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金融》|萊爾·佈雷納德:數字貨幣、穩定幣和未來挑戰

《中國金融》|萊爾·佈雷納德:數字貨幣、穩定幣和未來挑戰

萊爾·佈雷納德於2014年擔任美聯儲理事至今。2010年至2013年擔任美國財政部副部長,並於2009年擔任財政部長顧問。在此期間,她曾擔任G20美國金融代表和G7美國代表,同時也是金融穩定理事會(FSB)成員。

《中国金融》|莱尔·布雷纳德:数字货币、稳定币和未来挑战

作者|萊爾·佈雷納德「美聯儲理事,中國人民銀行成都分行歷鵬、何樂譯」

文章|《中國金融》2020年第4期

數字貨幣、金錢和支付

過去八年間,比特幣的市值從微不足道迅速增長到超過1000億歐元,而加密貨幣的數量也從區區幾種發展到如今的數以千計。“全球穩定幣”的快速擴張與金融科技的應用、大型網絡的推廣密不可分。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在美國家庭中的普及率達到了80%。在支付領域,新技術的應用也非常顯著。2014年第一季度至2019年第一季度,美國通過Venmo進行的轉賬交易數量增長了66倍,達到210億美元。其他國家的支付系統也同樣迅速成長。在中國,移動支付的規模增長了35倍,達到8.2萬億美元。印度的統一付款界面(UPI)交易增長速度更快,2016年第四季度至2019年第一季度增長了400倍,達到5億美元。

擁有網絡優勢的大型科技公司,其數字貨幣支付項目具備較快的增長潛力。由於任何交換媒介的效用都會隨著其網絡規模的擴張而增大,因此穩定幣支付系統的功能取決於其網絡平臺應用的廣度。臉書(FACEBOOK)的活躍用戶數量達到全球人口數量的近三分之一,這使得以其為首的聯盟推出的穩定幣項目——天秤幣(Libra)能夠以最快的速度通過其網絡在全球支付體系中脫穎而出。

全球範圍的穩定幣網絡讓我們重新審視如下問題:貨幣可以採取什麼形式,誰能夠發行貨幣,以及支付應該如何被記錄和結算?儘管中央銀行貨幣和商業銀行貨幣是現代金融體系的基石,但非銀行私人“貨幣”或資產也促進了用戶網絡之間的交易便利。在某些情況下,此類非銀行私人資產可能僅在網絡內部擁有價值,而在其他情況下,私人發行人可能會承諾將其轉換為主權貨幣,以至於此承諾逐步成為發行實體的責任所在。穩定幣渴望在不依賴於對某個發行人(如中央銀行)的信任而形成對“貨幣”支持的同時,實現傳統貨幣的諸多功能。對於某些潛在的穩定幣,通過深入全面的評估可以發現,用戶可能無權擁有基礎資產或任何發行人的權利。

對現有數字平臺(如阿里巴巴和微信)上大規模支付網絡增長情況進行的觀察發現:截至目前,這些網絡都在特定主權管轄範圍內,以主權貨幣為記賬單位開展運作,餘額可在銀行或信用卡賬戶中轉入轉出。此外,我們也注意到諸如Gemini或Paxos等規模較小的穩定幣的發行情況。而Libra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是代表著全球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活躍用戶網絡,以及不透明地與一籃子主權貨幣掛鉤的私人數字貨幣的組合。

穩定幣帶來的挑戰

正如任何具有全球規模的穩定幣項目一樣,Libra必須應對一系列法律和監管挑戰。人們在採用Libra時重點關注的內容在於,其短時間內成長為被全球範圍採用的支付系統的潛力,以及如何使其自身成為潛在的新賬戶單位。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美國和歐元區的消費者對銀行賬戶和支付交易的安全保障提出了越來越高的期望。在美國,法律法規保護意味著消費者可以合理地期望自己銀行賬戶存款獲得最高保險額度;欺詐性交易將由銀行承擔損失;在指定期內自由進行轉賬;賬戶費用和利息支付有清晰、標準的信息披露。目前,不僅尚不清楚Libra是否會採取類似賬戶安全保護措施,或者消費者擁有何種追索權,而且由於消費者對穩定幣的基礎資產沒有任何權利,因此消費者面臨多少價格風險也不得而知。

反洗錢(AML)、反恐融資(CTF)和“瞭解您的客戶”(KYC)等相關要求是業界關注的重點。研究人員發現,在120個最受歡迎的加密貨幣交易所中,大約有三分之二在AML、CTF和KYC方面存在薄弱環節,而僅有三分之一的交易所要求在存款或提款時提供ID驗證和地址證明。這一問題令人不安,因為許多研究發現加密貨幣支持大量的非法活動。有估計顯示,超過四分之一的比特幣用戶和大約一半的比特幣交易與非法活動有關。

