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歷史原因是什麼?

奇葩歷史大觀


隋朝的第二位皇帝是隋煬帝,隋煬帝雖然在歷史上的評價不高,但他卻的確做了非常多的有重大影響的事情。隋煬帝不僅正式的創立了科舉制,還重修了洛陽城,不僅三徵高句麗,還開鑿了大運河。尤其是大運河的開鑿消耗了隋朝大量的國力,使隋朝在國力強大的時刻於頃刻間崩塌。為什麼隋朝的隋煬帝要開鑿大運河?其歷史原因都有哪些?開鑿大運河直接原因是因為要加強南北交通,建造道路網;經濟原因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要加強南北經濟交流;社會原因是要加強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形成統一的民族及國家認同;其實隋朝的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要在政治上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鞏固隋王朝的統治。然而,隋朝開鑿大運河的結果卻與其開鑿的目的恰好反轉。本質上,大運河連通的是人民的交流和團結。

為了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並加強隋朝的統治權威,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圍繞這一點,我分析隋朝開鑿大運河的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點歷史原因,隋朝開鑿大運河之後,可以加快中國南北之間的交通,可以縮短南北之間的交流時間。交通的發達,必然會起到鞏固隋朝統治的作用。

從秦始皇統一中國開始,中國就真正的進入了大一統時代;而要實現真正的大一統,就必須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要達到有效控制就必須使中央政府的力量能夠得以迅速擴展到邊遠地區。為了使中央政府的力量能夠快速到達地方,就必須加強交通。

秦始皇為什麼在統一之後要採取車通軌的措施?就是為了要加強交通,就是為了使中央的力量能夠快速的到達地方。秦始皇為什麼修建了直道和馳道?秦始皇為什麼修建了靈渠?不就是要構建一個發達的交通路線網嗎?只要有了這個發達的交通路線網,秦始皇就可以控制任何他想控制的地方。力量順著發達的道路網到達了哪裡,哪裡就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控制之下。

隋朝的隋煬帝呢?為什麼要開到大運河?當然也是為了建造一個發達的道路交通網,發達的道路交通網可以使力量快速的運用,可以大幅度的減少北方到達南方的時間。為什麼生活時間相差幾百年的兩個人會有如此類似的想法和做法?因為他們的身份一樣,因為他們都是皇帝。只要是皇帝,其做任何事情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都是為了維護統治。

第二點歷史原因,隋朝開鑿大運河之後,可以加快北方與南方的經濟交流。如果北方與南方的經濟融合在一起,那麼不僅可以加強隋朝的經濟實力,還可以減少中國分裂的可能性。

從春秋戰國開始,土地私有制逐漸取得了井田制,中國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繁榮的小農經濟。然而,小農經濟卻有一個弱點,那就是它的分散性和封閉性。分散和封閉的小農經濟造成了中國各地之間經濟聯繫極不緊密的情況,這就導致對國家統一的要求比較低,很容易導致國家的分裂。

為了加強國家的統一,為了降低國家分裂的可能性。就必須加強中國南方與北方的經濟交流,只要中國南方與北方的經濟交流越來越頻繁,那麼就會是中國南方和北方的經濟形成一個整體。根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規律,南北經濟上的緊密聯繫,必然要求南北在政治上的統一。怎樣才能加強南北的經濟交流?隋朝的選擇是開鑿大運河。

中國傳統的經濟格局是北強南弱,這就決定了南方要發展起來就必須得到北方的支援。從魏晉南北朝開始,江南地區的開發就已經是生產力發展的具體表現和趨勢。所以,北方支援南方也是不可避免的。北方如何才能快速地支援南方?隋朝的選擇仍然是開鑿大運河。

第三點歷史原因,隋朝可以通過開鑿大運河來削弱世家大族和門閥的力量,隋朝也可以通過開鑿大運河來加強皇帝的權威。

中國有一種選官制度叫九品中正制,是從漢朝的察舉制發展而來。這種選拔制度人為的把中國的家族劃分為九等,以此作為國家權力分配的標準。家族的等級越高,掌握的權力就越大;掌握的權力越大,家族的等級就越高。在這種畸形的社會狀態下,家族的力量甚至超過中央政府的力量。秦始皇以來就推廣到全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到隋朝時期,門閥和世家的力量雖然有所削弱,但仍然對中央集權和皇權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面對這種情況,隋朝最高統治者和中央政府應該怎麼辦?以軍隊徹底清洗門閥和世家嗎?當然不可能。建立起隋朝的關隴門閥貴族集團就是一個武裝集團,其本身的武裝力量就十分強大。隋煬帝要是以武裝的手段消滅關隴貴族集團就會導致隋朝的滅亡。

