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在明代“奪門之變”的鬧劇裡,最見證大英雄于謙坦蕩人品的,就是他在“奪門之變”前後的表現。

在“奪門之變”爆發前的那些天裡,當徐有貞石亨們在忙著蠅營狗苟時,于謙也很忙,他忙著不停給病重的景泰帝進言,請求復立沂王朱見深(“太上皇”朱祁鎮之子)為皇儲。

多年來深恨于謙的“太上皇”朱祁鎮哪裡知道,當時的于謙,正一心為他兒子的皇儲地位,也為了大明江山的穩固在辛勞。

“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而以明朝學者田汝成(其親戚是于謙部下,親身經歷“奪門之變”全過程)記載,當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們的擁立下,悍然發動“奪門之變”時。

在那個驚心動魄的夜晚,于謙也是最早得知消息的大臣,當時于謙的兒子于冕,都嚇得語無倫次。但于謙只是正色呵斥他一句:“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然後,他只是淡然端坐家中,天亮後照例整理朝服上朝,之後就被逮捕下獄,蒙受千古奇冤。

可以說,面對這場政變,乃至政變後自己可能遭受的厄運,當時的于謙,沒有做半點應對,只是平靜等待厄運降臨。甚至當他身陷牢獄,被扣上“迎立外藩”的帽子後。他竟也不做任何辯解,只平靜笑道“辯也死,不辯也死”。

他早就明白,自己當年挺身扛起國家重擔,擊敗瓦剌挽救國家命運,會在此時遭到怎樣惡毒的報復。但是他,卻是慨然承受。最後以“意欲”的荒唐罪名,從容就義。

“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那為什麼,從政變開始到結束,他不做一點自救的反抗呢?是因為沒有能力?當然不是,此時的于謙,身為兵部尚書兼總督軍務,等於是京城兵權牢牢在手,其痛擊瓦剌的軍事能力,更在那幾位策動政變的醜類之上。

以明朝學者屠隆的評價說,只要于謙橫下一條心,當夜彈壓叛亂,那真是“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明英宗的復辟美夢,分分鐘就要被于謙打碎。

但是,恰恰因為如此,于謙才絕不會這樣做。當時的情況是,景泰帝已經病入膏肓,“太上皇”朱祁鎮只要在南宮耐心等待,在於謙等大臣的操持下,一旦景泰帝駕崩,大明皇權就會順風順水,自然回到朱祁鎮一系,根本不用發動奪門之變搶皇位。

但朱祁鎮偏偏在徐有貞們的煽動下悍然作亂,這樣一來,于謙當然可以一口氣將叛軍消滅,但“太上皇”朱祁鎮怎麼辦?一旦景泰帝駕崩,朱祁鎮也死於叛亂,明朝最高皇位虛懸,沂王朱見深只是個毛頭小孩,新的內亂必然會爆發!

而當時,幾年前經歷過土木堡慘禍的明朝,這時是絕對經不起大亂的,一旦大亂無法收拾,陷入水深火熱的,極有可能是大明江山。一心為國的于謙,正是為了明朝江山社稷的穩定,在奪門之變的夜晚,做出了他自己的抉擇。

“奪門之變”當晚,于謙在幹什麼?為何不阻止這場政變?

其中苦心,正如明朝學者屠隆的嘆息:聽英宗復辟,景廟自全,功則歸人,禍則歸己。公(于謙)蓋可以無死,而顧以一死保全社稷者也。

這番苦心,見證的,正是一個大智大勇,慷慨擔當的大英雄于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