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為什麼允許藏經閣的阿儺、迦葉向唐僧師徒收受賄賂?

歐媚媚


無字經書才是真經,唐僧師徒苦行十數載,最終也只是一場空!<strong>

經不可輕傳,免費的東西,大都不會珍惜!

一、佛祖憑什麼不能收錢?

在世人眼中,佛祖是神聖的象徵,是完美的化身,怎麼能夠縱容手下索要人事(錢)呢?

換一種角度思考…佛祖幾時說過傳經不能收錢呢?

佛教講“五毒心”以“貪心”為首,但我佛傳經,唐僧給錢,這算貪嗎?這叫等價交換。難道說企圖白拿佛經的唐僧就不算貪嗎?

這不是雙標嗎?

我們以先入為主的思想,認為佛門之人應當普渡眾生,拋去錢財之慾,行天下大善之禮。

但是普渡眾生不等於分文不取,拋去錢財之慾也不等於坐吃山空,靈山雷音寺的規模那麼大,他老人家如果不把“佛教思想”換成養家餬口的銀子,那麼800比丘尼可能會被活活餓死!孔老夫子辦學也要收學費,太上老君傳道也要收些金子煉丹,憑什麼佛祖傳經就不能撈點好處??

二、佛祖需要錢嗎?

佛祖已經修成八丈金身,成神成聖,自然不需要錢。

但宣揚佛法卻需要錢來運作。蓋佛寺、修廟宇、廣納門徒,哪一個不需要錢?

唐僧西天取經,一路上途經大大小小的佛寺、菩薩廟,哪一個不是屋宇華麗、金碧輝煌?沒有錢怎麼修的起廟宇?

弘揚佛法並不是如來佛祖坐在靈山上念動阿彌陀佛就行了,還需要發展分店、擴展區域、收納信徒,廟宇修的破破爛爛,會有人來拜嗎?沒人拜佛怎麼傳播佛法?

朋友們不要認為“錢”是髒東西、是壞東西,金錢並不是萬惡之源,人心才是。

“錢”是法,是大道。

普天之大,眾生芸芸,衣食住行,柴米油鹽,人活著哪有不需要錢的?

正所謂“取財有道方為正也”,佛祖傳經,唐僧給錢,你買我賣,有何不可?有什麼值得黑的?

三、無字經書是怎麼回事?

大多數讀者們,或者壓根沒有讀過《西遊記》,僅僅通過電視劇瞭解《西遊記》的觀眾們,都會認為由於第一次傳經時,唐僧沒有交錢,所以會得到無字經書。

其實不然,無字經書,是真正的“真經”。

用紫金缽盂換來的有字經書,才是一場空! 《金剛經》中有一則故事叫做“拈花微笑”。

佛祖在靈山開法會,大梵天王獻於佛祖金色菠蘿花,請求佛祖傳授佛理。

佛祖拈起菠蘿花,意態安詳,微笑不語。

坐下幾百弟子不能窺見佛祖之意,皆一頭霧水。

唯有迦葉尊者心領神會,破言為笑。佛祖將花交給迦葉,並說出了一番絕妙佛理:

“佛法光照寰宇,超脫生死,能夠擺脫一切浮於表相的正果,其中奧妙不可言傳,語言文字是空、是假,以心傳心,方見大道,我將此法傳授給迦葉。”

佛祖將“佛法”講的很通透,最高深的佛法,是發自靈魂的淡然,無慾無求、心境悠然……

寧靜、祥和、安閒、無相無聲、自在豁達、無拘無束、思想超然、超脫生死、紮根般若、不可動搖、立地成佛。 “佛”是“大善”,“大惡”,“大雅”,“大俗”是完全的空。

真正的佛理只能用心感悟,通過語言和文字永遠無法達到“佛”的境界,難道唐僧對著豬八戒講一段佛經,豬八戒就不好色了嗎?