怎麼樣才能消滅門閥和世家?不能以陰謀手段,只能用光明正大的陽謀。開鑿大運河就是隋朝統治者的陽謀手段,開導大學生既可以削弱門閥和世家的經濟力量,又可以削弱門閥和世家的人口數量。然而,隋朝的第二代統治者隋煬帝太急切了,開鑿大運河的同時還要征伐高句麗,使國家力量快速耗竭,最終導致隋朝滅亡。

第四點歷史原因,隋朝開鑿大運河,可以加強南方與北方的文化交流,加快南方與北方的民族融合,可以大幅度加強統一的民族和國家觀念。

從秦始皇開始,中國就是一個大一統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而且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習慣是不一樣的。這種情況導致的結果就是人們的地域意識太過於嚴重,地域的認同削弱了國家的認同,這是不利於國家的統一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鞏固的。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戰亂頻繁,但在戰亂中的中國各民族卻實現了快速的民族融合。這種民族融合的最大好處是使各民族的生活習慣漸趨一致,使各民族有了統一的民族認同感。北魏孝文帝改革即使在這種民族認同感下發生,又進一步加強了這種民族認同感。不可否認的是,隋朝的統一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這種民族認同感。

隋朝要在這種民族認同感的基礎上繼續加強民族和國家觀念,就必須繼續加強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怎樣才能加快這種交流?縮短交流的距離,加速交流的時間。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隋朝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有沒有起到這種作用呢?當然起到了作用。一直到清朝,大運河都在加強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大運河一直在加強民族認同和國家統一。

綜上所述,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歷史原因既是因為要加強南北的交通,也是為了實現南方與北方的大規模經濟文化交流,更是為了加快南方與北方的民族融合。然而,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最根本的歷史原因則是要在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基礎上達到鞏固隋朝統治的目的。一個人做任何事情的原因和目的都是跟他的階級屬性和職位相關的,隋煬帝皇帝的身份就決定了他做任何事情的必然目的是鞏固隋朝的封建統治。客觀上,大運河加強了人民的交流和團結,而人民的交流和團結是國家統一和強盛的根源。


歷史緯度


隋朝開鑿的大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四千多里。這條大動脈不僅使隋王朝加強了對南北方的政治、軍事控制,便利了全國財物向洛陽、長安的集聚,也大大加強了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對隋以後的中國歷史發展,乃至今天的經濟建設都具有深遠的影響。

秦漢時期,我國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當時的關中地區是全國最富庶的地區 。漢魏之際,長期戰亂使黃河流域的經濟受到嚴重摧殘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以至整個十六國時期 ,再次遭到破壞 。經北魏至隋 , 北方經濟雖得到恢復並取得不少發展 , 但其作為經濟重心的地位已開始動搖 。而此時南方的經濟卻很快發展起來 。東晉 、南朝時期 ,長江流域已成為新的經濟中心 。

隋朝以長安為都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但是北方的糧食生產卻遠遠不能滿足京師的需要 ,江南地區的糧食和布帛對隋朝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隋書 》記載 “毗陵 、吳郡 、會稽 、餘杭 、東陽 數郡 ,川澤沃衍 ,有海陸之饒 , 珍異所聚 , 故商賈並湊。”隋煬帝對江南的富庶有深切的感受 ,他意識到只有在長江與黃河之間開闢一條新的運輸水道 ,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長安 、洛陽兩都的糧食與其他物資的供應問題 ,並促進南北經濟交流 。 打開中原通向江南的水上航道成為隋王朝的當務之急 。

古代交通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非常強。河運雖然在速度上不及騾馬 , 但在運量和運價方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我國地形西高東低 , 主要的河流都是由西向東流入大海 ,缺少南北走向的大河 。隨著帝國大一統的形成及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 , 用人工開鑿南北走向的運河以開通南北水道交通 , 已經成為統治者的當務之急 。

