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家教更為有效的定律

<strong>心理規律一: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個試驗:

他把小白鼠隨機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且告訴A組的飼養員說,這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幾個月後,兩組老鼠進行穿越迷宮測試,A組竟然真的比B組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找到食物。這一實驗在人身上也有效。

這正是“暗示”這一方法的神奇魔力。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接受各種心理暗示,這些暗示有的是積極的,有的是消極的。媽媽是孩子最愛、最信任和最依賴的人,同時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長期消極不良的心理暗示,會使孩子的情緒受到影響,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其心理健康。相反,如果媽媽對孩子寄予厚望、積極肯定,孩子就會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那麼,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來的成果就會有多大!


<strong>心理規律二: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演講令人頗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還沒講完,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令家教更為有效的定律


令家教更為有效的定律


令家教更為有效的定律


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當孩子犯錯時,父母一次、兩次,甚至四次、五次重複對一件事批評,會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乃至反感。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對抗心理和行為。

可見,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這樣,孩子的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strong>心理規律三:霍桑效應

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都較為完善,但工人們仍然很不滿,生產狀況很不理想。後來,心理學專家專門進行了一項試驗,用兩年時間,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在談話過程中,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值大幅度提高。

孩子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有困惑或者不滿,但又不能充分地表達出來。母親要儘量擠出時間與孩子談心,並且在談的過程中,要耐心地引導孩子盡情地說,說出自己生活、學習中的困惑,說出自己對家長、學校、老師以及同學的不滿。孩子在“說”過之後,會有一種發洩式的滿足,他們會感到輕鬆、舒暢。如此,他們在學習中就會更加努力,生活中就會更加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