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如果沒有走錯路,直接殺進當時的中國,當時的中國能抵擋住馬其頓方陣嗎?

餘八百


笑了,當年號稱五百萬軍隊的波斯帝國不也是被亞歷山大帝在高加米拉幹掉了?

另外五萬軍隊是是職業脫產軍隊,輔之以全世界除中國以外各地的數學家,地理學家,以現在看來起碼會手術的外科三流醫生,來自歐洲的良種馬,和波斯帝國幾百年的積蓄。

而秦軍呢? 一旦動員,直接老家被偷,亞歷山大帝在位時,中國還在商鞅變法,列國的軍隊大多為,軍事貴族在後面督戰,前面都是臨時動員的國人,打仗時在以許諾這些農民田地等。

如此不專業的軍隊,抗衡在伯羅奔尼撒戰爭後希臘列國培養的僱傭兵們? 笑了。

馬其頓方陣只是他一經典戰術,並不是說亞歷山大沒有騎兵,一個擁有印度波斯的君主,把大象都運來,豈不是都涼涼,正如蒙古帝國征服南宋,一個文明必然不是整個世界的對手,而在當時亞歷山大征服了已知除中國外的世界。



歷史戰鬥雞


假設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而是長驅直入到達了中國,那麼結局會是什麼樣呢?先看這個人的生活年代對應中國的什麼時代,亞歷山大生活在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到前323年6月10日,此時正處於中國的戰國時期,中國的戰國時期是七個諸侯國爭霸的時期,亞歷山大如果這個時候抵達中國,他會遇到秦國。

因為它是從西邊來的,那麼秦國就會成為戰國七雄中首當其中的國家,他對亞洲的入侵與征服發生在公元前334年,歷時十年,經過伊蘇斯戰役、高加米拉戰役、吉達斯普河戰役,他先後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亞細亞、兩河流域。最終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此時的秦國已經經歷三十多年的變法,國力已經很充實了。公元前324年,秦國張儀率軍攻打魏國,奪取陝,築上郡塞。秦國的軍隊長期征戰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而且剛剛取得勝利,士氣正銳,亞歷山大如果此時勞師遠征,那他必定難以全身而退。

先說,亞歷山大,他勞師襲遠這是兵家大忌,他雖然在入侵亞洲的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勝利,但是他沒有遇到像秦軍這樣的虎狼之師,而且他的部隊遠離國土,後勤補給困難,戰鬥減員難以有效補充。那些被他打敗的亞洲歐洲國家都不是真心依附,隨時有可能起來反抗,打斷他的交通線和補給通道。這是他要解決的最大的後顧之憂。

再看秦國,但是商鞅變法以後就在秦國培養了耕戰之民,意思就是說農民放下鋤頭就能上戰場,放下武器就能種地。這是軍民合一的制度,所以秦國可以動員起來的戰鬥人員數量極為龐大。

而且這些人很多都是具有戰鬥經驗的老兵,他們可以隨時補入軍隊,進行戰鬥。秦軍的戰鬥意志極為旺盛,秦國實行的是軍功授爵制,根據每個士兵在戰場上砍下敵人腦袋數量的多少,就可以獲得相應等級的爵位,所以秦軍把敵人的腦袋叫首級。打起仗來,秦軍眼裡的敵人腦袋都不是腦袋都是高官厚祿,所以打起仗來秦軍士兵無比勇猛。

再說秦軍的武器裝備,從兵馬俑坑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長達6.3米的長矛柄遺痕,加上矛頭幾乎有7米長。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這樣強大的秦軍,一個集團衝鋒就能把亞歷山大的部隊消滅殆盡。

另外,秦軍還有弩,射程在一百五十米到八百米之間。秦軍還有很多出色的將領,再加上本土作戰,後勤補給,兵員補充很便利。再加上這是保家衛國的反侵略戰爭,秦軍的士氣肯定無比高漲。

當時張儀還活著,完全可以出面爭取六國的支持,建立反侵略的國際統一戰線。如果山東六國與秦國結成強大的反侵略同盟的話,那亞歷山大會輸得更慘。在這樣的戰略態勢下,面對如此強悍的對手,亞歷山大大帝擅長的馬其頓方陣也難有用武之地。