隋統一以前,中國南北方曾長期處於阻隔的狀態 ,南北對立 、中央與地方的對立都十分

嚴重 。統一之初 , 江南故陳的強宗大族仍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與社會影響力 ,他們與隋中央之間始終存在著比較尖銳的矛盾 。

開皇十八年 ,隋文帝下詔說 “吳 、越之人 , 往承敝俗 , 所在之處私造大船 , 因相聚結 ,致有侵害 ,其江南諸州人間有船長三丈以上者,悉括入官”。文帝還在南方設置揚州大總管府 , 統領南方 44 州軍事 。開鑿大運河也正是為了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 。

從隋朝建國開始,便與突厥、吐谷渾處在隨時爆發戰爭的對峙狀態。在邊境之上,隋朝經常屯兵數萬以備,這些軍隊的供給僅靠在當地屯田是不夠的 , 還必須依靠中原和江淮地區糧餉供給 。因此,滿足軍事供給的需要也是開鑿大運河的重要原因 。

隋朝時期,南方的經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這裡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草木繁茂,物產豐富,移居南方的人也越來越多。大批移民的到來,不僅給南方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而且還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使南方經濟獲得了顯著發展。尤其是江淮及太湖地區,更成為全國著名的糧倉。

運河關不是隋朝人的發明,早在先秦時期,為了生產生活的需要,人們就開始開鑿人工河流。大運河也是隋煬帝帝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加以改造、修建、擴建而完成的一項偉大工程。

隋代的大運河由通濟渠、邗溝、 江南河、永濟渠四段組成。其中邗溝系隋煬帝於開皇七年(587 年)所開,南起江都,北至山陽,溝通江淮,為滅陳作準備。 它基本上是沿襲吳王夫差所鑿故道,煬帝即為後再次進行修建擴大。隋煬帝開運河主要是其它三段,即通濟渠、永濟渠和江南運河。大業元年(605年)開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至板渚引河入汴口,從大梁之東引汴水入於泗,達於淮,至江都宮入於海,亦謂之御河”。它基本沿襲東漢的汴渠故道。

開鑿一條溝通黃河、淮河與長江三大水系的人工河道,一直是封建社會雄主們的心願。早在北魏時,孝文帝就曾提出溝通河、洛、汴、淮的計劃,只是限於國力,沒有付諸實行。而隋朝經過隋文帝二十多年的經營,經濟空前繁榮,“戶口益多,府庫盈溢”。 文帝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王六十年”,具備了修建浩大的運河工程的實力。

隋煬帝興修的5條運河,除廣通渠以外,其他4條運河可以相互銜接,基本上呈南北走勢。它們又和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相連通,發揮了巨大的航運功能。

大運河的開鑿對中國古代社會影響深遠,它最大的功績是保障了漕運的發展和興盛。在中國古代大一統體制下,漕運是保證國家政策正常運行的有力工具。

隋唐以來,關中地區地狹人廣,離關中地區較遠的黃河下游、河北平原和江淮流域,糧食生產則較為發達。因此,將這些地區的糧食和其他物資調運至長安的漕運問題,成為隋唐兩代統治集團重要的財政問題。為了配合漕運,隋煬帝在運河沿線設置了很多糧倉,建立起了一套完備的糧食儲存體系。

當時河北平原上的永濟渠是調運河北地區糧食的主要通道,也是對北方用兵時輸送軍糧的主要路線。同時,永濟渠還承擔著轉運江淮地區物資北上的重要使命。另外,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河,是輸送江淮地區糧食、物資的主要渠道。隋煬帝修通大運河後,每年都有大量的物資通過大運河流入北方地區,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注入新鮮血液。

大運河的通航,將古燕、趙、 魏、宋、齊、魯、徐、吳、越等相對獨立的自然經濟區自北向南連成一片,彌補了中國南北走向河流稀少和陸路交通常因山川阻隔而艱難通行等缺陷,有利於海河、 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的東部地區的整合發展,成為溝通了黃河中下游經濟區和長江中下游經濟區的商貿幹道,為南北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它極大的促進了南北經濟貿易的發展、帶動了地區商業的繁榮。

