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段利東


Skips threshold effect/Foot In The Door Effect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指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小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弗裡德曼與弗雷瑟提出了這個效應,他們做了一個現場實驗。實驗者隨機訪問一組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將一個小招牌掛在家中的窗戶上。過了一段時間,對於同一組家庭主婦,實驗者要求她們換上一個不好看的招牌;對於另外一組先前未參與的家庭主婦,則直接要求她們掛上不好看的招牌。結果前者超過半數的主婦同意了,而後者則不到20%。

登門檻效應在教育、銷售、人際交往中有很多的實踐和用途。

例如在教育方面,制訂切實可行的成長計劃,分解目標,給學習劃分不同階段並制訂階段目標,有助於最終效果的達成。

在人際方面,如果要提一個大的要求,可以先讓別人滿足自己的一個類似的小要求。當然,如果自己不想陷入登門檻效應,則可以選擇提高自己的門檻。

聚光燈效應,提出這個心理學名詞的心理學教授季洛維奇與薩維斯基,曾經做過這樣的一個“聚光燈效應”實驗,他們要求參加實驗的人穿上印有過氣歌星頭像的T恤,然後讓被試走進有五個人的房間。研究人員詢問被試,你覺得有多少人關注到了自己身上穿的這件比較糗的衣服?被試認為所有人都關注到了自己的衣服。而事實上另外五個人並不記得他衣服上的圖案。

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人們太在乎和自己有關的事物,以為別人的目光都聚集在自己身上,這就是“聚光燈效應”。

實際上,我們會不自覺地誇大自己的重要性。旁人並不會刻意留意你妝容,聚會上也沒有那麼多人注意你,更不會有人關注你衣服上的圖案。

多數情況下,我們被這種現象壓迫著。此時,積極的心理暗示是尤為重要的。研究表明,別人對你的注意只有你所想的一半多。

自利偏差:又稱為自我服務歸因偏差。當人們面對一些積極的、正面的結果時,通常把自己的行為歸因於內部的品質特點,如能力、態度、動機等,而把他人的行為歸因於外部的因素,如運氣、環境等;當面對一些不好的、失敗的結果時,把自己的行為歸於外部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為歸於內部的品質特點。

為什麼會產生這個現象呢?一般認為這種偏差是為了維護個體自尊,是一種自我防衛。另一方面,人們認為成功的結果應當與個體付出的努力相關,人們認為付出就會有所獲得。這樣的偏差能夠使我們感覺良好,始終保持正面積極的心態。

但是這種偏差也會使我們高估自己,影響自己做出客觀準確的判斷。

易得性啟發:是一種認知上的偏差,是指人們會根據認知上易得的程度來判斷事件的可能性。這是由於人們受到記憶力的限制或者知識的限制。

當人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會利用那些簡單易得的信息,而忽略其他有助於正確判斷的信息。而信息是否易得又和時間遠近,搜索簡易程度,場景的具體化程度有關。

例如,近期發生的關於公司的負面新聞會導致投資者忽略了過去公司一直以來的業績,從而做出不投資的判斷;例如人們會誤以為K開頭的單詞多於K在第三位的單詞;再比如一個好人一直做好事,但是他做了一件壞事就會導致別人對他的印象全部崩盤,因為人們更容易想象壞事的場景。


舒服的晴天


1.不要輕易把自己的目標告訴他人。

當你把未實現的目標告訴他人時,大腦會產生一種自己已經達成目標的錯覺和滿足感。

尤其是朋友和他人的提前祝賀,會讓你把空談錯認為實踐。從而讓你鬆懈努力,更難完成目標。很多研究證實了這一點,著名的是Peter·Gollwitzer(彼得·歌伍茲)的心理學實驗。

人們常有一種錯覺,以為對外宣佈目標,公開做出承諾,朋友會監督我們,父母會給我們打氣,所以我們便會更加努力。但一個悲傷的事實是,沒人在乎你的目標,除了你自己。

解決問題的辦法是把目標寫下來(避免遺忘),制定一個合理詳細的計劃,按部就班地完成它。

2.試圖讓每個人都滿意的人最容易感到孤獨。

3.與積極快樂的人在一起會使你更快樂。

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幸福具有感染力,與幸福快樂的人在一起會激發你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從而體驗到更多的幸福感。

