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火不燒山地不肥”呢?

走丟了的人250


說起這個問題,我們農村長大的孩子就很有感觸,記得山場砍伐木頭後,山場都要進行一遍火燒,小時候還不懂,還以為山林著火,回家問大人才知道,為了新的林木種植,需要把原有山上剩餘的草木燃燒掉,這樣就可以剩下有肥力的灰燼,也就是俗稱的草木灰。

草木灰是一種有機的農家肥,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鉀。其中含有豐富的鉀元素和磷元素,非常適合林木的生長,在早年農用物資缺乏的年代,林場都是使用這種辦法給林場增肥。

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的發展,現在的肥料越來越多,加之國家對環境保護以及森林防火的要求,如今已經很少用燒山這種辦法來給土地增肥了。

還記得小時候因為林場工人的操作失誤導致周邊山林失火的情況也是發生過的,所以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火燒山施肥這種形式了!

目前林場的施肥都採用施人工合成肥料,既安全肥力又高!


閩居山人


“火不燒山地不肥”,這可是老祖宗們留下的農耕經驗。早在原始社會,先祖們就採用了“刀耕火種”的種植方式,他們將山地上的荒草樹木砍倒曬乾後用火燒成灰燼,就成了肥效很好的草木灰。在沒有各種化肥的古代社會,先祖們主要就靠著這些草木灰來肥地,保障農作物生長所需。

事實證明,草木灰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豐富營養成分,比如氮磷鉀等。大火燒了山地上的樹木雜草,相當於就是給土地施了一遍肥。而且經熱力烘烤的地塊,土層也會變得較為鬆軟,透氣性變好。地裡的一些害蟲、細菌、蟲卵、雜草種籽也會被大火燒死或高溫烤死,這都是非常有利於莊稼生長的。

再者,草木灰是鹼性的,如果土壤是酸性的,那麼拿燒過的草木灰進行中和,就可以改良土壤性狀,更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比如雲南的紅土就是酸性土壤。


而在山林中,林火小小的燒過一把之後,地面留下大量黑色的木炭、草灰等,一來可以保持地面溫度,二來可以有效吸收太陽輻射,使地面增溫,促進植物萌發。同時,因為草木灰的覆蓋,又給了植物生長髮育所需的充足養分。燒過後的地面,植物不再挨挨擠擠,相互遮擋光照,光照和通風條件都得以改善,就更有利於其茁壯成長。

因此,“火不燒山地不肥”的經驗就這麼流傳了下來。不過,在農民心目中,這“火不燒山地不肥”中的“山”可不是指密林或原始森林,而更多的是指他們用以種植莊稼的山地或田地。

時至今日,即使農業現代化飛速發展,很多老農依然習慣這種傳統的耕作方式,喜歡將秸稈焚燒還田。不過,因為焚燒會產生大量的煙塵,還有可能會引發火災,出於環保、安全等各方面的考慮,在各地,已經陸續禁止焚燒秸稈還田了,更不允許燒荒開地。


很明顯,綜上所述,“火不燒山地不肥”這話說的當然是沒錯!但是不是燒過的地,百分百都能增加肥力呢?這可不是絕對的!要怎麼燒,地才能肥,這可是有講究的。

像農民通常的燒荒或者燒秸杆還田,焚燒的時間都不會太長,面積也不會太廣,火燒的熱度還不足以破壞土壤結構。

但經科學對比發現,若是高強度的火燒,就會使得土壤有機質和氮元素被大肆破壞,磷元素也會有所減少。雖然土壤中磷、鉀的含量變化不大,但因為土壤中氮磷、氮鉀等計量關係的變化,就會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發生改變,這就會造成土壤地力的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依照往年一樣種植同樣的農作物,比如非豆科優勢植物,因為葉片氮濃度降低,碳氮比增加,葉片質量就會大幅下降,不利於作物生長。再者,因為草木灰是鹼性的,如果量多,就會使得土壤鹼性加強,如果此時種植喜酸性植物,就會導致生長不良。

而且,高強度火燒,從地上火延伸到地下火,就會將土壤層中的微生物全都燒死,這就會改變土壤的物理性狀,大大降低它的通透性,也就是民間俗稱的“死泥”,硬邦邦的,毫無活性。