今天的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一條文化長廊。直到今天,它仍然在繼續推動著運河兩岸的城市發展。這條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心血、凝聚勞動人民智慧的偉大工程,是隋朝對歷史的巨大貢獻,也是導致隋朝滅亡的導火索。


笑語千年


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歷史原因是什麼?京杭大運河全長1970千米,他是在公元前486年建造的,是春秋末期,吳國為了攻打齊國稱霸中原的時候建造。在以後這個基礎上向北向南發展,尤其是隋朝和元朝,第二次大規模的展開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天的京杭運河的規模

開通大運河的意義和原因有四點:

第一點,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和建設

第二點,方便南北運送糧食

第三點,開闢文化的交融,使得中原文化,南方文化相融合

第四點,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政治對全國的統一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是開始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年間,疏通於明清時期,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主要經歷了三次比較大的修整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歷史上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中國歷史上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的精神財富,京杭大運河,北起至北京,南到杭州,經過了六個省市,比巴拿馬運河長20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大運河





歷史榴芒教授


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大運河的開鑿是當時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

的產物,是鞏固階朝政權的政治需要

早在隋場帝即位前,不僅有地方土族勢力的起兵反隋,而且人民群眾的起義鬥爭連綿不斷。如公元597年,桂州(今廣西桂林市)人李光仕起義反抗,被鎮壓後,接著又爆發了李世賢的反抗鬥爭。公元600年,李英林起兵於熙州(今安徽安慶市)。次年,潮州

等五州的寮民,紛起抗隋。人民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而隋朝卻因“關河懸遠,兵不赴急”。開通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就可以大大縮短行程,加強對南方人民的鎮壓活動。

二、大運河的開鑿是當時軍事形勢逼迫的結果

從東漢末年到公元 589 年隋朝統一中國的 400年間,中國長期處於分裂對峙的局面。這種長期分裂對峙的結果,形成了地方割據集團和割據一方的觀念。隋統一後,這種割據勢力和觀念必然同隋朝中央政府、中央的大一統思想存在著尖銳的鬥爭。北齊滅

亡後,降周的山東士族集團,仍是統治集團的一部分,他們在地方擁有很大的權力,又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動輒數州暴動。因此,隋朝中央政府必須從戰略上加以重視,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加以控制、強大的政治來經營、強大的經濟做後盾、強大的交通做支

撐,才能真正維護統一的局面。與此同時,在隋朝的北方和西北方,突厥勢力強大起來:突厥民族自北魏以來,時和時叛,隋初曾參與打內戰,大肆侵擾。此外,東北的形勢也不容樂觀。高麗政權不斷派兵南侵:因此,對隋王朝來說,無論是剛實現統一的東方、南方,還是北方、西北和東北

方,情況都很嚴峻,必須有一個強大的軍事力量控制局勢,而要實現運兵迅速,糧草和軍用品供應及時,沒有便利的交通是萬萬不行的。因此,解決南北運輸乃是當務之急。

三、大運河的開鑿是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隋朝的統一,為經濟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促進了南北方經濟文化的交流。當時中國南方的生產,經過六朝時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已經成為繁盛之區。這裡的“魚鹽杞梓之利,充切八方;絲綿布席之饒,復衣天下”。而自古號稱天府的關中,已經不能滿足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因此,急切需要轉運南方的粟米布吊。但是,中國的地形卻是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大江大河也都由西向東流入大海,南北的交通從來沒有很好整頓過。隋王朝面臨的歷史任務,就是必須把南方的經濟重心與北方的政治軍事重心聯繫

起來,使南北成為統一的整體。溝通南北的隋朝大運河工程,就是在這種新的客觀形勢下進行的。所以,大運河的開鑿,是符合時代的需要的,即使隋場帝不開鑿,也一定有其他人出來開鑿這一條聯繫南北的新運河的。公元605年,隋場帝下令修整了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北上爭霸開鑿的刊溝,並開挖了黃河、淮河間的通濟渠;608年,又下令開挖了南通黃河、北到逐郡的永濟渠;610年又修整了三國孫吳時開通的聯結京口至餘杭的江南河。這樣,連結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五千多華里的大運河就應運而生了。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聯繫,大大縮短了南北的距離,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加強我國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著重大的歷史作用。總之,大運河的開鑿,是當時中國政治、軍事形勢所迫的結果,是經濟文化交流發展的必然要求。當然,大運河這樣巨大的工程,是在官吏督役嚴急的情況下迅速完成的,不可避免地給人民帶來了很多的苦難,這樣的事實也是不可否認的。




