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永曆皇帝被殺前,為何竟然有滿八旗清軍企圖營救永曆皇帝?

仁勇校尉


首先要弄清楚是滿八旗哪支旗軍要營救永曆帝,先說明以下永曆帝在1662年,在昆明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

而在12年前,清朝內部發生了一件了不得大事,權傾天下攝政王多爾袞在打獵回來的途中去世,滿清有八個旗,除去皇帝親自統領的兩黃旗,多爾袞及其兄弟統領兩白旗。多爾袞剛去世沒多久原先隱忍的順治立刻就對多爾袞的兩白旗下手,兩白旗的大臣蘇克薩哈見勢不妙投靠順治,其他多爾袞的死忠紛紛受到處罰,估計有些人就被迫帶著兩白旗的軍隊去剿滅剩餘的明朝“餘孽”。

滿洲八旗都是在關外苦寒之地長大,用現在語言說怕熱不怕冷,現在被髮配到西南去剿滅前朝餘孽,一去就是十年曆經煎熬,雖終於抓到了最後一位前朝皇帝永曆帝,但還有李定國的一部分軍隊在負隅頑抗,不知道何時才能返回家鄉。

又見永曆帝有帝王之相,湊齊一萬人遂起兵造反,無奈實力不濟,被吳三桂消滅在萌芽之中。


陸棄


南明永曆皇帝被俘後,一群八旗兵合謀要救出永曆皇帝反清復明,聽來有些不可思議。然而,這絕不是天方夜譚,歷史上確有其事。

在西南稱帝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率兵擊敗後,倉皇逃入緬甸。至此,南明最後一個政權徹底灰飛煙滅,再也沒有任何力量威脅清朝的統治。

坐鎮昆明的平西王吳三桂,為了邀功請賞,討主子歡心,上書順治皇帝,要求帶兵進入緬甸境內,擒拿永曆皇帝,永絕後患。吳三桂的要求很快得到准奏,於是,吳三桂帶領關寧鐵騎和八旗兵深入緬甸,他們越峽谷,穿雨林,兵鋒直指緬甸首都阿瓦。緬甸王迫於吳三桂的壓力,不得不獻出永曆皇帝。


吳三桂押著永曆皇帝,凱旋迴到昆明。為了顯示自己威風,羞辱一下已是階下囚的永曆皇帝,讓人把永曆皇帝帶到自己面前。他本以為永曆皇帝見他跪下磕頭求饒,哪知永曆皇帝是面不改色,神情自若,看見他就平靜地問了一句:你可是大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做賊心虛的吳三桂嚇得慌忙匍匐在地,渾身發抖,口不能言,連看一眼永曆皇帝勇氣都沒有了……他手下見狀,趕緊把永曆皇帝帶出去。

此時吳三桂可謂是躊躇滿志,自以為擒獲永曆皇帝立下不世之功,只等著清廷封賞了。殊不知,一場劫走永曆皇帝的兵變正在悄悄醞釀之中。發動這場兵變的不是漢家子弟,而是跟隨吳三桂的八旗兵。有人該問了,這群八旗兵想劫走永曆皇帝反清復明,他們是不是腦子進水了!其實,這群人腦子很正常,他們之所以要劫走永曆皇帝反清復明,完全是為了報復清廷對他們迫害。



原來,在多爾袞攝政期間,他獨斷專行,架空皇帝,圖謀不軌。多爾袞病死後,順治皇帝立馬對多爾袞展開政治清算。不僅剝奪多爾袞所有的封號,還對他的黨羽進行殘酷鎮壓,殺的死,抓的抓,流放的流放。而跟隨吳三桂的八旗兵,來自襄白旗與正藍旗,屬於多爾袞的舊部。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些八旗兵雖然遠在雲貴,但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清算。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些八旗兵受到朝廷打壓後,早就心生不滿,起了反心。但造反總得有個理由,永曆皇帝被俘後,他們覺得機會來了。這永曆皇帝生的龍眉鳳目,氣宇軒昂,被抓後,淡然自若,不卑不亢,好似真龍天子下凡,這群八旗兵完全被永曆皇帝氣度折服了。他們認為如果能把永曆皇帝劫持走,然後打出反清復明的口號,就能贏得漢人支持,肯定能成就一番大業的。

