬多戶,人口是5006萬多口。到三國末年(280年),魏蜀吳合計只有戶數149萬多戶人口剩下560萬零200多口(金兆豐《中國通史·食貨篇》)。曹操在赤壁之戰的失敗,據考證一大部分原因就是軍中瘟疫流行,導致部隊戰鬥力不佳。很多皇帝短命就是死於醫療技術落後。

3、戰亂頻繁也是導致古代人平均壽命不長的重要原因。明代就有學者考證過,在當今中國版圖範圍內,先秦時期共有戰爭661次(此從周平王東遷算起),平均每年約1.2次;秦漢時期有戰爭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晉南北朝時戰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而隋唐五代時期,由於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和五代更迭,戰事亦不少,共1411次,平均每年3.7次;至宋遼金夏,雖然幾個政權分立,但相對穩定,不像魏晉南北朝那般動亂異常,故戰爭只有620次,平均每年約2次;而元明時期,有2次大範圍農民起義,又因明代多邊患,倭寇頻繁入侵,所以戰爭次數亦達1141次,平均每年有3次之多。


這麼頻繁的戰亂,對於年輕男子的消耗是非常大的,而作為勞動力主體的年輕男子被大量消耗後,土地就會大面積拋荒,然後只要有天災發生,就會引起饑荒,大量人口死去。

這三個原因就是造成古代人很難活過60歲,平均壽命低的主要原因。為了對抗超高的死亡率,古代的中國人就會大量生育,所以我們的文化裡認為多子多福。孩子多了,不可能個個短命,總有能長大成人壽終正寢的。


分析完這個問題以後,實在慶幸我們能生存在這個生產力發達,醫療先進,國家穩定的時代,短短几十年我們的平均壽命已經從民國的35歲提高到前所未有的77歲。都說人生七十古來稀,現在70歲的老人遍地都是。我們現在最大的煩惱是房價太高,營養過剩,這些擔心要是讓以前的皇帝們知道,一定會說你們這些人真矯情。


西山講歷史


古人壽命比較短,像孔子那樣高壽的屈指可數,大部分都生存的時間比較短,平均年齡不超過40歲,究其原因,大概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個影響古人壽命的原因是食物的短缺,古代先人由於農工生產比較落後,農作物產量非常有限,無法養活太多的人群,旱災、洪澇災害、蝗災、雪災、地震、瘟疫等等導致饑荒,很多人只能是眼睜睜的餓死。

第二個影響古人壽命的原因是頻繁的戰亂、朝代更迭,戰爭導致很多平民流離失所,沒有糧食和住所,生命沒有辦法得到保障,舉個例子,在東漢末年到三國爭霸,中原人口從六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人口負增長,還有太平天國起義十幾年中國人口減員一億以上戰爭死去的很多是青壯年死亡一個士兵伴隨的往往是幾百個平民的死亡。

第三個影響古人壽命的原因是當時醫療條件的限制,當時能夠救人性命的只有中藥,而且中醫的人數非常少,缺醫少藥讓很多人只能眼睜睜的失去生命。

另外當時的社會制度等級分明,社會資源掌握在少數統治者手裡,平民的生命如同草芥一般不受重視,社會安定的時候勉強餬口生存

,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只能聽天由命,生命都不能保證,何談長壽!這才是古人壽命短最主要的原因。

現在社會隨著生產力提高人民可以豐衣足食,醫療衛生惠及到每一個公民,安定的社會讓每個老百姓安居樂業,所以現代人的平均壽命都比古時候的人要高出幾十歲。


小劉白話歷史


導讀:


中國現在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65歲老人所佔的人口比例已經超過了10%。對於現代人來說,65歲並不算高齡,依然是可以遊山玩水、發揮餘熱的年紀。不過在古代,65歲絕對算是高齡了,古人的平均年齡只有40歲,能活到65歲的人屈指可數。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古代人的壽命一般都不高,那麼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呢?

