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自古熱帶無強國?

黑木雜談


凡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這是海南的↑(還是中國體制好)

熱帶地區客觀因素太優越了,人就會產生惰性思想,而失去奮鬥的動力。

國外熱帶↑

熱帶地區各種物產豐富,從來不會因為吃不飽飯而發愁,舉個例子,在黑龍江,農作物一年一熟,在熱帶,農作物一年三熟甚至四熟!在黑龍江,做為農民你不種地?吃啥喝啥?在熱帶,不種地也可以天天吃肉,養個豬,一年不用餵豬都餓不死,各種水果蔬菜都可以不帶重樣的吃,熱帶的果樹都不用施肥,因為雷雨壯莊稼,雨水中就有氮肥,實在是找不到熱帶人奮鬥的理由。

所以說自古熱帶無強國。


基礎知識關鍵點


說來也是奇怪,我們翻開世界人類史地圖來看,人類的足跡幾乎已經遍佈了整個地球,哪怕是高緯度的極寒地區也存在著愛斯基摩人。但是在人類如此大範圍的分佈下,熱帶地區從人類可考究的歷史以來,幾乎沒有誕生過人類意義上的強國,不管是過去還是如今,這條定律都沒有變過。我作為一個愛好者,認為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氣候

熱帶氣候就是通常理解下的高溫多雨,氣候本身是無辜的,但氣候對環境造成的後果就會有所區別。

高溫多雨的環境使得熱帶地區的土壤肥力不夠,種植的農作物達不到促進人類發展的條件,簡單來說就是利用這種土地種菜可能會餓死自己。而且,在這種熱帶環境下,土壤中的有機質會加速分解,樹木生長更茂盛,形成熱帶雨林,蛇鼠蟲蟻等等就很喜歡這種環境,熱帶地區的病毒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誕生的。

二、無法形成農業文明

上面我們說到熱帶雨林的土壤肥力不夠,無法種植足夠的農作物,也無法養殖足以生存的牲畜。

但是上帝在為他們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也為他們打開了一扇窗,無法自給自足,但是森林足夠給予熱帶地區足夠的事物,比如麵包樹等等,但是森林的產物多數是素食,人類大腦進化鏈上無法缺少的一環是吃熟食,攝入肉食。熱帶地區人們長期食用素菜,身體機能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況且在靠土地的道路上,熱帶地區的人們已經沒有前進的動力,沒有創造出農業文明。

三、交通

熱帶雨林的道路簡直算不上道路,因為樹木的茂密,超過了原始人類的開採力度,大多數熱帶地區的部落都沒有“走出去”的想法,缺少與別的部落種群的交流,造成閉塞的結果,按照既定的發展軌道,無法向前。

反觀溫帶乃至寒帶地區的部落,為了生存,種植植物,養殖動物,鍛鍊大腦,漸漸形成了現代文明。


禿頭阿陳


要探討這個問題,我們先了解三個點:

1.熱帶

地處在赤道的兩側,位於南北緯23°26′之間 ,約佔全球百分之四十的面積。

2.熱帶上分佈的主要國家

中國(海南島、雲南省等)、印度(部分)、老撾、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東南亞的大部分國家均處於熱帶),澳大利亞、新西蘭,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絕大部分國家。

3.目前,世界公認的八大強國

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德國,日本,印度。

所以,從以上羅列來看,要說“自古熱帶無強國”,這個觀點就顯得有些太過於絕對了,就目前來看,中國和印度也屬於強國之列;另外,古代偉大的瑪雅文明就誕生於熱帶地區,屬於叢林文明。

不過,相對來說,似乎中高緯度地區更容易出現文明,比如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國,處在北緯三十度上下(不過,四大文明古國這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和熱帶的分界線挺近)。

姑且不說四大文明古國,就以世界幾大帝國(羅馬、亞歷山大、波斯、阿拉伯、蒙古以及美英帝國)來說,又或是以現在的強國美、俄、英、法、德等國家來說,這些國家確實不是處在熱帶,而是處於緯度相對比較高的地區。

那麼,為什麼這些地區更容易孕育文明強國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環境因素

熱帶地區氣候炎熱溼潤,陽光充沛,雨水充足,物產資源豐富,人們要獲取食物,如蔬菜水果、魚蝦肉類等都比較容易。

一年四季都有食物,不愁吃穿,生存壓力小,生活舒適,這就導致人們的進取心變弱,正如孟子所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比如現在某些熱帶國家或地區的人們,還處在刀耕火種的原始階段,又或者還過著原始部落生活,他們多以採集野果、打獵為生。