小灰LX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來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一:現在很多專家和民眾把修大運河的所有功績歸於楊廣身上,這是有悖於歷史的。楊廣依靠北周及楊堅在位時留下的豐厚人力物力去疏浚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早已開鑿留下的舊河道。大運河的形成是上至春秋下至元明清漫長的一個過程。實際上,楊廣疏浚的是“隋唐大運河”,並非後世的“京杭大運河”。

二:楊廣並非後世人所想的那麼昏庸。楊廣疏浚大運河在當時實屬無奈。魏晉南北朝數百年,南北方統一少,分離多。經濟、文化、政治上,南北已形成實際意義上的“割離”,因多年戰亂,各地士族成為當地權貴,位比皇權,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只知有“王鄭”不知有皇上。關隴貴族、山東、中原、江淮門閥林立,隋朝積累了幾乎所有王朝的隱患。修建大運河,加強南北聯繫,政治上的考量是靠前的。

三、楊廣的確是個好大喜功的君主,為削弱士族力量,實現政治理想,三徵高麗,南下巡視,百官獻禮,獻禮多者加官進爵,獻禮寡者,遠離朝堂。

四、最後,南北朝後,南方尤其江南經濟迎刃而上,為加強中央王朝經濟命脈,修繕大運河大勢所趨。


烏衣巷口賣杏花


修運河是勞民傷財的舉動,是煬帝的功績,是暴政。加強對東南方的統治、溝通南北經濟、加強華北地區的軍事力量。大運河開鑿,給人民帶來沉重負擔,但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加強了南北聯繫,對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仍造福人民。運河水利運輸,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政治上,隋政府為加強對東北和江南地區的控制,需要一條南北向的大運河。另一方面,隋煬帝想南下娛樂。還有就是為了保持對朝鮮戰爭的物資補給。



騎魚的奶喵


隋朝是我國曆史上短暫的王朝,猶如一顆流星劃過夜空,留下一條美麗的弧線,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和無盡的感慨。隋朝最後一位皇帝隋煬帝是位榮辱參半的帝王,在位期間他驕奢淫逸,好大喜功,連年征戰,窮兵黷武。也是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但隋煬帝也不是一無是處,他做了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就是開鑿大運會。隋煬帝之所以能開鑿運河我們要結合當時政治經濟來分析。

1.政治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世族大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力量相當強大。隋統一後,他們仍依恃其強大的勢力,企圖與中央政權抗衡。使隋政權面臨嚴重威脅,隋統治者要實施對南方的有效統治,貫通南北運河勢在必行。

2.軍事原因:北部邊境少數民族政權對隋朝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軍隊駐紮邊境,需要大量糧草,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糧餉供應。路途遙遠,開鑿運河可以節約成本。

3.經濟原因:國家需要加強對南方的管理,長安需要與富庶經濟區聯繫,需要南方糧食物資供應北方,不論是中央朝廷還是官僚貴族或是北方邊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繫。大運河的開鑿應運而生。

無論什麼事都有兩面性,大運河也是這樣,開鑿運河給人們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同時隋煬帝利用大運河,多次組織到江南巡遊,極盡鋪張、奢侈,也 進一步加劇了當時的階級矛盾,正所謂“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一方面肯定了開鑿大運河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道出了隋亡的原因。儘管在當時給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但它的影響是深遠,大運會的開鑿是功在千秋的,它的開通產生了久遠而積極的影響。它為以後的歷代所用,成為南北 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澤被至今;對鞏固統一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都 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大運河的開鑿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是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經濟的推動。








獨孤求敗谷


古代沒有汽車火車,只有牛車騾車馬車驢車,陸上運輸十分艱難,而船運則相對經濟便捷,故歷朝歷代都愛修運河。

隋之前的中華大地,經歷過幾個歷史時期:

王國時期,包括夏商周(春秋)。這個時期沒有縱橫天下的經濟往來需求,小國寡民是社會常態,要大運河有什麼用?不過,偶爾因為軍事上的需求,在局部開鑿小規模運河,也是常有的事,不僅中原諸國挖得,就連吳越這種野蠻人也會挖運河。