其實想要知道中國古代人的平均壽命,基本上得不到一個比較準確的數字,並不是所有人都記錄了他們的出身時間。只能通過推算,得到一個比較客觀的數據。不過有一個很明顯的規律就是,從古至今人們的平均壽命是在不斷上漲的,但明朝到清朝又出現了一個明顯的下降趨勢,整體壽命少了十幾歲,這也跟當時的戰爭還有疾病有關。

下面有兩張表格,第一張大致描述了各個朝代男女的平均壽命,還有平均身高。

第二張是生活養尊處優的皇帝壽命

不難看出,同現代人來對比壽命的話,古代人不管你是哪一個階層的,平均壽命都比現代人低。

為什麼古人的壽命這麼短呢,我認為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嬰兒夭折率高

我國法律規定,男子滿22週歲、女子滿20週歲才可以結婚,古代可不一樣。古代統治者們為了鼓勵生育,結婚年齡都非常低。拿漢朝舉例,女子最低結婚年齡為15歲,如果15歲還不結婚,就要受到制裁。

對於這個年齡的女孩子來說,發育還不完全,生孩子是非常危險的事情。當時的醫療技術也不發達,能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完全聽天由命。所以嬰兒難產的幾率非常高,很多時候孕婦的命都保不住。

第二、生活水平低

就算是孩子能平安生下來,養大成人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大多數家庭,人們首先要解決吃飽飯的問題,根本不可能考慮什麼東西健康營養。同時還不敢生病,生病沒錢治,有錢也不一定能治好,一場大病過後身體機能已經大不如前,壽命自然不會高。

第三、戰爭

戰爭是自古以來人口降低最直接的一個原因,在戰爭來臨之際,符合年齡的男人要應徵入伍,在戰場上九死一生。一場戰爭下來,成千上萬的人失去了生命。他們能做的,就是祈禱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了。

總結:

以上這些都是導致古代人評論壽命不長的原因,好在這幾十年來,我們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都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均壽命得以大幅提升,此時不得不感嘆,還是活在當下好!


流金歳月


古代人的生活是迎著朝露出門工作,趕著夕陽回家吃晚飯,夜晚就在家沒事做,食物也都是純天然的,空氣沒有汙染,環境比現代優質,這樣一個環境,為什麼人大多數活不過60歲呢?或者換一個問題,為什麼會古時候人的壽命會短呢?

  • 1.戰亂,古代大大小小有25個朝代,其中春秋戰國與五代十國又分為一些政權,朝代更換的時候,各自政權打戰的時候勞民傷財都是輕的,部分朝代權貴對老百姓絲毫不體恤民情,任意壓迫,造成民不聊生,老百姓吃不飽飯,難以安居樂業。士兵打戰對人口總數的傷害這個在所難免,朝中權貴徵兵時對象都是要壯丁,整個人口的壽命長度就大大降低。

曹操者都感嘆:“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人口數量都銳減,人們壽命怎麼會長?

  • 自然災害,古代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只有少數權貴家裡不愁吃不愁喝,剩下的窮苦老百姓只能看天吃飯,古代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從春秋時期開始形成,直到戰國時期正式形成,延續了兩千多年,古代老百姓也被剝削了兩千多年,那些地主階級,通過掌握土地所有權的這一生產資料,對使用【租用】土地的農民通過榨取地租、放高利貸等手段剝削其他階級。老百姓原本都吃不飽飯,被這麼一剝削,偶爾遇上自然災害,自然吃不飽飯,家裡錢兩無多,只能餓死,壽命自然不長!

  • 醫療水平低下,醫學水平技術在人類歷史上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古代的醫療水平,很多都是因為一點小病,而人類的意識中還不清晰情況,很容易就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一場瘟疫就很可能整個城鎮被湮滅,在生育率原本低下的古代社會,任何病痛都可能對百姓帶來災難!

正是因為這三點原因,讓原本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古代人們的壽命拉低了!也導致了古代人口增長速度不高的主要原因!

