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電商或再度爆發,供應鏈實力成決定性因素

出於特殊時期的安全考慮,人們減少了出門活動的頻次,囤貨行為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其中,不敢出門而一口氣下載了多個生鮮電商軟件的人不在少數,此時雖眾生苦,對生鮮電商企業來說卻是培養用戶心智的機會,疫情或許會讓生鮮商品的到家模式再度迎來爆發期。

生鮮電商或再度爆發,供應鏈實力成決定性因素

當多數人意識到不能再經常出門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囤貨,零售商們的銷量相比以往都翻了幾倍不止。沃爾瑪公開的數據顯示,僅春節前一週至1月底,其蔬菜供應已過萬噸,米麵油供應近3萬噸,肉類供應超2000噸。僅春節前後兩週時間,冷凍水餃、包點、湯圓都出現過需求激增的現象,同比增長甚至高達1.5倍。與此同時,線上生鮮到家模式也迎來了爆發。

線上生鮮到家模式是具備即時配送特徵的外送服務,即用外賣的形式來送菜上門,對於不少人而言,這種模式不僅減少了出門採購的風險,或許還能省下一隻口罩。從消費需求端來看,儘管商家一再強調備貨充足,但是消費者囤貨的勢頭卻不減。疫情期間,出門的人會盡量多買幾天的食材所需,靠著線上到家軟件“續命”的人也會盡可能減少下單次數避免與外界的過多接觸,因此供應鏈實力成了生鮮電商搶佔用戶的決定性因素。

生鮮電商或再度爆發,供應鏈實力成決定性因素

當下生鮮電商面臨的供應鏈考驗既包括線下的供應,也涵蓋線上的配送。線上生鮮到家模式可以細分為第三方平臺做超市配送,以及生鮮電商自己配送,後者又能細分為門店和前置倉。從除夕至大年初九,超市配送陣營的京東到家全平臺成交額同比去年增長約374%;除夕至初四,前置倉陣營的每日優鮮實收交易額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21%。無論哪種模式,運力緊缺都是消費者進一步湧向線上生鮮到家模式的阻礙。

原本日常消費品和生鮮蔬果的供應不成問題,但春節假期加上疫情爆發,讓許多配送員無法及時返崗,線上生鮮到家不僅出現配送時間從1小時拉長到2小時甚至3~4小時,配送範圍有時也會出現限制。特殊時期,配送時效低於預期,人們其實比以往更加包容,但這也不禁讓人懷疑,疫情結束後,線上生鮮到家企業又需要多久消化用戶量的急劇膨脹,彼時運力不足將迅速消耗用戶的好感與信任。

此外,有網友反應每日優鮮上的新鮮蔬菜、雞蛋等食材需要凌晨下單搶,早上提貨。據悉,每日優鮮目前已經把蔬菜每日的供應量從500噸左右提升到1000噸。此前,多點Dmall也坦言,受到春節和疫情雙重影響線上履約壓力較大,而沃爾瑪也一度暫停了線上配送。

從實際體驗來看,顯然還是超市門店的貨品更為充足,雖然幾大到家平臺也在為超市做第三方配送,但大型商超數量龐大的SKU很難全部在線化,商品調配能力、揀貨難度等客觀因素會導致線下的商品更謹慎、更少的在線上展示,線上生鮮電商到家仍面臨如何“到家”的增長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