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翔:酒店復甦需要技術支持,預測客源傾向性變化很重要

在此次疫情中,國內酒店行業承受了巨大沖擊,同時也積極採取各項措施,進行自救降低損失。業內人士認為,疫情之後國內酒店市場將會全面復甦,但會面臨客源重組問題,大型酒店集團一方面會反彈,另一方面也會產生分化。因此,除了現金流,技術支持和客源傾向性分析,對疫情後酒店行業的復甦也至關重要。

魏翔:酒店復甦需要技術支持,預測客源傾向性變化很重要

魏翔,中國休閒研究國際學會聯席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博士、副教授。

疫情過後,國內酒店行業或將出現新的業態升級

新京報:疫情對國內住宿業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分別是什麼?

魏翔:此次疫情對國內住宿業的打擊無疑是非常嚴重的,尤其是中小型單體酒店最為薄弱,缺乏自救的有效措施,短期內承受著巨大壓力,甚至可能導致關停。

但是,從長遠來看,疫情對酒店業的影響是中性甚至有利好的趨勢。疫情期間,酒店客源嚴重萎縮,但同時成本也可壓縮,尤其是自有物業酒店不存在租金問題,而且目前政府也在推出租金減免政策,這對酒店業來說是有利的。與其他產業相比,酒店的人工成本彈性較大,因此在非常時期比較容易降低人工成本。此外,疫情期間酒店可以選擇關門歇業,這對作為投資體的自有物業酒店來說,地產折舊率降低,對未來估值反而有利好作用。

新京報:在你看來,此次疫情反而可以促使國內酒店業實現業態升級?

魏翔:可以這麼說。針對疫情過後的整體酒店行業,我們可以與二戰時期做對比。戰爭對酒店業的破壞性也是巨大的,但二戰後到1960年代,恰恰是美國住宿行業的黃金時代,並且誕生了連鎖酒店品牌,逐漸發展為今天的全球巨無霸業態。這是因為戰爭時期人們更為注重酒店的安全性,而戰後治安更好、管控更強的連鎖酒店自然受到青睞,大行其道。

同樣,此次疫情過後,國內酒店行業也會出現新的業態升級,比如在線化管理、無人化服務等,而消費者對安全性的極度需求,或許將直接促使大中小型酒店跨越品牌和集團,實現物聯互通。

止損強、輸血慢,預測客源重組是關鍵

新京報:你認為酒店行業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魏翔:酒店行業在特殊時期的止損能力較強,這是因為酒店的主要成本源自市場營銷、人工和租金三方面,這些在特殊時期都是可以壓縮的,包括獲得政策上的支持,比如免租金等。但是,與其他企業相比,酒店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輸血慢”——尤其是疫情之後的客源重組。大部分酒店企業客源是依靠回頭客和特定客群,但是疫情之後客源的傾向性會發生改變,比如改變過去的消費習慣,一股腦前往防控衛生條件更好的酒店等。要在短期內分析並解決客源重組問題,對酒店而言成本巨大,尤其是那些在疫情中受到重創的中小型酒店,可能根本沒有時間來應對,反而在市場復甦時死去。

魏翔:酒店復甦需要技術支持,預測客源傾向性變化很重要

新京報:這是否意味著加強智能化、無人化服務將是疫情後酒店發展的趨勢?

魏翔:不一定。在疫情期間,避免人與人接觸的智能化酒店當然更受歡迎,但是疫情過後消費者究竟是會延續這種消費習慣,還是產生巨大反差——比如,是否會反而更渴望有溫度、有服務同時更私密的酒店呢?這需要做進一步分析和預測。

新京報:針對這種情況,酒店該採取哪些措施自救,或者希望獲得哪些援助?

魏翔:現金流當然是最重要的。尤其對中小型酒店企業來說,自救難度很大,需要藉助外界力量,爭取更多的現金流,目前政府推出的免租金、免稅、低息貸款等,都是有效措施。

但從疫情長尾效應來看,大型酒店集團目前階段應該更著重於技術型支持。一是,分析並預測“客源結構變化”,這是至關重要要的;二是,呼籲政府為酒店提供更為細化的技術支持,比如更為安全的消毒液,酒店同其他場所不同,在疫情後需要吸入式更為安全的消毒液。如果酒店集團能未雨綢繆,提前做好這兩點,疫情之後隨著市場復甦,會異軍突起。

疫情對酒店行業70%的影響是長尾效應

新京報:你對於疫情過後市場消費的預判是怎樣的?

魏翔:不敢說井噴吧,但酒店消費市場在疫情過後一定會全面復甦。如果說,非典時期對服務行業的衝擊是“脈衝式”的,快來快去;那麼此次疫情對酒店行業70%的影響則是長尾效應——尤其是一些經濟型酒店的新型連鎖業態,過於強調規模化網絡化、C端接觸性較差的企業,更容易被掃到。原因在於,這類型酒店集團是在這幾年國內經濟型單體酒店監管鬆散的背景下,抓住機遇成長起來。而疫情之後,隨著住宿行業監管防控更加嚴格,同類型的企業模式很難再起來。

新京報:此次疫情對整個酒店行業的市場格局帶來什麼變化?

魏翔:受此次疫情的衝擊,中小企業復甦難度較大,但隨著消費市場的復甦,大型酒店企業則會很快反彈,不過會發生分化。那些C端接觸性差或者說對終端消費服務不能直接控制的企業,反彈力度有限。這幾年,經濟型酒店呈再連鎖、再升級的趨勢,但這種強調規模化、網絡化的酒店集團在疫情之後,擴張速度會明顯減慢。而依靠平臺技術直接管控C端的企業,或者強調內部管理、偏傳統化的酒店集團在此次疫情之後,會得到更好的發展機會,比如國內酒店集團如華住、首旅如家、亞朵等,這幾年強調管理、衛生和服務的升級;另外還有Airbnb,雖然也是平臺經營模式,但是它更密切控制C端,交互性強,也會呈現發展的利好趨勢。

新京報記者 曲亭亦

圖片 受訪者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