說幹就幹,這群八旗兵紛紛剪去辮子,擁戴一個叫邵爾岱的軍官為首領,他們計劃把永曆皇帝劫走後,攻入四川,恢復明朝,再利用四川險要的地形與清朝抗衡。就這樣數千八旗兵在邵爾岱的率領下,殺奔永曆皇帝的關押地。吳三桂得到消息 ,立即命人將永曆皇帝及其太子轉往他出,自己親率關寧鐵騎殺氣騰騰撲向八旗兵。歷史上狗血的一幕上演了,曾經是明朝的精銳之師關寧鐵騎,與想恢復明朝的八旗騎兵,在昆明城內展開了一場廝殺。儘管八旗兵剽悍善戰,但架不住關寧鐵騎人多勢眾,經過惡戰,八旗兵被斬殺殆盡。

經過這次兵變,為防止夜長夢多,吳三桂決定處死永曆皇帝。在一個冷風悽悽的早晨,永曆皇帝及其太子一行25人被秘密押往昆明城外,用弓弦一一勒死。永曆皇帝沒有天子之命,卻有天子之相。據說,他臨刑前,神情自若,引頸受死,行刑的官兵無不肅然起敬。

吳三桂殺害永曆皇帝后,馬上上報清廷。清廷對這個賣主求榮的大漢奸,給予最高嘉獎,封他平西親王,節制雲貴川大小事務。一個“親”字表示清廷對吳三桂的認可,意思是你雖是漢人,但朝廷已經不把你當外人看了。吳三桂踏著永曆皇帝的血,如願以償走向了他人生的巔峰 ,成為橫行一方的土皇帝。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1662年,在“咒水之難”中被俘的永曆帝被押解至昆明,在吳三桂上奏清廷等待如何處死永曆帝時,確實有一小部分滿八旗清軍將領企圖營救永曆皇帝朱由榔,準備挾持其北上共謀大業。這段故事看似荒誕不經,卻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情。

據錢海嶽先生《南明史•昭宗本紀》記載,明昭宗即永曆皇帝朱由榔,具體情況如下:

“上自蒙塵,冠馬尾楞鬃帽,衣屯絹大袖袍,束黃絲帶,舉止端莊,甲士參謁,靜坐不視,奏語不答。滿兵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曰:“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八旗將士拜呼萬歲,爭去辮為號。統領邵爾岱牛錄下蟒出灑出,糾兵官阿爾必、嶽得濟、蘇間色、對大拜、門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餘人,自稱平漢王,刻印繕裝。乘城演劇舉事,共扈上幸漢中起義,盡殺漢中大營兵。事洩,死者二千餘人。”

故事大意如下:當時在雲南駐軍中,有個來自正藍旗名為“兀兒特”的將領非常看不慣忘恩負義的吳三桂,認為其背叛明朝不忠不義,認為朱由榔天生有天子相貌,非常值得擁戴,可以立得大功。便自稱平漢王糾集部分官兵準備擁護永曆帝殺出重圍,北上川陝進攻北方的清廷,最終“反清復明”。當然,最終被吳三桂鎮壓以失敗告終。

除了《南明史》之外,《廣陽雜記》、《罪惟錄》、《雲南備徵志》等等都有記載,相信確有此事。上述史料還明確指出了參與政變的滿清八旗官兵主要來自正藍旗和兩白旗。

那麼,這些滿八旗官兵為何要不惜背叛本民族“反清復明”呢?結合當時的滿清內部實際情況,大致可以以下幾種可能原因:

一是這些滿八旗官兵並非來自建州女真即愛新覺羅家族本部落,而是來自海西女真、野人女真或者葉赫納拉部族。這些部落早期被建州女真征服,雖幾經同化,但女真族內部也存在歧視和矛盾,在這種情況下,不排除部分心懷不滿被編入正藍旗和兩白旗的滿洲人準備趁機與建州女真決裂,以擁戴永曆帝為名,開創本部族的基業。

二是參與政變的滿八旗官兵來自受到清算的正藍旗和兩白旗。正藍旗因兩任旗主莽古爾泰、豪格先後被處死備受歧視待遇,兩白旗因是多爾袞和多鐸兄弟的直屬旗,在兩人死後,受到兩黃旗等的清算,許多兩白旗的官兵受到株連,對受到不公正待遇不滿的人不在少數,在這個時候,有人利用時機趁機聚眾起事,也不足為奇。

總的來看,這次營救行動不過是少部分滿八旗官兵因滿八旗內部矛盾而萌發的小規模叛亂,以永曆皇帝有王者之相而準備擁戴是藉口,形不成氣候,失敗不足為奇。經此叛亂,吳三桂怕夜長夢多,不敢將永曆帝押往北京,而是選擇用弓弦將永曆帝勒死於昆明。