另外,如果是山丘地帶,高彈度火燒將表面的植被燃燒殆盡,一旦遭遇大雨,土層就會因雨水充刷而流失嚴重,土壤養分也就隨之流失了。
所以,“火不燒山地不肥”這句俗語雖不無道理,但我們還應以辯證的思維去看待。


陌上花開且緩歸


“刀耕火種”的傳統農業種植模式在山區仍然存在,而導致“刀耕火種”模式盛行的一個原因是:老百姓一直堅持“燒山肥地”的觀點。

但是我們現在並不認為讓火燒過的地就很肥,中國人認為在冬季將山上的荒草、灌木叢點火燒光,可以給山坡土壤增加肥力,最近研究提出了另一種說法,不但用火少過草 樹枝等不能帶來肥料還要影響土地本身的元素。

請別亂坎樹林,燃燒花草樹木,讓空氣更加清新。保護綠化,愛護公物,從我做起!讓我們來保護花草樹木吧!看,花草樹木在向你揮出希望的手。 如果沒有花草樹木,我們還能吸收氧氣嗎?讓我們保護花草樹木吧!愛護綠化,就是保護自己。 綠樹成蔭,鮮花遍地,人間仙境,非常美麗。請愛護每一棵樹,否則我們看到的將是氾濫的洪水和貧瘠的沙漠。保護環境衛生,減少生活汙染,共建美好家園。門前院後種棵樹,室內陽臺養盆花,健康幸福到你家。動物是我們朋友,保護動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讓水更清,讓天更藍,讓花更豔,讓我們的地球更美麗。

關愛生命健康 倡導環保時尚,破壞環境的人終將得到大自然的懲罰。


益耕山


火燒山,會使山體上的植物和動物造成破壞和死亡。動物死後會被微生物分解成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元素,植物被燃燒後也會變成草木灰滋養山土。

但是山火燒過會使一些大樹和灌木直接殺死,一些動物和人也會因為躲避不及而斷送性命。所以要嚴防山火,做到不帶火種入山,保護森林資源。

山火肥林是個緩慢的過程,也是自然界自我恢復的過程,它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恢復生態,古時候人們刀耕火種是生產力低下,不得已而為之,現在,我們擁有了可以選用的農家肥和化肥,沒有必要犧牲生態來獲得土壤肥力。



雲南小坤哥001


如果去剖析這句話的含義,就會讀懂古人的智慧,首先上句,“人不出門身不貴”意指人只有走出去,才能見多識廣、眼界開闊,而一個“貴”字,實則是指人在經歷了一些事之後心智、能力、閱歷提升的一種狀態,這句話也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而“火不燒山地不肥”其實也是包含了農民的智慧,在刀耕火種的年代裡,人們缺乏肥料,而一般都使用農家肥,也就是草木灰,大火燒山之後其實相當於給土地施了一遍肥(草木灰含有植物生長需要的氮磷鉀元素)由此,土壤也就自然變得肥沃,農民收成也就好了。

實則,這句農諺的意思也是在告誡人們,只有經歷風雨挫折,人生才會有一番成就,正如那句“若非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對於這句農諺你是怎麼理解的?



用戶3179434496240702


為什麼說“火不燒山地不肥”?這隻要農村長大並讀過書的人都知道:火灰就是一種很好的基肥,山林長年累月腐葉積慪形成一種扶植酸的肥料,不能說不肥,只是過於酸性,造成山溪水也呈酸性,不利於普遍植物生長,而火灰屬鹼性,火燒山後酸性山坭得到火灰中和後更加肥沃,山溪泉水也減少酸性而帶肥,利於土地灌溉使土地更加肥沃。


雲開山夫


早些時候人們耕作沒有現代社會的肥料,所以給土地施肥用的都是人體的排洩物這些,還有就是植物燒完之後的草木灰,我們都知道凡是植物體內都含有礦物質,植物被燒成灰後這些礦物質並不會被破壞,所以可以用來作為肥料,廉價易得。所以根據這個特點才有了“火不燒山地不肥”,當然這裡是燒山可不是說的就是去燒山,然後把燒山後的草木灰作為肥料,畢竟古人也知道植物的重要性,所以在這裡就是一個概括,意思是通過燃燒植物來增加土地的肥沃性,從而增加收成。現代社會,我們都有了可以替代的化學肥料,焚燒植物還會汙染空氣,破壞環境,所以大家不要去嘗試,尤其是燒山更是違法行為,要知道放火燒山,牢底坐穿呢。

