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有一部明朝影視劇《大明劫》,將明朝末年的戰亂和瘟疫再現今人眼前,《大明劫》雖然是影視劇,但它是在明朝史實下創作出來的。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大明劫》中的一些細節,去挖掘真正的明末瘟疫到底是怎樣的。

今天搜史君就以《大明劫》的創作背景,帶大家來看看明末瘟疫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蔓延的?

一、明末大瘟疫的形成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瘟疫,在中國歷史上早有提及,《周禮·天官·冢宰》中記載:“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明朝末年的瘟疫最早是起於鼠疫,有人說這鼠疫是起於崇禎九年,而搜史君不這麼認為。

搜史君這麼說是因為從鼠疫的形成條件來看,應該早於明崇禎九年。而這個瘟疫到底是天災造成的?還是人禍造成的?你就要聽搜史君細緻的給你分析分析了。

瘟疫起於人禍

有人覺得明末的“瘟疫”是起於“人禍”,這“人禍”自然指的就是李自成起義,而大家熟知的李自成起義,則是起於崇禎二年(1629年)“闖王”高迎祥起義,直到高迎祥死後這個“闖王”的名頭才落到李自成身上。當然僅僅一個李自成、高迎祥還不足以讓大明王朝忙的滿頭大汗。

當時的明朝已經是搖搖欲墜了,起義之聲,遍佈大地。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明史·二十三之莊烈帝一》中有很多地方都描述了各地流民、流寇起義:

戊申,流賊犯山西。

流賊王嘉胤陷府谷,米脂賊張獻忠聚眾應之。

總兵官曹文詔、楊嘉謨連破賊於隴安、靜寧,賊奔水落城,平涼、莊浪饑民附之,勢復熾。

八月甲戌,洪承疇敗賊於甘泉,賊首白廣恩降。

九月丁酉,海賊劉香寇福建。

官軍圍高迎祥、李自成諸賊於興安之車箱峽兩月。

從以上史料我們可以知道明末的起義不止李自成一支,而且南方還有海賊,上文史料中描述李自成起義的篇幅並不大,說明此時李自成領導的起義和大多流民起義一樣,規模並不是很大。全國掀起了起義狂潮,而明朝政府對“賊寇”的鎮壓也是全國範圍的。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這一有戰亂,百姓生活必定苦不堪言,戰亂所到之處,民不聊生,明末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對明朝的統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大明劫》中為解除開封之圍,崇禎皇帝派孫傳庭於潼關抵禦李自成的軍隊。

《大明劫》中的場景就是圍繞戰亂、瘟疫展開的,可要說戰亂就一定能導致“瘟疫”的誕生嗎?

這未免就有點太過牽強了,我國曆史上的戰亂並不在少數。

古代農民起義,多半是由於封建地主階級的過度剝削所造成的,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也不例外。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由於土地兼併,土地大多掌握在鄉紳手中

戰亂是人禍,而戰亂的根本卻是明朝制度上的不足所造成的。

眾所周知,在明朝“皇權不下鄉”,明朝地方上的土地多是由回鄉的官員、地主鄉紳所把持,而這些地方豪強兼併土地,造成農民百姓無地可耕,無糧可用,這才是流民暴動,流寇四起的根本原因。

流寇四起,皆是因為百姓飢餓;百姓飢餓;皆是因為無地可耕。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孫傳庭號召鄉紳捐款

《大明劫》中顯現了明朝鄉紳的很多問題,潼關鄉紳知道孫傳庭來此擔任總督時,大擺宴席,並且送上諸多禮品,而陝西總督孫傳庭為抵禦李自成,希望鄉紳能捐款以備軍資,鄉紳卻只捐了不過千兩的白銀。兩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面給孫傳庭的“禮物”,一面是給大明朝的,這也說明明朝鄉紳貪腐之嚴重,根本沒有國家意識。

常言道:“得人心者,得天下。”什麼是人心?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孫傳庭手中拿著銀票和身後鄉紳贈送禮品

此時的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後備兵源。這也就是為何流寇不能被明朝政府徹底鎮壓的根本原因,所以大明朝根本就輸不起!

不管是《明史》還是《明季北略》、《豫變紀略》大都是描寫大旱、饑荒、戰亂涉及“瘟疫”的篇幅少之又少,所以搜史君推測明末大瘟疫於戰亂並沒有直接的關係。所以這瘟疫起於“人禍”說,不攻自破。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瘟疫起於天災

明末的瘟疫,起源於鼠疫,而鼠疫的形成原因如果能被證實是自然原因引起的,那麼也就可以證明明末大瘟疫起於天災了。

明中期以後,中國進入了一個小冰河期,出現了全國性的旱災,萬曆、崇禎年間的旱災越發的頻繁。


五月,飛蝗蔽天。六月,江西飢,河南旱,密縣民婦生旱魃,澆之乃雨。八月,襄城縣莎雞數萬自西北來,莎雞固沙漠產,今飛入塞內,佔者以為兵兆。十一月初八日甲辰,洮州衛地震。——《明季北略·卷九·崇禎六年葵酉》

《大明劫》中那些孫傳庭要求鄉紳捐款時,鄉紳們全都以連年大旱,糧食歉收為由頭推辭,由此可見《大明劫》中大旱的背景是符合史實的。

以上史料也顯示,明崇禎六年蝗災、大旱、地震等天災不斷,而明末大鼠疫就是開始於明崇禎六年(1633年),搜史君覺得這絕對不是巧合。為什麼這麼說呢?