孫悟空拿著無字經書找佛祖評理時,燃燈古佛嘆了一口氣說到:“南贍部洲之人,多徵多殺,多淫多詐,東土僧侶遇迷無知,只認文字,不參大道,不識我佛無字真經啊…”

唐僧言:“無字真經雖好,但無法向唐王交差啊……”(原話是這個意思)

李世民想利用佛經教化人心,百姓們如果信仰佛法,都不爭不殺,國家會更為方便管理,唐僧若是取回無字經書,李世民只怕會一掌把唐僧拍死。 最後唐僧上交了“紫金缽盂”,拿到了“有字經書”。

這有字經書共有伍仟零四十八卷,唐僧取經所花費的時間一共是伍仟零四十八日。

千辛萬苦,得來佛法皆無用,原來結尾是開頭。

一個字,空!


白話歷史君


阿儺迦葉向唐僧師徒收受賄賂,真的是對佛教的一種諷刺嗎?

收受賄賂的行為,在古今中外任何主流價值觀裡,都是錯誤的!是不被允許的!如來佛祖作為佛教的精神領袖,他能不知道嗎?

唐僧師徒第一次去藏經閣取經的時候,阿儺迦葉便提出,要求唐僧給他們“人事”。


唐僧師徒自東土大唐歷時十多年、跑了十萬八千里路,從來都沒有想過還有這一出!在唐僧的感知裡,取經不應該是“我來了,你把經書給我”這麼簡單嗎?

更何況,唐僧雖是寺院長大,卻耳濡目染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的薰陶下,人與人之間應該是仁愛謙和的;收取賄賂的行為,根本就是小人之所為!

於是,唐僧婉言拒絕了二尊者的無理要求。

對於這種人,阿儺迦葉也是見多了。他們既沒有對唐僧的話表示反對,也沒有表示贊成,只是幸災樂禍的笑道:

“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

阿儺迦葉此時已經把話說的非常明瞭:你們這幫泥腿子,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大家都像你們似的裝聖人,都來這裡白嫖,那後人還過不過日子了?

唐僧還沒發話,孫悟空可管不了這麼多!直接嚷嚷著要去告他們。

猴子也是吃了豬油蒙了心,佛祖一念而洞悉四海之內。唐僧取經一路都在菩薩的嚴密監督之下,在眼皮子底下發生這種事情,如來能不知道?



由此,阿儺迦葉的這樣公然受賄行為,完全得到了如來佛祖的默許。理由就如阿儺所說,白手傳經會餓死人的。

在唐僧取走無字經書之後,燃燈古佛派白雄尊者前去阻撓,以告知他們經文有誤。燃燈古佛阻撓他們的理由,非常奇怪:

“東土眾僧愚迷,不識無字之經,卻不枉費了聖僧這場跋涉?”

燃燈古佛認為:一、東土眾生愚昧無知;二、不想讓唐僧白跑一趟。完全沒有怪罪阿儺迦葉受賄的罪名。

由此可見,阿儺迦葉的這種行為,雖然讓人不齒,卻並無過錯。存在即合理。

唐僧在重返靈山,問罪如來之後,如來也說了一段話,內容與燃燈古佛差不多:

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

如來佛祖洋洋灑灑的說了一大堆,無非就是在哭窮。索取“人事”的理由和阿儺迦葉如出一轍:經不可輕傳,亦不可空取。看來他們早就串通一氣了!

最有意思的,當屬如來對於東土眾生的描述,竟然也用了“愚迷不悟”!而東土眾生愚迷不悟的後果,自然是隻趁用“白本”了。

過去佛和現在佛為什麼會有如此統一的意見呢?因為東土眾生真的愚迷不悟啊!

在唐僧取經之前,東土大唐是個什麼樣子呢?人人尊信孔聖人,大家都學習孔子描述的君子的形象,皇帝也以儒家思想在王化四海!

儒家思想整到最後,整個社會佈滿了虛仁假義!以至於很多人都有這種錯覺:拿別人的東西都是理所應當的,從來不用考慮這些東西從哪裡來的!