第一帝國時期,包括戰國、秦、西漢、新、東漢。這個時期是中國大變動的時期。這個時期開始出現了大規模社會治理,人員物資的大範圍流動成為明確的需求,那麼中央政府就勢必要尋找經濟上可行的解決方案。運河就是最佳解決方案。運河的意義在於溝通供給和需求兩側,當時這兩側都集中在黃淮流域,距離不遠,溝通方便,所以第一帝國雖然也留下了不少著名的運河,但規模都不算大。

第二帝國時期,這個帝國實際上夭折了,沒有走完歷史過程,包括三國、西晉、東晉、南朝。因為帝國夭折了,而且後來偏居半壁江山,所以也沒有大運河的建設需求,但第二帝國也留下了巨大的歷史遺產:江南的開發,推動了中華的經濟重心南移。

隋之前的中華,

需要運河;

也開了不少運河;

但不需要大運河。

隋為什麼需要大運河?

隋是第三帝國的整合期。

第三帝國時期,包括北魏、東西魏、北朝、隋、唐。這個時期有如下幾個特點:

社會治理出現了更高的需求,第二帝國的士族路線被證明不靈,中央政權需要更強、更集中的權力(搞大工程只是治標,後來找到的治本方法是科舉)。

內部整合的壓力加大,不僅北方各個族群之間需要整合,而且,原來南北朝之間的整合問題也加了進來。

南方經濟的躍升,東晉和南朝讓更優質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資源和技術能力得到結合,江南大量產出富餘的糧秣。不過,飯雖多但碗太遠,供給側離需求側實在太遠了,需要有更經濟的食物運送方法。

帝國在東北方向上的邊患壓力增大,且對手的社會組織、動員能力比較強。

所以,隋朝以前沒有修建大運河的需求。隋朝時,國家統一,江南得到了開發,物產豐富,而關中則由於開墾過渡和氣候變化,導致乾旱貧瘠,物產不足以支持關中人口,因此,隋煬帝才營建東都洛陽,率百官與家屬以及大軍就食於洛陽。

但是洛陽也沒有餘糧,沒有關係,通過大運河從江南調過來。

為了解決高句麗,隋朝調集大軍征討,軍隊與後勤物質大多是通過大運河運到涿郡,即今北京。

因此,隋朝大運河的修建,是為了溝通南北,方便運輸以及灌溉等功能。

前朝修了很多運河,隋朝只需要把它們連接起來並標準化就行了,儘管如此,依然動用了百萬民夫。

綜上,到了隋朝,開鑿大運河的條件才算完全具備。修建大運河,是一個弊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憑此一條,隋煬帝可稱千古一帝。




當代曹植


總體上有經濟、文化、軍事三方面的原因。

1。經濟與文化交流上,黃河是中華民族發展的搖籃,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它的中下游中原地區是古代經濟、文化、科學最發達、最昌明的區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為活躍的所在。黃河自西向東的流向,便於東西橫向聯繫,而不便於南北縱向的聯繫,縱向經濟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響,黃河以北不乏富饒之地,黃河以南的東南沿海更是物產豐富之地,但長期得不到開發,這種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國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我們的祖先明智地覺察到這個問題,從而產生開鑿南北縱向的人工河的願望。

2。軍事需求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封建統治者為鞏固政權,戰事頻繁,征伐不斷,為保證軍事行動所需之大量糧草的運輸,在水運上佔有主導地位的年代,溝通南北水運,開鑿運河無疑對軍事行動是十分必要的。由此可見,大運河的開鑿,主要是為了當政者便於鞏固和發展自己的政權,而軍事行動和經濟開拓則是最直接的目的。同時,也有著追隨帝都的屬性。








中國史研究


首先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那我們就開門見山綜合性談談開鑿大運河的原因:

1、南朝以來,江南經濟地位不斷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開通運河勢在必行,隋朝完成統一,社會秩序逐步穩定,社會經濟得到初步恢復和發展,為大運河開鑿創造了物質條件,中央集權加強,能夠組織大規模人力和物力進行開鑿.

2、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全國的統治,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掠奪。

3、為了到江南繁華地區的巡遊、由於在隋朝之前,江南經濟已趕上北方,所以南方也是繁華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