二月,海豐雨血。三月,山陝大飢,民相食。山西自去秋八月至是不雨,大飢,民相食。四月,山西永寧州民蘇倚哥,殺父母炙而食之。——《明季北略·卷十·崇禎七年甲戌》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老鼠以草種糧食等為食物,而由於這場天災導致百姓連年歉收,人都沒有糧食可吃,更何況老鼠。上文史料也說明了,在山西地區,

“民相食”“殺父母炙而食之”。饑荒使人飢不擇食,更何況老鼠。

老鼠身體內攜帶大量病菌,大量老鼠沒有食物可吃,病毒在體內爆發,老鼠也越發的羸弱。同時人也沒有糧食可以食用,尚可以人為食,以老鼠為食也就不足為奇了。結果可想而知,自然是老鼠體內的病菌就傳入了人的體內。

明末大鼠疫起於崇禎六年,發源地是山西,這些史料完全符合搜史君的推測:

明末的氣候變化,造成明朝全國範圍內連年大旱,而山西最為嚴重,連年的饑荒造成了“鼠疫”的爆發,進而引發了“瘟疫”。

所以最終確定,“明末大瘟疫”的起因,並非“人禍”而是“天災”。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二、明末大瘟疫的蔓延

眾所周知瘟疫蔓延速度是極快的,《大明劫》中為了阻止瘟疫蔓延,醫師吳又可向軍營進言需要把軍營中染病的士兵和正常的士兵分開,以防人人傳染,開窗通風,防止疫氣聚集。原因就是瘟疫可以通過口鼻呼吸相互傳染。

當然,當時並沒有說在孫傳庭軍中蔓延的就是瘟疫,吳又可稱之為“癘疾”。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明末大瘟疫造成的影響比十分嚴重,從《大明劫》中我們也能夠看出來,這“癘疾”可以進行人傳人。而且由於醫療條件有限,死亡率也是極高,造成的後果也十分嚴重。

沿街小戶,收掩十之五六,街坊間的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二十餘萬也。---《明季北略》

而鼠疫最終演變成在人與人之間傳染的瘟疫,與李自成也有很大的關係。隨著流寇和明朝鎮壓的軍隊。鼠疫在明崇禎年間傳入河北,隨著李自成與明朝鎮壓的軍隊傳到更多地方。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了北京,也就在北京形成了“京師大瘟疫”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民間瘟神

所以搜史君以為,鼠疫之所以能擴大,有一下幾種原因:

(1)流民四起,因為饑荒人們四處逃散,所致擴散。

(2)戰亂頻繁,起義軍與鎮壓軍隊頻繁移動,所致擴散。

(3)醫療意識淡薄,當時的人並不知道“瘟疫”“癘疾”可以通過飛塵散播,沒有防範意識,所致擴散。

(4)天災大旱,老鼠為了尋找食物,頻繁遷徙所致。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吳又可解釋瘟疫的傳播

在《大明劫》中吳又可這樣解釋“癘疾”:

“飛塵平日裡看不見,但並不代表沒有,病邪就像這些飛塵一樣,在空氣中來無影去無蹤,聞不到也看不到。如果人吸進了癘氣,然後染上了瘟疫,在呼出傳給你,你呼出在傳給他人,這就是瘟疫的傳播途徑。”

在這裡吳又可形象的指出了瘟疫的傳播途徑。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瘟疫論

吳有性(也就是《大明劫》中的吳又可)在《瘟疫論·原序》就著重指出:

“崇禎辛已(1641年),疫氣流行,山東、浙省、南北兩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闔門傳染。”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而吳又可經過自己多年的經驗總結與對疫病的分析,找到了控制瘟疫傳染與蔓延的方法和瘟疫病因。

傷寒與中暑,感天地之常氣,疫者感天地之癘氣,在歲有多寡……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舍於伏脊之內,去表不遠,附近於胃,乃表裡之分界,是為半表半里,即《針經》所謂橫連膜原是也。……凡人口鼻之氣,通乎天氣,本氣充滿,邪不易入,本氣適逢虧欠,呼吸之間,外邪因而乘之。昔有三人,冒霧早行,空腹者死,飲酒者病,飽食者不病。疫邪所著,又何異耶?若其年氣來盛厲,不論強弱,正氣稍衰者,觸之即病。——《瘟疫論》

面對瘟疫,吳又可不僅找出了瘟疫的傳播途徑,還研製出了達原飲、三消飲、白虎湯等用來防治瘟疫。


從《大明劫》的歷史背景,看明朝末年瘟疫的形成及蔓延

明末戰亂

異常的天氣氣候,引發的旱災、蝗災、鼠疫,造成了波及全國的疫病,而“天災——饑荒——瘟疫”的惡性循環形成了這場明末大瘟疫,不僅僅是對明朝百姓造成很大的影響,也加速了明朝滅亡。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黃帝內經》

意思是說:“不治療已發生的病變,治療未發生的疾病,不治療已經亂了的世道,治療未亂的世道。”這疾病不是突然就產生的,它的產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歷朝列代都是始終興衰,治病和治國一樣,都是重馭世之道,輕經世之道。這句話不僅僅適用醫治明末的瘟疫,更適用明朝此時的狀態,明朝積病已久,不是一味猛藥可以治癒的。

參考資料:《周禮》、《明史》、《明季北略》、《黃帝內經》、《瘟疫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