這種惡習是會讓人變懶的,而唐僧取經隊伍就沾染了。比如說孫悟空去化齋的時候,可曾想過給人家念一段經?

唐僧在剛剛出長安的時候,尚且知道給劉伯欽唱個亡靈序曲換飯吃。出了大唐的地界,就只會念緊箍咒了。因為緊箍咒給他一種錯覺:化齋是可以白嫖的。

在這種環境的潛移默化下,唐僧竟然默認了白嫖是一種對的價值觀。於是,他們一路嫖,並且嫖到了靈山,嫖起了佛祖!然而,他們還是遇到了阿儺迦葉…

儘管唐僧師徒還想反抗,可是阿儺迦葉強大的背景,使他們想白嫖而沒機會。最後,唐僧師徒被迫接受改變,重新做人。

因此,阿儺迦葉與其說在向他們收取賄賂;不如說是在如來的授意下,強行剝離他們本性上錯誤的價值觀!很顯然,阿儺迦葉成功了。


祗樹


《西遊記》原文已經說得很清楚了,經不可輕傳。

翻譯過來就是:得來太容易的東西,你不懂珍惜。

當然,這是比較官方的說法,其實就是:老子也是需要吃飯的,這麼大的團隊跟著我,喝西北風啊?

《西遊記》第九十八回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阿儺、伽葉引唐僧看遍經名,對唐僧道:“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三藏聞言道:“弟子玄奘,來路迢遙,不曾備得。”二尊者笑道:“好,好,好!白手傳經繼世,後人當餓死矣!”


兩位尊者說得非常明白了,白送你經,我們的後代兒孫不得餓死了?


第一個站出來反抗的猴子,嚷嚷著要給佛祖告狀。兩位尊者指著猴子的鼻子就罵:“你別鬧,老子給你經就是了。”豬八戒也在一旁勸架,猴子這才壓下怒火。於是有了第一字傳經,是無字經。



事情有些不對頭


到這裡,你可別以為是兩位尊者私索賄賂害怕老佛爺知道了。老佛爺是什麼段位,你底下的人搞這些小九九他能不知道?原文說:

阿儺道:“莫嚷!此是什麼去處,你還撒野放刁!到這邊來接著經。”

意思是,這是清靜之地,你在這裡撒潑很不像話,要注意素質,我也懶得跟你多說。所以就傳了假經敷衍過去。


這一番爭執恰巧被燃燈古佛暗中觀察了,於是他派出白雄尊者去搗亂,目的是把師徒一行人的行禮弄翻,使他們發現經中無字。


燃燈老頭兒當然也沒這麼好心,搞這麼一出其實是一難,取經要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唐僧一行人受難還沒圓滿,這是在湊數。


不管怎麼說,無字之經的事情敗露,孫悟空又嚷嚷著要去告狀,這唐僧也沒辦法,你總不能真拿著幾百本白紙回去跟唐王交差吧?



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還沒走進大雷音寺呢,一眾金剛就笑嘻嘻地問唐僧是不是來換經的。你看,從內到外,從小到大都知道有這麼一出,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剛踏上大雄寶殿,孫悟空就嚷著要如來給他一個交代,且看如來如何處理:


“佛祖笑道:你且休嚷,他兩個問你要人事之情,我已知矣。但只是經不可輕傳,亦不可以空取,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你如今空手來取,是以傳了白本。白本者,乃無字真經,倒也是好的。因你那東土眾生,愚迷不悟,只可以此傳之耳。”


如來心裡門兒清,說來說去就是你要給錢,還不能給少了,否則後代兒孫靠啥生活呢?順便還diss了一下東土眾生,說你們那邊的人都是傻子,真經假經都一樣,反正你們也不懂,嘻嘻~



該做的事還是要做好


當然,話是這麼說,過足了嘴癮,真經還是要傳的,安排了這麼十多年,目的就是要傳教,不管過程如何,以經治天下的方針不能動搖。


於是,傳真經,佛祖說得明明白白,阿難、迦葉腰板兒就更硬了,繼續伸手要錢,唐僧交出了紫金缽盂。


至此,傳經任務完成,但事兒還沒完,菩薩掐指一算,九九八十一難還少一難,怎麼辦?