有意思的是,打哈欠也具有感染力。比如當人們因漫長枯燥的會議或演講而感到疲倦時,一個人打聲哈欠,旁邊的人也會不自覺地跟著打哈欠。

4.假裝自信會讓你變得更自信。

這其實應用了心理學上的自我暗示。在語言上,不斷地告訴自己我可以,與人說話時響亮而清晰;在姿態上,表現各種充滿自信的姿勢,比如抬頭挺胸、握手有力,目光注視前方。即使是模仿自信的肢體語言也會讓你變得更有自信。

在小李子和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貓鼠遊戲》中,弗蘭克(小李子飾演)轉入新學校後,因著裝嚴肅被同學欺負並被戲謔稱為“代課老師”。

為了懲惡揚善,弗蘭克靈機一動,假裝自己就是代課老師。他沉穩地走到講臺上,在黑板上用力地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大聲地介紹自己,聲音洪亮,腰板挺直。

剛剛踏入新學校的弗蘭克其實是怯生的,但他積極地自我暗示,充分調動肢體語言,騙了所有人,甚至那個膽怯的自己。

5.驗證的需要是許多人遭受痛苦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大多數失敗的表白。

6.製作一個你喜歡的音樂播放列表,不斷更新與完善它,確保這個播放列表給你帶來好心情。

音樂與人類情感緊密相連。以後聽這個播放列表的時候,你總能有愉快的體驗。

7.你可以有高期待,但你最好能夠承受高失望。

這是心理學家Keith在拜歐拉大學公開課《愛情那些事》上說的話。意思是,我們對人際關係的失望往往來源於我們對別人過高或不切合實際的期待。當別人不能滿足我們的期待時,失望和憤怒的情緒便接踵而來。

然而外界是不可控的,可控的只有我們自己。所以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努力實現自我期待,而不是期望別人。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給一個人發條微信後,你心裡會有一個期待,他會立刻回覆我的消息。但這個期待是不現實的。別人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不會及時回覆,或者根本不想回復。

而當你對別人沒有期待或者降低期待,別人自然難以讓你感到失望。你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事做好,把需要說的話傳達到就夠了。

8.你對別人的吸引力越大,你越容易逗他發笑。

當你很難取悅一個人時,可能不是他笑點高或者為人高冷,很可能是他對你沒有興趣。


抗擊疫情從心開始


生活中有哪些實用的心理學知識?

心理學的知識很多都很實用,關鍵在於我們自己想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識。然後去運用這些知識去幫助自己,而且心理學我們都知識它是研究人類從小到老在到死內心活動變化的一種科學。這裡說幾個方向你自己去了解學習。

第一個人際關係心理學

人際關係心理學它是社會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不管你是用於工作或者戀愛都離不開它,有效的學習可以使你自己更好的去生活和理解別人,而人際關係心理學裡最重要的就是你的“首因效應”,也叫做第一印象,不管你應聘、還是戀愛交友或者業務談判的第一步都是圍繞它開始的,一旦你的第一印象不好就會帶來很大影響,你的成功與否全靠它,當然人際關係心理學裡面還有很多知識點,溝通技巧也是人際關係的關鍵,怎樣去做到有效的溝通維持你的人際關係等等

第二個情緒管理心理學

有很多問題都是出在自己的情緒上,通常絕大部份人都是在做情緒的奴隸,而做到情緒的主人卻很少,當你出現情緒波動的時候,怎樣去做到有效的控制或者去用一種方式去化解,人的負面情緒有很多,但是這些負面情緒都是跟自己的看法不同所產生的,所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就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堅持訓練和學習的,如果有興趣可以買書看,也可以不買書,去網上搜一下怎麼去掌控

第三個愛情心理學

是人都會去經歷戀愛的過程,在戀愛的過程中去體驗愛情是什麼樣的,其中也包括男女之間的生理和心理差異,會給愛情帶來怎樣的變化,你們在網上看很多人教你戀愛的,都是從愛情心理學理論中通過自己的經驗和理解用一種大家都能,明白的方式翻譯給對方,比如: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承若,愛情心理學會從學術上去講愛情的過程,以及兩個人在愛情中會出現哪些問題,還有愛情中有哪些形式,比如:喜歡式愛情、迷戀式愛情、空洞式愛情等等。

結束語:上面這三種心理學知識,是必然實用的也是經常會遇見的,但是不管你想怎麼學習和了解,先從瞭解自己和控制自己做起


L大叔說心理


分享下兒童的第一逆反期家長如何應對吧

第一逆反期表現:

1.年齡發生在幼兒階段(3-6歲)