滄海拾遺錄


不邀自答。

本來我對這個問題是沒什麼興趣的,因為在我看來這不過是清初一幫子明朝遺民死鴨子嘴硬而已,不過看到有人一本正經的說是真的,那好吧,我們就從邏輯的角度來看看這個問題。

為什麼說這段故事不過是死鴨子嘴硬?你要說是清軍當中的綠營官兵妄圖劫走朱由榔去建立不世之功業,這還有點可信度。但是說是清軍滿洲人要劫走朱由榔,Are you kidding me?

清軍綠營基本上都是以投降的明軍官兵經過整編組成,如果你說是部分綠營官兵因為不忘舊主而妄圖起事,這說得過去;你說是滿洲官兵要劫持永曆去建設萬世功業,我只能說這是在編故事,因為邏輯上根本說不通。

因為旗人在清初的利益是完全和清朝的國運綁在一塊的,只有大清統御四海旗人才能因此而獲利。比如說,清初因為八旗人口稀少,旗丁僅僅十萬左右,所以每個八旗男丁身上都有差事,不是當官就是當兵。而以武立國的清朝對旗人的要求就是隻有建立武功才有肉吃,所以這段時間武德充沛的滿洲人建立了赫赫戰功,因此每戶都過得不錯。

更何況當時朱由榔已經被引渡到清朝,其死期將近,只要是個人都盼著能夠趕快回家享福,因為人都會安於現狀,不會在天下基本太平的時候再把腦袋別褲腰帶上去打打殺殺。所以,這個故事從邏輯上根本說不過去。

而且,這項罪名在古代屬於大逆不道,既然是大逆不道,除了本人處決之外,連帶親屬也要跟著吃瓜落,最輕也是家族當中成年男子一律處決,女眷以及未成年男子流放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可是,各種版本的故事卻沒有交待對家屬的處罰,那麼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編故事的人也知道編不下去了,所以就只能把這段略去,故事也草草了結。

另外,我把《清聖祖實錄》以及《清史稿》康熙元年部分翻了個編都沒找到相關記載,《逆臣傳》名單翻來覆去也沒看過有此等人物。而且清朝對自身的齷齪事一般都沒有什麼隱晦,像這種事不可能沒有記載。

至於有人說什麼朱由榔有天子之相,我只能呵呵,一個被嚇的只會跑路甚至跑到緬甸的走天子,又有何帝王之命可言?

所以,我只能認為這段故事是假的,是一幫子人死鴨子嘴硬罷了。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滿洲人要“反清復明”這種事兒擱到現在絕對讓人難以置信,但是要擱在大清朝,人們就不會感到任何奇怪或不理解。因為現在的“滿族”基本上是以大清朝的“旗人”階層為主。而旗人在歷史上一直就是個身份,類似於周之“國人”、漢之“功臣”、元之“怯薛”、明之“勳衛”,都屬於君臣關係,是“政治概念”,而非“民族概念”。

好,既然是君臣關係,那按照近代以前的慣例,就要“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如果 “君若無禮,則臣亦不忠也”。也就說大家彼此之間的關係是雙向的。

只有概念先講清了,才可以再分析細節。

據錢海嶽先生《南明史•昭宗本紀》記載,明昭宗,也就是永曆帝縱使蒙塵之後也不失一位帝王和君子所應有的氣概:

“上自蒙塵,冠馬尾楞鬃帽,衣屯絹大袖袍,束黃絲帶,舉止端莊,甲士參謁,靜坐不視,奏語不答。滿兵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曰:“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八旗將士拜呼萬歲,爭去辮為號。統領邵爾岱牛錄下蟒出灑出,糾兵官阿爾必、嶽得濟、蘇間色、對大拜、門都海、住厄西兔等四十餘人,自稱平漢王,刻印繕裝。乘城演劇舉事,共扈上幸漢中起義,盡殺漢中大營兵。事洩,死者二千餘人。”