再玩玩唄,不玩不死你,老烏龜,該你出場了!





也可自話


這是吳承恩對於當時佛教亂象的一種諷刺。

釋迦牟尼時代的佛教,是清貧的佛教。釋迦牟尼建立佛教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消除人的物質慾望,這樣才能去除煩惱,消滅無明,達到覺悟解脫。

所以釋迦牟尼規定,僧人不能積蓄財產,不能拿取金錢。僧人唯一能持有的私人財產,只有幾件衣服和一個缽盂,而且衣服還不能是好衣服,必須是用破衣爛布拼成的百衲衣。僧人吃飯也必須靠乞食,別人給什麼吃什麼,而且過了中午就不能吃飯了。

但人的物慾並不是那麼容易放下的,釋迦牟尼在時,總是不斷同弟子們的物慾作鬥爭。比如印度溼熱,蚊蟲很多,僧侶們不堪其擾,釋迦牟尼說:“你們可以用拂塵。”於是有些僧侶就拿著精美華麗的拂塵嘚瑟,釋迦牟尼不得不定下規定:僧侶用的拂塵必須簡單樸素。

釋迦牟尼在世時尚且如此,他滅度後,風氣更是江河日下。不捉金錢戒也被廢除了,一些僧侶藉著信仰斂財。我想很多讀者都有這樣的經歷:去寺院參觀,僧侶會勸人捐錢,說這樣佛菩薩就能保佑你升官發財。這樣的僧人其實是把佛菩薩當成受賄的貪官,侮辱了自己的信仰。當然我相信也有很多法師嚴守戒律,信仰精純,但不能否認還有很多僧人眼中只有金錢。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很多寺廟異常奢侈華麗。比如南北朝時期有本著名的佛教文學《洛陽伽藍記》,記載了洛陽寺院的盛況,那些寺院富麗堂皇,超出人們的想象。很多僧侶用的器具,也成了奢侈品,比如陝西法門寺出土的錫杖、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袈裟等等。

《西遊記》是一本崇佛的書,吳承恩見到佛教界的種種亂象,一定痛心疾首。所以他設計了迦葉、阿難索賄的情節,對那些貪財的僧侶進行諷刺。



夢露居士


道理很簡單,一句話——經不可輕傳。

為什麼不可輕傳?因為世人對於輕易得來的物事,通常都不會珍惜。

任何宗教的發揚階段,通常都會搞一些別的噱頭來吸引人們入教,佛教也不例外。所以佛祖才會在生前講述了那麼多佛經,可是在離世時,卻又明明白白的告訴人們,我用那些小乘的道理使你們入門,本是為了令眾生在修持中勇猛精進,達到大成的境界,可是你們卻偏偏執迷於小乘之道,實是令人遺憾。

為什麼大家會執著於行善、盡孝、佈施等行為呢(這樣當然不是不好,只不過是和佛教的大乘之境有所差距),因為人們都深信這樣會受到福報。而佛祖教導人們的是:你們要和我一樣,參透世事空幻,終究不過是泡影而已,想要脫離這種煩惱,唯一的方法就是和我一樣,成為佛祖,遠離三災八難,遠離苦海輪迴.....