而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或者寒帶地區,就沒有如此好的條件了。

比如溫帶地區,雖然條件沒有寒帶地區差,但是也沒有熱帶地區的自然條件好。溫帶地區一般四季分明,有春夏春冬季節,這時就要求人們要“順天守時”,善於把握時機來種植莊稼作物,生產、儲存糧食,並積極做好各種應對季節轉變的工作。

此外,溫帶地區的野生動物相對比較少,人們要獲得更多的肉類食物,就會想辦法去馴化動物,比如牛、羊等。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們的勞動性,促進人們不斷思考,努力勞作,於是文明也就此產生和發展。

又比如寒帶地區,因為氣候寒冷,人們需要想盡一切辦法生存,這就容易孕育出思想智慧。不過,受自然條件限制,寒帶地區一般不易出文明,大多人還是會主動選擇南下,以尋找更溫暖舒適的地方生活。

(2)疾病災害

①熱帶地區動植物種類多,有毒生物也較多,比如毒蛇、毒蠍子、毒蜘蛛等,人們受到傷害的可能性更大。

②熱帶地區氣候炎熱潮溼,容易帶來熱帶疾病。如熱帶地區蚊蟲大量滋生繁殖,蚊蟲多,傳染病也多,比如登革熱,瘧疾等。在醫療衛生水平相對較差的情況下,一旦感染上這些傳染病,其病死率比較高。此外,天氣熱,氣候潮溼,細菌繁殖快,人一旦受傷感染,未能及時處理,也容易致殘致死。

因為疾病多發,這就意味著人們需要在醫療衛生上投入更大的精力、財力和物力來應對,這就會給國家帶來更為沉重的財政負擔。

而緯度較高的溫帶或者寒帶地區,相對來說,就少了一些這樣的煩惱。

(3)人為因素

處在緯度較高地區的人們,比如遊牧民族,由於氣候條件較差,生產條件有限,人們會想著法子來掠奪資源,為此就出現了許多征服活動。歷史上,很多國家或地區,尤其是歐洲地區都曾發生過多次戰爭,其基本都是因為爭奪土地資源、物資資源而發動的。


戰爭一方面給人帶來了沉重的傷害,但在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發展與傳播。


文 | 文史君

圖片 | 網絡 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以上僅個人觀點,若有不同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更多優質內容,請持續關注讀書文史。】

讀書文史


從地理上來看,人們對熱帶地區有著這樣的一個認知:熱帶地區擁有很長的日照時間,降水遠比溫帶地區更加充沛,繁茂的植被,一年收穫三季的農作物,堪稱整個地球上擁有最佳自然環境的地區。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擁有得天獨厚自然環境的熱帶地區,在上百萬年漫長人類發展史上,全球大多數的貧窮國家都集中在熱帶地區,因此全球也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自古熱帶無強國”。究竟是何原因,讓有著“天堂伊甸園”之稱熱帶地區沒有強國誕生呢?

優越環境,讓熱帶無法建立強大文明

首先,熱帶的天然美景,與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絕佳的自然屬性,反而養成了熱帶人懦弱和膽怯的性格。在許多西方政治、哲學思想家的著作中,曾經多次討論地理環境與人類之間的相互影響與關係,最終人們得出了一套結論:生活在不同緯度的種族的性格特性,都是由他們所生活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高緯度寒冷的環境會使人類更加堅強與自信,低緯度炎熱的環境則會讓人類形成懦弱和膽怯的性格。

這種說法到底是對是錯呢?答案或許是肯定的。在熱帶地區,充足的雨水與陽光給熱帶地區的農業發展創造了一片理想之地,資本家夢寐以求的咖啡、橡膠等諸多經濟作物,在熱帶地區人們甚至不用做什麼,就能夠收穫產量巨大的農作物。比如耶魯大學林學院的一位教授曾經對熱帶土地的地力過一份研究分析,每英畝熱帶土地能夠產出高於溫帶土豆產量的2~3倍,英格蘭花費100年才能生產出的橡木桶,在熱帶地區僅需要33年的時間就能夠得到收穫。正是這種得天獨厚的熱帶屬性,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過著“張嘴就能生存”的日子。