好,很多人會說,錢海嶽有“傾向性”,所以其言不足為據。那我們在看一看當時的目擊者怎麼說的。清初獨立學者劉獻廷先生從當時的親歷者、明降臣吉坦然那裡得到的記載。

“永曆之自緬歸也,吳三桂迎入坐輦中,百姓縱觀之,無不泣下沾襟。永曆面如滿月,須長過臍,日角龍顏,顧盼偉如也。有滿洲人見之,以為真天子,遂有密謀以圖中興者。事洩,誅四十餘人焉。予(劉獻廷)曰:“我向聞其人,而遺其人之名,先生猶憶得否?”(吉)坦然曰:“亦忘之矣。然於法場上見為首者長七尺餘,形如虎豹,皆言其膂力絕人,騎射為滿洲之冠,永曆以此益不得更延時日矣。”

同樣記載了明昭宗一望而知的君子氣象和滿洲將士對這位真天子的仰慕,同時也透露了這樣的信息,清兵之中滿洲人和吳三桂的舊部一直關係緊張。而且《唯罪錄》的史料還透露了這些滿洲將士是兩白旗和正藍旗的。

到此揭開這個“謎團”的關鍵就出現了。大清朝從老憨王起兵反明到三藩之亂以來半個多世紀君臣父子兄弟之間的內訌不斷幾乎就沒停止過。

永曆通寶,在清初藏有這種錢是要殺全家的。

明永曆帝殉國處。


比如老憨王殺弟舒爾哈赤及三子阿爾通阿、阿敏、札薩克圖。而皇太極、多爾袞兄弟對兄弟功臣的“萁豆相煎”比之於漢明二高帝之“鳥盡弓藏”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有兩次株連甚廣,那就是天聰九年,正藍旗旗主,御弟五王莽古爾泰在死後被揭發私刻帝璽、圖謀篡位,以大逆之罪追奪爵位,子孫由黃帶子降為紅帶子。 同時,正藍旗建制被取消,屬員被分別編入正、鑲兩黃旗,“八旗”一時成了“七旗”。雖然時隔不久,皇太極又將正藍旗恢復,但此時的正藍旗已不復當年的風光。再往後,正藍旗又因為新旗主豪哥被整肅而再受牽連,並被髮去戍邊當差而且待遇惡劣。

此後,兩白旗因為旗主攝政王多爾袞主政,取得了許多利益,如在京畿周邊侵佔原兩黃旗圈佔的旗產土地;但在多爾袞和阿濟格死後,兩白旗受到清算。多爾袞一黨如羅什、博爾惠、額克親、吳拜、蘇拜、剛林、巴哈納、冷僧機、譚泰、拜尹圖皆被論罪。如此頻繁和大面積的內訌,在旗人內部,尤其是正藍旗和兩白旗的將士們因受到株連,以至於心懷二志者自然大有人在。所以趁勢起義,甚至反清復明也就不足為怪。更何況旗人之中更有大量的尼堪外蘭部、葉赫部、哈達部、烏拉部這些和建州女真有殺君亡國之恨的部族,如果這些人決定發動起義那就更在情理之中。

“自古降王難瓦全”——縱然苦心竭力,但也難逃“成王敗寇”的結果,愛新覺羅的子孫比朱家的宗室只是早晚;看著江山易改,生靈塗炭,清之遺老比明之孤臣也不過是異代同悲。


陳大舍


下面介紹一下此歷史事件的大致過程。永曆帝逃入緬甸避難期後,勢單力孤,過上了寄人籬下的生活。南明抗清勢力除了幾小股繼續戰鬥外,大部已悉數被清軍剿滅。從形勢上來講,永曆帝已無法對清朝構成威脅。況且,當時連年戰火,清廷財政拮据,根本湊不足繼續出征的所需二百二三十萬兩白銀的軍費(此數目由吳三桂向清廷奏請)。因此,以滿清貴族為首的統治階層,決定放永曆帝一條生路。但吳三桂一心要立不世之功,在清廷主子面前獻媚,所以,百般請求出兵。最後,經清廷議政王大臣、貝勒、大臣會議後,拔給吳三桂三百三十萬兩白銀充作軍費,出兵緬甸,擒殺永曆帝。

永曆帝被俘的時間是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二日。當天未時,一隊緬甸士兵突然闖進永曆帝住所,口稱:“中國有兵來近戰,我國發兵由此抵敵,宜速移去。”說完,不由分說的把永曆帝抬入了清營中。就這樣,永曆帝成了昔日大明臣子吳三桂的俘虜。在吳三桂營中,永曆帝將其痛斥一番,責問道:“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為漢奸叛國負君若此?汝自問汝之良心安在?”把吳三桂罵的狗血噴頭,面如死灰。