所以佛祖允許阿難、迦葉向唐僧師徒收賄,為的是讓他們不可輕慢了這來之不易的大乘佛經,而不是真的要他們在乎世上的那些”阿堵物“。


圍爐說野話


《西遊記》裡有個很有意思的情節,出現在第九十八回,唐僧師徒四人刷完取經副本後,大boss如來佛明確表示,可以領取經書禮包獎勵,他身邊的阿儺、伽葉倆尊者,把獎勵一件一件擺出來,書中是這麼說的,“引唐僧看遍經名”,還未等唐僧點擊全部拾取,阿儺、伽葉就搓搓手,說是要想獲得獎勵,還得額外消費,“聖僧東土到此,有些甚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

這就有辱佛門了,西天家大業大,賺錢方式是發展信徒,信徒越多,收益才會越可觀,要是沒得人了,也會跟寒酸的地仙之祖鎮元子,差不多。同樣的道理,支付寶也是一樣,用的人奪了,才能更賺錢!每年還花大價錢砸到推廣上面,大家心裡都明白是什麼意思。

所以,如來才想著讓觀音菩薩,到東土找一個代理商,現在代理商派人過來洽談完成,阿儺、伽葉兩個小嘍囉還沒認清形勢嗎?

況且,唐僧走的是苦行僧的路子,一路上靠著化齋討生活,身上最值錢的兩件外物,是如來佛送的錦瀾袈裟和九環錫杖,對了,還有個法寶,在孫悟空頭上戴著,這三樣哪一樣不是燙手山芋?阿儺、伽葉敢接嗎?

因此,孫悟空拿捏住阿儺、伽葉的把柄,叫囂道:“我們去告如來,教他自家來把經與老孫也。”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但孫悟空是誰?閻王小鬼都打到臣服的主兒,根本不擔心把事情鬧大,碰到這麼一號人物,阿儺、伽葉只能自認倒黴,乖乖把經書傳給他們。

經過一出勒索大戲,師徒四人突然覺得這靈山也不是善地,得趕緊帶著經書回大唐,越快越好,“一卷卷收在包裡,馱在馬上,又捆了兩擔”,看都不看,直接領取,馬不停蹄的離開,原著中用了四個字:“下山奔路。”

然而,他們還是嫩了,沒想到佛門清靜之地,還會搞無字經書的把戲,要不是燃燈佛祖實在看不下去了,估摸著他們還得辛苦走一遭凌雲渡!這下師徒四人不幹了,義憤填膺的轉回雷音寺,哪知遇到了更加牙癢癢的一幕,“眾皆拱手相迎,笑道:聖僧是換經來的?”

原著裡,借孫悟空之口說了這個副本的難度,“我師徒們受了萬蜇千魔,千辛萬苦”,娘希匹,又嗑藥又換裝備,真當我們只是找成就感啊?沒有更豐厚的獎勵,誰會腦殘這麼做?

可大boss如來卻說,有一群比丘僧下山幫一家人誦了一遍經,要了三鬥三升米粒黃金,還覺得虧大發了。

但唐僧師徒確實沒得錢財,如若再回東土大唐找一級代理商,生怕那個敢對兄弟動手的傢伙,一怒之下撞個魚死網破,讓人看了笑話。所以如來只好勉為其難,再命令阿儺、伽葉傳下有字真經。

阿儺、伽葉著實是個人才,到了這等地步,還是死性不改,“仍問唐僧要些人事”。唐僧一口老血吐了三升,窺一管而知全豹,難怪當年自己會怠慢佛法,也能想象得出,為什麼錦毛鼠偷喝了幾口香油,就被托塔天王父子追殺,委實是這西天佛門,太小家子氣。

沒辦法,唐僧送上吃飯的傢伙紫金缽盂,阿儺、伽葉也不嫌棄,“拿著缽盂不放”,畢竟是唐朝的皇家之物,一看就檔次不低,有了前車之鑑,唐僧也學聰明瞭,“都好生看看,莫似前番”,“三人接一卷,看一卷”。

但是,唐僧師徒真的把真經取完了嗎?原著中明確寫道:“檢出五千零四十八卷,與東土聖僧傳留在唐。”

這個數量,只有“一藏”之數,觀音菩薩在與一級代理商李世民洽淡的時候,說“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脫苦,壽身無壞”,後來,李世民依“三藏”之數,讓唐僧號為“三藏”,這就是唐三藏的由來。

但佛祖一點兒也不夠意思,三藏只給了一藏,莫非當真應了那句話: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就像支付寶一樣,最終還是安耐不住,宣佈信用卡每月超出2000元的額度後,開始收取服務費?