大自然免費給予熱帶地區的資源,讓生活在熱帶地區的土著人形成了不思進取,安於順境的思想。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讓熱帶地區形成了諸多散落的土著人部落,正是由於資源的充沛,土著部落之間不需要為了掠奪資源而發生鬥爭,雖然這讓熱帶地區的人民免於沉重的戰爭災難,可是這種安於現狀的生活方式卻阻礙了文明的誕生與傳播,徹底限制了強大帝國出現的可能性。天然資源讓熱帶地區的人們沒有規律的勞動作息時間,因為坐享其成的觀念早已經在他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這讓他們無法建立中、高緯度地區文明生活方式。

高溫環境,讓疾病在這裡肆虐

其次,熱帶地區全年都保持炎熱的高溫環境,讓害蟲、寄生蟲、病原體在這片土地上肆虐多年,再加上這裡的衛生條件極差,導致了熱帶國家人民的健康和經濟水平低下。這種致命性的疾病,在危機人類健康與性命的同時,讓原本文明程度就落後的熱帶國家,很難建立一起高度發展的社會形態,無法為強大帝國的行程提供足夠的人口、經濟條件。

遠古時期,“疾病”一直以來都是死神的代名詞,即便是在醫學高度發展的今日,仍然有許多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與治癒,所以人類與疾病的鬥爭持續了數千年都未停歇。後來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文明社會的建立,關於疾病的防控、醫學的發展都成為了每個國家、時代統治者的重中之重。可是熱帶地區的人,一直面臨著疾病的嚴重威脅。

這裡的高溫環境,為傳播疾病的害蟲病原體提供了一個快速繁衍、傳播溫床。曾經有一位巴拿馬詩人說過,熱帶地區的微風裡都裹挾著有毒的瘧疾,這是因為熱帶雨林中生活著大量的蚊蟲,這些隨風飛舞的蚊蟲會在不知不覺給人類帶去致命性的傳染病。這對於沒有建立文明國家,長期從事懶散農業活動、身體機能低下的熱帶土著而言,會大大縮短他們的壽命。再加上熱帶地區生活的人根本沒有任何衛生觀念,他們可以不洗手就吃東西,他們甚至可以終年不洗澡,這種極差的衛生習慣無形中增加了熱帶土著的病死率。人口的快速夭折,導致社會形態難以建立,更不會有國家形態出現,所以熱帶地區才無強國之說,這裡只能形成一些貧窮、落後的小國。

近代殖民歷史,註定了這裡的弱國地位

最後,自西方大航海時代掀起以後,在接下數百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原本就貧窮落後的熱帶國家,不僅被戰爭破壞的千瘡百孔,熱帶諸國徹底淪為了殖民統治國家,這讓熱帶諸國成為世界強國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殖民戰爭開始之前,就連熱帶地區的土著都沒有想到,他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優勢,反而為這裡的人類帶來了沉重的侵略災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本來就過著衣食無憂的舒適生活,缺乏社會勞作的熱帶諸國,本來就沒有強大的文明產生,這讓熱帶地區成為了一塊兒僅適合人類生存的福音寶地。

在熱帶地區的文明落後於世界的同時,高緯度地區的殖民者為了迅速發展各國經濟,在世界戰爭中牢控掌握全球經濟,他們最終將戰爭的觸角伸向了落後閉塞的熱帶地區。那些貪得無厭的白人殖民者,他們將熱帶地區視為自己經濟和工業原料的巨大後備儲藏庫,隨後他們掀起了一場瘋狂的殖民統治。

如此一來,熱帶地區的土著人,在西方殖民者的長槍大炮中,淪落成為了殖民者可以肆意踐踏的奴隸。歷經幾個世紀以後,這些熱帶地區國家,基本上都已經淪為了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在殖民者的壓迫與剝削之下,這裡的經濟發展一直處於滯後狀態,所謂的優越自然地理條件,反而成為了西方殖民者搶先發展經濟的紅利,熱帶地區的國家卻難以憑此興盛,建立強國。歷史發展中的這一場變革,讓熱帶諸國坐穩了窮國地位,“熱帶無強國”的規律實在是難以打破。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近代殖民史》

