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讀了很多書,懂得很多道理,那對世界上的大部分事情,是不是就沒有疑惑,會看得開想得通?

強思喆


不一定。“知道”和“做到”之間的距離也許是地球和月亮之間的距離那麼遠。就好比如,假設我是做搬磚工作的,我知道一次搬一天搬磚九小時會比我現在一天搬磚八小時乾的活多,賺的錢多。但是我能九小時不停的幹嘛?那肯定不行。還有,假如我遇到很為難的事情了,我知道著急沒有用,但是我能不著急嗎?一般都不可能不著急的啊。所以,即使有人讀很多書,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不一定都能看得通透 。


梧桐葉落霜滿地



一沙一天堂216


真知來源於實踐,而我們尋找真知的最終目的還是要用於實踐。並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把“天”事想通。

對於普通人,即使真理放在他面前,他也有可能視而不見,與之擦肩而過。把“天”事想通的人,如果想把自己的所得創造出價值,體現出意義,。

他非得講“俗”話,讓普通大眾聽得懂才行。即使偉大如愛因斯坦,也不能免俗地奔波於各種學術交流會、座談會來宣傳他的相對論。

但在某種意義上又存在著內在的關係:閱讀、思考、發現、普及傳播,層層遞進。

為思考創造條件

我們熟知的最簡單的一個道理就是,量的積累最終會帶來質的飛躍。在讀書與思考之間,閱讀是量的積累,思考就是質的飛躍,而最終通曉“天”事則無不是經歷無數次量變到質變之後的最終質的突破。

所以,我們要為思考創造條件,做好準備,隨時歡迎它的到訪。你要會思考性閱讀,你要知行合一,你要掌握相關學識,這些都需要在平時的生活中養成習慣,一點一滴夯實。

積累和思考,或者說積累和靈感其實是一種異性相吸的關係,積累的那個點到了,靈感自然就如約而至。

就像古人說的,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沒有一步一步踏實的積累,千里之外的風景終不會到達你面前。

為思考創造條件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它要求你付出所有的心力專注其上,不止是“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行拂亂其所為……”還要有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內在工程


回答這個題目難度大,因為我不是讀過很多書的人,也不是懂很多的道理人,很難想象這樣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結局。

如果你想知道這個答案,最好的辦法就是先做這樣的人。然後再自己體會,這應該是最好的答案。

我們讀萬卷書,再走走萬里路,我們就會變得越來越有文化,我們就會懂得很多的事故,我們就會對很多疑惑釋懷,應該是一個普遍的真理。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書讀得越多越好,也有的人讀書讀到了博士,還是走萬里路在美國讀得書,卻仍然的沒有任何的頓悟,更談不上對什麼疑惑的釋懷了。

人跟人就是不一樣,人的智商應該跟天生有關,有智障的人 ,你就是讓他每天讀書,讓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讀萬卷書,走萬里路,他也不可能認識更多的事物。



居安思危164299745


這個問題也是一直困擾我的問題。現實中往往文化不高、讀書不多的人考慮問題,為人處世都做的比較好、看的開。

讀書多的人也分為三六九等,特別厲害的也確實想得開,用自己所學的造福社會,改變人類。也有部分讀書人讀成了古板、自私的人,總感覺我讀的書多,我是一個高高在上、與眾不同的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一個會讀書的人一定要會思考,要經常把自己融入到社會中去體驗和鍛鍊自己,這樣才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之收穫。上世紀中葉的知青下鄉鍛鍊,就是補上了必讀社會體驗這一課,祖國在那一代青年讀書人的堅強努力下,各行各業都打下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駕車看景色


不不不,讀再多的書,並非說明會做人,會處事,書中知識只存腦海裡。腦海裡的東西要學會拿出來運用,不運用它也只是一條內存條。

很多人,書讀著讀著就傻了,大學剛畢業就神經病稀稀的。難道這些人沒比我們有些人讀的書多嗎,不是的。讀多少書並不代表多會做人,多會處理人事。讀書只是為了當我們遇事的時候能快速從腦海中提取知識,經驗去有效的處理事情。

至於你所說的讀人多書是不是沒有疑惑,看得開想得通,我覺得不完全是靠讀書。只不過說讀書人遇事能處理的快速些和有效些。


廣漂阿海


有一句話叫“活到老,學到老”,這就告訴我們,不管哪個人生階段,都應該多讀書,多學習。只有不斷讀書和學習,才能不斷完善自己,才能跟上快速發展的社會。

所以我們即使讀了很多的書,懂得了很多道理,也應該虛心學習,總能從別人身上學習他的優點,到處都會有人教會你什麼事情。當然讀書多,懂的道理也多,但卻不一定事事通。所謂隔山如隔行。總有他疑惑的事情,需要請教別人的事情。

人總會有情緒,會有不開心,只不過每個人所去發洩的辦法不一樣。有些人可能靠寫毛筆字讓自己靜下來,有些人可能靠看書。有些人靠傾訴。只是辦法各不相同。




微風涼1234


看哪方面知識了,畢竟術業有專攻,每個人的涉獵不一樣。知識多了,肯定比普通人懂得多,但他的疑惑會更高端,容易孤獨,因為理解他的人很少。但看不看得開,主要還是看性格。某些知識分子鑽起牛角尖來,更可怕。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鑽進去又鑽出來了,是天才,鑽進去出不來的,就得看心裡醫生了。


扶搖的大錘


人生本就是一本不易書寫之書!

讀書可以明智,讀書可以明理。書可以讀萬卷,但閱不盡人世滄桑。 1、讀很多書,懂很多道理,有一定歧義,“懂得”和真正“領悟”還是有本質區別。例如書上說“苦盡甘來”,這個詞人人都“懂”,但又有幾人真正明白,領悟到它的含義呢?可能大家懂了“苦”和“甘”,但無視了“盡”和“來”,個人覺得要把“盡”字吃透,就夠參悟很多年。 2、關於疑惑,人生的閱歷,需要一道一坎去經歷,杜甫沒有歲月的洗禮,寫不出史詩。讀很多書也未必能解惑,只看而不經歷,對事物還是未知,因為未知而疑惑,20歲很難明白40歲的遭遇。 3、開得開想得通,讀書多是一個方面,自身性格、思考看待問題的方法、從小家庭教育、身邊朋友影響.....都是一個人心境開闊與否的因素。 4、“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要學以致用,不能空讀空談,結合實際,學會總結,才是把讀書的意義發揮出來。


鍾蒸魚


知識是無窮的,世界是很大的,一個人的知識再多,不可能瞭解世界上的一切。

我曾見到過一位知識界的達人,有人問他康有為翻譯的書《天演論》是誰寫的著作?這位學者順口便說是達爾文的,恰巧我讀過《天演論》這夲書,明明記得是赫胥黎的著作,他囬答錯了。由此可見,知識再多的學者,也不可能知道一切。不可能讀過每一本書,知道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