老一輩人們通過對生活的的細緻入微的官場,將生活經驗和做人聯繫在一起,就是為了要告訴我們出門長見識的重要性,就算身價不會漲,出門也會讓你對社會有更深刻的理解,認識不一樣的人,看過不一樣的風景,整個眼界也就開闊了,對於人生是有好處的。


果園管理經驗分享


在一些山區的民間,流傳著一個普遍的說法“人不出門難富貴,火不燒山地不肥”,意思也很直白,就是說人窩在家中是很難富貴的,只有走出去,才有出息;而山頭不經過大火的焚燒,也難以肥沃。那麼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咱們對於這句話的前半句不做探討,只針對後半句來同大家談一下這個觀點。

一般來說,能夠流傳下來的諺語或者俗語,大都包含了一定的經驗總結。我想這句話也並非憑空而生,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在過去燒山的做法或許存在一定的道理。比如說山頭草木豐茂,草種子也繁多,火燒之後能夠將草種子以及地下的部分害蟲能夠燒死,另外火燒之後肥田的說法則是燃燒之後的草木秸稈確實能夠提高土壤的肥力,燃燒的秸稈草木灰,主要成分為碳酸鉀,這是上等的肥料,確實能夠提高土壤肥力。

在過去生產力低下的年代或許燒山的做法可能不是最佳選擇,但是卻是比較好省勁的一個選擇。不僅肥了土地,而且還節省了大量的勞力。而科學興農認為這樣的說法似乎已經顯得有些過時了,而且如今再談也似乎不合時宜。

如今農村在夏或者秋收時節,到處在宣傳禁止焚燒秸稈,其實這個道理同禁止燒山是類似的,秸稈焚燒所存在的問題難道在燒山的時候就沒有了嗎?並不是這樣的。在這裡科學興農也願意同大家說一下焚燒秸稈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只是因為汙染環境,其實這只是一方面,焚燒秸稈的同時由於燃燒不充分,確實會生成大量的一氧化碳,而且燒的灰燼四處飛散;另外菸霧還會阻礙附近高速公路以及鄉村道路的視線,可能導致交通事故;其三由於燃燒秸稈,田間的部分有機質被燒燬損失,當然秸稈本身這些有機質也被損毀。而燒山自然也同樣存在這些問題。

如今提倡秸稈還田,當然對於山頭來說,草木還田也是正本清源的正途,燒山其實並不肥田,而如果能夠將山上的草木用於還田製作成為有機肥的話,那麼山田豈不是更肥?






秋天的落雨


在一些山區的民間,流傳著一個普遍的說法“人不出門難富貴,火不燒山地不肥”,意思也很直白,就是說人窩在家中是很難富貴的,只有走出去,才有出息;而山頭不經過大火的焚燒,也難以肥沃。那麼真的是這樣嗎?今天咱們對於這句話的前半句不做探討,只針對後半句來同大家談一下這個觀點。

一般來說,能夠流傳下來的諺語或者俗語,大都包含了一定的經驗總結。我想這句話也並非憑空而生,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在過去燒山的做法或許存在一定的道理。比如說山頭草木豐茂,草種子也繁多,火燒之後能夠將草種子以及地下的部分害蟲能夠燒死,另外火燒之後肥田的說法則是燃燒之後的草木秸稈確實能夠提高土壤的肥力,燃燒的秸稈草木灰,主要成分為碳酸鉀,這是上等的肥料,確實能夠提高土壤肥力。

在過去生產力低下的年代或許燒山的做法可能不是最佳選擇,但是卻是比較好省勁的一個選擇。不僅肥了土地,而且還節省了大量的勞力。而科學興農認為這樣的說法似乎已經顯得有些過時了,而且如今再談也似乎不合時宜。