西遊言己


佛祖允許手下人受賄,既是有意也是無奈,我們可以分以下幾點看看:



1、有意默許,增加唐僧取經難度。

唐僧一行經過千難萬險,到了西天,本以為經書馬上就能到手。為什麼這麼想呢?因為唐僧是被觀音引導來西天的,而觀音是西天重要人物。按照一般邏輯,你們叫我來的,那我作為你們的虔誠信徒,千辛萬苦終於到了,不說好吃好喝好招待,也應該把經書給我,讓我回去交差吧?



看到取經人終於來了,如來這個時候其實是非常高興的,因為西經東傳是他擴大勢力的重要一步,他巴不得把經書往大唐送。但他也明白,上趕的不是好買賣,他打發觀音去找取經人,就是要增加經書的莊嚴感和神秘感。此時如來自然也不會把經書輕易給唐僧,於是在孫悟空狀告阿儺、迦葉索取賄賂時,如來用“經不可輕傳”來搪塞,其實就是告訴唐僧等人“我這經書可是寶貝,你們要好好珍惜,回去好好給我做宣傳。”



2、如來的個人影響。

人也好神也好,都是要恰飯的嘛。如來帶這麼大個團隊,日常的開銷肯定不小。加上拓展地盤也需要人手,沒點油水誰跟你幹?其實如來可發財了,他的弟子下山給人念一遍經,就要收三鬥三生米粒黃金。不然哪來的珠光寶氣的靈山大殿?從這裡看出,從如來的衣食起居來看,他是真的挺發財。如果他這個大BOSS都如此行事,那手下的阿儺、迦葉上行下效,也是正常。老闆您吃肉,我們跟著喝點湯,您老也不好說啥是不?所以如來此時即使心裡不高興,當著這麼多部下,也不好說什麼,只能“後世兒孫要吃要用”這種敷衍話糊弄過去。



3、靈山的貪腐風氣已經形成。

阿儺、迦葉公然索取賄賂,孫悟空當眾揭發。照常理來說,這絕對是惡性的貪腐案件,怎麼說也得嚴厲懲處。但如來不僅不懲處二人,反而幫其說話。由此看出,靈山的貪腐風氣已經到了如來也不能完全控制的地步。如果如來懲處二人,其他人難免不會想“臥槽,領導這麼點小事都計較,我那些見不得人的事兒怎麼辦!”若真是這樣人人自危,那隊伍遲早要散。所以,如來是不會懲罰二人,至少不會立刻當中下手。默許是唯一的選擇。



渣渣開花


這個問題一般都評價為作者對佛教的諷刺,說佛教虛偽、徇私、腐敗等等,也有說是對當時政治的影射,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不過這樣評價,總感覺認識還是不夠深刻。清代陳士斌《西遊真詮》一書多從參禪證道角度解析《西遊記》,有些地方也有牽強附會,不過對於這個問題還算可圈可點:

《西遊真詮》的觀點概括起來大致有兩點解釋。一是無字真經並不是欺騙,而是如來的慈悲,唯恐凡人不識真諦,怠慢褻瀆,這和如來要求唐僧經歷究竟九九八十一難西天取經的本意相同;二是無字真經和有字真經都是真經,只不無字之經適合“頓悟”,有字之經適合“漸悟”,適用於不同的受眾。

而且對於阿儺、迦葉討要紫金缽盂,其實也是有一定原型的,因為迦葉尊者本身就愛好收藏缽盂。作者正是從這個歷史原型出發,編排了這麼一段劇情,從而引出無字天書的事件。正所謂:

此經至尊至貴,慎勿白手傳經,以致風俗愚迷,毀諦慢取。以無字之經度上智。以有字之經度眾生,佛祖之分別傳經,與孔氏之因人施教,夫何異哉?