令人擔憂的問題還涉及穩定幣對金融穩定產生的影響。如果不能對穩定幣實施有效管理,那麼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及操作風險等各種獨立的或組合的風險,可能會導致市場信心喪失及類似行為。由於對儲備金管理缺乏透明度,對網絡中各個市場參與者的權利和責任缺乏明確規定,市場信任的缺失可能會加劇。對於官方機構在監管、提供流動性支持和跨境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潛在的誤讀可能也會放大風險和溢出效應。

對風險的精確認識取決於加密貨幣的設計以及被採用的規模。例如,穩定幣對金融穩定的影響將部分取決於穩定幣與其掛鉤的資產(如果存在的話)的關聯方式以及資產的特徵。與一種貨幣一對一綁定的穩定幣,其含義與綁定一籃子貨幣的穩定幣不同。與在未經許可的網絡上構建穩定幣相比,在得到法定許可的網絡上構建的穩定幣具有不同的風險含義,前者可能更容易受到洗錢和恐怖分子融資風險的影響。而僅供商業銀行使用的穩定幣與供消費者使用的穩定幣也同樣存在不同的風險特徵。

同樣,穩定幣的採用對貨幣政策也會造成潛在影響。對於較小的經濟體而言,私人部門的數字貨幣可能會同外國中央銀行的數字貨幣一樣,對該國的貨幣政策產生重大影響。除了快速而廣泛的採用,穩定幣造成的影響在許多方面都與美元化的過程相類似。

未來的工作

加密貨幣(尤其是穩定幣)的出現已經對中央銀行及其他政府管理部門提出了諸多重要議題,如適當的監管框架等。在美國,加密貨幣的監管框架並不簡單。美國當前的監管框架主要基於加密貨幣是否被視為證券,或具有相關的金融衍生產品特徵,以及參與機構是否接受監督機構的監督。與許多其他司法管轄區不同,美國的監管機構對零售支付並沒有完全授權。此外,在本質上,穩定幣也會對跨國界監管帶來挑戰。穩定幣和其他加密貨幣幾乎不受物理邊界的限制,因此如果沒有其他國外監管機構的配合,一個司法管轄區的監管行動幾乎不可能得到完全有效的執行。

全球穩定幣系統的發展前景加劇了人們對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興趣。通常意義上,中央銀行數字貨幣是指可由家庭和企業直接持有的新型中央銀行負債,而無須商業銀行中介機構的參與。支持者認為,由於其是中央銀行的直接負債,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將是比私人發行的穩定幣更加安全的替代品。另一個更加相關的問題是,某些主權貨幣實時數字支付的中間解決方案能否提供安全性和收益,而無須對現有金融體系造成較大改變。

在美國,當前與穩定幣有關的制度安排為其提供了重要的優勢。由於強勁的市場需求,美元在流通中的實物現金繼續增加,並且發揮著全球儲備貨幣的作用。此外,美國擁有穩定且多樣化的銀行系統,可為市場參與者提供各類重要的服務,同時基於現有的制度框架及其重要保障,可以為市場提供廣泛可用且不斷擴張的數字支付選項。

中央銀行向通用型的消費者賬戶直接發行數字貨幣等情形,可能引發深刻的法律、政策和運營問題。換言之,我們有必要研究是否可以進一步提供更安全、更便宜、更快捷或更有效的付款方式。基於支付和貨幣體系的特定屬性,某些地區可能會加快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美聯儲期待著與其他司法管轄區開展合作,繼續研究中央銀行數字貨幣的潛在收益和成本。美聯儲正採取積極行動,為美國引入更為快捷的支付系統,以提高速度並降低消費者的支付成本。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消費者已能夠以很低的成本進行實時付款。2019年夏天,美聯儲宣佈了40多年來首個新的支付服務——FedNow服務,旨在為消費者和企業提供一個支付平臺,以便能不間斷地及時安全地發出和接收支付指令。

一直以來,公共和私營部門都在努力減少支付摩擦,最重要的實踐案例是開展跨境支付(如匯款)。當前的跨境支付解決方案通常速度較慢、手續麻煩且信息不透明。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司法管轄區的主管部門都認識到,開展跨境合作並與私營部門合作對於應對跨境支付摩擦具有重要意義。類似地,在一個國家引入中央銀行數字貨幣可能會對其他司法管轄區產生影響。

技術將繼續推動支付方式和“金錢”的概念發生快速變化。對於中央銀行而言,技術和創新的力量正在變革金融體系,減少交易摩擦和時滯,同時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障數據隱私和安全、維護金融穩定、暢通貨幣政策傳導以及防範非法活動和網絡風險等,都在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具有相當的重要性。考慮到以上這些值得關注的內容,任何全球支付網絡都應在啟動運營之前達到法律和監管所設定的高門檻。數字貨幣未來的發展道路註定充滿艱辛:政策問題錯綜複雜,協調配合難度很大,而且幾乎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

(本文摘譯自作者2019年12月18日在歐洲中央銀行舉辦的“貨幣政策:未來的挑戰”研討會上的演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