其實這都是假設,亞歷山大想打到中國,先得打敗大月氏、還得打敗匈奴,這些民族都有兇狠殘暴的軍隊,都被秦國修理過,亞歷山大有多少軍隊可以消耗的?根本打不到中國的邊境就被消滅了。

匈奴曾經被漢武帝打敗,殘餘勢力進入歐洲竟然如入無人之境,間接就可以看出漢家軍隊的戰鬥力之強,這些漢軍如果和秦軍比的話未必能佔上風,所以說亞歷山大大帝如果沒走錯路,即便攻打到當時的中國,也不會有多大勝算,再厲害的馬其頓方陣有也沒用。


小小嬴政


這個問題挺有趣的,我也曾經思考過,答案挺簡單的:驕傲的亞歷山大如果能迎著東方的驕陽踏上秦國的土地,鐵定會夕陽西下、重新做人的!為什麼?

首先看雙方領袖,亞歷山大pk秦惠文王。

不可否認,亞歷山大是歐洲的驕傲,個不大,有霸氣,有好奇心,也挺好學習,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其疆域東自費爾幹納盆地及印度河平原,西抵巴爾幹半島,北從中亞細亞、裡海和黑海起,南達印度洋和非洲北部。東征路上所向披靡,確實是馬其頓村最靚的仔。但東征路上,一直以為馬其頓以外都是荒蠻的他,結果現實中驚歎於大流士宮殿的豪華,感嘆“這才是做國王應有的環境與生活啊”。說到底,眼界太屯了。況且他的勝利完全是建立在波斯衰落的基礎上,我承認他的偉大,也知道他的僥倖。

而秦惠文王,那是奠定後來大秦帝國基業的重要人物,文治武功自不必說,手下更是人才濟濟:文有張儀連橫六國,武有公孫衍、樗裡子、司馬錯,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是生在帝王家,穩準狠的一p。

總結一下,都是英雄人物,但亞歷山大在歷練、底蘊上差的不是一丟丟。

接下來我們看武器與裝備,這個無需多說,大多數的歷史學家都知道,這個階段的歐洲乃至波斯是無法和我們比較的,秦朝的鐵器、青銅冶煉技術保證了武器的硬度、韌度等質量遠高於對手的,而且大規模戰役的武器裝備的完整性更是凌駕於馬其頓之上。

其次我們看軍隊數量,亞歷山大出發時越3萬步兵、5000騎兵,幹掉波斯後加上投降、僱用的也就增加不到5萬。秦朝那時候多少,那是上百萬的概念!就亞歷山大這數量,你咋好意思玩?我不否認戰爭歷史中有很多經典的以少勝多,那得看跟誰,張儀、公孫衍是何許人也?那是玩合縱連橫的戰略戰術上的大謀略家;㮙裡子是幹嘛的?中國歷史有名的風水大師與軍事統帥。還玩以少勝多嗎?哈哈,還是拿你最拿手的方陣硬懟秦朝吧。

馬其頓方陣在平原上確實將軍隊的兵種配合發揮到了極致,這也是亞歷山大之所以成為帝國的大殺器。但在秦朝,你不好使!為什麼呢?中國大部隊打仗打得太多了,可以說積累下太多的經驗,地形、天氣、後勤糧草、裝備、陣法上的研究都無不精深。秦朝的連弩、河西走廊的地形、虛虛實實的陣法足夠讓亞歷山大大開眼界的

最後補充一點,亞歷山大要想和秦朝掰掰手腕,你得先過匈奴騎兵這一關。從波斯不管從西域還是崑崙東進,補給能不能跟上不說,疲憊茫然下被匈奴全殲的概率都是很大的。

所以結論其實很清晰。亞歷山大是個值得敬仰、千古傳唱的王者,但當時秦朝的國力真的不是亞歷山大的用武之地。也好,碰不到,也算是互相給了面子





易中天地寬


馬其頓方陣就是一個笑話,現在還有人拿來說事嗎?馬其頓方陣依靠的是長槍和他們認為有防護力的鎧甲,其實那是因為歐洲的冶煉落後而已,當時的中國青銅合金的冶煉已經獨步太陽系,他們認為的防護,在當時的中國只不過是一層紙而已。