《被忽視的熱帶病:全球影響與防治對策》

《地理環境的影響:基於拉斐爾的人地系統》


藤樹先生


熱帶無強國,有人說巴西算不算?其實巴西不能算。巴西佔世界的經濟比重、政治軍事影響力等,均算不上強國,經濟命脈似乎還控制在別人手裡。

一個國家或者文明的形成需要疆域、人口、文化、財富、政治能力等要素。強國,就是把這些資源的力量整合起來使用,在世界上達到領先程度的國家。

現代強國對外展示的無外乎兩點,一是硬實力,比如,一個國家有多少強大的軍隊和投射能力,一個國家能生產製造有競爭力的產品,等等。二是軟實力,比如,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政治經濟影響力,文化等方面的吸引力,等等。概括而言,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世界各國中相對的發展積累程度。

以硬實力和軟實力的標準,我們來看看為什麼熱帶國家無法形成強國。

首先,熱帶國家缺乏歷史積累,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積累都很難形成。

地處熱帶的地理優點是,氣溫高,果實相對比溫帶和寒帶豐富,人要生存就容易。

但是缺點也很明顯:熱帶氣溫高溼度大,導致勞動成果難以保存和積累。尤其在古代,更缺乏儲存手段。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缺乏大規模的物質積累,則無法產生先進的文化藝術、政治組織等精神文明方面的內容;缺乏大規模的物質準備,國家也就無法大規模使用力量。

因此,這些先天的約束條件,導致古代南美和非洲等地,沒有產生領先的文明。

所以,當西班牙人登陸南美洲的時候,因為物質裝備和組織智慧等優勢,只用很少的人就能打敗南美土著的大規模軍隊。

(古代中國的這種糧倉,在熱帶根本無法保證糧食的乾燥)

其次,人生存容易,就缺乏應對挑戰所激發出的創造力。

歷史學家湯因比定義了一個文明發展模式,主要就是“挑戰--應戰”模式。一個文明應對一定強度的自然和人文環境挑戰,才能激發出群體非凡的創造力和智慧。

以這個模式看熱帶地區,因為熱帶地區生存難度極低,也就沒有什麼生存挑戰,因而也就難以激發出人的創造力。

沒有持續的創造力,文明就無法持續向更高級發展。

第三,熱帶地區被雨林阻隔,使得人口難以大規模聚集,無法形成更高級的文明。

熱帶雨林、高原、大面積稀樹草原等熱帶的自然條件,對人群的聚集產生了很大的阻隔效應,這使得人口只能在很小的範圍內聚集,難以形成更大規模的人口聚居區、難以形成城市,也不利於文明向更高級發展。

(稠密的熱帶雨林,古人難以跨越)

第四,第四紀冰川運動沒有覆蓋南美洲和非洲,導致這些地區土壤層薄,地力差,不利於農業生產。

在第四紀冰川期,亞歐大陸被古冰川侵蝕,地表的岩石因而被侵蝕成為土壤,地表土壤因此變厚,普遍地力肥沃。最早最先進的文明就出現在亞洲的新月沃地。而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基本沒有經歷過第四紀冰川侵蝕活動,這兩個地方土壤層因此很薄,地力也差。你看非洲那麼大面積的土地,大部分地區只能成為稀樹草原,南美洲也是牧場居多。當然在現代科技條件下,這些問題的影響就像古代那麼嚴重了。

缺乏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無法形成長期大規模的農業生產積累,當然也就無法產生足夠的物質積累,不利於文明向高級發展。

結語:

客觀上,受地理氣候原因的限制,熱帶地區在古代難以形成大規模財富積累,因此文明就難以向更高級發展。

主觀上,因為個體面臨的生存挑戰很低,不需要人發揮出更多創造力去迎接挑戰,因此也限制了熱帶地區國家文明的持續發展。

因為客觀與主觀條件的限制,熱帶地區國家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個方面都無法形成持續的發展和積累,因此,熱帶地區難以出現亞歐大陸上那樣的強大文明。

(完)

以上就是凌煙閣邊看歷史的回答,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交流。謝謝!


凌煙閣論史


這句話是相對準確的,無論是4大文明的產生還是歷史上到現代的強國基本都是在溫帶產生的。一定會有人說我國和美國不是也有一部分地區處於熱帶嗎?這兩個國家難道不算強國嗎?

