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一個人獨處,可怕嗎?

徐胖子妞


由於喜歡的環境是同樂,獨處的環境是寂寞,可見喜歡獨處就直面矛盾後的無奈,而沒有矛盾就沒世界,因此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因人的格局不同而相異,但站在真理的層面看,正確的答案只有一個!社會高層的人把馬克思主義做為指導社會發展的理論基礎,將會一眼看出,若沒富豪恩格斯的支持,馬克思主義便難以誕生;社會底層的人喜歡《杜娥寃》但過著幸福生活的人卻難以看出這部經典著作的背後是當時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更難想到它的意義就是崔生社會民主制度產生的崔化劑。具由科學思維的人一眼就能明白,函數的導數等於零的意義就是用數學的方法對牛頓第一定律的證明,從而由數學概率的概念聯想到:讓每個當事人都感到公平正義的存在其實是理當追求的最高境界,由此不難發現:科學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不是傳統的認知!然後再類比布魯諾只為堅守一個觀點而敢於獻身以及阿基米德只為一個結綸的完整而遲死一步的請求就會發現:一個人喜歡獨處,一定是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坎坷而明白了,一個人若不能改變環境,就須學會適應後的無奈。所以這個人的生存處境是非常可憐和可怕的!根源在於這個人追求的是真象而非物質上的滿足。而社會應當看到這種精神的可貴就在於:它是隻為了事情的真象、只關心社會的發展方向而把生死看的理性且客觀的一種人格。因此,把這個人當作精神病的患者還是視為社會的精神財富,其適反照的就是自己格局的大小,而這個人能否得到社會的幫助,體現的則是一個社會的道義水平而非制度水平。任何一個社會缺的決不是物質財富而是精神財富,是精神財富的貧乏才導致了物質財富的分配不公。願社會的每一個人都能進行反思,做到站的更高以便看的更遠。


張同圈


  習慣一個人獨處,也沒什麼不好。

  人生的路長而遠,別人可以陪你走一段路,與你一同進退,卻不一定有能力與你一直走下去,這就是現實。很多時候,自己在路上不代表身心沒有與步伐一致,即便是內心停下不再向前,那也是為了日後可以更好地出發。

  兩人結伴在路上,使得路途過程中多了幾分樂趣;一個人在路上,雖然形單影隻,顯得孤獨落寞,卻可以走得愈來愈遠。要習慣一個人做任何事,也要習慣和所有人做一件事。


蘭色海空


這是個什麼時代?習慣一個人獨處,是一種寶貴的品格,是一種成功者必須具備的特有氣質和能力。怎麼會可怕?這隻說明了一點,如今這個世界的人,開始變得脆弱不堪了。只有獨處,人才有深思的時光和空間。只有獨處,才能有反思自己的時間。只有獨處,你才能深刻認識這個世界。今天的人對自己的認識變得十分浮泛,所以會覺得獨處的人成了人類中的異類。這種認識往嚴重說,是因為如今的人類在整體下墜。人的本質是孤獨的,只有自己與自己獨處,自己與自己對話,自己與自己和解,才能深刻認識到人際的一些精微的滋味。


廝說芯語


獨處清歡美人生,瀟灑從容靠淡定

沉默之處多思考,昇華自身增功能

處處事事自己辦,內心安然無波瀾

是非無過自料理,紅塵俗事皆甩完

一心一意無牽絆,拈花一笑眉宇間

獨自為政求快樂,清靜安穩求善念

淨心讀書看看報,揮筆潑墨吟詩篇

遠離喧囂淨靈魂,修身養性皆隨緣

獨處智慧來沉澱,尋找快樂小空間

目下信步生靈感,今日頭條喜樂看

知足常樂是理念,獨處最美是清歡



田野


這個看怎麼獨處方式吧,不喜歡與人交流是一方面,平時沒事喜歡一個人待著,這是另一方面。

第二種很正常,隨著年齡生長,有些人很可能就不喜歡社會的複雜,人心的複雜,工作的壓力,疲憊等等問題,不習慣了應酬,時間長了,在空餘時間就想一個人待著,一個人出去走走,放鬆放鬆。

要是第一種,還真是不太好,類似於自閉了吧?不與人交流,不合群,幹什麼都是自己。要是這種情況的話,這個得自己注意一下了,得強迫著自己先去找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跟別人去做,去交流。一點一點適應,慢慢的可能會好很多吧…


Reality柒夜


一個人獨處,不可怕,但很悲慘,流落街頭無人問,死在家裡無人抬,沒有責任擔,沒有關愛,悲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