林生觀歷史


我是逐夢,我來解答。

關於我國不同年代平均壽命的問題,早些年前的《生命與災害》期刊就做過一個統計。其中:

夏商時期不超過18歲。

周、秦大約為20歲。

漢代22歲。

唐代27歲。

宋代30歲。

清代33歲。

民國時期約為35歲。

1957年為57歲,1981年為68歲。

看了這個數據我有些質疑,不知道專欄作家是通過什麼方式得到的數據。周、秦平均壽命才20歲,雖然連年戰爭,也不至於都活不過弱冠之年,而且根據史書記載,以秦國為例,秦國的從軍年齡在17歲-60歲,也就是說年長的大有人在。同時期的孔子都有“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感嘆。

而且通過這個數據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平均的壽命隨著朝代的更替不斷上漲。既然這個數據不可信,本著好奇的心態又查找到一個數據,這個數據號稱是通過考古學家統計的,具體是真是假不好肯定,但是比上述的數據更能讓我相信。如下圖:

通過這個圖可以看到,元和清的平均壽命相對來說是比較少的,我覺得也是比較貼近史實的,元朝和清朝都屬於少數民族政權,在入主中原時期發生了很多的戰爭和屠殺,如清朝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

造成古代平均壽命短的原因,我認為是這樣的

一、戰爭

古代的死亡主要來源於戰爭。古語有云:“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人。”就是如此,在戰爭中隨時都會伴隨著死亡,有可能被殺,有可能流離失所而死等等。

二、醫療水平不足

古代的生產力雖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儘管統治者也在各地建立相應的醫療機構。但是受本身科技實力的限制,很多的疾病古人無法治癒。

三、等級制度

古代特有的等級制度,使社會各個階層利益劃分,佔大多數的都是出於社會底層的民眾。他們的生活水平較低,只能勉強吃飽,平時缺乏足夠的營養。一旦疾病來臨,只能保守治療。

四、迷信

古代求神拜佛的現象很嚴重,當發生疾病都希望依靠神明保佑。


《生命與災害》1996年 第五期

網絡


帶志逐夢


答:

在古時候,確實是能邁過60歲的人相對來說少一些,儘管那時候的天很藍,水很清,生態還沒有被怎麼破壞。但是,有沒有想過,隨著社會的進步,醫學條件的進步,以及人類對健康,生命認知的提升,這些都促使著我們活的比古人時間長!比如,在古代,人們沒有先進的醫療條件,扎個針灸都得不到合理的消毒措施,更別說華佗要給曹操做開顱手術了,那肯定是必死啊!普通老百姓的居住衛生條件及衛生意識也跟不上,那個時候還是農耕社會,也沒有柏油馬路,到農耕季節就要天天下地,一到雨季,可能家裡還漏雨,可以說是行走著的細菌培養皿。咱們看兩張清代的普通老百姓的照片,便可想象得到,為什麼古時候長壽的少了。

我們可以從上圖清晰的看到,那時候的國人,生活條件相對現在來說,及其的嚴酷。社會經濟及社會發展及其緩慢,有時候遇到傷病,沒錢治療,也只能任其發展,直至死去。

另外,在過去,由於科技的發展不夠發達,農林牧漁各個行業技術都得不到進步,因此,只能靠天吃飯。換句話說,如果收成好,出去苛捐雜稅,還能多吃點,如果收成不好,遇到了水災,旱災。那就會鬧饑荒,為了填飽肚子,有什麼吃什麼,樹葉,樹皮都算好的,有的真是吃土,甚至易子而食!在這樣的生存條件下,老百姓一定是疾病纏身。

所以,總結下來,您的問題,也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苦”。而一些流傳下來的養生術及健身操,更多的是來自於道家、武術家,醫生及皇家,恐怕也只有他們有時間也有那個層次去進行養生,達到長壽的目的了。

最後,在這裡也由衷的感謝中國共產黨帶領著我們,一路前行,讓我們中國老百姓都過上了好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