中美只是有一部分地區處於熱帶,算不上熱帶國家也就不能納入這個範圍。


強國的標準是什麼呢?我認為綜合實力比較強大的國家,都可以稱之為強國。如果把強國的定義成美國那樣的國家,不要說熱帶了在歷史上也沒有幾個。

用個最簡單的標準吧,主體位於熱帶的發達國家就可以稱之為熱帶強國。按照這個標準算下來,熱帶地區的強國只有新加坡一個。

熱帶地區強國比較少不過不代表沒有,新加坡就是一個。新加坡也是熱帶地區唯一的一個發達國家,不過新加坡能夠成為發達國家的原因是因為地理位置足夠優秀。

新加坡位於海運扼要也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實力自然不用說了,不過新加坡實在是太小了把它納入這個範圍實在是有點勉強。

既然新加坡都算是強國,那麼印度巴西為什麼不算呢?我認為這兩個國家只能算是大國,不能稱之為強國。

這兩個國家自身都有很大的問題,巴西是經濟的問題印度則是工業的問題,連自己的工業鏈都不完整很容易受制於人。

這兩個國家算是區域性大國都有各自的弱點,在綜合實力上算不上強國。


那麼熱帶強國比較少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我認為環境是一個很大的因素,慾望使人進步沒有慾望就沒有前進的動力。

舉個例子就拿創了印度種姓制度的雅利安人來說,他們在歷史上可是很厲害的遊牧民族。四大文明古國被他們幹掉了三個,一到了印度他們就變得安逸了起來之後隨便來個勢力都能把他們吊打。

為什麼?因為有吃有喝誰還願意在馬背上面風吹日曬。很多人應該都有過這樣的感受,在天氣熱的時候只想待在家裡吹空調吃西瓜什麼事都不想做。

環境帶來的影響還不止如此,在高溫環境中人會變得慵懶腦子轉的也會慢一點。這一點哈士奇表現的就很明顯,在寒冷地區哈士奇就很正常一到熱帶或者溫帶地區就像犯了中二病一樣。我這只是舉個例子,人在溫熱環境中腦子轉的確會轉得慢一些。


在熱帶地區人會變得慵懶腦子轉得比較慢,國家的發展就是依靠人,如果這個國家的人大部分都比較懶還不愛動腦這個國家怎麼可能會變得強大?

另一個就是時間了,西方國家很早就開始了發展進入工業化時代,即便經歷了戰爭有了基礎也能夠很快的恢復。

發展早有工業基礎,這些是熱帶地區的國家不能比的。

先天條件不足又不夠勤快、環境因素、起步比較晚,這些就是熱帶難出強國的原因。


李青蒿


導致不同社會有不同發展的原因是大陸環境的差異,而非人類的生物差異。我想從動植物種類和大陸橫縱走向解釋一下“熱帶無強國”的可能原因。

熱帶無強國的可能原因是在以下四個方面存在問題:


可馴化的動植物種類

熱帶的物種極其豐富,比如熱帶雨林的樹種就比地球上任何地方的樹種都多。但是動植物種類豐富並不能說明這個大陸的宜人性就好,其中的一個關鍵指標是:可馴化的動植物種類。比如說雞、豬和牛為什麼就能被人類豢養,土豆玉米小麥能夠如此廣泛地傳播而一些熱帶作物就不行?

因為熱帶的動植物存在一個極其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對環境的適應性差。熱帶的降雨量和陽光都比其他緯度帶的充沛,這導致了熱帶動植物對於陽光和水的依賴性特別強,少一點都不行。而從熱帶遷移往溫帶和寒帶的話,對他們來說挑戰性太大了。

而在這一點上,溫帶的動植物就適應得比較好,溫帶的夏天和冬天差異明顯,因此溫帶的動植物往熱帶可以耐熱,往寒帶可以抗寒,於是人類可獲取和可馴化的生存資源就比其他溫度帶豐富,所以強國多數存在於溫帶大陸。


大陸的橫縱走向

大陸的橫縱走向決定了動植物的馴化成果能否被傳播和留存下來。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溫帶大陸面積廣闊且基本連成一片,而熱帶的話除了非洲能和溫帶大陸比較一下,南美洲和亞洲多少顯得支離破碎。

舉個例子,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南方的水稻和北方的小麥在各自的地界基本可以暢行無阻,而過了這條線,雙方要互相融合飲食文化就比較困難。一種作物的水平傳播總是比垂直傳播來的容易,因為在橫向,大家的生存條件類似,互相能更容易接受。人類喜歡和自己相同或類似的人,動植物也同理。縱向傳播需要跨越的障礙比較多:溫差、降水、熱量、光照......