十二月初九日,吳三桂班師。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三月十二日,永曆帝和他的眷屬被押回雲南昆明。隨後,被圈禁在世恩坊原崇信伯李本高的宅第內。吳三桂認為如果押赴京城,路途遙遠,恐怕發生意外,建議就地處死,得到清廷核准。在如何行刑一事上,吳三桂與滿洲將軍產生了分歧。吳三桂主張將永曆帝斬首示眾,而滿洲將軍、內大臣一等公、定西將軍愛星阿則極力反對,他說道:“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為得體。”安南將軍卓羅也說:“一死而已,彼亦曾為君,全其首領可也。”於是,永曆帝最後被抬入一座小廟內,被弓弦勒死。南明國亡。

通過吳三桂與滿洲將軍的對話我們得知,滿洲雖以異族入主中原,但不失對永曆帝之尊敬;吳三桂以漢人之身份刀劈舊主,不愧為鐵桿漢奸。諷刺的是,吳三桂發兵三藩之亂時,打出的旗號是“反清復明”,康熙帝為了羞辱及向全國百姓昭告吳三桂的狼子野心,把吳三桂奏請斬除永曆帝的奏摺宣告天下。搞得吳三桂狼狽不堪,難以應付。


歷史的小學生


《南明史》說過這件事,當然這不是一家之言,廣陽雜記、罪惟錄、行在陽秋、庭聞錄、雲南備徵志等等都有記載。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難道永曆真的是有天子之相,說實話,這套說辭我是不太相信的。如果永曆真是真龍天子,早就把滿清皇帝由南向北推下海了。


在滿清和南明的對抗中,南明是到死都是忙著內鬥,斗的很歡快。

難道說滿清就是鐵板一塊,非常團結。也不盡然。

八旗之間也是有矛盾的,就拿順治所屬的兩黃旗來說,兩黃旗的人仗著自己是皇帝的嫡系,經常欺負其他旗的人。這一來二去,有些不堪其辱的人就可能想造反。

再加上滿族中間,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關係就不好,雖然海西女真被吞併。但難免人家有什麼想法。


這些企圖想營救永曆皇帝的人,估計就是一些有野心,或者是之前被欺負的人。想借此機會翻身。


永曆跟崇禎比真是差遠了。崇禎好歹還有自殺的勇氣,永曆倒好直接外逃到緬甸,還被緬甸人羞辱。。。


鐵骨錚錚的熊貓


應該是少數個人行為,不代表清軍的政策。

永曆帝由桂王監國到即皇帝位,基本上活動於西南地區,並無記載和清軍有媾和的接觸。

朱由榔繼承的是隆武帝的大統,同期出現了短暫的紹武政權,但很快在清軍打擊下失敗。於是長期只有永曆帝為南明的“正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各方抗清勢力的團結,這也是永曆政權能堅持較長時間的原因之一。

其時,清軍的主要矛頭即為永曆帝,鑑於他在抗清戰線上的共主地位,原農民起義軍紛紛歸入南明旗下,壯大了永曆帝的聲勢,這是清軍南下的主要阻礙。他也很清楚這一點,加上個人的軟弱無主見,在後期基本上處在動盪遷徙中,以致身死國滅。

可以說,永曆帝的死,是歷史的必然。當時的情勢,只會給他以拖延的餘地,不可能讓他達成匡復明朝的理想。

相信在長期的抗爭中,永曆帝也磨礪出一定的從容氣度,因此在被俘後還能得到清軍的同情,甚至部分人想要營救。已無關歷史大勢了,更應該看作是個人的情緒化舉動。


近代採風


一部《南明史》,讀來實在虐心,初期形勢遠比南宋看好,最後的結果卻比南宋天差地遠,無論是吳三桂的弓弦還是施琅的戰船,葬送漢家江山的,還是剃髮易服的漢家舊人。

漢人中最勇猛最能打的,屠戮的卻是漢人對手,南明之亡,不在於滿清鐵騎,而在於小朝廷的內訌,在於叛將的進攻,說到底,是一場前明軍對現明軍的勝利。

前明軍,從關寧軍到遼西軍到左良玉軍,再到江北四鎮軍,無非是投降順序差別,合在一起構成了所謂清軍的主力。


而現明軍,反倒有大半是前大順軍或前大西軍投靠來的忠勇,當年他們作為起義軍被前明軍追打圍剿,等到他們成為真正的明軍了,還是要被前明軍改編成的現清軍追打。身上的衣裝是換了,戰鬥結果仍然是一樣。