他們當年不是到不了中國,而只是半路被人打殘了。


孫家酸辣湯


幸虧他沒來,否則估計連河西走廊都不能通過就被匈奴打跑了。而匈奴呢,始終被中原文明打,一直向西騰挪,最終跑到歐洲稱王稱霸去了。據記載歐洲的部隊非常懼怕匈奴部隊,一般離著十里八里的就不戰而逃。原因嘛不僅僅是戰鬥力的問題,最主要的原因,自己去百度。這裡真不能說。


法緣石


我感覺夠嗆 ,中國的投石車,戰車,還有弓兵,還有迂迴的騎兵,很快就會突破防線,這個好像有歪果仁做過模擬視頻,結果是,弓箭手先壓陣,雙馬滾木戰車衝陣,兩翼騎兵迂迴,很快就突破了,失去陣型的歪果仁,就等著挨宰,分別模擬了戰國,元,唐,結果是唐攻破速度最快,戰國其次,元墊底,可能跟元配置有關全是輕騎兵


不要Love


這個問題很有趣。假如亞歷山大的部隊向東順利進入中國境內(忽略西域小國),那麼他會被分分鐘按在地上摩擦,因為他首先遇到對手是秦惠文王和變法之後的秦國。

亞歷山大:公元前356年——前323年,最遠打到了印度,前326年因疫情嚴重官兵厭戰而撤軍。秦惠文王嬴駟:公元前356年——前311年,於前325年正式改元稱王。假設前326年沒有疫情亞歷山大也沒有撤軍,而是繼續往東進軍,我們根據這個時間背景來設想一下。

公元前326年10月,亞歷山大率軍繼續東進,經西域,可能會於前325年到達中國境內(不考慮氣候因素造成的非戰鬥減員),過河西走廊,最先逼近秦國隴西之地。孤軍深入乃兵家大忌,此時亞歷山大軍隊長途跋涉,補給困難,人困馬乏,還不確定西域諸國是否會背後偷襲,而且對腳下的土地和人民一無所知,他們還不知自己將要面對的是鐵板一樣的秦國。
公元前337年嬴駟即位,繼續遵循商鞅之法,之後平定復辟勢力,鞏固政權,秦國政局穩定。前329年秦國完全掌握河西之地,實力大增,且時常兵出河東侵擾魏國,魏國被逼遷都,秦國東邊的壓力大大減小,東邊暫時安全。前325年,嬴駟正式稱王,史稱秦惠文王。此時秦國文臣有張儀,武將有樗裡疾、司馬錯等名將,國內安定,士氣高昂,秦軍數量龐大訓練有素隨時能戰。而且隴西是秦國祖先之地,是秦國發跡之地,秦國十分重視,邊境守軍一旦發現異樣就會上報,秦國迅速反應,不出幾日增援大軍就會抵達隴西,與亞歷山大軍隊碰面,秦軍只需以逸待勞,無論是人數、裝備、戰法、補給、動員還是戰場環境都完勝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

雙方終於碰面了。變法之後,秦軍戰力強悍,天下呼之為“銳士”;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橫掃埃及,波斯和印度,實力也強大,兩強相爭究竟誰更強?結果可能比較搞笑,因為馬其頓方陣根本不夠秦軍塞牙縫的。

馬其頓方陣編制跟現代軍隊相似,通常64名重甲步兵組成一個排,128人組成一個連,256人組成一個營,1024人組成一個團,4096人組成一個師。初級方陣是自成體系的多兵種作戰部隊,它除了一個師的重裝長矛步兵外,還包括(在滿編的情況下)2048名輕裝盾兵,1024名輔助兵和一個1024人的騎兵團,總計8192人。每個聯合方陣由四個初級方陣組成,約32,000人。這就是亞歷山大典型的遠征部隊的編成情況。我們估算亞歷山大到達中國境內的人數撐死了不超過5萬(巴爾幹半島不適合大面積農耕,養不活太多的人口),對於動輒十幾萬、幾十萬大軍的戰國七雄來講,這點人數實在是有點寒酸啊。

