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傷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你好”

父母傷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你好”

孩子最怕父母說“為你好”

你最怕父母對你說哪句話?

唉,“都是為你好”肯定是一枚重磅炸彈。


父母傷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你好”


前幾天,知乎上有網友說,完成學業後,父母強烈要求他回家鄉發展。

父母的想法是,家裡舒適,環境熟悉,不需要靠自己打拼這麼累,還不是為你好。

可他卻覺得好累,只能發帖求助:想做自己喜歡的事,該怎麼辦?

這簡直是萬千子女心裡的痛,又有多少人受得了“為你好”的殺傷力?


  • “這輩子辛辛苦苦都是為了你,你可千萬不能辜負爸爸媽媽對你的期望。”
  • “不聽我的,吃了虧可別回來哭。”
  • “生你養你這麼多年,你這樣對得起我嗎?”······

父母愛孩子的方式,源於他們對人生的理解。可惜,有些父母理解不夠深,也不夠寬容,往往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綁架”孩子。

殊不知,父母的“為你好”像在孩子心上紮了幾把刀。

父母傷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你好”


(1)讓孩子迷茫,有苦說不出。

孩子長大後,會有自己嚮往的職業和生活。


當父母強烈地表達自己的意願,並多次傳達“為你好”的信息時,孩子會怎麼想?

孩子會認為不遵從父母的意願,是辜負了他們的好心。

但是,遵從父母的意願,對自己而言又是將就。

何去何從的迷茫,終將讓孩子負重前行。

(2)活在束縛中,難有創造力。

孩子有新鮮的想法時,第一時間考慮的,會是父母同不同意。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用更多的精力去揣度父母的喜好,潛意識中以父母的喜好為做事標準。

只在父母喜好的範圍內想和做,孩子的思想如何能插上翅膀?


父母傷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你好”

(3)產生逆反心,感情受影響。

父母一味地強調“為你好”,對孩子而言是一種情感枷鎖,會使孩子心理疲憊。

長此以往,容易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更加不理解甚至厭惡父母的付出。

密不透風的愛,會讓孩子渴望擺脫父母,親子關係勢必會受到影響。

其實,父母的“為你好”,歸根結底是為自己好。


父母傷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你好”

“為你好”源於父母的焦慮和控制慾

從心理學角度看,父母“為你好”的心態源於“投射”。

心理學家指出:

投射就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將個體的情感體驗和特徵體驗等歸納在他人身上的一種心理傾向,強行地將自己的感受和認知等加在他人的身上。

父母人到中年,既要保持在職場的競爭力,又要打點好家中老小的生活,自然很辛苦。

不由得認為,現在多給孩子報幾個補習班,以後孩子成績好,起點高,就不會這麼難了。況且其他孩子也是個個報班,咱絕不能落後。

父母對自身的焦慮會蔓延到孩子身上,進而渴望控制孩子。

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有權利讓孩子根據自己的意願做事。


父母傷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你好”

想必大家都對前段時間熱播劇《小歡喜》中的宋倩記憶猶新。

宋倩覺得清華大學的天文系很好,離家又近。不管女兒多向往南京大學,就是要在許願氣球上寫下去清華的心願,非讓女兒去清華不可。

對於這樣的父母,心理學家弗洛姆評價道:

“他們戴著以道德為名的面具,束縛子女對生活本身的渴望。”


父母傷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你好”

父母這樣做,才是真正對孩子好

蔡康永曾說過:

“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孩子是親生的,但父母不應靠孩子完成自己的夢想,而是讓孩子活出自己的精彩。

當父母對孩子萌生“為你好”的念頭時,不妨讓自己做到以下幾點:

(1)放下完美的標準,接納孩子的平凡。

資深記者凡小西是985碩士,老公是985的工科博士。

她懷孕前吃了葉酸,孕期從不在外面吃飯,在27歲的黃金年齡生了小孩。

孩子上小學後,她不僅精心輔導,還給孩子報了不少班。

沒想到,孩子還是學習成績不好。而且還因為熬夜學習太多,免疫力下降,四年級就近視了。

到這時,凡小西不得不接受了現實:她的孩子,確實資質一般。兩個曾經是學霸的父母,生出了一個“學渣”兒子。

父母傷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你好”

接納兒子的平凡後,凡小西有了新的視角。

孩子數學不好,奧數幾乎聽不懂,但他喜歡研究廚藝,10歲就能做好幾種像樣的飯菜。

孩子英語不行,但是心地善良,進樓棟門時候看見後面有人,會用小手撐住門。

孩子的作文寫得枯燥無味,但是媽媽生病時會悄悄走到身邊幫她蓋好被子。

凡小西不由得感動於兒子的平凡:“學渣兒子,我相信你是來報恩的。”

成績好的確值得欣慰,但不應該因為“為你好”,就陷入盲目追求成績的怪圈。

接納了孩子某一方面的平凡,會發現孩子更多的美。

(2)不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伊能靜曾經分享過和16歲的兒子哈利第一次吵架的經歷。

起因是,兒子想學剪輯,但伊能靜想讓他學編劇。

哈利說:“你用你知道的事情來告訴我,你怎麼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來你又沒有去過!”

聽到兒子的怒懟,伊能靜感覺“像棒子敲了一下”。


父母傷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你好”

我們拿自己的認知去規定孩子,這並不是純粹的愛。

也許只是為了彌補自己失落的夢想,還一廂情願地認為是為孩子好。

父母給孩子做的完美計劃,孩子並不喜歡。這樣,孩子能感受到的只有被迫和壓抑。

哈利好在可以勇敢地反抗,伊能靜也能冷靜地自省。但是更多普通的家長,是不是曾經逼迫孩子放棄真正的興趣,去學習父母的興趣呢?

(3)讓孩子自己選擇和承擔

楊冪談到女兒的教育時說:“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他們是獨立的個體,要給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自己做選擇的權利。”


父母傷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你好”

堂妹去年高考時,分數超過重點線50分。但當年高考分數普遍較高,填志願時候犯了難。

堂妹一心想去北京念大學,而叔叔擔心她分數有點懸,建議選擇省內大學比較穩妥。

父女倆就這麼槓上了。

堂妹說,非北京不去,就算要復讀一年也不怕。

叔叔說,同樣的年齡大家都上大學了,你再復讀一年,還不知道結果怎樣,省內大學也是211,為什麼不能去?

填個高考志願,全家人都各自生悶氣,默默鬥爭著。

最後,頂不住堂妹淚水漣漣,還是讓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報了志願。

結果很不幸運,北京的學校真的都沒錄上。

但是堂妹憋著一股勁,開始了復讀,學習更加有目標了,整個人散發出為夢想拼搏的光芒。

今年高考,她終於如願以償,考上北京一所不錯的大學,叔叔也笑開了花。

看著堂妹一臉燦爛遊覽北京名勝的照片,真為她高興。


父母傷害孩子最深的一句話,莫過於“我都是為你好”

父母總想向孩子灌輸自己的人生經驗,想讓孩子做最正確的選擇。可是,生命中有些彎路是必不可少的。

孩子們可以在“彎路”上找到了自己的目標、決心和勇氣。

正如作家畢淑敏所說:

孩子的生命,自有他該有的軌跡。該承受的,該經歷的,他都應該有完整的體驗。

其實,父母為孩子好,就是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讓孩子在每個人生路口自己選擇、摔倒、爬起、前行,他終將心底坦蕩、腳下有力,去往自己夢想的地方。


文|惜早(父母城邦作者,熱愛閱讀和寫作,願文字成為溫暖你我內心的一束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