2.自認為長大了,想擺脫父母控制,和父母對著幹

3.例如:你正在用溼拖把拖地呢,他嚷嚷著要來幫你,你怕他幹不了又怕他弄的地上都是水,他呢也挺堅持,接下來有些父母容易對孩子發火了……

4.例如:疫情期間你在家辦公,孩子看了後,也要模仿你,趁你不注意,他也帶上你的眼睛拿了杯水,趴在你電腦上瞎敲鍵盤,你發現自己剛做的文件沒了,有些家長難免會發火,對孩子一頓臭罵……

第一逆反期家長如何處理呢

1.要認識孩子在幼兒階段表現出的反抗屬於正常現象,時刻保持冷靜態度,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帶進去,例如:她在模仿你洗衣服,弄的地上到處是水,這時候千萬別罵孩子,找個拖把拖幹,並表揚她長大了,可以幫父母幹家務了,這樣可以強化她的價值感,反過來說罵只會打擊她,覺得自己活得沒價值,她也認為父母不懂她不愛她。

2.多陪孩子做些社會角色扮演的遊戲活動,滿足他們參與社會活動的心理需要。例如:讓他扮演老師,你做學生。

3.讓孩子參與下力所能及家務勞動,以體現他們的很能幹

4.瞭解自己孩子的特長和優勢,創造空間讓他發揮自己的才能,使他獲得成就感。

5.這個階段的孩子自尊開始增加,父母一定要重視和滿足,可以使孩子感到自信,體驗到自我價值,從而產生積極的自我肯定。



書量心理諮詢


登門檻效應”

當你想讓別人做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時,先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忙開始,人會習慣性為自己的行為辯護,相信自己一開始是出於自願幫的小忙,就會堅信自己願意做這件事,而不是幫了你一系列忙。

反之可以防止被別人套路,當別人跟你討價還價的時候,如果觸及原則底線,一定要嚴詞拒絕,不然對方會覺得你還有退讓空間,得寸進尺。

2、“墨菲定律”

9

你越擔心的事情越會發生,你超級擔心一件事情發生的時候,幾乎一定會發生。

█████

3、“焦點效應”

人會習慣性以自己為中心,關注自己的言行舉止,其實別人也是這樣,大部分人都不會像注意自己一樣注意別人。

4、“透明度錯覺”

如果我現在很快樂,別人也會意識到我的快樂情緒,反之亦然。

5、“自我服務偏差”

每個人對自己的能力都會有一個更樂觀的看法,覺得自己比身邊的人聰明一點,理智一點,優秀一點,更有能力完成某事

6、“習得性無助”

指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是一種通過學習形成的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常見於童年經歷或者感情不順利,形成缺愛、沒安全感、討好型等各種人格特徵。

7、“自我妨礙”

我們有時候會給自己設置障礙來阻止自己成功,並非是故意破壞自己計劃,而是以此得出並不是我不行的結論,“要不是因為xxx,我一定可以”

8、“自我表露”

我們會給自己和別人展現一個理想中的好形象,以此來獲得他人讚譽、自我認同。

9、“控制錯覺”

認為各種隨機事件受人的影響而變化,常見於賭博,看日子等行為。

10、“計劃行為論”

行為意向和個體知覺到的自我效能與控制感,可以更好地預測個體行為的指標。

11、“自我知覺理論”

瞭解自己的最好方式不是沉思,而是行動,你想什麼不代表你是什麼人,你做什麼事才會決定你成為什麼人。

██████

以上。

如果這些內容你喜歡或者對你有幫助的話,支持原創,記得點個贊關注我,主頁的其他內容你也許會更喜歡~~謝謝




淵小魚


心理學是一門科學,也是生活的智慧。每個人都需要學點心理學,不管你是做什麼工作,都離不開與人打交道。

和人相處,既不討好別人,也不委屈自己,這裡邊就有很多學問。社會心理學會告訴你很多相關的知識。

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長,在如何教育孩子方面,心理學也能夠幫上你大忙。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發展規律。用對待兒童的方式去對待青少年,往往就會起一些衝突。瞭解了孩子,理解了孩子,你才能夠幫到孩子。

學習心理學,最關鍵的是對自己多了一份理解,只有理解了自己,你才有可能去理解別人,幫助別人。

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有迷茫,有痛苦,這都是很正常的。

心理學也許不能幫你解決所有的問題,但是你學了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以後,在面對大大小小的困難時,你可能會多一些淡定,對未來更加充滿希望和信心。