那麼其戰力如何呢?馬其頓方陣以重步兵為核心,作戰時排成很長的橫隊,縱深16人,士兵之間有較大間隔,長矛通常有3到4米長,方陣頭上4至6排士兵的矛頭對準前方,後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勢有的傾斜,有的垂直於地面,以堅固的密集矛陣跑步向前推進,十分凌厲,與騎兵配合更是威力巨大。為了保護側翼和後方,戰鬥開始前輕裝長矛兵在方陣的後面排成縱深約8人的橫隊,而輔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務兵和糧秣徵收員)則在方陣前面排成散兵橫隊,兩翼配置騎兵和一定數量的輕裝長矛兵。

但是這種陣型有不少缺點,比如防禦面太窄、不夠靈活,步兵的武器太依賴那長得離譜的笨重的長矛,而近戰武器只有短得可憐的青銅短劍,且無法迅速調轉矛頭防禦側面、後面,而兩側的輕裝輔助步兵防禦力根本不夠,一旦前三排的士兵敗下陣去,或者敵人從側翼包抄,兩翼根本就抵擋不住,敵人衝入陣中,那麼陣中的主力重裝長矛兵只能任憑敵軍持劍砍殺;再比如,方陣配備的盾太小,無法有效防禦密集箭陣的打擊,所以無論是輕騎射兵,還是步射集團,只要能驅散兩翼的輕步兵,列陣的長矛手幾乎是任憑射殺;再比如,方陣本就十分密集,過長的長矛不利於疏散,一旦遭遇混亂,群龍無首,就會發生擁擠踩踏造成大量傷亡。


那秦軍遇上馬其頓方陣會怎麼處置呢?我覺得秦軍會把亞歷山大他們玩死。

如果打伏擊戰,秦軍完全可以誘敵深入,憑藉對戰場環境的熟悉提前埋伏好,藉助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守株待兔,把敵軍分而化之、各個擊破。馬其頓方陣很難做到有序疏散的,密集的方陣一旦遭到集火打擊,會更快地被消耗殆盡。

如果要打陣地戰,秦軍步兵有大規模步射集團,充分發揮強弓硬弩射程遠威力大的優勢(秦國的箭鏃實現了標準化生產,秦國關中產竹,箭矢供應充足),先來幾陣密集箭雨遠程消耗一波,秦國的箭雨一度令山東諸國膽寒,而馬其頓方陣對此更加無解,只能一批一批地被射殺,銳氣先就被打掉了,在驚慌失措中也會有大量士兵被擁擠踩踏致死。在步射集團遠程消耗敵人兵力的時候,秦軍的騎兵可以從側翼包抄,先解決馬其頓方陣側翼的輕裝騎兵和盾兵,幾輪衝鋒殺入陣中亂砍亂殺,秦軍騎兵戰術嫻熟,秦劍如同開掛一般的修長,冷兵器時代一寸長一寸強。騎兵衝鋒過後,步兵結陣穩步推進,推進的同時射手持續射殺敵軍,秦軍步兵大量配備青銅戈,長度、重量適中,可以刺、勾、啄靈活運用,攻擊方式比馬其頓長矛更加多樣;也有少量的長矛兵,不過矛的長度應該比馬其頓的更長(從兵馬俑坑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長達6.3米的長矛柄遺痕,加上矛頭幾乎有7米長)。秦軍的兵種配合是很到位的,不動則穩如泰山,發動則是狂風暴雨。


戰爭在中國是一門藝術,春秋戰國征伐頻繁,各國都把戰爭玩出了花兒來。把亞歷山大的軍事素養放在當時的中國來講,可能就是個青銅。他的那一套戰術戰法,放在他自己的世界可能還行得通,要是放在戰國時期的中國可能活不過一集,環境不同,形勢不同而已,就好比有人問這樣的問題:自然狀態下獅子能否打得過老虎?但自然狀態下兩者根本不會相遇,關於答案我們也無從知曉。歷史沒有如果,我們也不知道兩軍真的相遇會怎樣,因為他們畢竟沒有相遇,我們做的只是假設。