如今農村在夏或者秋收時節,到處在宣傳禁止焚燒秸稈,其實這個道理同禁止燒山是類似的,秸稈焚燒所存在的問題難道在燒山的時候就沒有了嗎?並不是這樣的。在這裡科學興農也願意同大家說一下焚燒秸稈的問題,很多人認為只是因為汙染環境,其實這只是一方面,焚燒秸稈的同時由於燃燒不充分,確實會生成大量的一氧化碳,而且燒的灰燼四處飛散;另外菸霧還會阻礙附近高速公路以及鄉村道路的視線,可能導致交通事故;其三由於燃燒秸稈,田間的部分有機質被燒燬損失,當然秸稈本身這些有機質也被損毀。而燒山自然也同樣存在這些問題。

如今提倡秸稈還田,當然對於山頭來說,草木還田也是正本清源的正途,燒山其實並不肥田,而如果能夠將山上的草木用於還田製作成為有機肥的話,那麼山田豈不是更肥?


科學興農


“火不燒山地不肥”,這可是老祖宗們留下的農耕經驗。早在原始社會,先祖們就採用了“刀耕火種”的種植方式,他們將山地上的荒草樹木砍倒曬乾後用火燒成灰燼,就成了肥效很好的草木灰。在沒有各種化肥的古代社會,先祖們主要就靠著這些草木灰來肥地,保障農作物生長所需。

事實證明,草木灰中含有植物生長所需的豐富營養成分,比如氮磷鉀等。大火燒了山地上的樹木雜草,相當於就是給土地施了一遍肥。而且經熱力烘烤的地塊,土層也會變得較為鬆軟,透氣性變好。地裡的一些害蟲、細菌、蟲卵、雜草種籽也會被大火燒死或高溫烤死,這都是非常有利於莊稼生長的。

再者,草木灰是鹼性的,如果土壤是酸性的,那麼拿燒過的草木灰進行中和,就可以改良土壤性狀,更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比如雲南的紅土就是酸性土壤。

而在山林中,林火小小的燒過一把之後,地面留下大量黑色的木炭、草灰等,一來可以保持地面溫度,二來可以有效吸收太陽輻射,使地面增溫,促進植物萌發。同時,因為草木灰的覆蓋,又給了植物生長髮育所需的充足養分。燒過後的地面,植物不再挨挨擠擠,相互遮擋光照,光照和通風條件都得以改善,就更有利於其茁壯成長。

因此,“火不燒山地不肥”的經驗就這麼流傳了下來。不過,在農民心目中,這“火不燒山地不肥”中的“山”可不是指密林或原始森林,而更多的是指他們用以種植莊稼的山地或田地。

時至今日,即使農業現代化飛速發展,很多老農依然習慣這種傳統的耕作方式,喜歡將秸稈焚燒還田。不過,因為焚燒會產生大量的煙塵,還有可能會引發火災,出於環保、安全等各方面的考慮,在各地,已經陸續禁止焚燒秸稈還田了,更不允許燒荒開地。

很明顯,綜上所述,“火不燒山地不肥”這話說的當然是沒錯!但是不是燒過的地,百分百都能增加肥力呢?這可不是絕對的!要怎麼燒,地才能肥,這可是有講究的。

像農民通常的燒荒或者燒秸杆還田,焚燒的時間都不會太長,面積也不會太廣,火燒的熱度還不足以破壞土壤結構。

但經科學對比發現,若是高強度的火燒,就會使得土壤有機質和氮元素被大肆破壞,磷元素也會有所減少。雖然土壤中磷、鉀的含量變化不大,但因為土壤中氮磷、氮鉀等計量關係的變化,就會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組成發生改變,這就會造成土壤地力的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依照往年一樣種植同樣的農作物,比如非豆科優勢植物,因為葉片氮濃度降低,碳氮比增加,葉片質量就會大幅下降,不利於作物生長。再者,因為草木灰是鹼性的,如果量多,就會使得土壤鹼性加強,如果此時種植喜酸性植物,就會導致生長不良。

而且,高強度火燒,從地上火延伸到地下火,就會將土壤層中的微生物全都燒死,這就會改變土壤的物理性狀,大大降低它的通透性,也就是民間俗稱的“死泥”,硬邦邦的,毫無活性。

另外,如果是山丘地帶,高彈度火燒將表面的植被燃燒殆盡,一旦遭遇大雨,土層就會因雨水充刷而流失嚴重,土壤養分也就隨之流失了。

所以,“火不燒山地不肥”這句俗語雖不無道理,但我們還應以辯證的思維去看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