牆倒眾人推,最後推翻那堵破牆的不一定非要出動自己的核心群體,山河破碎,神州陸沉,大明傾頹之勢,終究無人能擋。

南明永曆朝廷(包括其他曇花一現的小朝廷)有內訌的光榮傳統,對手清軍其實也一樣。

從三十來個手下和十三副鎧甲,努爾哈赤一路走來,先是收攏了建州女真,後來又統一女真各部,收服蒙古各部,再到把滿州八旗裡吸引進高麗兵和漢族士兵,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化,其核心基礎也在不斷隨之膨脹。待到增設綠營兵、佔據南明廣大地盤後,即使是擴大後的核心都已經被對應成小群體。

說鐵板一塊那是假的,從野人女真到蒙古各部,除了僅有的瓜分勝利果實的源動力,幾乎沒有任何凝聚的基礎,當果實被瓜分得差不多,問題就出來了。

題目中所說的南明永曆帝被殺時,就有了錢海嶽先生的《南明史》中的這段記載內容:

當看到被俘的南明永曆帝的風采後,滿族兵將中有一位叫兀兒特的藍旗章京,頓生仰慕之感,繼而憤怒異常:

“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

這吳三桂是一個典型的恩將仇報的白眼兒狼啊!

然後這位章京對他的手下士兵說:

“(永曆帝)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

我們應該奉他為真正的天子,開創百世基業!

於是手下的八旗將士們紛紛就勢跪倒,山呼萬歲,爭先恐後的剪去髮辮,作為行動的記號。

這次叛亂行動糾集了四十多員將領,自稱平漢王,刻了王印,換了服裝,開始起義。當然,結果很悲催,起義被撲滅。

如果說藍旗章京兀兒特可能是心中並未臣服最核心層的蒙古或野人女真各部中的一份子,那來自於正黃旗的定西將軍舒穆祿·愛星阿則屬於根正苗紅的緊密核心層成員,當吳三桂要殘忍處死永曆帝時,他也和幾名滿族將領上前表達了審慎的反對意見:

“永曆嘗為中國之君,今若斬首,未免太慘,仍當賜以自盡,始為得體。”

相比執意請旨攻打永曆殘餘勢力,後來又堅持把永曆帝用弓弦勒死的“曲線救國”分子平西王吳三桂來說,藍旗章京兀兒特可能是僅有的“內部”不識時務者,識時務者都當了光鮮靚麗的俊傑,不識時務者卻在披著汙衣默默地創造歷史的同時,捍衛著一點殘存的灰突突的道義尊嚴。


歷來現實


就好像當年土木堡之變後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雖然是個戰俘,身邊的蒙古人卻費盡心思保護他,甚至瓦剌上層貴族與之成為好朋友。

永曆皇帝也是如此,的確有滿洲八旗的清朝官兵被永曆皇帝的個人魅力所折服,甚至去辮為號準備護送朱由榔反清復明。當然,這只是小眾行為,最終以失敗告終。


史書記載:滿洲軍中有藍旗章京兀兒特者,見而大憤曰:“吳三桂食明厚祿,何無毫髮恩乃爾。”謂其下曰:“此真天子也,可奉之為百世功。”

意思就是說滿洲八旗正藍旗中,有個叫做“兀兒特”的官吏非常看不慣忘恩負義的吳三桂,認為其背叛明朝不忠不義,而看了永曆帝朱由榔的相貌之後,認為朱由榔天生有天子相貌,非常值得擁戴。而作為歷史上最後一位正統漢人皇帝的朱由榔,相傳其自幼英氣不凡與其祖父——明神宗朱翊鈞非常相似。

這群清兵準備擁護永曆帝殺出重圍,北上川陝進攻北方的清廷,最終“反清復明”。當然,最終以失敗告終,吳三桂以重兵絞殺。


而關於這群清兵為什麼準備擁立朱由榔,因為朱由榔有天子之相這種說法自然太扯了,真正比較合情合理的主要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這群背叛滿洲的清兵,屬於海西女真或者葉赫部族,並非建州女真。與明帝國之間一直都有曖昧不清的糾葛,自然是希望擁護永曆皇帝恢復明朝江山。

而第二種的話,就是這些清兵準備“挾天子以令諸侯”,女真諸部也分成很多種,這群清兵如果借幫助永曆帝恢復江山為名,乾脆反了建州女真。最終讓永曆帝做個傀儡,自身就能夠掌握天下大權。

無論歷史真相如何,明朝滅亡清朝定鼎天下最終都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