總之,學了心理學以後,你的生活將會有很大變化,這也是我的學習體會,分享給你,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讓心理學點亮你的生活,遇見美好的自己。




自由的F姐


你好,心理學知識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在以下幾個方面都可以運用到心理學的小知識。

1.情緒管理方面。

心理學中有一個情緒ABC的理論,A是事件,C是由事件A引發的情緒和行為結果,而B是個體對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由此可見,B信念的好與壞直接影響了個體的反應,從而引發好的或者壞的結果。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問題事件,面對同一個事情,有些人就能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而有些人則是一種消極情緒。這其中就是因為B的認知信念的偏差。因此懂得心理學的情緒ABC理論,可以指導我們遇到問題時該怎樣去解讀和思考,避免不好的情緒產生從而引發不好的結果。

2.認知行為方面。

心理學裡有三個不合理信念,分別是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當我們明白了這三個不合理信念的內涵就會在生活中避免讓自己出現比較極端的不合理化認知,從而指導我們的行為合理化。比如面對失戀,有的人就會覺得天塌下來了,覺得自己不會再遇到合適的人了,不會再有幸福了,這種想法就是糟糕至極的不合理信念。所以懂得心理學能夠讓自己的認知更加理性和成熟,從而影響我們的生活積極向上。

3.學會共情,懂得換位思考。

心理學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情感能力就是共情能力,所謂共情是一種能設身處地體驗他人處境,從而達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具備共情能力的人在生活中懂得換位思考,情商高。會有較好的人際關係。

4.瞭解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會對自己的生活有積極作用。

心理學的精神分析理論中有關原生家庭對個人的影響非常深刻,瞭解自己的原生家庭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利與弊會指導今後的日子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總之,心理學是一門非常受益的學科,懂得心理學可以讓趨利避害,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暢享心理ENJOY


1,巴納姆效應,似是而非的話更容易引起共鳴。

比如占星術,算命,都是利用這個效應。

2,投射效應,面對似是而非的圖案和詞彙,我們的理解總和自己的經歷有關。

比如編造一個故事。

你所編造的故事,敏感的點,一定和你的經歷相關。

3,迷信的鴿子,我們總是將不相干的事情理解為“因果”。

斯金納每隔 15 秒向籠子裡的鴿子投放食物,鴿子開始發展出各式各樣的行為。比如跳舞,比如轉圈圈。很顯然,鴿子認為是自己的行為引發了食物的到來。

所以要相信很多事情,只是一時運氣不佳而已。而我們卻傾向於理解為他和其他事情是息息相關的,為了獲得一種控制感,我們發展出了太多迷信。

4,吊橋效應,有時候激情只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吊橋效應是指當一個人提心吊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見另一個人,那麼他會錯把由這種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

5,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期待效應,愛是相信對方會變得更好。

將學生隨機分為兩組,一組被告知,他們在心理測驗當中表現良好,有巨大的潛力。另外一種不做處理。結果被期待的一組在以後的成績當中表現的更優秀。

6,沒有絕對的玩笑,每一個玩笑都有認真的成分。

如果你深刻的理解這句話,那你可以比別人聽懂更多的言外之意。







心理之家


分享一個識人方法。

在網絡上,若一個人看到了一個遠超他認知範圍的觀點,這時,他一般會有兩種反應:

第一種反應是,他覺得別人純粹是胡扯,吹牛,不可能。恕我直言,這種人的認知非常淺薄,且沒見識,俗稱“砍柴的誤以為國王都用金扁擔”。

第二種反應是,我雖然現在還達不到,但是我選擇相信,人家就是比我強,我需要相信人家相對高級的思維,然後我才能不斷進步。

其實,我也有淺薄的時候,但是,當我淺薄之時,我是第二種人。所以,今天,我才變得沒那麼淺薄了。

但是,我知道,我將永遠無知,但我不會放棄,我會終生追求真理。

請記住,你願意相信那些超越你認知範圍的事,是你進步的前提。若你不願意相信,不承認自己無知,那我只能說,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劉語絲Angela


劉語絲Angela


嗯,心理學在生活中有非常大的用處!

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心理活動和行為習慣的外在表現!因此掌握一些基礎的心理學知識是很有必要的,掌握心理先要了解人性,卡耐基的人性的弱點,值得一看!

然後再延伸一個外在的語言,表情和肢體語言分別代表哪些心理活動!只要用心去看,用心去感受,你會發現心理學是非常有趣的一門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