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與袁紹:心胸格局有多大,兩人差距就有多大

我有一段情啊,唱撥拉諸公聽,諸公各位靜呀靜靜心,細細那個道道麼,聽我唱撥拉諸公聽”,這是小曲兒《無錫景》的第一句,吳儂軟語,搔到諸公耳朵眼裡。唱詞也代表了我的心思,文字應該是癢癢撓、掏耳勺,而不是鑽機鑿磚牆,尖刀拉玻璃。下面正文:

毋庸置疑,袁紹與曹操的較量是屬於CBA和NBA的PK,但不能因為袁紹最終失敗,他就是個庸人,他的對手可是曹操,那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去問下初通中國史的老外,他們最熟悉的中國歷史人物有哪幾個?

答案必然包括兩個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曹操。誰比曹操不庸?把他放到任何時代都是他對手的悲哀。

試想一下,三國時代,如果只有袁紹,而沒有曹操,那麼袁紹很可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史書通常把失敗者作為反面教材,對他們的失誤挖掘得比較深刻,一個接一個挖,挖得七竅生煙;而對於勝利者,一般以瑕不掩瑜而敷衍過去。


曹操與袁紹:心胸格局有多大,兩人差距就有多大

其實,勝利者的失誤未必比失敗者少,只是運氣稍好罷了,如果較量的雙方都不能一口氣吃掉對方,就只能讓自己少犯錯誤,而抓住對方的破綻,最後的勝利屬於犯錯最少的那一個,曹操就是那一個。

公元190年正月,關東(函谷關以東)各州郡為討伐董卓,推舉袁紹(字本初)為盟主,袁紹自稱車騎將軍,率各路義軍進軍洛陽。董卓前後派出幾批使者,勸說袁紹等人退兵,袁紹不聽,斬了所有說客,繼續進兵。

董卓無奈,挾持漢獻帝及數十萬民眾撤往長安,行前焚燒了整個洛陽城。其時,曹操也湊了一支在軍隊裡面,號稱一路諸侯,這都是他遠在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的父親,毀家紓難,拿出積蓄為他招兵買馬。曹操當年報國心切,在友軍紛紛隔岸觀火的時候,他孤軍深入、損兵折將,還差點喪命,戰友們批評他輕兵冒進,無組織無紀律,幸災樂禍之情,溢於言表。曹操頓悟了,原來我傍的是這種人。奸雄也有天真時。

曹操與袁紹:心胸格局有多大,兩人差距就有多大

之後各路戰事頗不順利,不是打不過,而是諸侯之間不配合,各打算盤、齟齬(juyu)不斷、掣肘頻頻,內訌連連,於是樹倒猢猻散。縱然董卓不來,他們也要火併了,比如前敵總指揮——孫堅,對總後勤負責人——袁術的恨就超過了對董卓,現實利益矛盾高於意識形態矛盾。

散夥前,袁紹問曹操:孟德今後有什麼打算?

曹孟德反問:本初,你有什麼打算?

袁紹說:吾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則事濟矣。

曹操則說:“吾任天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

歷來人們讀《三國志》,通過談話,就覺得二人境界、格局已高下立判。曹操固然雄才大略、超世之傑;而袁紹,則志小氣短、自守之賊。用天時、地利、人和三分要素分析曹袁對話:袁紹傾向於佔據地利要素,三分他得一;曹操有志於天時、人和,三分他得二,所以最後曹操勝利了。

曹操與袁紹:心胸格局有多大,兩人差距就有多大

再細究一下袁紹的話,的確實實在在,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戰術;曹操的話,是大道理,是大戰略,自然沒什麼不對,誰敢反對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大道理?但曹袁是發小,討董卓時還在同一陣營,屬於同甘共苦,本可以說一些真心話,為什麼要說些大道理呢?袁紹會認為曹操是在敷衍,不願吐露真實想法。為什麼呢?

說起來也簡單,因為曹操家底薄、沒底氣。他的家當本來就寒磣,前些日子又被他揮霍光了,自己也幾乎成為烈士,而且事後沒有得到補充,如今要兵沒兵,要餉沒餉,曹軍的番號是空的。實心做事卻是吃虧,讓理想主義者心寒,曹操跟袁紹說了這番話,不光表明他有雄才,還為發洩怒氣,他認為這些傢伙(包括袁紹)無智、無道、沒眼力、沒心胸,豎子不足與謀。

曹操與袁紹:心胸格局有多大,兩人差距就有多大

據《世說新語》記載(未必可信),當初袁曹在洛陽就生了罅隙,他們倆是官二代,玩在一個圈子。曾相伴去劫一戶新娘,卻被發現大喊捉賊,調戲不成只好落荒。袁紹慌不擇路,掉落到路邊的荊棘叢裡,爬都爬不起來。曹操就生了捉弄袁紹的心,追趕的人群明明跑叉了路,曹操卻大喊大叫:賊在這裡,賊在這裡。袁紹此時精蟲上腦,荷爾蒙大增,蹭地一下,居然跳出荊棘,被剮得滿臉血痕,衣服撕得一條一條,腦袋上扎滿刺,狼狽不堪,雖然脫險,但深恨曹操。於是袁紹買兇殺曹,曹操有智謀,兩次謀殺都沒成功,曹也生了殺袁的心思,還是忍下了。

散夥之後,袁紹去河北發展,曹操在山東和河南發展。袁紹暗中聯絡幽州刺史公孫瓚,說聯合出兵攻佔冀州,然後平分,公孫瓚欣然同意。袁紹同時又派人去向冀州刺史韓馥通風報信,說公孫瓚要來打冀州。韓馥很怕公孫瓚,於是就請袁紹來冀州主事抵抗公孫瓚。袁紹兵不血刃就把冀州佔了,韓馥被袁紹賣了還幫袁紹點錢。

曹操與袁紹:心胸格局有多大,兩人差距就有多大

袁紹一旦掌印,立刻提升了韓馥的兩個謀士,一個叫沮授,一個叫田豐。這兩個人素有大才,屈居韓馥手下,鬱郁不得志,如今到了袁紹帳下,受到重用,頓感揚眉吐氣,但這兩人的結局呢?後面再說。

公孫瓚來問袁紹要冀州,袁紹說哪有這回事,公孫瓚大怒,與袁紹決戰,袁紹離間了公孫瓚的大將鞠義,叫他反戈一擊,於是兩軍在界橋大戰,公孫瓚大敗。當然袁紹也遇險境。兩軍混戰的時候,有一支公孫瓚的騎兵2000多人,把袁紹圍了,田豐讓袁紹趕緊躲起來,袁紹豪情萬丈,把頭盔往地下一擲,說:大丈夫絕不苟且偷生,唯以死相拼。

讀文到此,你會覺得袁紹是庸才嗎?兩面三刀、詭計耍人;身先士卒,一往無前;知人善任、拔擢賢才,袁紹,簡直就是明主。

要是袁紹一貫如此聖明的話,袁家也不用再等上1700年,靠另一個短命袁皇帝來光宗耀祖了。用宗教的說法(不信也無妨)來分析一下他輸給曹操的原因:

以袁的能力本不足以駕馭華夏大一統的航船,我們不必過多苛責這位船長,老天爺把他放在特定的歷史座標位上,就是讓他來豐富一下史料,給浩繁的史冊增一點繽紛,抹一絲悲情。冥冥之中,袁紹把船駛入他不熟悉,也不懂應變的航路上,而這條航道上惡浪澎湃,佈滿暗礁,而且他的運氣都在之前的連續勝利中消耗殆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