大地瓜小地瓜一塊錢買


我就說兩點,第一,人數差太多,馬其頓軍隊人數不夠,第二,中國有弩,馬其頓軍隊就兩個厲害,一個是步兵方陣,一個是騎兵作戰,以前,騎兵是不能打仗的,只能刺探軍情,馬其頓學會了騎兵作戰,對西方各族有優勢,不過中國軍隊也會騎兵作戰,還有對付騎兵的方法,西方沒有遠距離攻擊手段,中國有秦弩


米蘭小當家43452877


冷兵器時代很難很難遠征,亞歷山大和成吉思汗算是歷史上兩個異類,相比之下亞歷山大更難一些,也是運氣不錯的,基本上他們沒有遇到太困難的抵抗力,如果亞歷山大一出門就遇到當時的秦國軍隊,當時就悲劇了,第一是軍隊人數相差太大了,已經不是戰術和戰力能夠彌補的,第二是看打法秦國軍隊可能比馬其頓方陣更加科學更加靈活多變,而且秦國的重兵器剛好是馬其頓方陣的剋星,冷兵器時代其他任何國家遇到秦國軍隊都是悲劇!


天路通匯胡


你說當時如果亞歷山大沒有走錯路,而是進入了當時的中國,你覺得七國的人一人吐一口唾沫能把這幾萬人馬給淹死嗎?馬其頓方針在當時的確是一個很厲害的方陣,但只帶著幾萬人馬就想東征中國,這未免也太異想天開了吧。

壓力山大東征的時候是公元前334年,他憑藉著改良的馬其頓方陣,經過10年苦戰,他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亞西亞、兩河流域,建立起了跨越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壓力山大東征的時候是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24年,那時候的秦國已經經過商鞅變法,且是七國並存的時候,那時候的秦國都已經強大到能掃六合了。那時候的壓力山大,如果真正的沒有有錯路話,單單一個秦國就能把他屠殺,何況是七國並存的時候。

壓力山大最大的倚仗就是他的馬其頓方陣



馬其頓方陣,自身具有很高的機動性,能以完整的橫隊勇猛地衝向敵人,給上位窮騎兵襲擊中恢復過來的敵人以更重的打。不能擺脫馬其頓方陣的追擊,因為披著重甲的士兵在戰場上移動的速度還比不上成陣馬其頓人。

馬其頓方陣是由常備兵、輕裝步兵、騎兵以及輔助兵混編而成,以步兵主攻騎兵騷擾,兩者緊密配合而成的方陣。馬其頓方陣的主力是手持長矛與護盾的輕裝步兵以及重甲步兵,通常由64個人組成一個排,由128個人組成一個連、256個人組成一個營、1024個人組成一個團、4096個人組成一個師,組成一個長方形一樣的陣。

戰國時期的中國

雖然六國按實際來說話的確不如秦國,但也不弱,畢竟是坐鎮一方國,又怎麼可能會弱。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爭戰,人數少則幾千多則幾十萬,每一場戰爭都是橫屍遍野,堆屍成山。亞歷山大應該慶幸他走錯路了,否則如今還有羅馬?

壓力山大就一個馬其頓方陣,如果他當時進攻中國,單單是一個秦國都能把它滅了,可能還會沿著路途,把遠在西方的各國給統治了。

秦國弓弩



秦國之所以強大,他其中的一個仰仗就是他的弓弩,他弓弩的射程都比其他國的箭射得遠,每次戰爭之前都會先放幾次陣雨,以消耗敵人一部分實力。試問,壓力山大幾萬的人馬夠秦國射幾輪箭雨?

到時我覺得我也不用解釋太多了,實力的懸殊根本不止一點點,單單在人數方面就已經相差個天壤地別了。武器,在戰國時期又是誰比得過秦國。實力,就有誰強得過秦國。不用七國,一個趙國都足以滅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