可馴化及傳播的難易程度

有了足夠豐富的可供馴化的動植物種類只是基礎條件,熱帶的國家想進一步升級成強國還要看這些馴化動植物的種類和技術是否容易在一定範圍內傳播。這就好比東邊的漁夫想把捕魚的技術傳播給西邊的人家需要考慮雙方面臨的差異是否一致:水域是鹹水還是淡水、魚是大魚還是蝦米、工具是織網還是石器鐵器還是手?

如果有一戶人家掌握了馴化野豬的技術,那麼在一個野豬很多的地理範圍內,這項技術就是有價值的。可如果這個地理範圍內,只有這戶人家在的幾公里範圍內有野豬,其他地方都是山羊,那麼馴化技術要傳授給別人就比較困難。


大陸面積及人口總數

綜合以上,大陸的面積和人口總數也有影響。一個地理空間能夠承載的物種是有限的,熱帶的國家不像溫帶國家幅員遼闊,人口也沒有很多,雖然人類起源於熱帶的非洲,但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多數位於溫帶。有多少人要吃飯就種植多少作物養殖多少動物,沒有太多需求的熱帶國家在這方面由於土地的限制,就只能先考慮滿足生存需求,再進一步追求經濟發展。



結語

以上這些只是結論,關於更詳細的推演過程,不妨瞭解一下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這本書從生物學、氣象學、地理學和歷史學等多個學科的角度辯證解析了為什麼每個大陸發展的情況不同,比如為什麼是歐亞大陸人征服、趕走或大批殺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亞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




巴黎鹹魚日誌

關注這條鹹魚,知道更多隔壁老王都不知道的法國故事,往期故事:

  • 巴黎氣溫42.6°C,法國人:我不裝空調,四個月後就要下雪了

  • 法國貴族的免費人生:憑名字免費住9000歐酒店,還有6000歐外套送

  • 愛麗捨宮的秘密通道:法國總統貼身保鏢的地下人生


巴黎鹹魚日誌


從主觀上來說,熱帶的國家和地區,人民就是比較自由散漫的。因為他們生活的環境日照充足,物產豐富,隨便摘個果子都可以就可以充飢,根本餓不到。在非洲常見的猴麵包樹,一棵大樹甚至就可以養活一家人,東南亞居民甚至可以拿香蕉作為主食,因為氣候溫暖,在熱帶地區也不需要為穿衣保暖的問題而犯愁。所以沒有動力促使他們為生存而發愁。

溫寒帶非也。

從客觀上來說,溫帶地區因為它擁有非常豐富的氣候多變性,反而卻激發了人類對於征服大自然的慾望,通過不斷的製造,以改善生活為目的而發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才擁有了後世的強國基礎。

後世強國總是出自溫帶。





自然並不是孜然


如果將文明最早誕生的時間定義在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塔薩文化的話,那麼迄今為止,人類可考的文明史至少有7000年,而在這長達數千年的時間中間,又有無數新興的文明先後在世界範圍內迅速誕生並崛起。迄今為止,地球上除了永久冰封的南極大陸之外,幾乎所有陸地都早已為文明所佔據。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文明的火種傳遍世界,無數強大的帝國在漫長的時間中振興又衰落,但強大的文明卻都僅僅只出現在中、高緯度地區,並且大多集中在北溫帶,史前文明如此,現代文明亦如此,以至於“熱帶無強國”這個觀念深入人心,許多人認為這便是文明發展必然的規律,亙古不變。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熱帶地區無法出現強國、大國,甚至連文明也難以催生呢?筆者覺得,要想解釋“熱帶無強國”現象,需要古代和現代兩個方面來闡述,因為熱帶地區在古代和現代“無強國”的原因不盡相同。

古代(生存環境決定體魄,體魄決定帝國強弱)

我們知道,熱帶地區的物產資源可不是溫帶、寒帶地區可以比擬的。比如說,在非洲常見的猴麵包樹,一棵大樹甚至就可以養活一家人,東南亞居民甚至可以拿香蕉作為主食,因為氣候溫暖,在熱帶地區甚至根本不需要為穿衣保暖的問題而犯愁。反觀溫帶、寒帶地區,徹底解決溫飽的問題也不過是近百年才得以實現。