林屋公子


阿難、迦葉要人事是《西遊記》第九十三回合的情節:阿難、迦葉帶領唐僧看完經後,對唐僧說:聖僧東土到此,有些什麼人事送我們?快拿出來,好傳經與你去。,然後才將經書傳給唐僧,對於阿難和迦葉的這一做法,很多人表示不解,把金錢看做糞土的佛教弟子怎麼會向人要人事呢?

何為人事?人事,在作品裡面指的是財物。相當於現在求人辦事所送的禮品。孫悟空一聽說要財物,氣的要拉著阿儺和迦葉找如來理論:“師父,我們去告如來,教他自家來把經與老也。”後來阿儺、迦葉鬥不過孫悟空的暴脾氣,只有傳給了唐僧無字真經。


後來無字真經被燃燈古佛派去的白雄尊者給拆穿真相,唐僧再一次的回到了靈山,孫悟空氣呼呼的對如來說:“如來!我師徒們受了萬蜇千魔,千辛萬苦,自東土拜到此處,蒙如來吩咐傳經,被阿難伽葉掯財不遂,通同作弊,故意將無字的白紙本兒教我們拿去,我們拿他去何用!望如來敕治!”

如來聽到後也不惱,只是笑著說經不可外傳,人事還是要收的,並且還舉了一個例子:向時眾比丘聖僧下山,曾將此經在舍衛國趙長者家與他誦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脫,只討得他三鬥三升米粒黃金回來,我還說他們忒賣賤了,教後代兒孫沒錢使用。”可見,在作品中,佛家弟子為別人做功德收受人事已經是慣例了。於是,唐僧只有拿出了唐王李世民贈送的紫金缽盂當作人事送給了阿難迦葉,這才取得了有字真經。

從作者的寫作思想來看,吳承恩寫此作品主要是借神魔故事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吳承恩的生活並不如意,他雖然自幼敏慧,博覽群書,但在科舉中屢遭挫折,後來在嘉靖中補貢生,但是仕途也不順利,窮困潦倒,晚年絕意仕進,閉門著書。所以,他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對社會的黑暗有痛徹的體會,他寫索要人事,也是藉此諷刺社會上收受賄賂的不良風氣。這從他借孫悟空的口,讓雷公電母,專門撿做盡壞事的人來劈,可見他對人間不公現象的痛恨!

另外,也有一種說法,有的學者對此的解釋是阿難和迦葉是為了幫助唐僧去除雜念,也就是真正達到“淨”這一境界。因為紫金缽盂畢竟是人間值錢的東西,而佛家講究的是身上不帶黃白之物的,所以阿儺、迦葉此舉是為了幫助唐僧師徒,讓他們除去身上的凡間之物,成為真佛。


 


鯤之大語文


有求皆苦,無欲則剛

唐僧師徒千里迢迢求取真經,只因為一個“求”字,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後到了藏經閣,還要受被索要賄賂之苦。


凡是人,處世都有所求。有了所求,就有所欲。換言之,有了所欲,必有所求。有求就有得失、榮辱之患;有了得失、榮辱之患,便有苦惱悲憂了。


孔子也說:“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追求財富、權力、美色......是求,追求真經、開悟、成佛......何嘗又不是求?


佛祖給唐僧最後一次機會

第一次傳經,唐僧師徒沒有給賄賂,不與傳經的阿儺、迦葉做交易,於是得到了“無字真經”。如果因此而大徹大悟,西天取經算是功德圓滿,取經團隊也就立地成佛了。


佛祖允許藏經閣的阿儺、迦葉向唐僧師徒收受賄賂,實際上是最後一次考驗,也是取經團隊的最後一次機會。


可惜,唐僧師徒痴迷不改,還是堅持求取“有字真經”。於是,第二次傳經,唐僧用唐王御賜的紫金缽盂與阿儺、迦葉尊者做了交易,求得“有字真經”。


中國的禪宗,讓中國人知道佛教不從外來,如眾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從外得,信佛教不從外來。


菩提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