艱苦卓絕的北方反而搶先物質條件更優越於自己的南方催生了文明,並且建立了數不清的強大帝國,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壓制、侵略南方,如此多的現實矛盾,不免讓人想到中國古代亞聖孟子所說的至理名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熱帶地區因為氣候溫暖溼潤,盛產植物性食糧,物產豐富,人們往往只需要摘幾個香蕉或者其他果實,挖一些野生植物的根莖便可以充飢,亦或者到河裡便可以撈到大量的水產品,獲得食物的方式非常簡單,而且一年四季取之不盡,人便會逐漸變得懶散。

常食素食,又不經常勞作,身體機能沒有得到鍛鍊,這在熱帶地區是非常致命的,炎熱的氣候以及大量的蚊蟲會嚴重威脅熱帶人的健康,傳染病盛行。這樣一來,熱帶人的平均壽命就很短,而且病亡率高,早起建立社會形態的難度變大,當文明處於萌芽狀態時,特別容易夭折。

中、高緯度地區就不一樣了。溫帶、寒帶地區的果實相比於熱帶,要少很多,難以靠野生植物養活自身,再加上高緯度還有漫長的冬季,這讓他們的生存遭到很大的挑戰。他們不得不設法種植大量的糧食,以度過漫長的冬季,並且大量的捕獵動物,補充自己的體能。種植農作物以及捕獵是群體活動,這樣又促進了社會和語言的進步。

如此一來,高緯度的勞動強度變大,動手能力變強,這就使得他們的體魄更為強大,社會系統的統治階層則是更加健壯的人群,意外的死亡率降低,久而久之,文明便誕生了。

還有一點就是,中高緯度地區的生存威脅大多是糧食,熱帶地區的生存威脅主要是傳染病。你想一下,一群飢腸轆轆的北方人,他們擁有發展更早,更完善的社會形態,當他們面對著比自己更溫暖,食物更充沛的相對瘦弱的熱帶時,在實力方面,怎麼說都是碾壓。這也是為什麼自古北方人具備侵略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歷史上,向來都是高緯度打擊低緯度的次數更多。

現代(文化和自然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同)

從殖民時代至今,在這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不難發現,兩次世界大戰給北半球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熱帶諸國也因此了殖民統治,成為獨立的國家。但意外的是,北半球的國家雖然被戰爭搞得千瘡百孔,但總是可以再戰後迅速發展,並且牢牢掌控著世界經濟以及軍事的主導地位。反觀熱帶地區國家,至今仍然發展遲滯。

比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熱帶,經濟水平至今仍處於全球墊底的地位。東南亞諸國,以及南美洲諸國,除了旅遊和資源之外,很少有能吸引投資者的地方,畢竟那裡一年四季太過於炎熱,再加上其文明史大多較短,沒有出現過強國,缺乏文化底蘊,對優秀的人才來說,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他們大多夜不願吃那份苦,畢竟沒有人願意24小時呆在空調房裡。這一點我們可以參照南美洲,南美國家的首都和大城市,大多會選擇更高的維度,或者更高的海拔,以達到氣候的目的。

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也逐漸開始靠著東西方水路要道的便利,以及人口優勢,努力發展自身;非洲也在積極與世界接軌。但我們由此可以窺見,熱帶地區國家正試圖改變“熱帶無強國”的規律,在世界經濟徹底全球化的未來,或許他們真的可以實現強國夢。


愛八卦的小村姑


如果將文明最早誕生的時間定義在公元前5000年的古埃及塔薩文化的話,那麼迄今為止,人類可考的文明史至少有7000年,而在這長達數千年的時間中間,又有無數新興的文明先後在世界範圍內迅速誕生並崛起。迄今為止,地球上除了永久冰封的南極大陸之外,幾乎所有陸地都早已為文明所佔據。

出人意料的是,儘管文明的火種傳遍世界,無數強大的帝國在漫長的時間中振興又衰落,但強大的文明卻都僅僅只出現在中、高緯度地區,並且大多集中在北溫帶,史前文明如此,現代文明亦如此,以至於“熱帶無強國”這個觀念深入人心,許多人認為這便是文明發展必然的規律,亙古不變。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熱帶地區無法出現強國、大國,甚至連文明也難以催生呢?筆者覺得,要想解釋“熱帶無強國”現象,需要古代和現代兩個方面來闡述,因為熱帶地區在古代和現代“無強國”的原因不盡相同。

14世紀亞歐非格局

古代(生存環境決定體魄,體魄決定帝國強弱)

我們知道,熱帶地區的物產資源可不是溫帶、寒帶地區可以比擬的。比如說,在非洲常見的猴麵包樹,一棵大樹甚至就可以養活一家人,東南亞居民甚至可以拿香蕉作為主食,因為氣候溫暖,在熱帶地區甚至根本不需要為穿衣保暖的問題而犯愁。反觀溫帶、寒帶地區,徹底解決溫飽的問題也不過是近百年才得以實現。

艱苦卓絕的北方反而搶先物質條件更優越於自己的南方催生了文明,並且建立了數不清的強大帝國,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壓制、侵略南方,如此多的現實矛盾,不免讓人想到中國古代亞聖孟子所說的至理名言“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熱帶地區因為氣候溫暖溼潤,盛產植物性食糧,物產豐富,人們往往只需要摘幾個香蕉或者其他果實,挖一些野生植物的根莖便可以充飢,亦或者到河裡便可以撈到大量的水產品,獲得食物的方式非常簡單,而且一年四季取之不盡,人便會逐漸變得懶散。

常食素食,又不經常勞作,身體機能沒有得到鍛鍊,這在熱帶地區是非常致命的,炎熱的氣候以及大量的蚊蟲會嚴重威脅熱帶人的健康,傳染病盛行。這樣一來,熱帶人的平均壽命就很短,而且病亡率高,早起建立社會形態的難度變大,當文明處於萌芽狀態時,特別容易夭折。

印度兩大平原全都位於北迴歸線以北

中、高緯度地區就不一樣了。溫帶、寒帶地區的果實相比於熱帶,要少很多,難以靠野生植物養活自身,再加上高緯度還有漫長的冬季,這讓他們的生存遭到很大的挑戰。他們不得不設法種植大量的糧食,以度過漫長的冬季,並且大量的捕獵動物,補充自己的體能。種植農作物以及捕獵是群體活動,這樣又促進了社會和語言的進步。

如此一來,高緯度的勞動強度變大,動手能力變強,這就使得他們的體魄更為強大,社會系統的統治階層則是更加健壯的人群,意外的死亡率降低,久而久之,文明便誕生了。

還有一點就是,中高緯度地區的生存威脅大多是糧食,熱帶地區的生存威脅主要是傳染病。你想一下,一群飢腸轆轆的北方人,他們擁有發展更早,更完善的社會形態,當他們面對著比自己更溫暖,食物更充沛的相對瘦弱的熱帶時,在實力方面,怎麼說都是碾壓。這也是為什麼自古北方人具備侵略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歷史上,向來都是高緯度打擊低緯度的次數更多。

現代(文化和自然環境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同)

從殖民時代至今,在這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不難發現,兩次世界大戰給北半球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熱帶諸國也因此了殖民統治,成為獨立的國家。但意外的是,北半球的國家雖然被戰爭搞得千瘡百孔,但總是可以再戰後迅速發展,並且牢牢掌控著世界經濟以及軍事的主導地位。反觀熱帶地區國家,至今仍然發展遲滯。

比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部分地區位於熱帶,經濟水平至今仍處於全球墊底的地位。東南亞諸國,以及南美洲諸國,除了旅遊和資源之外,很少有能吸引投資者的地方,畢竟那裡一年四季太過於炎熱,再加上其文明史大多較短,沒有出現過強國,缺乏文化底蘊,對優秀的人才來說,沒有足夠的吸引力,他們大多夜不願吃那份苦,畢竟沒有人願意24小時呆在空調房裡。這一點我們可以參照南美洲,南美國家的首都和大城市,大多會選擇更高的維度,或者更高的海拔,以達到氣候的目的。

另一方面,東南亞國家也逐漸開始靠著東西方水路要道的便利,以及人口優勢,努力發展自身;非洲也在積極與世界接軌。但我們由此可以窺見,熱帶地區國家正試圖改變“熱帶無強國”的規律,在世界經濟徹底全球化的未來,或許他們真的可以實現強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